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税收风险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创新税收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以税收为例,“互联网+”的提出,为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收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我国税收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税收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基于此,创新税收管理风险的各项工作,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对我国的税收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收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融入各行业中,从而实现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各个行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各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创新“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下的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部门顺应时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
税收工作是我国政府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的推动,改善了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的方式,创新了税收管理工作的理念。数据对于税收管理工作而言尤为重要,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使得税务工作者在采集信息、共享信息和征集意见方面更为便利,加深了数据标准的统一和数据的精度与深度,同时也增加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并且,税务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一优势,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税务部门的工作量,从而建立高效、稳定的税收风险管理架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打破传统税务工作中各自为政的问题。税务人员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的税收资源,从而保证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互联网+”在为税收管理工作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财务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税收风险管理方面愈加重视,将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重点、难点,在纳税人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亟需具体的落地措施。阐述了财务分析的含义,通过了解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的应用对策,以期为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财务分析;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0引言
在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税收风险管理被看作是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口,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税务机关推进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纳税遵从水平的重要方法,是增强税务机关工作效率的关键抓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则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从而生成一些具备税种特征的风险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风险分析方法、工具等,将极易产生风险的区域、阶段找出并划分,最终探讨、研究税收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就当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来讲,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税收分析方面,应用范围不足,无法对高税收风险的企业、涉税事项进行全面覆盖,究其根本在于两点,第一,指标系统尚未完善;第二,信息化不足,支撑力量有限。上述问题均会影响财务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此,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找出解决方案,更好地将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
1财务分析的含义
现行财务分析,关于其含义表达形式较多,目前,我国会计学普遍认为,会计核算、报表资料等都被看作是财务分析的依据,通过相应的分析工具、方式,分析及评价相关经济组织(企业等)的过去、现在的各项经济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均可通过财务分析真实反映出来。目前,常用的分析法为,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2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税收风险管理
摘要:2018年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在税收征管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于税收风险管理的优化提升是一次绝佳契机,有利于全面化解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长期存在的系统性税收风险。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着管理理念要转变、管理视野要放宽、管理能力要提升和管理体系要完善等挑战,需进一步完善税制,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完善税收管理机制流程;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加快推进数据治税。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体制;数据治税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本轮改革旨在解决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2018年国务院提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由此掀开全面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序幕。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风险管理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的内涵
税收征管体制是处理国家内部机构间税权配置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税收征管关系的基本制度,是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国家机构间税权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政府间税收征管关系等基本要素。在税权配置关系上,税收立法权在人大,税收执法、税收管理则是税务部门的职能。因此,提升税法遵从度和行政效能,降低税收流失率和税收成本,是税务部门的主业。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大数据下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提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其为税收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税收的行政管理现代化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大数据研究背景,阐述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充分借鉴各国税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基础上,强化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税务机关的税务治理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税收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收入形式和来源,不仅是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政府职能部门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随着风险管理在经济领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税收征管也逐渐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首次提出要在税收征管领域引入风险意识,并开始探寻如何对税收风险进行管理,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提出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税收征管,由此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正式建立。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构建“突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确定了征管改革的方向。然而,随着我国纳税人数急剧增加,以及纳税人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由实体产品转化为无形资产,进一步增加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下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至关重要。税务机关必须顺应大数据的时代潮流,树立大数据思维、把控信息源,采取措施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进而有效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税收风险管理。
二、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于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质量至关重要。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的大数据应用,应该是大数据环境下内外部涉税数据的全面采集,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技术,形成数据产品,进而对具体案源实施精准应对。但就目前税务部门的税收风险管理实务来看,依旧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与大数据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亟待于找准问题逐项解决。
(一)纳税人数剧增,加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和“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我国纳税人数剧增。统计显示,2019年新开办的企业日均量已达到2万户,市场活跃度超过70%,同时全年通过简易注销退出市场的企业高达133.9万户,纳税人名称、股东等变动数据信息数不计其数,税务机关很难做到对涉税数据的随时更新和及时维护。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起,纳税人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由实体产品转化为无形资产,税务机关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信息,对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碎片化”涉税信息也难以及时获取。这均进一步增加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税务机关难以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做到“心中有数”,给税收风险管理精准应对增加了难度,进而给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内部审计在投资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境外税收内部审计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境外税收审计重点,并进行案例分析,对内部审计如何在境外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监督和咨询作用提出思路建议。
[关键词]境外投资;税收风险;内部审计;监督咨询
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加强境外企业税收内部审计,既可以推动企业境外合规经营,实现中央的监督要求,也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企业增值。
一、境外税收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合理管控境外投资的税务风险,以实现境外项目公司承担合理税负、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合规纳税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是日常税务管理。审计监督境外依法纳税,强调税务管理的合规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多为在资源国发生的税务具体事项;二是业务环节税收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合理避税的合规性,识别和揭示税务风险,不仅涉及项目的资源国,还有投资链条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税收审计应以日常税务管理为基础,以业务环节税收风险管理为突破口,既关注税收管理的合规性,又揭示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通过对税收风险的识别及管控,提出规避或减少税收风险的建议,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咨询职能落到实处。
(一)日常税务管理审计。日常税务管理的常见涉税风险点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检查、税务争议、税务诉讼及税务档案管理等。日常税收事项审计关注点主要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东道国法律规定进行税收登记及纳税申报;检查被审计单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申报的时效性以及程序的合规性;逐个落实受税收处罚事项的原因,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对于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的长期无法整改事项,及时报告上级机关;检查或了解税收争议事项进展情况。对于已解决事项,应关注是临时性解决还是根本性解决。对于尚未解决的事项,应了解具体情况,明晰争议点。
(二)业务环节税收风险管理审计。业务环节常见涉税风险点贯穿境外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境外项目投资整体架构规划、税务规划、项目取得、项目运营、产品销售、股利分配、项目转让或退出等。事实上,业务环节税收风险重点在于事前识别和税收筹划。税收风险管理审计关注点主要包括:在投资整体架构规划、税务规划和项目取得阶段,重点检查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境外企业组织结构风险管理、资本结构风险管理、税收协定风险管理情况;在项目运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重点关注转移定价风险管理情况;在股利分配阶段,重点关注双重税收风险管理情况;在项目转让或退出阶段,重点关注或有税务诉讼和资本利得等税收风险管理情况;根据东道国税收法律法规及税务稽查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监管风险及其大小;权衡税收筹划的收益与成本,是否还存在改进空间等。
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
一、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
世界银行连续15年每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评估,包括获得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财产登记、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少数投资者保护、获得信贷、破产、执行合同等共计10个评估指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被认为是投资的风向标。在世界银行2018年10月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较上一年的第78位上升32位,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最好名次,体现出我国营商环境改善的成绩;其中纳税指标排名为114名,较上一年的130名提升了16位;“开办企业”指标排名第28位,较上一年的第93位大幅跃升65个位次(该指标前年我国位列第127位,逐年大幅进步),开办企业环节从原来的7个减少为4个,平均用时从原来的22.9天减少到8.6天。我国营商环境评价“缴纳税款”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五项指标:缴纳次数、时间、负担、税后程序指数与执法规范水平。缴纳的次数表明了公司必须填报和缴纳的税种与频率。时间指标反映了准备、填报和缴纳三个主要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时间成本。企业税费负担对应世行指标体系中的“总税率”,衡量了企业所承担的税收成本。税外负担包括企业承受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赞助、摊派等税收以外的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报税后程序指数反映了增值税退税的合规时间、获得增值税退税的返还时间、企业所得税审计的合规时间和完成企业所得税审计的时间。税收执法规范水平是对税务部分执法规范性的综合评价。其中纳税次数、纳税所需时间和企业税负负担反映了我国“放管服”改革要点,并体现了上级领导对营商环境构建的相关指导。
二、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税务总局近期提出:“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和实践,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指标,在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方式、渠道、科技等多方面推动突破和创新,从根本上破除制度性、技术性藩篱,打造更便捷、更集约、更低成本、更可信赖的税收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体现:1.前端办税开放化。互联网时代,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要求超越时间、空间和形态限制,发挥“金税三期”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的作用,将实体办税服务逐步转为全天候的网上、自助和移动的办税服务,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逐步实现多渠道申办、全网络流转、回复、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使办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为纳税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此外,随着互联网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日益普及和成熟,实现多渠道缴税方式的创新。2.后端管理智能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既要求便利纳税人、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又提出税收管理应由粗放向精准转型,提高税款征收效率。因此要求我们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引入税收风险应对工作,依靠各数据信息平台和系统的交互对接,自动收集、整理和应用各方信息,科学统计、分析、比对涉税数据,实现税收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应用——检验”闭环管理。以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管理平台为基础,智能搜挖、排序和推送税收风险,彻底改变“人盯户、票管税”的传统做法,提高税收管理的质效,打造“智慧税务”,实现“数据管税”。3.涉税流程简约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必须以减轻纳税人负担为出发点,贴近纳税人,注重简化流程和提升效率。我们一方面要做互联网的加法,另一方面更要做办税流程的减法。税务机关应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实时清理涉税流程中存在的重复环节,使办理事项的路径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佳优化,使各环节、各业务节点更加精确,从而达到办理环节最少、办理时间最短、办理速度最快。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必须使办税流程应更加简化、规范、统一,进一步实现征纳双方的“双减负”。
三、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和创新
税务部门正积极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和创新,通过构建“服务型管理+共治型遵从”新型税收风险管理模式,从服务的视角向纳税人推送风险信息,确保纳税人和缴费人对各项税费政策红利“应知尽知”、“应会尽会”、“应享尽享”,从“被管理”转为“自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办税环境。
(一)主动引导打造“服务型”风险管理
谈建筑施工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和筹划
摘 要: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的企业主体加以落实,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诉求的不断提升都为企业的扩张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房地产企业与建筑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工程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与挑战,就需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将内部的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落到实处,全面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助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分析了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管理策略,以促进企业该项工作的有序实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筹划;策略
国家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税收的支撑,我国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根据现有政策的要求认真开展税款的缴纳工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与税收有关的工作以及实施效果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些年,建筑行业的竞争压力逐年递增,新的市场环境以及新的管理环境都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如何实现税收筹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怎样有效减少税收压力保障内部资金的稳定运转,是管理人员应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工作人员应就与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展开分析,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最大程度防范风险的发生。
一、重要性分析
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的实施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考虑到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涉税风险则在不断增大,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管理内容较为多样,具体涵盖了现阶段承包的项目、项目挂靠等相关内容,不同的工程项目之间涉及的税收筹划策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容易产生税收筹划风险,需要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现阶段,市场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建筑施工企业本身也涉及施工周期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加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相应的压力,鉴于此,企业科学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就变得十分必要,通过相关举措的实施可以减少一定的税收风险 ,实现合理化的避税降税。[1]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稳定运行,借助税收筹划减少企业缴纳税款的总额,或者结合政策的优势延迟开展纳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现金流的稳定,使内部可以有更多空闲的资金用于开展设备的租赁以及设备采购等工作,推进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实现资金使用率的最大化。一旦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工作呈现出系统化、全面化的管理效果,建筑施工企业就可以结合管理实际对不同的税收风险点进行逐一甄别,尽可能地查找出不同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实现财务控制水平的最大化,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企业不同环节的涉税风险
(一)承接环节的风险分析
大企业税收风险监管策略
作者:赵伟泉 李英华 单位:无锡地税第四税务分局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内涵分析和国际借鉴
根据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所属的内部环境可以将税收风险分成外部税收风险和内部税收风险。外部税收风险是指大企业本身经营之外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税收风险。大企业的经营都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来进行的,概括地说,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因素、税收行政与执法因素、政策因素等。相应地,外部税收风险可以分成税收法律风险、税收行政与执法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内部税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要素引起的税收风险。主要有战略规划的税收风险,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只是从技术可行性、盈利状况因素考虑这个问题,没有对税收形成一个全方位、综合的概念,大企业的企业性质、发展阶段、业务发展类型都影响其对税收主动遵从的态度。企业内部制度(生产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投资环节、筹资环节、分配环节、财务管理环节等)是否健全、规范,从根本上制约着税收风险是否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另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成员国等发达经济体,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税收管理实践,以提高稀缺资源的实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流失和提高税法遵从度。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OECD和欧盟的大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大致相同,即对整个税收风险管理实行“过程控制”。把风险管理分为四个阶段:风险采集识别———风险排序分析———风险应对评估———风险反馈评价。
税务机关角度对现实条件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路径的思考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将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数据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从国际经验看,税收风险管理技术层面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型,值得借鉴。笔者认为,现实条件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路径实现应该分四步:风险采集识别———风险排序分析———风险应对处理———风险反馈评价。
1.采集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税收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包括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信息。其中,外部环境信息是大企业经营的重要前提,应该收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财政、投资等)和相关产业政策,大企业涉及的重要税种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内部信息包括公司市场经营、融资、投资、成本控制的各个方面。这是实施大企业税收风险全面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分析归纳风险指标情形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大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大企业风险典型识别调研,对销售环节、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的常见税收风险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探索企业风险特征、风险表现及识别方法等,并按集团、区域特点等分类归纳整理税收风险点,建立多维度的大企业风险模型,形成税收风险特征库和案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