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石油贸易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石油石化工程领域团体标准化工作进展
摘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我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大举措,团体标准现已蓬勃发展。介绍了我国团体标准发展情况和CSTM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领域团体标准化工作情况,并借鉴国外著名团体先进做法,给出了团体标准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促进团体标准化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石油石化行业;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良好行为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标准助力我国各行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总书记描绘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美好目标[1-3]。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此次标准化改革的关键一环[1],有助于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4-5]。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正式赋予团体标准法律地位[6],促进了团体标准的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11月30日,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团体有5658家,公布的团体标准有31063项,每月新增的团体和团体标准数量也很可观。石油工业领域,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领域委员会(CSTM/FC58)的工作,负责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性能指标及相关试验方法的标准化工作及归口管理。涉及材料主要包括:石油专用管材、油气输送管材、石油钻采设备与工具材料、炼化设备材料、阀门材料、防腐材料、海洋工程及装备材料等。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要赶超国外著名团体还需继续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自身能力建设。CSTM对标的是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STM),通过对其进行简介,并对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希望对国内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所借鉴。
1国外著名团体标准化发展情况
团体标准凭借自身优势,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应用上百年,培育出像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美国石油学会(API)、英国石油学会(IP)、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挪威船级社(DNV)等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组织。各团体组织和工作程序大同小异,选取CSTM的对标对象进行简单介绍。ASTM成立于1898年,是全球公认的制定和实施自愿性共识标准的领导者。ASTM拥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会员,代表了制造商、用户、试验和检测机构、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相关方利益[7]。不同于API的单位会员,ASTM主要为专家会员,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一半的会员来自雇员不超250人的企业和单位。1901年,ASTM发布了第一个标准《钢轨》,截至目前发布了超过1.25万个标准。ASTM标准几乎涵盖材料试验的各个领域,涉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标准广泛应用在建筑、石油、消费品等行业,并及时响应纳米技术、添加剂制造和工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标准需求。ASTM建立了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标准开发工具,围绕标准开发了众多的周边服务。ASTM的数字图书馆(ASTMCompass®)包括海量的标准、期刊、技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数据,可方便查阅新旧版本标准的变化。围绕石油产品、金属、水泥等产品开发了50余项实验室能力验证项目,全球超过4000多家的实验室参加了比对试验,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围绕石油、建筑和机械性能测试等开发了230余项培训课程,每年举办的培训超过100场,每年培训的人员超过1000人次。ASTM举办的国际会议和开展的认证项目也非常有影响力。
2我国CSTM团体标准化工作思考和建议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探析
一、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析
【内容摘要】本科类高校在践行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时不得不突出实践教学在国贸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高校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在研究构建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五大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了高校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最后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一系列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背景
近年来,国贸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究其原因是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已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因此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求“变”。作为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国贸专业应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为目标,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但当前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与规划性,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各个环节间并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当前的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各国的贸易政策不断变化,外贸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外贸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必须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一直以来都偏理论轻实践,因此,对这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针对国贸专业而言,将其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五大类要素,分别是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评价要素。
(一)实践教学目标。当前,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培养外贸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和专业实践技能娴熟的人才。其中,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娴熟程度上。
能源消费和贸易结构的关系
一、引言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从国家统计局GDP数据可知,我国GDP从1978年的3619.8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009年的117411.79亿元人民币(已剔除价格因素),增长幅度达3143.5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49%。与此同时,从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开始,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逐步恢复和加重。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得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与交流进一步得到增加。Ellis、Davies和Wong(2010)研究发现,转轨经济体总是与出口密集度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发展证明了这一观点,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活动广度与深度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额(特别是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为我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飙升至2009年的12016.1亿美元,剔除价格因素,也由1978年的14.6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46.87亿美元,上涨幅度为3640.5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98%,甚至高于了我国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出口制造业的大量扩张使我国的能源供给面临巨大压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从1978年的57144万吨标准煤飙升至2009年的306647万吨标准煤[2],上涨幅度达到436.62%,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70%。剔除人口增加因素,我国能源消费量也从1978年的人均0.59吨标准煤上升至2009年的2.30吨标准煤,上涨了289.83%,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也达4.34%之多。剔除生活能源消费因素,我国生产能源消费从1980年的50692万吨标准煤上升到了2008年的259550万吨标准煤,上涨幅度为412.01%,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5.79%。 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以及持续的气候变暖趋势,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随着低碳、节能、环保等概念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能源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挑战。 由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出口贸易以年均11.98%的复合增长率增加,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GDP占比,从1978年的-0.32%,增加至2008年的7.69%,因此,鉴于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有必要对出口贸易与我国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文献回顾 董斌昌与杜希垚(2006)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能源当期消费、出口贸易前一期消费对当期出口的线性关系,并用1978-2004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我们利用同样的数据,做了类似的工作,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但唯一不足之处在于方程回归元的选择上。文中使用了带参数的ADL(1,1)模型,但在能源滞后期上选择了零期滞后,即仅考虑当期能源消费对出口的影响,我认为有失偏颇。由偏自相关函数分析可知,当期能源消费与滞后一期能源消费有关系,而当期出口与当期能源消费有关系,因此,该种做法会导致解释变量不足,使得解释出现偏差。同时,计量结果也显示,采用第4章的计量模型,参数的显著性大大超过董文模型。 吴国兵(2008)在对中国能源与出口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能源与出口的协整关系,并构造了二者的误差校正模型。然而研究发现,出口额与能源消费虽然均为I(2)序列,但是经过对数化以后,出口额变成了I(1)序列(0.05%显著水平下),能源消费依然为I(2)序列,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缺乏存在的前提。并且,我们选取ECM模型进行进一步拟合发现,误差校正项参数的结尾概率为0.3760,甚至通不过0.1的显著性检验。此外,为了减小数据的剧烈波动以及抑制异方差产生等目的,陈刚(2008)、贺桂欣等(2007)与朱启荣(2007)等人同样使用了类似的对数化处理方法。 任建军(2008)在其研究成果中着重阐述了进口、出口与能源消费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即出口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然而由检验可知,该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吴献金、黄飞、付晓燕(2008)等则采用了东部11个出口大省的出口数据与能源消费量进行拟合研究,得到了二者长期以来的协整关系,并得到了能源消费与出口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于三人的研究,由于1993年我国对美元大幅贬值,使得1993-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连续,不利于研究的进行。由于美元具有币值稳定性的特点,没有必要将其换算成人民币进行处理,因此,应该直接采用美元数据,并且由美元指数得出实际出口贸易额进行研究。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协整理论与方法,对我国1980-2008年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拟合,以此证明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着多元协整关系。由此做出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三、方法论及数据 1.协整理论 Park与Phillips(1989)[1]从理论上证明了对于两个具有明显趋势的非平稳随机序列进行回归拟合,将会出现错误的结论,即伪回归问题。因此,必须在解决序列非平稳性问题之后才能对序列进行回归拟合处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得到接受单位根假定后对序列进行差分处理以得到平稳序列。但这种办法通常会丢失掉重要的水平数据信息。Engle和Granger(1989)[2]给出了协整的定义,即对于m维向量时间序列{Xt},如果{Xt}的分量序列为I(d)序列,且存在一个向量α≠0,使得αTXt~I(d-b),b>0,则称{Xt}的分量序列存在(d,b)阶协整关系,记为Xt~CI(d,b),而α称作协整向量。在随后的研究中(1990)[3],这种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因此,协整理论的提出,为非平稳的多变量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将模型设定的短期、动态性与数量经济学中均衡关系的长期、确定的特点融为一体,使得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研究,既能克服伪回归问题揭示其内在规律所在,又不会失去水平数据的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p#分页标题#e# 2.数据来源及形成 研究所需数据分为两部分,其一为研究周期内我国历年的贸易出口额,其二为对应的能源消费量。贸易出口额由两部分原始数据构成,一是以美元计我国历年名义出口额,二是历年的美元指数。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4]“6-3货物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为使得价格剔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利用美元指数得到不变价格。美元指数来自美国劳工局。根据“实际出口额=100×名义出口额/美元指数”的公式得到实际贸易出口额数值。能源消费量由两部分数据构成,能源消费总量年度统计与生活能源消费量年度统计,由这两项数据相减得到生产能源消费量。能源数据(1980-2008年)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子数据来自于“七、能源”项下的“7-2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和“7-12生活能源消费量”。 四、结果及讨论 1.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数据拟合之前,应首先对数据列做格兰杰因果检验,以确定数据列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利用Eviews6.0对生产能源序列以及实际出口贸易额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由于格兰杰检验对于滞后项非常敏感,因此,为使结论更具一般性,表1列出了含2阶至6阶滞后项的检验结果。如表中数据所示,我们可以接受能源到出口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实际出口额与能源消费之间有研究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协整关系的必要。 2.数据拟合及检验 使用Eviews6.0分别对实际贸易出口额(Export_real)与能源消费量(Energy)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得知,二者均具有拖尾的自相关函数与一阶截尾的偏相关函数。且对于两序列而言,当k>1时,偏相关函数准赞kk均落在数值±2姨1/28即(-0.3780,+0.3780)范围内[5],则可知,二者均满足AR(1)过程。也就是说,二者均对于其滞后一期数据敏感。因此,为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采用ADL(1,1)模型。不失一般性,首先考虑带截距项的回归方程模型,即yt=β0+β1yt-1+β2xt+β3xt-1+ut其中,ut为残差序列。回归结果如下表2所示:由表2可知,截距项t检验量截尾概率为0.7148(已在表中加粗显示),故可拒绝其显著性。因此,我们考虑不带截距项的回归方程,即yt=β1yt-1+β2xt+β3xt-1+ut其中,ut为残差序列。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示拟合曲线、实际曲线与残差之间关系的拟合效果图如图1所示。由上表3可知,不带截距项的模型拟合优度达到了0.9963,各回归元系数均非常显著。由D-W统计量可知,残差序列不显著存在序列相关性。拟合关系由图1可知,拟合是令人满意的,残差序列之间没有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规律性。 同时,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使得检验更具有一般性,避免检验方法的选取不同而对结果产生不同影响,同时使用ADF检验以及PP检验对残差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其中,残差序列为平稳列。异方差性检验采用了B-P-G检验、怀特检验等多种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结果可知,大体上可以接受残差序列的同方差零假设,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现象。由于最小二乘法经典假定还要求残差序列为正态列,因此,还应该对残差列的正态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残差序列的Jarque-Bera值为0.5593,截尾概率为0.7560,因此,接受残差序列正态性假设。因此,综合所有信息可知,在ADL(1,1)模型拟合下,能源消费与出口额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所拟合方程如下:Energyt=319.69×Exportt+1.06×Energyt-1-373.78×Exportt-1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数据的预分析可知,能源与出口都是一阶自相关的,通过Eviews分析可知,出口曲线可由Export=1.19×Export(-1)拟合得出,按照研究得出的协整关系分析,那么在不考虑人口极限、资源极限存量、市场需求极限等约束的前提下,未来我国将面临“能源消费爆炸”。因此,能源密集型的加工方式必须改变,否则,未来我国将面临极其严峻的能源形势。由拟合方程可知,出口额对能源消费量有正相关关系。此外,虽然滞后一期之能源消费和滞后一期出口额也以变量形式出现在了方程中,但是在实际估计中,由于其值已知,因此方程实际上还是出口额与能源消费二者的关系。能源消费量为一阶自相关,并且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在现实中,能源也是商品,能源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必须鼓励其他市场参与者使用能源———尤其是不可储存的电力,其生产出来就必须马上被消耗掉———才能获取货币利益。否则的话,当期利润下滑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经营者的质疑。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同向逐年增加。因此,能源消费量形成了某种以上期消费为“锚”的特征。从方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上期能源消费量对当期能源消费量的向前驱动力相当大,已经达到了106%,由于我国能源消费量总量大,6%的相对增量所导致的能源消费的绝对增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滞后一期出口额对当期能源消费量的后拉作用。这种作用力的实际存在,在我们需要减少能源消费的时候提供了思路。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化的存在,因此猜测这种节能效应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资本化引起的,在出口额不变的情况下,由出口所引起的净能量消费增量为负,且这种效应是稳定可测的。但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资本化的讨论已经超出了论文的研究范围,故在此不再多做阐述。 2.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能源消费存在向前的自我推动力,未来能源需求压力堪忧;出口与能源同时存在推动及拉后两种作用力,在出口同比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费被拉低。因此,试对我国宏观能源、经济政策建议如下: (1)现期出口对能源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滞后一期出口额对于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减少效应,因此,在制定重大国家战略、市场战略时,应该重视我国出口产业的模式转变,鼓励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升级。首先,在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出口产品支柱产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得产生同样出口价值商品的生产过程耗费更少的能源、资源。其次,加速产业资本化进程,使我国摆脱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模式,使我国稳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摆脱对能源、资源的极大依赖和消耗,转而向价值附加型企业转变,真正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p#分页标题#e# (2)由于滞后一期能源消费对于当期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当期节能减排能有效减少下一期能源消费。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公司治理逐渐完善。其中,能源企业的公开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应该鼓励能源企业的公开化,使我国的能源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适应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的相关企业,不应该片面追求货币利益,造成能源消费的被动增长。同时,应该厉行节约、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能耗减少,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供给,在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因不断消耗导致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有必要在我国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一方面应当减小对于如煤、石油等的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如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的投入和开发。从而一方面使能源供给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使我国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使经济与环境得以协调发展。
石油工程企业国际化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日本进口汇率弹性实证研究
汇率传导弹性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对此方面有过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从汇率传导弹性的不同国家、行业估计到汇率传导弹性对政策制定的意义(如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和冲击的国际间传导等),具体相关综述可参见Menon(1995)等论述。[1]在众多研究中,汇率传导弹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最近的很多论述研究中,一些学者(Campa和Goldberg,2002;Bailliu和Fujii,2004等)指出工业化国家的汇率传导弹性有下降的趋势,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正在降低。[2][3]但是Bouakez和Rebei(2008)则发现加拿大的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比较稳定。[4]Otanietal(2006)对日本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估计后发现90年代以后大部分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同80年代相比有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初级产品,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5] 上述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把时间段都放在20世纪末,没有及时反映最近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汇率传导弹性的变化状况,本文利用日本最新的数据,希望对此做出一些探索。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填补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影响研究的空白,加深对汇率传导弹性稳定性的理解;二是有助于加深对金融危机期间贸易商定价和承担汇率风险行为的理解,尤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日本金融危机前后的进口和汇率变化状况;第二部分估计和观察日本各行业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长期趋势;第三部分检验金融危机对汇率传导弹性的影响;第四部分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到论文结论。 一、金融危机后的日本进口状况变化 金融危机被称为是仅次于“大萧条”的又一次需求冲击,面对快速下滑的市场需求,生产商和出口商可能会调整在正常时期的定价行为,通过直接降价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另外一种方式可能是通过自己承担更多汇率风险的方式来维持价格的稳定性,间接维持市场份额。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对市场定价能力有可能同危机前相比会有所下降,出口商在面对汇率波动风险时更多的采取自我承担的方式,避免在需求不足情况下的价格波动行为,从而使得进口商获得更大的定价权,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是不是所有的行业表现都差不多呢?首先看一下日本进口价格的变动,图1反映了2008年8月前后日本主要进口行业以日元标价的进口价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到各个行业价格在2008年8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纺织、一般机械、运输设备、精密仪器行业的实际出口价格基本上没有下降,有些反而出现了上升;但是其他的行业,包括全部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化学、石化煤炭和食品行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进口价格剧烈的下滑,这表明日本进口产品中不同行业面对金融危机时的价格调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一些行业具有很强的维持价格的能力,但是很多行业则对价格进行大幅调整。 二、日本的汇率传导弹性的历史估计和长期趋势 在研究汇率传导时一般的微观理论基础是Marston(1990)的对市场定价理论(pricingtomarket,PTM),认为具有市场实力的企业可以在分割的市场上实行价格歧视,由汇率变动引致的成本可以通过加成调整行为来影响企业出口价格,不过该理论假定出口商以购买者货币(当地货币)定价(Local-currencypricing,LCP)。[6]ObstfeldandRogoff(1995)通过Redux模型开创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虽然更加偏向宏观方面因素的解释,关注名义价格粘性[7]以及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将工资粘性、非贸易品、不同货币定价、不完全金融市场等微观理论融入模型,[8]但是Redux模型假定生产商货币定价(Producercurrencypricing,PCP),BettsandDevereux(2000)等的拓展则是假定LCP,由于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基于LCP和PCP,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一般使用双边汇率或名义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但是从东亚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是PCP还是LCP并不符合东亚贸易的事实,因为东亚国家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美元定价,东亚国家对美国之外的国家贸易也大量使用美元,此时东亚和美国之外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既不是PCP,也不是LCP,而是VCP(Vehiclecurrencypricing),日本也是如此,图2反映了不同年份日本从全世界和亚洲进口中货币标价的组成状况,充分说明了日本贸易中(尤其是与东亚贸易中)的美元充当“工具货币”的现实。表1则反映了不同行业中计价货币组成状况,不同行业中本币计价的份额是不同的,即在贸易中进口商实行PCP还是PTM方式在不同行业是不同的。Parsons和Sato(2008)研究表明日元对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日本向东南亚的出口价格没有显著影响,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美元在日本与东南亚贸易计价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此时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并不能合理描述贸易中实际“起作用的”汇率的变动状况,利用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或双边汇率来进行经验分析就无法得到真正合理的结论。[9] 因此本文不使用日元的贸易加权汇率作为汇率的变量,而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这样就可以获得本币对实际进口货币(生产商货币)的比率,使VCP可以转化为PCP(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是一个整体,使用一篮子货币来标价对日本出口,这个篮子中的货币比重就是日本进口中的各种货币比重),从而能够利用“对市场定价理论”来进行经验研究,事实上很多学者在研究日本出口汇率传导时都采取这种方法,如Athukorala和Menon(1994)、Celglowski(2010)等,[10][11]因此本文认为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日本进口中的汇率传导。此外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可以获得不同部门的不同有效汇率水平,从而避免出现不同部门的有效汇率水平相同的情况,也不需要再重新构建每个行业的有效汇率。参考和利用Otanietal.(2006)[5]以及其他学者的方法,本文将回归方程设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φ4△ipt+εt,其中△为差分算子;impt为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et为汇率水平,使用日元计价进口价格与合约货币计价进口价格之比来表示,根据Otanietal.(2006)[5]和Bus-siere和Peltonen(2008)[12]的方法,本文对该变量使用国内企业产品价格指数(DomesticCorporateGoodsPriceIndex,dct)进行平减,可以获得某个基期不变价格的名义影响汇率水平,从而包含了国内价格作为竞争价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fpt根据Campa和Goldberg(2005)[2]等通行的方法,使用neer*dc/reer来构造(neer为名义有效汇率,reer为实际有效汇率);ipt为日本工业增加,一般以此作为GDP的替代变量。数据中除了ipt来自IMF的国际金融统计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日本银行,时间从1990年1月到2010年6月。在实际的回归过程中,由于ipt不显著,Bussiere(2007)指出:在进出口价格回归中,需求项一般都不显著,这是由于需求效应已经包括在其他变量之中。[13]因此,本文将最终的回归方程定为:△impt=φ0+φ1△impt-1+φ2△et+φ3△fpt+εt,所有的变量取对数,φ2为短期汇率传导弹性,λ=φ21-φ1为长期汇率传导弹性,表示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升值1%,将导致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λ%。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数据都是I(1)的,即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回归结果表明汇率项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均在1%置信区间内),限于篇幅不再列出。下面给出通过滚动回归方法得出的长期传导弹性系数的变化图(使用SAS9.0软件,以10年为一个窗口期)。从滚动回归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大部分行业的传导弹性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很多行业(如纺织、食品、运输机械等行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缓慢的下降,这和很多学者指出的很多工业化国家进口汇率传导弹性有所下降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化学、木材、电子电气部门的传导弹性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不过上升幅度并不是很明显。但是2008年9月以后一些行业(如全部产品、化学、木材、食品、石油煤炭等行业)的传导弹性出现明显的上升,而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等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p#分页标题#e# 三、金融危机改变汇率传导弹性了吗? 为了判断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变化,本文首先通过分段回归的方式,计算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传导弹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尽管滚动回归和分段研究表明,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和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两个时期,许多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为了更准确判断2008年8月前后汇率传导弹性是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了使计量结果更为稳健(Robustness),本文采用邹检验(ChowTest)来判断2008年8月是否是个断点,首先构建断点期哑变量,将2008年8月以后设为1,之前设为0,再将该哑变量和每个解释变量相乘,获得一个关于哑变量的乘积项,然后对方程进行回归。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邹检验结果和滚动回归及分段回归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金融危机对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食品、木材、化学和电子电气产品以及全部产品的进口传导弹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并没有说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进口商承担了更大的汇率风险,而恰恰说明外国出口商承担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后日元汇率的单方面大幅升值,进口汇率传导弹性的上升说明日元汇率升值1%将导致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即日本进口商从汇率升值中获得的价格下降的好处更多,外国出口商则要承担价格下降的损失。但是机械类产品(包括一般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则正好相反,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使出口商比以前承担更多的日元汇率升值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使得日本进口商比危机前更多地分担汇率升值所带来的价格变动。由于石油煤炭制品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使得邹检验分析并不能确定传导弹性的结构性变化,但分段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传导弹性都有了大幅提高,出口商也更多的承担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出口价格下降的风险。从汇率传导弹性的具体数值来看,在日元升值的条件下,传导弹性增加的行业具体数值均大于1,表明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即意味着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下降,出口企业完全承担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进口商完全获得升值带来的好处,而机械类产品的传导弹性均小于1,表明出日元升值1%,导致进口价格下降幅度小过1%,出口企业获得以实际货币计算的单位收入有所上升,即日本进口商分担了部分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各行业的汇率传导弹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变化是成直线形态,而不是缓慢变动,在2009年2月之后,汇率传导弹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有些行业出现了小幅回落,这表明汇率传导弹性水平的变化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导致传导弹性急剧变化的原因可能包括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范围和强度)对于很多贸易商来说有些出乎意料,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认为只是一般性的金融危机,主要的冲击对象是金融机构,而不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并伴随着急剧的实体经济和需求下降,所以很多产品价格直到2008年8月仍在上涨,但9月莱曼兄弟的破产使得全球对于次贷危机的预期发生急剧调整,很多产品价格开始大幅调整,但是到了2009年2月以后对金融危机的预期和判断比较稳定,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正如张明(2009)所指出:2009年春季被称为“金融海啸第二波”,以对应雷曼兄弟破产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14] 不过,由于投资者预期已经显著调低,很难有打破投资者预期的意外事件发生,所以2009年春季后汇率传导弹性受价格调整行为的稳定也开始稳定下来;二是日元汇率在2008年9月开始对美元和欧元(主要的标价货币)急剧升值,到2009年2月,日元对美元大约升值了30%,对欧元大约升值了40%,如图4所示,由于美元和欧元在日本进口标价中的比重,导致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的比率也急剧升值,同时也导致了日元汇率急剧升值的预期,但2009年3月以后日元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有所反弹并开始稳定,使得日元对进口标价货币比率逐渐稳定下来,汇率预期也开始稳定下来,汇率的急剧变动的现状和预期也可能会导致传导弹性的急剧变化。 四、对行业差异的原因解释 为什么不同行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状况呢,尤其是机械类产品的变化方向和其他行业正好相反,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同的行业市场价格维持能力不同,即各个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机械类行业的周期比较长,短期内受到的需求冲击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小,另外机械类行业产品替代产品较少,因此机械类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Oiet.al(2004)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些佐证,他们发现日本对东亚出口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别很大(见图5),机械类相关行业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出口商的市场维持能力较强,他们虽然没有计算各行业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但行业特征应该相差不大。[15] 从图1我们也可以看到,汇率传导弹性下降或者变化幅度较小的行业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均保持实际价格的相对稳定。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机械类行业的企业内贸易水平较高,机械类行业是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企业内贸易在机械类行业的贸易中比重非常高(见图6)。日本跨国公司从总体收益增加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内贸易的风险进行最佳配置,由于日本母公司具有更强的处理汇率风险的能力,海外子公司在向母公司出口时更多的使用美元或者所在国货币定价,从而将汇率风险转嫁给进口商-母公司,由母公司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对冲汇率风险。在巨大的需求冲击和日元汇率单边升值两个不利影响的冲击下,海外子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减少汇率对子公司的价格影响,母公司倾向于保持实际的进口价格,自己承担日元升值风险,表现在进口汇率传导弹性上就是具体数值的减少。 五、结语 本文利用日本的进口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作为重大需求冲击的金融危机确实给汇率传导造成了影响,但不同行业的反应是有巨大差别的,大部分行业进口传导弹性明显增加,而机械类产品的弹性则明显减少,说明大部分行业的进口商在危机后比危机前获得了更多的升值好处,出口商承担更多的汇率损失,但机械类行业的进口商从升值中获得的好处则要比危机要少,表明他们分担了部分出口商所面临的汇率损失。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差异,也可能在于各个行业的贸易类型和贸易结构特点。#p#分页标题#e# 本文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进行价格调整的程度和承担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是有巨大差别的,可以说金融危机对那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小的行业冲击最大,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企业内贸易份额较大的行业则冲击较小,这既显示了一国贸易结构对于防范汇率和需求冲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汇率传导弹性也受到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工程教育下化学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对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部湾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定位、能源特色打造、学科基础能力培养、工程基础及实践课程体系、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结合学校定位及所处区域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探索,以期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专业认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工程师素养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属于战略型新兴产业专业,北部湾大学毗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和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钦州石化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以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石油与化工千亿元产业为契机[1],北部湾大学申请开办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已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在进一步满足国家、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方面,专业的建设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瓶颈,制约着专业向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和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1)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定位不清晰,难以准确全面的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2)专业能源特色不明显,与同属化工与制药类学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区分度较弱;(3)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且体系化程度弱;(4)对学生在工程师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关注不足,毕业生离合格工程师的要求差距较大;(5)课程教学方面,侧重于学科和教材导向,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偏弱。国内很多高校和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2-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华盛顿协议》为基础开展的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证工作,贯彻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促使专业培养出能够胜任行业、企业工作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8]。北部湾大学能源化学工程教研室开展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收集了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几易其稿,得到了最终的2020版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2020版人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修订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1专业定位
北部湾大学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广西区内,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学校毗邻的广西钦州石化产业园对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的比例很高,考研率偏低。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必须选择合适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立足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区域能源化工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一定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较熟练掌握能源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在能源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外,针对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的预期目标,专业从人文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并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度优化,构建了合理的课程支撑体系。
2专业能源特色的打造
在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较为接近,没有体现出专业本身的能源特色,对于地方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撑不足,为此,此次修订过程中将能源特色课程的优化作为了首要目标。针对钦州石化产业园中石油石化企业众多的现状,并且近年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二期、华谊、桐昆、恒逸、四川能投等企业陆续进驻和开工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芳烃及乙烯项目,对相关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为此除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导论》中通过理论和实践向学生介绍能源化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外,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在第五学期开设《石油炼制工程》、《现代煤化工技术》和第七学期开设《能源催化转化原理》,讲解石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以及在这些工艺过程中的催化技术。在能源化工专业实验中优化了油品、煤性质分析实验项目和工艺转化综合实验,在选修课方面第六、七学期开设《石油化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两门侧重讲解石化下游技术和产品的课程。除石化企业外,北部湾经济区内还有大量生产新能源电池及其原材料、生物质能源相关产品的企业,因此学生掌握新能源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专业在第七学期开设《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储能技术概论》、《生物质能源技术》、《新能源材料》四门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多种类型的新型能源的知识。将《能源化工专业实验》调整为2学分、2周的集中实践课程,以方便耗时较长实验项目的开展。在内容方面,优化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两方面的实验内容,一方面主要开展石油、煤相关原料及产品性能测试实验,另一方面主要开展能源化工转化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有效保证了课程的能源化工特色。
边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思考
[摘要]新疆处于“一带一路”中心地带,是重要边境省份。借助边境贸易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投入,获取了更多的发展驱动力。本论文以2001-2019年的新疆边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代表数据,用ADF单位根、最小二乘法、Granger检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边境贸易对新疆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为,边贸进口额的促进水平不如边贸出口额。最后,结合新疆边境贸易对新疆经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和检验结果提出了促进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疆;边境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边境贸易是个特殊的贸易形式,是衡量沿边开放成效的重要指标,有利于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和睦友好的外交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明显,而对于边境贸易的研究更着重于国家战略和地缘战略的研究。因此,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从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入手,通过各种方法检验了边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学者对边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徐楚乾以新疆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广西东兴口岸现状及发展历史,借鉴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针对新疆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希平定量分析云南地区边境贸易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明边贸促进云南地区经济发展,但依旧存在影响边贸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结合边境贸易优势,借助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矫德阳以黑龙江省边境口岸绥芬河市为例,采用计量软件对边境贸易总量对GDP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GDP变化有相关性,其中一般贸易的显著性比边境贸易显著。张宏昊等人利用贸易数据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二者的关系,得出西藏边境贸易对西藏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王垚等认为,边贸对边疆地区GDP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相比投资等经典要素,边境贸易的影响力度不太理想,作用还是较弱。国内大部分边境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是正相关的。以上不同的结论,部分学者比较赞成边疆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助推地区经济发展。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虽然边境贸易在GDP所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够明显,远远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主要是因为各研究地区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地源特征等。
一、新疆经济增长与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一)新疆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结果,2019年全区实现GDP为13597.11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1.28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二产业总增加值4744.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071.85亿元,同比增长26.64%。
(二)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