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税法知识点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税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
摘要:《税法》课程的传统课堂每堂课授课内容充实,时间安排紧凑,但是学时有限导致主要只能讲授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其他税种都仅仅是简单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我国税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将“翻转课堂”融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方案设计,以改变现状,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税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税法》课程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课,64学时,授课主要包括税收基础理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三部分内容。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各个税种,课后安排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尽管每节课授课内容充实,时间安排紧凑,但是学时有限导致主要只能讲授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其他税种都仅仅是简单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我国税制。课程内容比较重视理论部分的讲解、对于税收实务部分基本不讲,而税收实务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个税种,但是理论课程已经挤占了全部课时,实务部分就讲不到了,导致学生知道税种也会做题,但理解如何具体报税。因而有必要将“翻转课堂”融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方案设计,以改变现状,提升教学效果。“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前期的学习阶段是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抽取自己有空的时间,只要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教室、寝室或者其他任何环境里,都可以进行税法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做到随时暂停,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有充足时间可以记录下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问题。同时没有跟上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使学生真正对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其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课程内容多时间紧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的设计步骤
税法课程的知识点相对独立,适合录制教学小视频,尤其是税收实体法部分。比如流转税和所得税法等,每个税种的法律规定是根据各个税种的特征制定的。因此,每个税种都可以根据其难易程度和特点,录制不同的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观看视频内容,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听懂。目前我们学校采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是智慧树平台。
(一)《税法》课程课前部分
教师:(1)每次上课前通过智慧树平台推送教学任务(视频、PPT、讲义、练习、思考题、模拟实训等);(2)在线答疑。学生:(1)根据老师在智慧树平台的学习任务,在线自主观看《税法》课程视频;(2)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3)通过智慧树平台的讨论区留言、知道班级群、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中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过程
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是单纯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会自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税法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只是传话筒和知识的复制者,照搬教材,让学生去记忆,而是要结合课程特点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税法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行业多,税收种类多,这自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要改变以往讲教材的传统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以教材为中心向外延伸,实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大教学观。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才能避免枯燥而单纯地讲解,而是让学生与企业的具体运营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让学生快乐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学教材,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运营来深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1.阅读书籍。
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所涉及内容广泛,这正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现在各个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都会定期引进大量优秀书籍。我们要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上网查阅资料。
现代社会是信息多元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上网查找与收集更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信息。
3.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
人工智能下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探析
摘要:在当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纳税类课程对于众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相关专业来说是其核心课程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专科院校针对其教学内容具有重叠和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且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会计实践方面的培养和教学体系形成等问题并没有做出细致解决。但是针对具体社会需求来说,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的会计人才要具备更加强大的纳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因此本文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还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组织和安排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实际研究。在此次研究过程中,综合新时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进行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的影响来设定讨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纳税计算与申报;高职会计专业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在迅速推广。在当前高职院校针对会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在高职院校进行该课程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会计核算以及税务处理。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该课程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就是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实务性。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网络上学习资料丰富多样,再加上今年疫情原因,越来越多的课堂都搬到了网上。学习数据的不断提升积累,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人工智能也开始步入课堂,逐步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人工智能和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相结合,从而达到迅速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需求。
一、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特点
(一)时效性。对于国家发展来说,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工具,但是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税收政策也应该针对经济形势进行及时的改革。因此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来说,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的开展和内容设置也应该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不断改变来进行及时调整。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针对我国税法动态实时关注,并且具有最新的知识储备,从而可以保证在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符合国家最新的经济形势,确保教学中的内容时效性。
(二)实用性。纳税计算与申报对于一名专业的会计人才来说,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其中会计核算作为会计人员自身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保证在其进行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完成税务核算以及纳税申报等业务。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针对学生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相对于涉税业务方面的会计处理能力,从而使其可以加强对于账簿、发票以及税款方面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税务核算以及纳税申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
(三)实践性。现阶段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教程内容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来说,已经不仅仅包含对于税收管理以及纳税计算等基础内容的教授,同时更加注重在当前信息技术速发展的阶段下企业涉税业务的实践。比如对于企业的账簿发票以及税款的处理能力需要增强,并且通过相关软件来完成企业在进行涉税业务方面的工作。这就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进行该课程教授过程中更要结合人工智能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具体学习,除了可以得到基础的理论知识提升,还可以学到一些具有专业的实践型的知识和技能。
国家税收情景教学法实验研究
【摘要】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实务中有大量涉税会计交易和事项,因此掌握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税收法规,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税收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克服传统教学的低效率等问题,本文尝试在国家税收课程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利用SPSS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情景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国家税收;实验研究;认知教育
国家税收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在很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税法知识也是重要考核内容,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目前高职教学中国家税收课程课本内容只是本科的缩写,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应用性。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强调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没有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理论学习对其来说枯燥乏味,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普遍,上课也不好好听讲。如何从学科型教育枯燥的税收理论中解脱出来,针对高职教育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税收征管的重点、难点,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尝试在国家税收课程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以某人或某物或某一故事为主线,设置一连串的情景完成教学任务,旨在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税收的兴趣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及理论基础
(一)情景教学法的含义
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内容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中税法课程具有职业岗位应用性强、与政策变化紧密相关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看不懂、学不会、记不住。本文探讨税法课程面临的教学环境现状,追本溯源发现问题所在,并从教材建设角度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税法课程;教材建设;新型教材
一、教学环境现状
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学环境以国家角度、企业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从政策层面、企业层面和学习层面,进行分析总结现行税法课程教学背景的现状。
(一)政策层面。自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开始,2016年03月、2017年07月、2018年05月、2019年04月连读进行增值税内容的修订。与此同时,消费税税目税率表在2015~2016年间多次进行调整。2018至2019年多次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订和出台新的细则。2020年初疫情来袭,针对疫情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增值税等多税种频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降低疫情对纳税人经济生活的冲击,从税收角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二)企业层面。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中小微型单位,而高职高专毕业学生的用工单位多为公司、企业,这些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强调职业性。他们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初期强调单一岗位的职业化,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对员工的要求调整为综合岗位职业化。例如,会计专业毕业生入职要求能够进行开发票业务的办理,工作三年,能够进行涉税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完成核算业务、税务申报表的填制等相关工作,甚至税收筹划方案的提出等。
(三)学习层面。根据学情分析,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理论阅读能力不足,偏好动手操作,虽然岗位职业化强调动手实践,但是这背后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并以此指导动手实践操作,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判断分析,这是强化岗位实践技能的基础,而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短板所在,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困难,学生学习兴趣受打击。
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是发展企业的主导者,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高校培养人才方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灵活运用、勇于创新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解决能力的人才,是专业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本论文结合教师自身对课程WPBL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现状、教学实施、研究探索三个方面,尝试寻找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WPBL教学操作应用的有效实践模式,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WPBL;教学模式
一、引言
时代的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进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成长、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经济问题、财务问题的传输、观察和监督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必须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核心课程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中,PBL有两种意义,本论文主要针对项目教学法方面,依据会计学科的概念和原理,设计教学环节,包括项目目标、项目活动和项目成果。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当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相关的操作技能。WPBL是指网络环境下的PBL,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和互动工具,可线下师生互动完成任务;另一种是所有教学环节依托网络平台,师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通过角色完成任务。本文就高职会计专业WPBL应用操作程序进行研究。
二、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WPBL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教与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在这个教与学都在发生着新的转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甚至厌学的现象,这是阻碍教育和教学的关键问题。徐盛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为:课堂作业,缺乏主动探究;同学之间,缺乏团结协作;遇到问题,缺乏解决能力;信息采集,缺乏积极创新等。不过,相较于基础学科,学生对新鲜的、与就业相关的专业学科还是有一定关注度的。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一课双师教学模式
摘要:《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同于其他课程,《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课程知识结构具有典型的跨学科属性,特别是横跨了财务管理与国际税收两大领域的知识。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师资相对稀缺,在传统单一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于国际税收的知识仅限于简单介绍,无法实现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国际税收对于跨国公司的作用与意义,更无法实现掌握国际税收筹划的能力。基于此,该文通过“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税务专业教师”的“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力图改变《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授课现状。通过自然实验证明,“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对于改进《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学习效果收效明显。但是,在具体执行“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时也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对于相关制度性障碍,该文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一课双师;跨学科知识结构;自然实验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公司“走出去”,海外公司“走进来”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备国际化视野成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水岭。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庞杂,融合了财务管理、国际税收、国际金融、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对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讲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储备要求显著高于其他课程,教师不仅要熟悉一般财务管理的理论和知识,还要熟悉国际税收筹划以及海外资本运作。然而,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商界,完全具备上述知识结构的人才均属稀缺人才,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分配制度难以吸引足够的相关人才投身教育,客观上高校与实务界存在着激励人才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收入、科研平台的差异,高校间也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作为缺乏人才吸引力的中西部高校,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打造成为助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金课,是该文所想探讨的主要问题。
1当前陕西理工大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税收。其中,财务管理的主体知识属于公司金融,与国际金融同属金融学,而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部分,也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实务的角度,运用公司金融的相关知识。然而,与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不同,国际税收虽然在整个《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多,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却是国际税收中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讲好《国际税收》不仅需要坚实的《税收学》《税法学》《税收经济学》《转移定价》以及《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知识背景,更需要跟踪各国税收制度的动态演化,理解国际税收制度的演化规律。
1.2现有承担《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师资缺乏税收知识
CPA考试经济法论文
1CPA考试与经济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会计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决定了会计师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终生学习行业,会计师需要将学历、证书、经验、综合运用能力整体有机结合,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而CPA考试是职业提升的必不可少的手段。CPA考试直接体现了社会对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会计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估要素之一,已逐步为社会所接受。经济法的教学质量也必须接受CPA考试的统一检验,CPA考试也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评估要素之一,两者相互依存,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尤其是改革后的CPA考试通过转变考试理念、充实考试内容,建立起了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体现胜任能力评价要求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新的要求。但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以及CPA考试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对经济法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一般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这也是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通过相关考试的原因之一。基于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应该以CPA考试为导向。大学教学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绝不是一种应试教育,而是积极应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之策。在当前经济法的教学体系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过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经济法教学与CPA考试融合并不等同于经济法教学以通过CPA考试为目的,而是在大学教育中,贯彻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CPA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加CPA考试乃至将来的职业提升奠定宽厚的基础。简言之,CPA考试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管学生是否有志于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课程教学与CPA考试相融合,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和职称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CPA考试经济法科目分析
2.1内容广泛涉及民商、经济法律制度
经济法内容庞杂,涉及面广,要求考生有广泛的知识面,能够熟练掌握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法律制度,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根据最近两年的考试大纲,经济法科目主要考法的一般知识、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破产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纵观2010年至2014年“经济法大纲”,除了因法律的修订而在细节上有所增删与修改之外,在整体架构上没有实质性变化。
2.2注重能力的考核
经济法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科目,全面改革后的CPA考试从知识型测试向专业知识加能力型测试转化,注重考核考生对经济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系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更加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验。从最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CPA考试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2010年是全面实行CPA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在考试的题型与分值分布上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观题题量与分值均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28分增加到50分,客观题则相应减少,而随后的2011年主观题题量及分值进一步加大,2012年后,题型与分值分布趋向稳定。此外,近三年综合案例分析题的比重越来越大。除了综合题目之外,单选题与多选题也多以案例的方式出现。2013年24道单选题中有12道是案例题,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应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有的题目难度甚至不亚于综合分析题,充分反映了CPA考试测试导向从知识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转变,这一点2014年的经济法考试大纲也已清晰地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