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水利发电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水利工程设备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
随着当前水利施工建设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在对其施工设备和相应的施工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施工技术设备而言,是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水利施工的环境很复杂,这些设备在施工现场的稳定运行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设备的先进性的提高,其可以提高其技术和质量。但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其成本也会很高,因此,在实际的工程中,应该加强对其的保护和管理。本文就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施工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管理问题
正文:
在水库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设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水利条件比较差,一些施工很难人力进行,必须通过设备才能实现物资的快速调配,或者是其他的便捷性。因此,设备的质量关系到了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开展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这些设备的先进性一般比较高,并且其成本很大,设备在运行的管理如果不科学,就会导致设备的损坏,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其施工建设的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1.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水利工程设计发展趋势
【摘要】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灵魂,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功能、安全性能等,因此,解决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并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是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论文分析了水利工程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1引言
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日,我国的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我国的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导致水源越来越短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水利工程的设计尤显重要。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地区均衡,防止洪涝灾害而修建的工程。由于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河流分布也不同,这就造成全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比如西北地区为严重缺水地区。为了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大力修建水利工程,认真规划水利工程的设计,关注水利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1]。
2水利工程的设计趋势
2.1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审查、监管的力度会加大
由于近些年曝光的豆腐渣工程越来越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审查、监管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派专人监管,防止出现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及建设资金被贪污,建设完成后要对工程进行严格审查,以免出现豆腐渣工程。例如1998年长江发生全国性特大洪水。其原因除自然灾害外,工程建设质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就更要借助法律和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审查,使得水利工程的质量过硬,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运用
摘要:水利工程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对于施工的设计方案要求和技术水平需求较高,需要考虑包括水流环境、地质特征、河流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其中导流及围堰技术是现代化水利工程中的关键所在,能否科学合理应用导流及围堰技术,将直接决定着水利工程能否按时按质完成,进而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和完善,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因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开始逐步被更多人接受。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一步。水利水电工程仅仅依靠自然界的可再生的水资源进行发电,相比于火力发电站更加绿色环保,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料,不需要过多材料成本的投入,符合当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同时优秀的水利水电工程会对河流正常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养殖均有明显改善,尤其在我国南方水文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周围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
1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概述
水利工程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良好的水文资源是优秀水利工程的保障。但是丰富的水文资源对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地点需要保证干燥,整个施工环境需要在干地上完成,需要合理应用围堰技术保护水利工程基坑不受水土影响,同时制定科学方案将水流引入相应泄水渠道,进而流向下游地区。施工方应在充分了解当地地质及水文条件的前提下,根据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现场情况和施工时间制定合理的导流方案,选择合适的围堰技术,以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建设及合理使用。
2制定合理的导流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
【摘要】作为国内经济建设之中最为关键的基础工程之一,水利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可控化的独特优势,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稳定,给水利工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论文就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水利工程;技术运用
1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涉及发电、农业灌溉以及运输等多个领域,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解决不同地域水资源分配不均这一难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水利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水利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有十分明显的可开发性特点,有利于今后系统的功能拓展与结构优化。此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有十分清楚的层次和布局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部位的各种功能进行针对性检测,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水利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2方面的优势:(1)可以提升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当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引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结合大量的实际研究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大幅提升水利工程的生产能力,还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对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在水利工程投入运行的过程中,若其中某些部件发生故障时,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及时发出警告信息,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其进行检查诊断,从而及时采取维护措施,确保水利工程中运行设施与设备能够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1]。(2)可以保障水利工程稳定运行。通过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工程的运行效率与整体质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融入先进的信息与监测技术,能够有效防止故障的出现,从而使水利工程高效率、高稳定性地运行。
3水利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发展,目前经济发展的脚步虽然很快,但还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在社会中发出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以及大力加强环保产业发展的呼声,不断提出进行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倡导。论文结合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介绍了生态水利工程,并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
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保护一直是国家重点工程,保护水资源不仅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还能便利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能的利用率,为了对水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和利用,通常采取以下措施: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兴建生态水利工程,依托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解决洪涝灾害以及由于干旱导致周边土地受到伤害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应本着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处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2.1法律保护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文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这些法律规定了在进行流域内水功能的监督区域过程中,可以根据区域内的水利工程进行分段检测,对范围内的水资源污染进行控制,依托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污染进行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新探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建设质量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论文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内容,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展开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
1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紧跟时展潮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规范化,确保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对我国水力发电、农业灌溉以及防洪抗灾有重要的意义[1],同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强化,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方式,进而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水利工程项目的内容繁多,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对确保建设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保障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应加大对管理的创新力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有助于及时发现水利工程建设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尤其是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全面管理,可以节约资金成本[2]。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要内容
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防渗体系搭接长度优化研究
摘 要:目前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防渗体系普遍采用10m的经验搭接长度,本文结合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和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在防渗体系不同深度布置尺寸和搭接长度的情况下,对防渗墙的受力和位移进行计算研究分析,总结出墙幕结合防渗体系优化搭接长度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深厚砂砾石地基;墙幕结合;搭接长度;优化研究
一、前沿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南部山区水电建设的发展,很多水利工程的兴建将面临深厚砂砾石坝基防渗的难题,墙接幕防渗体系的成功应用使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墙幕结合形式的防渗体,其墙与幕的搭接处理是整个防渗体施工的关键部位,尤其是在砂砾石层厚度达150m级的覆盖层中修建墙幕结合的防渗体,由于其埋藏深度大、承受水头高、地质条件复杂,一旦接头处理不当,其补救措施也很难实施,将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后果[1]。处理接头部位的一般做法是使防渗墙底部嵌入灌浆帷幕一定深度,使下部灌浆帷幕紧紧包住防渗墙底部,形成一个统一体,达到减少渗漏的目的。目前、有些学者对深厚覆盖层防渗中墙幕结合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墙幕结合的搭接长度参数的确定方法:在没有理论分析依据的情况下,墙幕的搭接长度可尽量长些,以延长地下水流的渗流路径,削减渗透压力,降低渗量,满足渗透比降要求;根据工程经验,防渗墙采用嵌入帷幕的形式进行墙幕搭接,最理想的搭接长度为10 m[2]。
但是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的布置型式,结构尺寸等一些技术参数的确定,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大多是凭借经验取得,设计上也偏于保守考虑。因此,本课题将针对墙幕结合防渗体系的搭接长度问题,结合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对防渗体系在不同搭接长度下的受力和位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优化搭接长度的变化规律。
二、工程概况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乡附近,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45公里,距喀什市315公里,距叶尔羌河干流卡群渠首190公里。下坂地枢纽工程[3]是以生态补水及春早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Ⅱ等工程,大(2)型规模。枢纽建筑物由拦河坝、泄洪洞、引水发电系统和电站厂房等组成,拦河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最大坝高78m,正常蓄水位高程2960m,总库容8.67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150MW,年发电量4.735亿KWH。
农业水利人才教学实践
本文作者:倪福全 李昌文 马荣朝 卢修元 杨敏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1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水利类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过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重水利工程建设,轻水环境保护;重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轻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特别是课程的“自我封闭”和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尚未构建起既科学合理,又有新技术新方法参与、多学科交叉综合,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的完整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认知—验证为主,缺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实践,缺少创新性思维引导,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还未实质性地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传统方法密切结合进行教学方法的训练。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向水利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科交叉、综合思维和研究性学习等优势的发挥,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现本科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方针指导下,根据社会要求与水利专业在新形势下的特点,为适应和配合四川农业大学对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作新一轮调整与改革的需要,应该通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心和责任心强、专业基础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五强人才”,培养成为全面型、综合型、高素质、面向21世纪的新型水利人才。因此,必须首先改变以往野外教学的许多观念,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实习教学条件、野外实习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在教学条件方面加大建设投资。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2,4]。首先,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等方面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式、重特色、前后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课程进行全面整合与重建,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其次,更新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按“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层次安排实践课程,在不同层次,分别设置多种类型的实践课程系列。由此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又划分为7个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水利学实验模块、水工建筑物实验模块、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模块、水利工程施工模块、野外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4个层次由基础到综合,将知识—能力—素质作有机的相互衔接与整合。
2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2•1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展专题研讨,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等研讨活动,将实验类型分为: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3]。针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数量,优化设计新的实践教学设置,降低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和应用型实践课程比例达60%以上。结合水利工程科研和生产实践,动态地不断更新管理设置实验课程,开发自主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本科生导师和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选修实验,自主设计研究型实验,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或社会应用实践项目,拓宽知识面,培养科学精神、工程意识、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全面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加大实验考核和监督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习的有效机制,利用假期进行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2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际工程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耦合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社会应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实践教学模块均采用多种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共同促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如通过野外工程实践,将某些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请生产单位的高级专家作为兼职老师等形式,进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营造良好的工程现场情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领会理论知识,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将老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将老师的科研项目作为综合实验内容开设,将科研中使用的先进方法引入实践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具有科研优势的专业老师为指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设置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课题,引导学生自主科研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在选题、确定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实践兴趣。通过这些实践改革,探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及有效途径。实验室建设解决了课程实验教学和部分专项研究问题,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要解决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及专业理论向工程实际的转化与延伸。为缩短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距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弥补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等实际困难,根据岷江流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手段以及实习基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以达到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标。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并构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工程化、自由式教学方法,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尤其迫切。根据本专业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实习基地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成果,编写出高质量的野外实习指导书,加强了多媒体、录像片、网上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并在实习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切实做到了点、线、面结合,统筹安排,不断优化设计了农业水利专业野外实习实践网络体系,满足了网络体系精干、紧凑、省时、省工、节约开支的要求[6]。设计了如下几条实习线路:(1)大兴电站、雨城电站、多营坪水文站线路,主要针对《工程水文学》等;(2)飞仙关镇河口地貌及岩层产状测量、雨城区李坝乡周公山温泉、雅安峡口灾害地质监测示范区、雨城区北郊乡碉堡山灾害地质现场线路,主要针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力学》等;(3)校内农场、都江堰灌区、名山灌区线路,主要针对《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4)紫坪铺电站、陇新水电站、龟都府水电站、水津关水电站、下村水电站、槽渔滩水电站、大石板水电站线路,主要针对《水工建筑物》、《水泵与水泵站》、《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水利制图》、《工程测量学》、《社会实践》等;(5)《水利工程施工与监理》、《毕业实习》等课程瀑布沟在建水电站实纲及实习指导。在学校周边地区的中型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灌区工程的建设管理等单位设立了实习基地,制定和逐步完善了双方合作共建的协议和相关管理制度,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习基地自建立以来,先后有2001-2009级多个专业1000多名学生在雅安周边的岷江水系进行了为期2~3周的野外实习。#p#分页标题#e#
2•3强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构建“1137”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模式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对社会需求、办学资源、专业特点及优势、学院家底、师生现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学院构建了“1137”管理模式,即“1个目标、1条主线、3个阶段、7个环节”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模式。1个目标:即围绕工科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1条主线:即保证学生在大学4a的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相结合这个培养主线不掉链。3个阶段:即新生入学阶段,明确专业目标和定位,稳定专业思想;2、3年级课程实践阶段,以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为主,夯实专业基础;4年级专业综合训练阶段,强化产学研三结合,完成专业理论与行业生产标准向综合成果的转化。7个环节:第1个环节(专业思想教育环节),明确专业定位;第2个环节(专业认识实习环节),强化及稳定专业思想;第3个环节(课程实验环节),掌握专业基础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第4个环节(课程实习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巩固和掌握;第5个环节(课程设计环节),促进应用专业理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6个环节(实践基地训练环节),进入并参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平台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团队作战”的综合能力;第7个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最大限度地从实际生产项目建立毕业设计课题,“真刀真枪把成果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