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调查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蔬菜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蔬菜调查报告

中医营养学的特点及前景

作者:杜鹃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1(略)

1.1(略)

1.2(略)

1.3食疗以轻病为主食物和药膳所起的作用主要为养生保健,治疗疾病时有其局限性,只能治疗比较轻缓的病证。食疗因为涉及到亚健康和疾病,应由医生来制定方案。在食疗过程中,要通过辨证论治进行食物、药膳的配伍组方。食物和药物的性质分为温热性、寒凉性、平性。在食疗的辨证时,要注意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根据病证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食物或药膳治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食疗的配伍组方一般按君、臣、佐、使要求进行,在食物和药物的选用上应以药物为主。

1.4饮食禁忌中医营养学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药膳中。据统计,在4000余种常用的中药中,有500种可作药膳原料,其中使用较安全且味道可口的大约只有60味。药膳有别于普通饮食,应用时须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烹调技术等,并要掌握药膳应用的基本原则[3]。食忌食复理论是中医营养学的特色。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食养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对食养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在疾病的恢复期,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不同的病证有其不同的饮食禁忌。

2发展方向

阅读全文

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园艺植物昆虫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实验教学是园艺植物昆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课程特点,从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解决园艺植物生产中害虫防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昆虫学作为园艺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作为园艺植物昆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课增强感性认识,掌握、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教学程序是:首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课堂讲授相应部分内容,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主要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评定实验最终成绩。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不断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作为园艺植物昆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应与园艺植物生产实际相结合。目前园艺植物更新快、害虫发生种类变化快。为此,每年根据园艺植物昆虫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将新发生的园艺植物害虫及时写入大纲,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及时教授该部分的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在过去,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昆虫的生物学习性观察、昆虫的分类、重要园艺植物害虫识别等,以上4部分内容全部为验证性实验,仅仅是对理论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验证,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主要园艺植物害虫调查”的综合性实验,其学时比例占实验总学时20%。其主要内容包括:果树害虫调查、蔬菜害虫调查、观赏植物害虫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生产实际所需进行选择,根据选择结果,教师将学生最后分成3个大组:果树害虫调查组、蔬菜害虫调查组、观赏植物害虫调查组。每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6~7人,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根据各小组选择的园艺植物种类及害虫发生特点,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具体的调查方案,适时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报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了单一开设验证性实验学生对昆虫标本的特征观察的枯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思、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园艺植物生产中害虫防治问题的能力增强。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一)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

阅读全文

生活教育课程资源下初中生物论文

一、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生物教学内容编排与生活联系

初中生物课程比较多元化,与高中不同的是,初中生物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生物这一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指导,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现在的生物学正飞速发展,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生物学的研究事例,并对现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比如说: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森林破坏、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否与学生缩短师生距离。

(二)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多数学生并没有抱着非常专业的态度去学习,仅仅是作为辅助科目去了解,而且初中生物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和一些重要的课程学习。为此,教师尽量不要通过硬性灌输来进行教学。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要想开发出更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与日常生活接轨。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要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列举一些自身的生活感触和生物案例,鼓励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物案例和生活方式,找出其中的差异,提高生物学习的互动性。例如,在《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激素调节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列举事例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作用。教师再结合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9小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长激素在青春期有一个分泌高峰,一天中晚上分泌的生长激素比较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扰,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之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第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更加不要让学生过于亢奋,应利用生活语言和生活动作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兴趣学习。例如在开展《人的生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母亲怀孕辛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道具来演绎母亲怀孕时的各个不方便动作,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的艰辛。第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可以适当的邀请家长前来听课,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为教学添彩。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实践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阅读全文

高中化学环境教育论文

1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改和考试大纲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学》等多种教材处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等一系列的规定,都体现了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关于氟里昂和N0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的污染等环保试题,但由于这类题目取材新,学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环保知识的教学。

1.2加强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学烟雾、世界八大公害、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曾发生过的赤潮等常识都不甚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必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据教材内容确定好结合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机渗透:

阅读全文

城市建筑与垂直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对垂直农业的概念进行阐述,并从城市建筑的空间结构上分类,对垂直农业在建筑空间结构水平方向上的发展模式进行详细探讨,指出垂直农业作为城市农业理论的分支将城市建筑与垂直农业相结合,对保障粮食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筑;垂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可耕地面积减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口增长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食品安全和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将垂直农业与城市建筑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建筑全过程分析构建与实施,打造城市生态可持续的垂直发展模式,适应城市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态环境污染的矛盾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建筑垂直空间角度进行划分,依托建筑屋面、楼板、地下室等水平空间将垂直农业从上到下依次划分为屋顶农业、楼层(室内)农业、地下室农业[1]。通过这样的划分,可以更好地将城市建筑与垂直农业相结合,进行全过程设计、管理和使用,从而为城市建筑与农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能源消耗

建筑能耗一般指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日常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的能耗,它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消费的重点将从“硬件(装修和耐用的消费品)”消费转向“软件(功能和环境品质)”消费,因此保障建筑适应品质所需的能耗(空调、通风、采暖、热水供应)将会迅速上升。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2]显示,2015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57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其中:公共建筑能耗占建筑能耗3.41亿t标准煤;城镇居住建筑能耗3.2亿t标准煤。我国已有的建筑中超过95%都是高耗能建筑,如何降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能耗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问题。

1.2土地资源短缺

阅读全文

扬州素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素食饮食的现状

非典疫情过后的这几年,北京的素食餐饮忽然成了“阳光产业”,经营素食都十分成功。在香港有200多家素食馆生意兴隆。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郑州、石家庄、太原等地出现了一大批素食爱好者,一批素食餐馆、素食连锁店火爆开业。杂粮、野菜重新受到青睐,家常菜又被端上了饭桌,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吃素菜保健康已逐渐成为风尚,可以预见素食将成为人们的饮食主流。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11年,我国餐饮营业额约为20635亿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测,中国餐饮业将成为未来永不饱和的黄金产业。另据报道,在欧美及中国港、澳、台等生活富裕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餐饮习惯已发生改变,吃素的比例明显增加。所以,选择有佛教、道教文化景点或氛围的附近地区开设素食餐饮特色街,经营宫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间素食,并有意识形成旅游的一个特色项目,应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扬州素食的现状

素宴作为淮扬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盛世。而在素宴烹制过程中,由于素宴菜点具备了“素菜荤做,素菜荤名,素菜荤味,素菜荤形”四大特点,使淮扬素宴一直倍受海内素食爱好者的推崇。据介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扬州先后于2006年掀起一场以素食为代表的绿色消费高潮,尤其是2013年5月的中国扬州两岸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将扬州的素食文化推到高潮,素宴中纯素菜点及清真菜点,受到不少饮食男女的追捧。地处北温带的淮扬地区,气候温和,水源充沛,为各种果蔬的生长和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蔬菜品种中,有些种植历史已达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所谓素菜“四大金刚”的“竹笋、香蕈、豆腐、面筋”,在历史上均为淮扬名食。早在夏代,扬州竹笋即是入贡美味,宋代吴僧赞宁撰写的《笋谱》,就总结了吴地扬州食笋经验。“扬州鲜笋趁鲥鱼”、“家家户户剥春笋”就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等名家描写扬州食春笋之诗句。豆腐在扬州也有较悠久的历史。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始自淮南王”。古代扬州长期以来是淮南药府,由此可见,豆腐始于扬州,扬州是豆腐的故乡。相传,后来唐代高僧东渡时,将扬州豆腐传到了日本。扬州人食蕈菌,食面筋的历史也由来已久。至于野蔬,淮扬人历代均有人开发,到了明代,高邮人王磐著有《野菜谱》,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扬州先民开拓素食原料的丰富经验。扬州瓜雕,更是扬州素食中的一绝,为筵席增辉添彩。

三、扬州素食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消费市场而言,大众饮食文化存在许多误区,素食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局限于小众的消费人群。坎贝尔教授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但是在我国,多少年来,动物蛋白意味着健康、强壮、进步乃至文明和希望,这一“迷思”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成为不言自明、天经地义的常识。因此,素食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还处于“成长期”,素食利益的推广尚未成熟。而大众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去慢慢渗透和积累。其次,从供给市场而言,素食经营者存在许多误区。在国内,因为素食产业本身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及素食产业较弱的盈利能力,使得几乎所有的素食企业都离不开宗教背景,导致了大部分从业者管理水准营销能力整体处于弱势,在经营选址与店面布置、成本管理、厨品选择与开发、营销推广与营销技巧等方面缺乏理论指导与实战经验。第三,扬州的素食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并未与扬州的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扬州与佛教旅游资源紧密联系仅有一家——大明寺素食坊,其实扬州也有许多佛家寺庙的祖庭,代表寺庙有大明寺和高旻寺,但是真正将素食文化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的仅有大明寺一家。

四、扬州素食文化的开发的建议和意见

阅读全文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解析

摘要: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时,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让其辅助自身进行教学,可以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可以让语言教学环境更加真实,也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现代化教学逐渐在我国兴起和推广,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配备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完善,给老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注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而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同样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产生了较为良好和有效的教学效果。

1激趣,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当中,其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无非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写作的热情不高。而多媒体技术由于其具有声、形、影、文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结合,能够让写作教学置身于一个更加绘声绘色、多姿多彩的环境当中。学生在这种课堂环境中进行写作学习,能够更加真切和真实的感受写作学习的魅力,也能够让学生的英语写作热情得到更为充分的点燃。例如,老师在对《Healthyeating》这一单元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以“Healthyeating”为主题进行英语作文写作。为了让学生对这一作文主题产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食用的食物的图片,比如:米饭、馒头、面条、水果、蔬菜、零食、炸鸡、饮料、蛋糕等等,然后让学生对图片中的食物进行分类,将它们划分为健康食物、非健康食物,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接着,老师可以分别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日常饮食习惯,看看是否绿色健康,学生之间也可以针对自身饮食习惯进行交流和交谈,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所喜爱的食物。学生交流结束之后,老师再让学生以“Healthyeating”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这种先引导、再写作的写作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学习情绪极其饱满和高涨的状态下进行英语作文写作,有助于其英语素养和写作水平的同步提升和发展。另外,老师在对《Music》这一章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和音乐曲目,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谈和分享,看看能否找到“志同道合者”。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唱几首自己所喜爱的歌曲,并用多媒体为其进行伴奏和配乐,让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更为充分的点燃。然后,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几首学生们所喜爱的歌曲,让学生对其进行聆听和欣赏。最后,在这一系列引导工作和铺垫工作完成后,老师再安排学生以“Music”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在这种循序渐进式的课堂引导之后,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必定能够空前高涨,在这种情绪和状态下所进行的英语写作,才是真正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英语写作。

2适时评价,适时改进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审阅时,往往是对其进行书面批改,将自己的批改意见在作文中进行标记和标注,然后再将作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老师的批改意见进行修改和订正。虽然大部分英语老师都会明确要求学生进行作文修改,但是由于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监督和督促,许多学生往往不会仔细阅读老师所给出的批改意见和修改建议,也不会自觉的进行作文修改,结果,在下一次的作文写作当中,仍然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导致其作文水平和英语素质迟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而多媒体由于其具有投影和展示的功能,能够将学生的作文进行当堂展示,老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适时的批改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口头教导和嘱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另外,老师在将学生的作文进行投影和展示时,还可以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批改和评价,将自己的批改意见和修改建议记录在纸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然后分别进行阐述和表达。这种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主批改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英语写作学习进行重视,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英语能力的提升。例如,老师在对《Friendship》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Friendship”为主题写一篇英语作文。老师在进行正式课堂授课时,就可以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挑选一名同学的作文进行当堂展示。在作文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其对作文进行细致的审阅和思考。学生审阅过后,老师可以先让该作文的小作者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让其自己谈一谈作文中有哪些优缺点。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该作文进行小组交流,探讨该文的可取之处以及有待改进之处。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最终评价,客观指出作文中的错误,并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阅读全文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困境与进路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公共事件频发,流通领域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关键环节。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零散性、多样性、不可见性来、来源的复杂性、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性和可预防性,使得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呈现人力不足、持续性和全面性不足、技术性水平不足、法律规定不足等困境,采用流通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市场经营者逐渐自觉成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加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对固定性经营和流动性经营进行区分监管等寻找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进路。

关键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流通,目前业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普遍地理解为,食品流通是对食品、相关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效率、有效益地流动。食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属于商品流通的组成部分。食品流通领域具体包、括食品的采购、储存、运输、销售(批发和零售)等环节。食品流通领域是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关键场所,也是生产和流通环节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场所。消费者往往是食用购买食品后发生隐形或显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相较于食品生产领域,食品流通领域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和公开性,更易于发现与查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流通领域不失为食品安全管控的一道关键防线,可以反作用于生产环节加强食品安全。

一、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流通领域的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违法使用非食品添加物三聚氰胺(乳制品、鸡蛋等)、氯霉素(水产品)、甲醛(螃蟹、银鱼)、注胶(虾)、瘦肉精和抗生素(肉产品)、孔雀石绿(多宝鱼)、硝基呋喃代谢物(大闸蟹)、苏丹红(鸭蛋)、色素和亚硝酸盐(熟食品)、吊白块(面食和豆制品)、甲醛、福尔马林(蔬菜)、硫磺(姜)以及农残超标、假冒伪劣(用鼠肉、鸭肉、狐狸肉等充当牛羊肉)等。客观而言,流通领域作为食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重要环节,其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所有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生产者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营者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生产者和经营者共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方来看,有来自生产者的责任,比如: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不安全因素,有来自存储、运输者的责任,因错误的存储、运输方式导致的食品腐烂、变质等,有来自销售者的责任,比如:食品过期、变质,或者为保鲜、增加色泽而添加甲醛等不安全物质。单就流通领域而言,从流通环节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采购、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从食品的种类来看,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生鲜食品、加工食品两大类。从食品包装类型来看,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包装食品(食品包装问题)、散装食品、裸装食品。流通领域往往对食品采取形式监管,比如:生产日期、QS认证、保管等方面有明确规定,但缺乏实质监管,比如:缺乏品质检测等。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呈现为:(1)食品安全问题的零散性。经营者众多,食品种类繁杂,不安全因素呈现零散化分布;(2)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食品种类的繁多及违法手段的千奇百怪导致食品不安全问题呈现多样性特点;(3)食品安全问题来源的复杂性。食品安全问题或来自单一的生产者或经营者,或由多个生产者和(或)多个经营者的共同行为导致;(4)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可见性。卫生部2003年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指出,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正经历着由“看得见”向“不可见”(需要借助工具检测)的方向发展变化;(5)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性。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店、网上超市等食品流通形式日益兴盛,网购食品现象普遍,但是网络法律规范严重滞后,网络食品监管空白,网络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6)食品安全问题的可预防性。流通领域是食品进入消费者之前国家把控食品安全的最后环节,可以通过预防不安全食品流通,从而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

我国从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就确立了政府对食品流通领域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权力。政府自1985年设立卫生部,到1995年颁布食品卫生法,直至2009年颁布并于2015年修改的食品安全法,监管机构对食品均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因此,公众普遍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责,生产者和经营者只要做到自律,消费者也只能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维权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起到一点微薄的监督作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监管者为国家监管机关,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农业部门等;被监管者为流通领域掌控食品安全的主体——食品经营者、市场经营者,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展销会、摊贩、小作坊、小食品店等实体,以及伴随网络经济应运而生的网店、网上超市等虚拟经济体。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超市、农贸市场,认定其为当然的销售者,但严格而言,超市、农贸市场、展销会并非商品的实际销售者(自营商品除外)。为了与实际销售者区别开来,本文将超市、农贸市场等提供销售场所的情形界定为“市场经营者”,销售自制商品时仍为销售者。市场经营者对在场食品销售者有监督管理的责任,销售者对生产者的食品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而从行政监管而言,流通领域中,市场经营者和销售者为被监管者。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主要有:(1)监管相对集中;市场经营者的出现,将众多食品集中销售,形成现代的主要销售形式。(2)监管的复杂性。生产和流通领域食品不安全因素的多样性使得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复杂性;(3)监管机构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偶然性。面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零散性和多样性,源于抽检的监管制度本身的特性,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难以摆脱“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打击—食品安全问题暂时缓解—再度猖狂—再打击”的怪圈。抽检到的概率很低,导致违法成本低,商贩必然会产生侥幸心理。突击的方式、打探消息的方式、真假参杂的方式等,使得监管流于形式。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薄弱,面临诸多困境:(1)监管机构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力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食品,监管机构要做到逐一监管,其有限的人力、物力可谓“杯水车薪”,无能为力。(2)监管的持续性和全面性不足。商务部《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是“零”风险而不是“可接受风险”,监管的持续性和全面性需求愈加强烈;(3)监管机构的监管执行力不足。刑法增加食品监管渎职罪来督促食品监管机关加强监管力,然而该罪为结果犯,针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形。并不能解决人力不足与监管的全面性需求的矛盾。(4)监管的技术性水平不足。随着导致食品不安全成份的非法添加物等朝化工或医药等需要科技辨识的方向发展,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还需要网络技术,然而监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需求。(5)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性不足。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监管形式单一,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6)对超市、农贸市场、小作坊等的监管责任及其监管不善的法律制裁仍处于法律盲区。目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多采取事后追究和制裁,导致实践中监管机构对各被监管主体的监管制裁不力、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不少被监管企业(如沃尔玛超市等)出现屡失诚信,食品不安全问题屡犯不止,屡罚不改的畸形现象。(7)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级制度,对规模较大企业的监管更加严格。然而,实践中并没有区别。消费者在规模大的企业购买的食品与在小作坊等购买的食品的质量相比,并没有格外的保证。没有起到因监管严格产生的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引导作用。任何流通组织销售的食品都没有食品安全的保证,消费者对任何的流通组织都是不信任的态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