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水利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水利建设

牧区水利建设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苏尼特左旗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运行管理方式等情况的全面系统分析,指出牧区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了科学治水理念。

[关键词]现状;成效;问题;思路

1牧区水利建设情况

1.1水资源状况

由于苏尼特左旗境内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南部丘陵区和苏尼特丘陵地带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富水性极差,为水资源贫乏区。中北部高平原地区,含水层以砂岩、含砾砂岩、细砂岩为主,富水性好,是本旗地下水主要富水区,亦是苏尼特左旗工农牧业生产赖以发展的主要水资源。南部沙漠地区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全旗水资源总量26299.72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2614.28万m3,可利用量575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25986.18万m3,可开采量9623.46万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0173.46万m3,现状开采利用量约2100万m3,占可开采利用量的21%。

1.2水利工程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初,苏尼特左旗开始兴建水利,通过全旗各族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牧区水利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旗牧区拥有水库2座、供水基本机电井1600余眼、大口井(筒井)3156眼,牧区集中式供水7处,各类水窖水窖580多个,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0万hm2。

阅读全文

生态水利建设探讨

【摘要】

介绍了蒙阴县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水利的做法。通过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蒙阴县;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近年来,蒙阴县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水利理念,按照“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总体思路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突出了生态、景观、城镇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改善和恢复了河流、水库、塘坝等的自然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兴水之路。

1基本情况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年平均降水量为793mm,属干旱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886亿m3,人均占有805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2/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无论从水资源的现状看,还是从县域科学发展看,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为前提,加强水利建设,保护水质安全,发展生态水利。近几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生态治水理念,突出生态建设涵养水源,强化工程建设存蓄水源,实施严格管理保护水源,建设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民生,形成了现代生态水利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水利建设管理中农田水利论文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除了是指建设灌溉设施之外,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一种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建设手段,其主要目标的促进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采用先进的方法或科学技术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对该地区的水利情况加以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当地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对于某个区域在某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好坏具有决定作用。另外,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如暴雨天气或干旱天气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程度不同的损失。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农民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进行抵御,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达到稳产增收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顺利完成建设过程,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增加农业效益。

2.我国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管理现状并不理想,还需要采取加强措施。首先,我国缺乏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北方,持续干旱的天气较多,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这也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的结果。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四十年,许多缺陷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加上在建成以来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与维修,造成目前其各项能力都已经大大减弱,甚至难以抵挡干旱或暴雨天气。其次,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通常其管理需遵循分级原则,若农田水利设施的级别低于支渠,管理者就是当地政府,自然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建设及管理资金。然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资金收入并不富裕,有些甚至入不敷出,那些向上级政府进行建设资金申请的地方政府通常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较大,对于这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因难以获得短期利益而发展资金不足。最后许多群众缺乏自发管理意识。农民观念不端正是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群众以为工程管理者是政府等部门,和自己无关。而且该方面比较缺乏人才,我国选择水利专业的人很少,即使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从事该类工作,导致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水平较低。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措施

3.1管理过程规范化,管理责任更加明确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人员应详细登记和记录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主要是确定本区域中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水利工程位置图的绘制,在图纸中体现出每一个水利工程。如果某些工程项目需要特殊关注,政府水利部门应落实到由哪个或者哪些人监管,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与任务,同时要详细记录应用于建设过程中的物品与资金,而且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违法现象。另外,政府水利部门应当关注和重视改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合理安排需要使用的资金,科学的统筹规划,对该区域内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管理力度。

阅读全文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浅谈

[摘要]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应与当地农业发展规划相适应,并根据当地水土资源现状,科学合理地引入现代化管理思想与节水灌溉技术。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浅谈

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特征,但其最终的目的相同,就是全面优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特别是在高效益节水型农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节水灌溉技术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运用,为节水型农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1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相对普遍,较之于明渠输水技术,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蒸发量。在应用管道输水技术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具体流程:借助管道连接所需灌溉区域和水源地。一般来讲,最常见的水源地就是灌溉区域的地下水、河流、水井与水库等等。严格检测水源地水质,且保证管道内部水资源不存在泥土亦或是杂质等。一旦发现有杂质存在于水源当中,应及时借助输水系统过滤器,完成过滤与沉淀的作业任务,而沉淀时间通常应控制在1-2天[1]。水资源经过处理以后,应在管道输水系统配水管网的作用下完成分配,结合各区域农作物对水资源的实际需求量进行灌溉。而保护装置、输水管道以及配水设备是组成管道输水系统配水管网的主要部分,通过对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大灌溉的面积,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节省灌溉的成本。

1.2微灌技术的应用

阅读全文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摘要: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水资源的渐渐匮乏,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应该进行推广,从而达到有效的节水效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该文将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升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水资源

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以及正常的生活。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而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充分的利用水资源才能在根本上带动农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1]。在进行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实现节水的效果:在日常灌溉的过程中结合当下的季节情况,采取科学的灌输方式;在灌输管道构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管道的防渗水问题,防止在管道运输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输水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地地形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渠道,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应该贯彻农田水利建设的始末,建立节水的观念,在多个角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过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途径

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过程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完善整个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很多种,这些技术的合理科学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从而实现对农田用水的规范,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阅读全文

水旱灾害防治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摘要:

农田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为当今云南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近代;云南;农田水利;灾害防治

云南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云南遭遇干旱的现实也让我们反思云南水利建设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云南而言,有效的水旱灾害防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推进边疆地区的治理,进而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因此,考察近代云南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水利建设的研究还具有学术史的意义,当今学者对中国水利史研究,就地域而言,集中在华北、关中,江浙和东北地区,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水利研究鲜有涉及。从学术史意义上讲,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另外,本课题通过研究云南水利反思既有理论,为“水利社会史”分析范式提供佐证。

1近代云南水旱灾害防治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对于近代云南水旱灾害和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关注很多,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①国家和云南地方的科研院所进行水旱灾害资料整理工作,突出表现为以《云南水旱灾害史料》为代表的水旱灾害资料集;②学者运用上述资料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吴瑞良《云南省水旱灾害概述》,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德宏分局编著的《德宏州水旱灾害规律及对策研究》,白树明等人《云南水旱灾害与粮食安全浅析》,尚志海《20世纪云南省农业干旱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以及数篇博硕论文,等等。上述论文突破了资料整理研究思路,探讨了水旱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使云南水旱灾害研究逐步丰富和立体化。当然,以上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多数成果内容粗疏,缺乏精细的研究;其次,资料挖掘不够,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比较缺乏;最后,研究视角的陈旧。水利建设是水旱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从民国至今,学者一直关注云南的水利建设问题,有代表性的有丘勤宝的《云南水利问题》,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张琰等《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等。以上研究为我们了解云南的水利,尤其是农田水利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侧重于常态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对于非常态下“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尤其是水利纠纷的研究鲜有提及,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国外方面,针对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观点,行龙在《“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一文中,提出了“水利社会”范畴,并指出水利社会的四种类型:“流域社会”、“泉域社会”、“洪灌社会”、“湖域社会”,这为我们研究云南水利提供了分析工具。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在继承和批判魏氏思想之上而提出了“水利共同体”理论,钞晓鸿的《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则对“共同体”理论提出质疑,这些构成本课题提出问题和深入研究的前提。

阅读全文

潞水客谈水利建设方略

摘要:

早在明清时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兴建西北水利,那个时期的西北地区主要指的是今天的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江苏安徽北部,以及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区,比今日的西部地区范围要大一些。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明清时期西北水利建设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了阐述,但是对于人们为什么要兴建西北、西北水利建设的思想和当时的政府官员为什么反对西北水利建设讲述得并不多,本文阐述了兴建西北水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西北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为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北水利建设;思想;方略;发展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发展水利事业不仅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经济首先需要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敦煌地区的“井渠法”就是人们开始自主开发水资源的事例。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方略,并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所用。

一、西北水利思想的提出及演变

自古以来,从实现南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西北地区的水利是十分重要的。从南宋开始,东南地区就成了全国经济、政治中心,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于此。人口的急剧增多,对土地和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之从元朝起,国库就依赖于东南地区上交的赋税,通过漕运和海运运送至京城,致使东南地区经济负担过重。兴建西北水利工程的思想最早由元朝的虞集提出,他提出应当复兴已经废弃的水利工程。他首先回顾了大禹治水和秦汉以来兴修水利的历史,认为南方地区土壤肥沃,每到春天就阵雨绵绵,雨水充足到无法排泄,但是西北地区则大多土壤干燥,不利于农耕,如果能够兴修水利,就能充分地利用自然降雨,为西北地区的灌溉提供很大的方便。此后,兴建水利的思想在明朝也被很多官员认可,成化年间,江南学者官员邱浚认为应当横开黄河一带,建立水库和大坝,当雨水不足时才可开启闸门用于农耕。嘉靖十九年,归有光在乡试中针对关中、齐鲁、河西、朔方等地区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言论,他认为在河西一带兴建水利,不仅可以为西北地区带来很大的利益,同时还能节省粮草从东南运输到西北地区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天启元年,有位叫左光斗的官员亲自考察民情,在农民的耕地了解实际情况,他总结道:如果不在西北地区兴建水利,一年之后容易造成耕地荒废,两年之后农民见状就会背井离乡,数年之后这块地就不再适合耕种了,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容易饿死。徐贞明,字伯继,号孺东,万历三年工科给事中,其父徐九思任明代工部主事,治张秋河道。徐贞明才思敏捷,早在万历四年就著有《潞水客谈》一书。徐贞明在书中表达了他对西北地区特别是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看法,万历八年,徐贞明又对此书做了补充。徐贞明写作《潞水客谈》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政治背景有关。徐贞明生在富庶的江南水乡,仕途多年见识了南北农业和经济的差异,由此得出,水利不行是北方及西北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万历三年,徐贞明就公开提出了兴建西北地区水利建设的思想,并上奏了《请亟修水利以预储蓄疏》,奏折内容是从明代的经济和政治实际情况出发,自明朝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起,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国库储蓄,北方农业落后,人民生活问题都要靠东南地区,使东南地区民不聊生。到了隆庆和万历年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西北由于水利失修,耕地荒废,西北人民更加习惯于坐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徐贞明认为只有兴修西北水利,发展西北农业,让北方人民自食其力,减轻东南地区的赋重,才能使国力重返兴盛时期。虽然初期徐贞明的上书被驳回了,但是他依然坚信兴修西北水利才是改善民生、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徐贞明当时说,即使他的上奏会给他带来祸患,他依然会继续上书皇帝说出他的内心想法,表明了徐贞明当时的执着和信心。总之,明清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朝廷官员先后都提出了兴修西北水利的思想,其实质都是为了解决西北与东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矛盾。兴修水利涉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的问题,如果西部得到了开发,那么西北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农业发展之地。

阅读全文

谈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的缺陷

综上所述,从L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可以看到,近6年来不断上升,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财政投入效益不佳,投入产出比不高,财政投入机制还有缺陷。

1.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2006年-2011年,L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从中也可以看到财政投入存在不稳定性,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659万元。以2010年为例,财政投入山塘清淤专项资金234.003万元、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568.75万元,只能满足部分项目需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仅191万,由于对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整个L县有40%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2010年农田水利建设财政共投入2758.753万元,仅占L县财政总收入82887万元的3.32%,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调查发现,L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投入结构不合理。L县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包括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国家特大防汛抗旱补助经费、小型农村公益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设资金、发展粮食专项资金等十余项。这些资金分别由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粮食局、大灌区管理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管理,各类资金缺乏统筹安排,各自为战,项目安排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建设标准和资金补助标准不统一,工程建设存在质量不高、设计过于保守等问题,降低了财政投入的综合效益。

3.没有形成引导机制。“两工”①政策取消以前,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维护,除靠政府少量的财政投入外,主要是靠“两工”政策鼓励、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随着取消农民“两工”的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民每年投工投劳修水利数量锐减,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投入等变得十分困难。据对L县的调查,农民投工投劳还不到“两工”政策实施时的1/10。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已经被打破,新的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的引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4.尚无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①“两工”是指农村义务工与劳动积累工。上,各部门单位大多是自定自管自验,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存在明显的弊端。从L县的调查来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使用不太规范,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规划不科学,建设过程中调整、变化规划的现象比较常见;二是投入效益难以保障,没有形成有效的财政投入效益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项目建设存在使用周期短、效益低等现象;三是投入问责机制不全,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的权、责不平衡,资金的使用监督有待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