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寿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绩效团队化寿险营销管理论文
一、寿险营销管理现状和发展困境
1.在寿险公司中,内勤员工的比例较小,营销员往往人数众多
素质参差不齐,团队流动性大,工作时间不固定,人员都比较有个性。
2.绩效管理缺乏抓手,找不到产生高绩效的方法,造成营销员也无所适从。
同时,在紧张的营销氛围压力下,营销节奏变得紊乱而没有章法,团队被拖得很累,但又没有绩效。造成团队士气低下。
3.管理方式粗放,没有重点。
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不知道该如何管理,有时管得过宽,管理者变成了“保姆”。有时又把握不好“严格”和“松散”的尺度。没有真正地将管理理念运用到团队中去。
寿险公司声誉风险与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定位初探
1.寿险公司的声誉风险集中体现为市场行为风险。
根据保监会《管理指引》第3条的阐述,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可见声誉风险存在于寿险经营管理全过程。该指引第14条要求“保险公司应在公司治理、市场行为、信息披露等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声誉风险,防范影响公司和行业声誉的风险发生”。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带有顶层设计特征,一般属总部管控范畴,而市场行为风险主要是寿险公司在履行权利、义务和服务等市场行为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属于分支机构管控范畴。纵观多年来寿险分支机构业务实践,其市场行为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服务能力不足或服务水平不高,导致消费者基本权益受损;二是寿险产品在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无法保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根本利益。产品设计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亦属总部管控范畴,所以分支机构市场行为风险归根结底是因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声誉的风险,地方监管机构常把“市场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提并论,原因亦在此。
2.市场行为风险集中体现为“服务不到位”。
目前,公众对保险业“三个不认同”现象(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依旧存在。有客户从人手中购买了他们根本没弄懂的产品;还有客户自购买中长期险种后,除了被提示“续费”外,没得过其它服务。2013年保监会处理各类保险消费投诉2.1万件,“12378”热线全国转人工呼入总量近17万个。客户投诉原因五花八门,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服务不到位”。
3.“服务不到位”折射出寿险公司现有客户服务管理的局限性。
如今,每家寿险公司都单独设立了客户服务部门,在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创新服务等做了大量工作,但很多客户对此感受不明显。原因一是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客服人员数量捉襟见肘。比如某省级分公司2013年拥有有效个人客户数1278.5万人,而全省直接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不足2500人。二是公司能提供的“面对面服务”有限。随着推行“零现金缴费和支付”,公司和客户基本上“不再见面”,除非有实务规定,客户一般不会主动去营业柜面,况且柜面数量也有限。三是公司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提供的“不见面服务”有局限性。不少客户一次也没去过营业柜面,仅仅是从相熟的人那里购得长险合同,久而久之,人演变成公司“替身”。据第三方公司针对某省级分公司客户调查后形成的《2013年度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501个被访客户的总体满意度平均8.52分(满分10分),其中打10分的占52.1%,8分以下的占19.7%。客户最不满意的因素主要在“人”(占44.5%)。对人不满意因素集中在“售后服务”(占36.2%)。客户对人的总体评价为8.26分(满分10分),其中“定期与客户联系或沟通”满意度为7.95分,明显低于总体评价。可见客户“对保险公司不满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人不满意”。
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解析(6篇)
第一篇: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有着不断地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不断进行改革,同时我国的税务部门也对税务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升,而“营改增”政策的出现就是税务改革的产物。当营改增政策实施并走进企业后,给企业会计核算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并探讨营改增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帮助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营改增;会计核算;企业管理;影响
对于营改增政策来说就是将所需缴纳的营业税转化为增值税,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纳税过程中重复纳税现象的发生。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不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企业的税负问题带来缓解,从而保证企业的成本利润,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虽然给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优势,但是却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影响,因此,在营改增背景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势在必行。
一、“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税收改革过程中营改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降低企业税负的情况下避免企业税款重复征收,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也严重阻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查,主要影响分为三个方面,企业的税负、企业的报表以及企业的收入核算和现金流。首先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营改增政策与企业的税负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是税费的计算,在计算税费的过程中无法将所得税征收前的部分进行扣除,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所得税纳税金额增长,第二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时会使企业的计税基础发生改变,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企业的税额增加,同时,在发票方面也因为营改增政策会影响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因为在税票的功能和内容上都有所改变,这样就使核算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疏漏等情况发生。其次营改增对企业报表的影响。在企业内实施营改增政策,务必会给企业的财务报表带来影响,第一是在利润表方面,因为营改增政策是将营业税取消,改为增值税,那么就会使企业与营业税相关的项目金额发生改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就要对其进行重新计算,第二是资产负债表方面,营改增政策实行后会给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初期余额带来变化,并且在取消营业税后会使企业缴纳税费的末期余额减少,第三是资金流量表方面,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在所有运行活动中需要支付的现金总量会下降,同时在营业税取消后,一些进项税额可以被抵扣,这样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条件,但是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就要对其进行重新核算。另外营改增对企业收入核算和现金流的影响。就施工企业来说,在营改增实施前其营业税是按照全部工程款的造价对其进行核算,但是在营改增实施后,施工企业则可以按照不包含增值税的造价来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就使整个施工企业在运行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提升。那么在企业的现金流方面来看,在营改增到来前企业的营业税与企业的工程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企业中实施预缴制度后,使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会多于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款,在营改增实施后,企业可以在收款后对其进行缴纳税款的核算,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压力,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周转。
二、“营改增”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策略
银行保险的发展研讨
作者:孙健 刘铮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一、引言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的起源在理论界并无统一说法。从银行业及保险业相互联合的发展历史来看,自19世纪开始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LaCaixa以及法国的CNP等公司开始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Deniel,1995)。1973年,法国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互助会成立的Soravie保险公司和法国投资银行Pari-bas旗下的银行保险公司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两家银行保险公司。20世纪80年代,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增长率下降,政府为缓解压力,着力刺激私人养老金计划,银行保险在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逐渐兴起(闻岳春,2007)。欧洲在1989年通过的《银行业合作第二指令》解除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这激起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大举进入保险业务的高潮。到本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奥地利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已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约60%,而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荷兰、德国、英国、瑞士、芬兰和爱尔兰等国也在20%至35%的比例之间(宋明岷,朱旭东,2000)。欧洲各国银保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其宽松的法律环境,一体化的合作模式,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多样的销售渠道(袁成,裴平,2009)。1999年11月,美国颁布《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相互渗透,在彼此的市场上竞争”,至此,美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拥有了法律上的依据。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在2002年异军突起,成为了寿险公司重要的销售渠道(陈丽,2003)。
银行保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可以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解释。外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这一概念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ell,1980)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后逐渐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外部性主要来自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在某个区域内的大量集中有利于知识在企业之间的外溢和扩散,这种效应被称为MAR外部性,用以解释组织变化对于产能增加的影响,理论源于Marshall(1920)、Arrow(1962)、Romer(1990)的论述。上述观点是一种正外部性的表述,由于外部性是指当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的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影响时,称经济里出现了外部性。这种影响可能产生正的或者负的效用,如果存在正的外部性,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当事人会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展开“竞争”,由于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所以期间会产生诸多的成本使总剩余下降。负外部性同样会使当事人为消除额外的成本不断进行交涉,使市场机制达不到帕累托有效。罗纳德•哈里•科斯(Coase,1960)在其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最先将这种成本称为交易成本,并与产权建立了联系。按照科斯的观点,交易成本主要由发现相对价格以及相应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构成,但科斯并没有给交易成本下定义。张五常把交易成本看作“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兹经济中的成本”。
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由于金融产业的大发展,金融产业的集聚现象开始显现,由此形成的熟练的劳动力市场、专业的服务性中间产业和技术外溢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同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服务内容、资金来源的相似性也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哈尔•罗纳德•范里安(Varian,1995)指出,有三种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第一种是庇古提出的管理者制定庇古税以处理外部性的对策(Pigou,1912),这种解决方法的难度在于管理者如何准确的计算庇古税的水平;第二种是阿罗研究的建立市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Arrow,1969),这是一种产权交易的方式,是新制度经济学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最为典型的是排污权的交易;第三种是科斯所研究的协商问题(Coase,1960)。前两种方法如用于解决银行与保险间的外部性,其难点在于外部性的量化,而科斯的“协商”方法可以不受限制。科斯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且权利已准确定义,那么参与者可通过协商达到有效的状态①。如参照科斯定理,则银保合作便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为解决外部性而自由协商的结果。选择何种银保合作方式则主要考虑权利是否界定清楚,交易成本是否接近于零。科斯认为,庇古在设定庇古税时忽略了政府行为的成本,同时指出交易成本的不可避免。但科斯并未否定庇古税的作用,而是否定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庇古税在某些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其效果优于科斯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二、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和产生依据
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理论界通常是对现有银行保险综合经营形式进行总结,比较各种形式的特点,并做一定的改进,以寻求最佳的银保合作形式进而推广。银行保险发展根据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银保形式,广义即银行与保险共用渠道,获取范围经济,以股权关系形成资本纽带;狭义即委托关系的合作(高洪民,朱军勇,2005)。如将投资银行业务考虑在内,根据业务涉及的范围,全能银行模式(银保业务涵盖其中)与银行保险模式也是一种探讨的选择。全能银行在美国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前最为典型。而银行保险是欧洲特有的事业模式,也称为“一体化金融服务”、“全金融”或“保险银行”(徐为山,杨朝军,汪有涛,2005)。通常市场机制可为资源的配置构建最优的方式,科斯指出企业的本质便在于此。环境的改变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往往是解决市场中所存在问题的根本诱因,也在银保合作形式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实践中存在的银行保险发展形式为分类的依据,众多学者也称之为一体化的程度变化,分别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分销协议是最简单的银保合作方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以签订销售协议的方式允许保险公司使用银行的销售渠道,银行从中获得佣金,而保险产品仍完全由保险公司负责。分销协议在法国最为流行,法国的CNP保险公司完全没有自己的人队伍和销售队伍,其保险产品除团险产品外全部委托法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法国财政部门销售。我国银行保险合作主要是“一对多”的协议,分销的渠道主要是银行柜台。战略联盟是银行与保险公司间通过达成战略协议以开发特定客户或特定市场。如英国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其利用银行的现有柜台和网络销售保单,同时要求柜台员工将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向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推荐,再由理财顾问用现场服务、电话服务和直销的方式向这类客户提供专门的保险服务。国内比如建行和新华、工行和联泰大都会。#p#分页标题#e#
金融保险就业率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张凡雷 孔祥玲 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一、金融保险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细,学生分配岗位不明
从保险技术角度讲,由于多数院校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在毕业生面对所有的财产险公司和所有的寿险公司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下列特点:其一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其二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其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进入和民族保险机构的境外拓展,保险市场急需大量金融保险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强烈的四类人才包括: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保险销售骨干和评估人。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理论又要了解具体的实务,作为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可能就能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想从事其它三类人员的工作,具体的岗位是什么,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都要涉及展业、承保、核保、查勘定损、核赔、风险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客户服务、保全服务等相关业务岗位,那么这些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了解不细,致使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教师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体,学生在离校时,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就比较模糊。
(二)培养目标、学生考核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具体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培养目标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上来,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如何培养认识不到位,对金融保险专业缺乏细致的专业培养规划,专业课难以与保险行业要求的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相对应,学生考核只注重保险行业的一般知识,忽视保险行业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保险行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三)专业教师团队人数不够,努力方向不明确
研究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
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采用探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本文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着手,以“资金时间价值”的教学为例,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对策进行总结。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学习理念;自主学习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指导学生主动去对未知事物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显著提高,造就创新性人才。
1.1以问题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