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基础设施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市政基础设施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建构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3%,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直到城市化接近70%以后才逐步放缓,即未来中国城市化还将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此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总体上对其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往往为人们有所忽视[1,2]。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而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居住需要,还是工商业的发展需求,都离不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3,4]。因此,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应该更加重视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力度和科学性。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   1.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是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比重达到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低标准。城建投资重点已逐步向与环境保护密切的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及道路交通设施转移,管道燃气、集中供热和园林绿化的投资增长较快。“十五”时期,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16180.8亿元,是“九五”时期投资总额的2.85倍,2009年我国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公共交通、排水、园林绿化、市容卫生和道路建设投资分别达到368亿元、182亿元、369亿元、1738亿元、730亿元、915亿元、316亿元和495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2005年的1.63倍、1.28倍、1.67倍、3.65倍、1.98倍、2.22倍、2.14倍和1.95倍。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已经从供气、供水等个别行业向市政公用事业全行业推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仅促进了市政公用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关键指标分别达到96.12%、91.41%、12标台、12.79m2、10.66m2、34.17%、75.25%和71.31%,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提高了0.79倍、6.88倍、3.56倍、6.07倍、6.11倍、1.73倍、9.75倍和10.47倍。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阶段性提升趋势,集中供热面积近三十年来一直呈指数加速上升趋势(图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近20年来加速改善,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速提高,市政公用行业供给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供给和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1981年至2009年,城市供水能力、燃气供应能力、集中供热面积、城市道路、污水处理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等指标显著提高,29年间分别增长7倍、41倍、324倍、8倍、105倍和108倍。城市市容环卫设施建设阶段性推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6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稳定,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图2)。   1.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大幅提升。以1981年指标值为“1”计量,其他各年份指标值除以1981年指标值即为各年份的标准化值。大部分单项指数是线性上升的,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状态,反映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容易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等外因影响。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用水普及率指数呈“S”型增长趋势,2009年燃气普及率和用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41%和96.12%。污水处理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数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生态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表1指标体系和指标叠加方法,得出市政基础设施各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见图4)。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及各分类指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以后,各指数呈现明显加速上升趋势。其中综合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生活设施指数和交通设施指数呈“S”型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生态设施指数呈加速上升趋势,而环卫设施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生活设施和交通设施是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先发展领域,从设施保障能力角度来看,目前建设相对较好,所以提前进入“S”型曲线的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生态和环卫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近几年进入大发展期,其指数有加速提升趋势,处于“S”曲线的第二阶段。从时间序列尺度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同类别的设施建设发展阶段不同。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问题   第一,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偏低。2009年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全国平均水平指标与联合国人居城市奖获得城市的市政设施水平指标差距较大,各项指标几乎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环卫类指标差距非常大,其中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相对落后(表2)。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和水平不高与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将在今后长期存在。   第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市政基础设施城乡、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依然很大。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超大、特大型城市设施水平要优于其他规模的城市;从城乡的角度发展来看,这种不平衡将更加突出,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为例,乡镇基本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九五”时期以前,东、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极不平衡。除排水管道密度指标外,其他指标都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征。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东部地区要比西部地区高31.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部分市政设施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东部地区,如2005年西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7.28%,超过中部地区7.58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但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差依然很大(图5)。东部地区已经逐步摆脱依靠国家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单一配置模式,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市政投融资模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政府财政投资。#p#分页标题#e#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发展不均衡。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往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先受到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超前,与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快了建设进程,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落后于其他行业发展。   2.2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融资、机制体制、统筹协调、运营模式和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第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投资加大了投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两项所占比重为54.4%,企业自筹资金约占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的32%,发行债券只占0.3%。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主要以财政和国内银行贷款为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面临投资缺口最大的地区是中小城市,多数中小城市和县城财政能力有限,融资受到市场因素限制,非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来源途径。   第二,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区域垄断性的特征。政府不仅是提供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的最终责任者,而且要保证逐步实现共享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的均等化。解决市政公用领域的运营效率,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公共财政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保障逐步实现人人均等共享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协调统筹与共建共享尚未建立,行业监管仍是薄弱环节,预警应急能力低,安全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力度不够。首先,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不完善,基础设施选址和建设布局难以落实。,各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和控制,专项规划设施建设用地不能得到保障,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尤其是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垃圾处理设施往往难以选址新建或扩建。其次是各行业协调性差。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各行业分散建设现象,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项目缺少协调和配套,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略大于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市政基础设施各行业均衡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按照东中西地区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并配合以宽松的发展政策,整体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   3.1高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   我国沿海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城市,重点是推进实施“优化发展”型模式。“优化发展”型配置模式以生态、集约、科技含量高为主要特点。由高效集约的空间布局模式、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建设模式和低碳生态的运行管理模式构成,符合未来城市低碳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第一,推进高效、集约的空间布局。发达地区城市未来市政基础设施配置的发展方向以优化建设为主,即通过对旧有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增设施的配置,使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集约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和城市资源。基础设施立体配置模式可能是今后发展的概念模式之一,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布局采用立体配置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化、科学化配置[5]。   第二,多元化、社会化的融资建设。未来高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用BOT、TOT、BT等融资建设模式。其中BOT可以动员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民间投资者可通过收费获得投资回报。TOT模式集中体现租赁特点,中标者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政府既回收了设施建设资金,盘活了存量资产,又解决了公用设施的管理和运营问题。这种模式直接租赁、管理现成项目,不需要承担建设期的风险。BT模式适合于缺乏收入补偿机制的设施,例如,实践中的污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对建设财力薄弱的地方政府或融资能力强的承包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6]。   第三,生态化、低碳化的运行管理。市政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融合,重点体现在人居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上,使城市向着生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7,8]。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上,运用生态技术,减少利用能耗,建设新能源供给体系,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居民区的能源使用生态化;广泛布局中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设施,达到节水的目标,缓解城市普遍缺水的重大环境压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上,体系应逐渐形成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快速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辅助、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与自行车“双零换乘”相结合的绿色交通。城区内为片区之间及与外围邻近地区提供公交快速出行服务,公交系统服务覆盖80%人口。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大力提倡积极发展清洁型电动汽车,以公共交通运输为主,建成无污染、高效节能、快速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立公交与自行车之间实现零换乘,打造网络化快速顺畅绿色交通体系。道路施工管理过程中,使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实现节能节材,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建立低碳、环保、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9]。   3.2中等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位置,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大中城市,未来重点实施“适度超前”型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一方面强调市政基础设施的实用化、适度超前建设,使市政基础设施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强调建设与环保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促进环境友好。#p#分页标题#e#   第一,适度超前、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具有中等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城市,未来应以适度超前为原则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置。适度超前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公共设施配置理念,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跨区域的互动协调机制,同区域各相邻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临近城市的公共设施体系应相互连通,互为补充,实现网络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弥补城市过渡地带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10]。   第二,经营城市、市场为主的融资建设。中配置水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应该充分发挥经营城市的融资方案,以城市资产来吸引投资提高资源利用。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采用股权、产权转让等激励方法,不断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是这类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工作。例如,BOO模式适合于收益稳定,需要给投资人提供更多财务激励的新项目,要求政府对这些设施的运营服务质量易于监管。   3.3初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重点实施“快速发展”型配置模式。主要方向是快速发展、积极建设,以满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第一,突出“点—轴”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处于初级阶段,应当遵从“点—轴”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核心城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推动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带动交通沿线经过的低级节点城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使公共设施系统沿交通沿线辐射扩展,带动区域整体建设发展。   第二,多渠道、政企结合的融资建设。该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与其他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公用事业项目,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是政府可以融通社会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是打破了原来的垄断体制;三是非公有资本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于政府资金或其他形式资本注入,合营模式可以提高投资者信心,减轻投资者融资和还贷压力。公有资本作为股东,便于政府调控项目服务收费价格。   第三,实用化、清洁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初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注重实用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首先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切入点,做好区域间交通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上下水系统、供气供热系统、城市公交系统、照明系统、公共休闲健身系统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设施建设[11]。   3.4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取向   第一,创造良好的体制与政策环境。政府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针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量大的实际,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要提供良好的服务废止或修改歧视性政策。加大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公用企业、市政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企业的资质管理。加快特许经营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规范融资行为,完善行业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监督。   第二,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按照“平均成本+合理利润”的定价原则,合理调整和确定公用事业的产品基准价,实现公用事业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对纯公益性公用行业,其经营成本和合理回报由政府财政全额拨付给予保障;对提供城市公用服务并向消费者收费的项目,产品价低于基准价的,应按市场化方式运行,逐步调整价格标准;对于主要服务于生产的营业性市政公用行业,应合理计价,实行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要树立“使用者付费”、“污染者付费”观念,不断调整有关价格和收费标准。   第三,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协调机制。一是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工作职责,中小城市政府需要作好投资来源、绩效评估、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主动承担起市场监管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管理义务,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各行业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长效联动工作机制,理顺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尤其是城市道路、照明、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等都与城市生态建设相互联系,生态湿地与污水处理的有机结合等。

阅读全文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措施

1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1)市政基础设施的施工场地较为狭窄

在城市建设中,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数量的增加,不同工程项目相继开工,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面极为狭窄。另外,因为某些工程处于城市的繁华路段,为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不得不控制施工场地的面积。因为施工场地狭窄,导致很多质量问题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工程监理人员必须要同施工企业协商,制定出既可以解决工程质量问题,又可以减少对交通影响的方案。

(2)地下管线错综复杂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地下管道越来越多,布局极其复杂。在新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为地下管线的原因而使工程难度增加,严重时还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国家、给城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种情况,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场地之下以及周边进行全面、仔细的调查,搞清楚地下管道的位置,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管线的缘故,使施工难度增加,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在当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监理工作,将各项监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全面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顺利、安全地进行。

2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的原则

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①监理人员必须在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相关的监理工作,监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国家的相关质量标准,并在监理过程中对这些质量标准进行灵活地应用,以此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②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中应该以安全监理为主要工作项目,因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广大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其监理工作能否到位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经济发展,相关的监理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监理。③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还必须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理。工程质量是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使用寿命、使用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监理工作必须以质量监理为工作的核心,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除此之外,在施工进度上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阅读全文

市政基础设施中3D数字化管理技术运用

【摘要】研究目的:对3D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探究3D数字化管理技术应用要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建设步骤,夯实理论基础;应用实例研究法,选取某大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为实例展开针对性分析。结果:对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步骤进行了明确,得出了技术运用要点,构建了完整的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结论: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发挥出了较大价值,提高了市政工程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工程;3D数字化管理技术;施工管理;路桥

引言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建设质量可直接决定城市运行效果,在信息化时代,应主动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如3D数字化管理技术,构建可视化管理体系,使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能够有序推进,对工期、成本、质量、安全、环保五个方面进行严格管控[1]。3D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以更为直观清晰的方式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1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

1.1工序分解优化

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施工环境进行明确,整理工程资料及技术特性,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施工技术,确定施工工序,按照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序进行分解优化,以此实现连续性施工,为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公路工程管理经济风险及改进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及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政配套底层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这其中公路工程作为市政配套底层基础设施中最为常规及普遍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及资源倾斜,从实际执行操作层面来看,对于公路工程的整体管理需要积极秉持全流程全链条的整体把控指导思想,着眼于公路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再到实际运行的方方面面,尤其需要对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给予应有的关注。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经济风险;改进措施

基于前期我国粗犷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并加剧,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及诸多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被提出,科学发展及绿色发展观念日益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国当前也正处于从追求高速度发展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转变态势当中,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挑战不断增加,在此新时代新形势的整体宏观大背景下,需要积极秉持开放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应对处置各种情况,公路工程作为历史比较悠久的市政配套底层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演变过程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及调和匹配资源差异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正是由于公路工程所处的核心基础地位,才需要从全流程全链条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控,尤其需要对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经济风险给予足够程度的关注,从源头上确保公路工程发挥好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打下坚实有力关键保障性基础。

1当前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经济风险

1.1公路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环节经济风险

从市政配套底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工程的实际执行操作层面来看,由于市政配套底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工程涉及诸多专业领域,更需要人财物等多维度资源的协同配合,为了确保公路工程全流程全链条相关工作的平稳顺畅推进,进一步提升人财物等多维度资源的统筹匹配整体效率及效果,在公路工程推进开展期间大规模应用招标采购方式越来越成为主流,招标采购方式的大规模应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市政配套底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明显提升了公路工程全流程全链条相关工作的总体成效,然而由于公路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环节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属性特征,其也非常容易出现比重严重的经济风险隐患,从当前公路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公路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环节存在的经济风险隐患比较明显,由于公路工程相关工作在实际推进开展过程中,由于高度的复杂性及多变化,确实很难在前期招标采购环节考虑的尽善尽美,进而完美契合公路工程相关工作在实际推进开展过程中具体诉求,然而目前针对这种可能存在的缺憾,不仅未能采取得力措施逐渐缩小供需差距,反而成为了公路工程招标采购环节相关工作偏差的借口,使得经济风险隐患进一步显现并加剧,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公路工程管理取得实效。

1.2公路工程管理建设施工环节经济风险

阅读全文

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摘要:社会进步在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污水处理是城市重要的排泄系统,对于整个城市沿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社会建设进程逐步的深入,使得工业用水及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数量骤然增大,对于整个城市的水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在新形势的背景之下,政府要不断地更新传统的环保理念,合理地进行社会资源的调配,使市政污水处理项目的整体运营水平得以合理的体现,推动整个城市建设工作的生态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市政工程;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措施

1市政污水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

市政污水的整体数量较大,不但包括日常的生活污水,同时也包括一些轻工业企业生产期间产生的工业污水,并且污水排放的位置与城市的距离较近,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并未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整体的成本较低。在进行污水处理工作开展时,要深入分析当前城市污水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及技术,进行污水的治理。除此之外,污水距离城市的距离较近,便于处理后的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因此,及时做好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对于整个城市建设事业的开展,具有重大的裨益。首先,通过对城市污水的收回利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用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可以将处理之后的水源应用于农田建设或者工业领域,使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避免出现消耗浪费的现象。除此之外,科学地进行污水处理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污水排放的当量,还能节省污水处理的工序,推动整个污水处理的生态化进程。

2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期间存在的主要风险

2.1商业资本运作与政策导向存在的风险

优胜劣汰是市场存活的重要规则,因此,在进行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前,要充分分析项目建设期间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污水处理是重要的市政工程项目,不但其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污水处理主要针对对象对于项目建设意义的理解,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的协调,提升排污企业主体的认知程度,使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秩序得以保障。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商业资本运作稳定性差,市场多变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市政污水处理项目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之前,要加大商业资本运营风险重视的力度。市场存在的价值在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竞争,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各企业之间的综合实力才能得以保障,而市政项目是关键的民生项目,在建设期间不能经受剧烈的冲击。

阅读全文

道路工程优化施工与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市政道路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文中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特点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优化;管理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需要考虑市政管线、地下设施,同时还需要考虑道路工程对于地下管线等的影响,相较于其他道路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对于工期要求非常严格,再加上需要与交通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等同步建设,所以工程建设更为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优化和管理[1]。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特点。(1)施工环境复杂相较于普通道路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跨度相对较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基础作业环境有很大差异,整个施工阶段必须考虑施工的连续性,为了确保后续施工的正常开展,施工前必须提前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全面勘察和系统分析,结合工程设计方案制定科学完善的施工作业规划。市政道路工程作业计划必须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相对接,如果道路工程建设和城市未来发展存在冲突,就必须做出合理取舍,及时调整施工方案。(2)施工交叉作业较多市政道路工程不仅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还承担着保护其他市政工程的作用。例如市政给排水管线、燃气管道、电力管线等基础设施对于维持现代化城市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而这些基础管线都设置在市政道路下方以节省更多的建设空间,有效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所以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交叉作业,并且地下管线的铺设往往在道路施工之前,无形中增加了道路施工的难度。(3)现场施工作业面有限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通常位于城市内部区域,相较于郊区道路、高速公路施工,前者的作业面相对较小,同时为了避免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施工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不能影响到周围建筑的稳定性、不能影响到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甚至有的道路工程需要拆除一部分建筑物等基础设施才能够顺利施工。

1.2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考虑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市政道路工程往往对工期要求非常严格,工期和道路工程质量的矛盾自然成为首要的施工问题,再加上市政道路工程对于质量要求超高,必然需要施工方长时间精细的施工。另外,许多改造工程为了减少施工对周边的影响,严格控制道路工程施工时间,甚至很多需要长时间施工的工程段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不仅会导致施工难度增加,还会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影响到工程质量[2]。其次,市政道路工程由于建设环境复杂、交叉作业多、作业面有限等特殊性对工程质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施工中需要考虑各种施工管道的安全性,原本作业面就比较有限,还需要考虑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施工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工程监督和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另外,道路工程属于露天施工,很容易受到气候、材料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客观上增加了施工难度。再者,由于一些施工方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使得施工质量大打折扣。

2市政道路工程优化施工和管理措施

阅读全文

市政桥梁工程隔震设计技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有效的带动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市政桥梁在公路交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市政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桥梁工程的质量,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隔震设计技术来提高人们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城市化的建设进程。文章从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市政桥梁工程隔震设计的理论,并进一步对市政桥梁工程隔震设计技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市政桥梁工程;隔震设计;理论;技术

前言

市政桥梁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特点,在建设过程中投资金额较大,后期运营管理难度较大。由于市政桥梁与人们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因此在市政桥梁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采用先进的隔震设计技术,有效的提高市政桥梁的抗震性能,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且在地震发生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1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的重要意义

1.1桥梁隔震设计的主要作用

在市政桥梁隔震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在设计时通过增设隔震器械,以此来增强桥梁水平方向的支撑,确保桥梁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阻尼效应。采取了隔震设计的桥梁,不仅整体结构更为稳固,而且在地震发生时桥梁的破坏也会降至最低程度。当前我国桥梁隔震设计还处于不断研究阶段,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确保我国桥梁整体质量的提升。

阅读全文

道路桥梁工程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析

摘要:在现阶段的市政工程中,道路桥梁工程属于非常关键的市政工程组成部分。道路桥梁结构能否保证达到安全性与坚固性的基本功能标准,关键决定于道路桥梁施工过程处理。某些市政道路桥梁基础结构由于受到人为施工、自然环境侵蚀以及土壤地质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道路桥梁病害的后果。为了确保市政道路桥梁的安全性能达标,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准确判断工程病害隐患,完善改进市政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处理技术。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施工处理技术

在目前的现状下,市政道路桥梁的大规模建筑工程正在得到全面建设。市政道路桥梁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结构必须要达到工程安全检测标准,否则就会给车辆与行人增加人身伤害风险,而且还会明显威胁到市政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市政施工人员需要运用专业技术手段来实现道路桥梁的建设施工目标,旨在确保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与坚固性,通过处理常见的道路桥梁工程病害来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

1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

1.1钢筋腐蚀。抗裂性与抗拉性构成了钢筋材料必须具备的重要安全性能,并且钢筋材料组成了道路桥梁基础结构中的关键支撑部分[1]。道路桥梁钢筋出现锈蚀的重要根源就是钢筋受到雨水腐蚀、地下水侵蚀或者土壤环境侵蚀,导致钢筋材料固有的安全性能受到减损。此外,某些钢筋施工材料本身没有达到安全使用标准,市政施工单位对于不具备安全使用性能的钢筋结构材料进行了施工使用,从而埋下道路桥梁的本体结构性能安全隐患。

1.2裂缝。道路桥梁如果出现了结构裂缝,那么未经处理的道路桥梁裂缝就会逐渐延长,直至造成道路桥梁主体结构坍塌或者倾斜的不良后果。道路桥梁裂缝的关键形成根源就是市政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正确施工流程来进行操作,或者对于振捣浇筑混凝土材料的全过程没有进行准确的控制掌握[2]。在此种情况下,存在裂缝安全隐患的道路桥梁基础结构部位就会威胁到行人与车辆安全,无法保证道路桥梁的最佳施工质量效益实现。

1.3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的关键施工要点应当体现在控制浇筑速度,对于混凝土材料必须要保证达到良好材料质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负责实施浇筑混凝土操作的市政施工人员没有做到合理控制浇筑施工速度,因此就会造成混凝土存在孔洞或者混凝土密度误差。由此可见,错误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操作将会直接影响到道路桥梁质量[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