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时政热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时政热点论文

信息技术之高中政治论文

一、资源融合教学实践的途径

1.创设不同情境,融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兴趣是与情感相联系的,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高中阶段要利用学生的兴趣,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发展特点及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所能呈现的声、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课题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短片,回顾我国的民族关系发展历史,再牵引出主题,配上一些图片,并联系时事,让他们通过这些画面感受真实,引发情感共鸣。这样,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都愿意主动发言、积极讨论,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构建信息网络,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构建一个信息网络平台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举措。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更有利于自主探究与互动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现新课程理念。网络技术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沟通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笔者在教学当代社会的经济热点时,适时地利用了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了经济常识中的“货币升值、贬值”的问题,并搜集了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贬值、外汇汇率等相关资料,引导他们归纳整理,并且分小组确定主题,以手抄报形式展示成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会更广,发挥主体性的同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我们可以趁势鼓励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更便于思想政治的学习。

3.融合多方内容,促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时政教育是高中政治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实践拓展课的有效前提。其间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而且能加深其对时政的深入了解,达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笔者之前在学校以《全国两会时政专题复习》为主题的公开课中,有效展示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首先,用计算机收集了相关资料,从中选取较重大的课题,经过相应整理、归纳,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并提出几个他们最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就其展开讨论。然后分小组演讲。对于比较难实施的项目,可以成立研究性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最后,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分析有关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的说明题,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原理。具体可以通过Flash动画或者小论文、校园网专栏等形式汇报交流,当然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舞台。

二、资源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夸大其词,忽略原有作用。所有的信息化技术对课堂只起辅助作用,很多教师不自觉地喜欢夸大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作用,造成空有精美的课件,却无相应的理论解析的现象,使得学生只能受到感官刺激,没有得到实际的思想教育。我们要避免这种状态,适当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等是必要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语言、形态等将课堂回归到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上,这样才能使政治课具有实用性,起到切实的教育作用。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主导。高中政治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辅导者。然而有些教师对这个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以为只要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重视他们,例如笔者在一节关于市场经济的公开课中听课,这个教师就是开始做了个简单的课程介绍,随后就完全交给学生,整个过程没讲几句话。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单纯依靠他们的自主探究远远不够,教师应该适时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

阅读全文

自主学习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政治课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辨、逻辑推理、逻辑分析能力。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理念,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本文通过实践与反思主要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政治学习的方法措施,以期上好每一堂高中政治课。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教学重点,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讲解技巧,认为教师的讲解技巧越高,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就越深,教学效率就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部分高中政治教师都将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相关知识过程中展示视频、图片等,试图打破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新的教学进展。但实际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滞留在教师讲解知识,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课堂改革只是留于表层,忽略了新课改的本质———让学生领导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因而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一、了解时事,挖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好的催化剂,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的过程时,要始终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时刻铭记寻找的兴趣点要与政治学科密切相关,切不可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背离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大胆地在政治课堂中引用一些时事政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时事政治也被纳入高考政治的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穿插一些时事政治有利于学生的政治学习。时事政治是指近期或者时隔不远国内或者国际间的政治大事,具有热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运用时事政治时应对其进行筛选,尽量选择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不久前发生的,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课下细致观察时政,为学业时间安排较紧因而无暇顾及时政的高中学生提供丰富新闻资料。教师在课堂中引用时事政治,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吸引到学生的关注,缓解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这样的穿插更易于学生掌握有关时事政治的知识,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尤其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个时事热点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大多数政治热点问题都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些时事政治热点进行归类、整合,让学生学会从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一众多的热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二、自主合作,增强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也应懂得适时“让位”,让学生的政治课堂呈现缤纷多彩的局面,而不只是教师满堂讲的传统形式。高中政治学习的内容较多,教学时间安排紧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概念多,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不敢放手,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影响课程进度而不敢轻易让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其实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小组合作探究再进行成果展示这一单一流程,还有学生间一对一交流、一对一问答、一对一改错等方式,教师应积极大胆地进行尝试以实现新课改,促进学生政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于高中政治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知识在教师反复讲解和分析后,还是存在学生不能理解的状况,教师这样做反而会南辕北辙,打击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学生间互相讲的自主合作模式,鼓励学生遇到不能理解的概念和知识点时去找其他学生寻求帮助,用学生间的语言去交流,实在不懂再由教师进行细化讲解。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理解点都不相同,因而这样的互相补齐的合作方法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生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相问答,由一个学生进行提问,另一个学生进行回答。这样提问的学生在难住回答的学生时,不仅仅可以为另一个学生解惑,还可以给自己起到提醒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的关系,促进两个学生的共同进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同样,在课下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学生通过互相批改作业可以见识到另一个学生对同一政治材料不一样的见解和想法,促进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学生通过不管是一对一还是多对一形式的自主学习都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政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输出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

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

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阅读全文

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方法

涉农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农产品加工和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检索类和科普类五大类型的出版体系[1],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农业院校师生。作为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涉农期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涉农期刊栏目设置个性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严重影响了期刊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建设体现期刊自身优势的特色栏目,突出本期刊的精华,是今后农业技术型学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是农业领域期刊,通过分析自身的特色和长处,结合办刊优势,为吸引作者投稿和增加读者数量而设定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许多期刊社都在打造特色栏目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2017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安徽省期刊协会进行了期刊特色栏目评选,其中涉农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新农村建设”栏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入选。这3家涉农期刊依托平台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创新办刊理念,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的综合影响力。现以这3家涉农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创立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和打造新型农业期刊提供帮助。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阅读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叠与同构,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倡导“课程思政”。反过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构

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当下,从国家、社会到高校,再到大学生们都十分关注创新创业。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末、活跃于21世纪初。虽然较西方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当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的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是时代的需要,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十八大以来,极其重视“创新”,在各种公开讲话和报道中,超过千次地谈到“创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①“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诸多论述,都说明了国家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科技和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大学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坚定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弘扬践行中国精神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践告诉我们要弘扬和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教者,政之本也”。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承担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弘扬践行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是与时俱进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纵观历史,每一次时代的变革,必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每一次教育改革也必定带有时代变化的烙印。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推进教育改革。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展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应当始终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这个大学使命及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要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失败、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尚改革创新、注重合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使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两者关系的一些讨论

阅读全文

中文科技期刊问题及困境

一、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献的主要载体,是展示科研成果、聚集前沿信息、传播学术思想、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于促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升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①中文科技期刊曾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主阵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科技的重要工作大都首先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然而,近30年来,尽管中文科技期刊品种数量不断增长,学术水平稳步提升,品牌特色日益鲜明,但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自身改革创新不足,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下降,发展环境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逐渐滞后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差距还在逐渐拉大。朱作言院士认为,“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类学术期刊。因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1]”中文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窘境,还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深远的问题。梅宏院士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国家科学发展最快的阶段,中华文明史上的相关记载是缺失的”。[2]目前,中文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的主体。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包括中文科技期刊4519种,其中,汉语4477种,少数民族语言42种,英文科技期刊333种。汉语、少数民族语言、英文科技期刊分别占到总数的90.03%、0.84%和6.70%。[3]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征途上,如何办好中文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出版界、政府以及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在梳理、分析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文科技期刊在科学运行机制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管理体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等。由于实践中各类科技期刊的边界并不是特别严格,本文中的科技期刊是以学术性期刊为主的泛指。关于科技期刊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下,科技期刊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有大量的项目、论文以及论坛以此为主题展开。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1][4][5][6][7][8],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大体可归纳为内容建设、政策环境、办刊主体和运营技术四个方面:第一、从内容建设来看,优质稿源不足长期以来是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命线,然而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优秀论文投向国外的现象非常普遍,优质稿源流失情况愈演愈烈。祁丽娟、方梅统计了我国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中文科技期刊《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近20年的论文情况。统计显示,从发文量来说以2006−2007年为界出现了趋势的变化,之前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之后则呈逐年下降趋势,稿源不足的问题愈发严重(见表1);从第一著作单位来看,来自中国科学院和985高校的论文量从2008年起占比逐渐走低[9]。优质稿源外流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优质稿源匮乏,刊载论文水平下降,甚至许多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已经陷入“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而不得不降低发文量,甚至增长刊期[9]。第二、从政策环境来看,评价体系导向使中文科技期刊生存更加艰难。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认可度上无法与国外期刊相提并论,研究人员需要在更高声誉的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成果才会被同行认可,因此我国优秀的研究人员很少会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使得SCI在国内受到过度的膜拜和推崇,成为各种项目、人才乃至机构评价的金标准、指挥棒[9],加剧了中文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第三、从办刊主体来看,小、散、弱的运营业态严重制约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比较复杂,具有主管、主办、出版等多个层面。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4973种科技期刊共有1276个主管单位,仅主管一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821个,平均每个单位主管3.9种科技期刊;如果基于第一主办单位来统计,共有3117个主办单位,仅主办1种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有2401个,每个主办单位平均拥有1.6种科技期刊;出版期刊大于10种的出版单位32家[3]。从办刊人力资源来看,41.99%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人数在4-6人,29.66%的人数7-10人;从期刊经营来看,72.45%的科技期刊总收入在100万元以内[10]。应该说,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仍沿用单刊形式的“小作坊”运作,新刊创办和兼并重组困难重重,难以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期刊的整体运营水平和自主良性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第四、从运营技术来看,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型媒介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科技期刊的出版形态和服务内涵,全球化、集群化、平台化运营已成为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只有少数科技期刊(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合出版与传播,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满足读者个性化的能力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5],与国际主要期刊出版集团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来看,优质稿源不足,造成了期刊刊载论文水平和期刊影响力下降,而影响力的下降,使得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中文科技期刊在与中国英文期刊和国外优秀期刊争夺优质稿源的竞争中愈加处于下风,优质稿源更加匮乏。在当前的期刊管理体制下,期刊管理出版部门条块分割,以单刊形式为主的中文科技期刊无力也没有可能改变这种每况愈下的竞争局面,而竞争的结果更加固化了中文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局面。与此同时,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型媒介传播方式对办刊主体提出了规模化、平台化的网络产业的新要求。所有的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相关制度体系产生依赖并自我强化,在一定程度上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形成中文科技期刊难以解脱的发展困境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分析的中文科技期刊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科技期刊。

三、如何理解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

从历史看,把科技期刊作为一个问题的大规模讨论始于20世纪初,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从历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情况可以看出(见表2),相关的主题大体可以归结为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三个方向,相关的改革路径也相应由此展开。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的改革屡被热议又屡次搁浅。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决策层和学术界等对学术期刊属性的认识并不统一[11],市场化改革进程再次延迟。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通过建立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准入制度,以及扶持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切实推动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这就意味着,现阶段期刊管理体制改革逐渐让位并被包含在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相关议题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提升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在内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包括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和影响力,从2006年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项目陆续实施。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增设“期刊奖”,将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纳入到全国“百强报刊”评审推荐活动中。特别是在2015年,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为科技期刊深化改革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2019年8月5日,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征程。该意见从优化学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营能力、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并已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工作。尽管各项改革措施效果明显,特别是入选各类项目计划的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新一轮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各项改革举措对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期刊整体存在的问题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越来越突出,中国的科技期刊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技健康发展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乃至全社会所广泛关注。科技期刊与文化出版和科技体制密切相关。沿着改革路径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出版和科技体制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科技期刊的改革被人为割裂。同时,中国的科技期刊问题与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也说明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没有很好地与科学的运行机制相融合。因此,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分析科技期刊在科学运行机制中的功能作用,探讨科技期刊业态的演化及其商业模式,进而深入探究中文科技期刊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阅读全文

艺术设计中叙述性语言创新路径探析

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找准不同门类的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切入点,融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目前高校教育的关键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引导的主要路径之一。作为艺术设计这一走在时代前沿的教学领域,要利用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共通的理念,在思想教育阵地最前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设计;思政教学;叙述性语言;创新研究;故事化呈现

高校作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基地,不仅要教授技能,更要提升思想认知境界。年轻学生的教育最关键地告诉他们正确的思维,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主要课程,其作用无法替代。相对于高等院校教学的其他课程而言,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无论是从教授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其独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意义,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亦然。根据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求,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要相互融合,必须找准两者的切入点,笔者认为,在这其中,“叙述性”和“象征性”是两个关键词,可作为为主要融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搜集能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类故事及案例,使教学内容能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连接。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价值引领,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设计课程的背景材料,通过引入热点话题或经典案例,结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课程过程中引发主动思考,进而实现认同,再付诸实践。一个设计作品,往往需要主题与故事,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提高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在设计教育中,往往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叙述性与象征性思维,满足设计的“表达功能”,设计者在作品中传达一些深刻的含义,并希望被受众所解读,让人们心存审美,心存辨认。这与思政育人的理念是相同的。新时代需要新语言,把思政课程的内容用“故事”表述出来,再借由带有象征意味,具有叙述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呈现,既锻炼了专业技能,训练了表述手法,又与思政内容相融,让设计专业课程充满道德情操和人文社会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二者协同教育的作用。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为着力点,思政教育语言以“故事化”呈现,配合艺术设计中叙述和象征的表现手法训练,用创意图形、功能图等形式表现精神精髓。主要在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体现思政精神,通过图形设计、书籍装帧、插画、空间设计等课程作业,充分展现思政话语体系创新与设计专业教育融合,并建立自媒体平台,根据课程块面设立分类,收集学生作品,展示教学成果。

一、专业协同思政,双方都需要创新与转变

新时代文化多样性与媒体的传播性,思政教育急需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创新课堂内容的表达艺术,运用故事化表达、多场域交流等方式,与时俱进地增强话语魅力。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中,可尝试运用故事思维上好思政课,以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创新创业及传统文化等几大方面[3][][3]。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用叙事的手段进行传授。因此,在设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可以“故事思政”为切入点,结合时政热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关键元素,用叙述和象征手法表达出来,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坚持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把设计实践作为思政教育成果检验的试金石

运用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各种育人载体和传播媒介,例如多媒体、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流媒体(短视频app)等,以当下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

阅读全文

Web的人口结构预测网站设计和实现

摘要:为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减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二孩政策。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有研究认为,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二是生育政策。关于人口预测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文章采用Leslie模型对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结构和规模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二胎政策下地区人口压力、抚养比例等相关结论。

关键词:二胎政策;Web;预测;网站;人口结构

0引言

人口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国民关注的热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数量快速增加,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1]。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位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我国人口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优生优育的政策指引下,生育率降低,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严重、抚养比加重等问题。2016年起,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鉴于此,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Web的二胎政策下预测人口结构的网站,主要给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了解当下二胎政策变化与影响,通过输入一定数据得到未来人口结构的预测情况见下方[3],同时信息查询模块帮助部分用户更加了解二胎政策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该网站包括账号的注册与登录模块、二胎政策信息模块、我国人口总数与人口结构预测模块、全国人口分布模块、留言板块模块。该网站通过各个模块的整合,对二胎政策下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并给用户提供相关政策的查询功能。

1网站架构

本网站采用JSP开发技术,网站架构如图1所示。将网站部署在Tomcat服务器上,后台采用MySQL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可以在PC端使用浏览器访问网站。整个系统采用B/S架构[4],具有使用简便、更新及时,易于维护升级的特点。

2网站模块设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