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用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包括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建设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进步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已被人们所共知,但是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跟上农业科技的前进步伐,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1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面对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是摆在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将农业新技术、作物新品种“最后一公里”落地,是提供新技术和新品种信息,实现科技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有效对接的实施者。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认识不到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2点:一是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财政编制被挤占,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专职的推广人员;二是业务上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而行政上接受当地政府领导,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1]。
1.2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缓慢,农业收益率比较低,而且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压力。尽管政府财政这些年来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资金逐年增加,但和农业科技推广现实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往往还得不到保证。很多地方甚至连推广人员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势必使得很多有能力、懂技术的乡镇科技人员大量流失,科技推广工作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由于乡镇一级镇政府财力有限,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农业推广人员,更没有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专项经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技术指导,但行政上又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在农业推广经费问题上,2个部门相互推诿,无人出资。相对于政府而言,其他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积极性也不高。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大多来自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他们的项目研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横向联合研究单位,研究经费仅仅能满足项目研究本身,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农业成果转化,还是农业新技术的实施,都是围绕着自己企业开展的。
1.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大批新科技成果和新实用技术被开发、推向市场。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起着很大的作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的传授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率。现阶段,很多乡镇没有专职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行政干预太多,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工作。这些兼职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参差不齐,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不到1/2,而且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素质无法提高。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福利低、工作环境差,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大多改行,留下来的基本是没能力的老弱人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被人们形容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还是推广站的”,可见他们的工作处境有多么艰难。
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方法
涉农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农产品加工和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检索类和科普类五大类型的出版体系[1],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农业院校师生。作为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涉农期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涉农期刊栏目设置个性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严重影响了期刊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建设体现期刊自身优势的特色栏目,突出本期刊的精华,是今后农业技术型学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是农业领域期刊,通过分析自身的特色和长处,结合办刊优势,为吸引作者投稿和增加读者数量而设定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许多期刊社都在打造特色栏目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2017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安徽省期刊协会进行了期刊特色栏目评选,其中涉农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新农村建设”栏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入选。这3家涉农期刊依托平台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创新办刊理念,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的综合影响力。现以这3家涉农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创立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和打造新型农业期刊提供帮助。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农业科学》近3年作者群身份以及单位类型统计分析,结合工作实际,从期刊编辑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增加特色栏目,吸纳作者投稿、加快编辑出版流程、稳定老作者,开发潜在作者群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刊作者群培养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加强完善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不断做大、做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分析;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全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类期刊600多种,作者投稿选择余地较大,其中地方性农业期刊与全国性的核心强刊相比办刊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评价指标不高,在吸取科研项目以及创新成果数量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都会面临稿源不足,择稿困难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打造期刊自身特色,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群将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作者群调查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其作者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内科研院校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通过会议交流,网站宣传,省外作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作者身份特征以及所属单位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编辑把握期刊的稿源,也能够了解各单位的科研动向,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投搞活跃程度。本文对《辽宁农业科学》2017-2019年刊登的461篇文章第一作者的身份以及单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作者身份分为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副高、正高级)以及学生;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各级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各级农技中心,农业局、种子站)还有一小部分单位是公司的作者(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作者占多数,这与其需要评职称以及他们是其部门主要科研工作力量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有一些学生作者,充分显示了本刊在保证文章符合刊登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作者投稿的需求;《辽宁农业科学》是农业科技类期刊,因此,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比较多,约占整个刊稿量89%,他们也是本刊的核心作者群。
二、作者群培养对策
(一)全面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在整个期刊的出版体系中,作者是处于“源头”位置的,只有作者源源不断的来稿,这个出版流程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期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编辑只是习惯于在办公室编辑稿件,经常面对的是文字,只是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修改;对作者的一些的诉求、咨询,缺少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很少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思路,总是习惯用自身现有知识评价文章的好坏,是否刊用。众所周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农业各个层面,编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多学科,所以,面对不同文章,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显得十分必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微信,QQ、邮件等等,通过最初咨询稿件接收情况,何时能刊用,到后来文章中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与作者保持联系,这时作为编辑一定要有耐心,要虚心,时刻记住编辑就是给他人作嫁衣的工作,不断地缝缝补补,通过你来我往的多次沟通,不但会使文章达到最好的刊登状态,还能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者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后写文章总会想到这个期刊,还会一传十,十传百,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稳定的作者群。
职教畜牧兽医课改研究
本文作者:高妍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其根本职能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七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经历了侧重兽医、畜牧兽医并重和以动物疾病防治为主线,兼顾畜禽养殖,突出饲料兽药营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同时我们根据调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构建教学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1)把培养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2)以畜牧兽医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设计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3)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学完规定课程之后可以获得国家主管当局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能力和资格证书;(4)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又为学生自我发展做准备、还为学生将来履行公民职责做准备。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打破“小本科”的学科型教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即围绕行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尽量地保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就业需要能力而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淡化兽医与畜牧专业的学科界限、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畜禽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和畜禽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文做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新媒体期刊行业影响力方法探究
摘要:技术类期刊是行业内传播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是专业院校之外获取行业新知识的快捷途径,是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媒介。通过技术类期刊中的信息,从业者可以及时获取新产品新技术等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创新提供方向和思路,也可为生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本文从期刊定位、文章质量等几个期刊运营要素入手,总结了提高技术类期刊行业影响力的方法,以利于技术类期刊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类期刊;行业;影响力;定位;质量;编辑;作者;新媒体
一、引言
技术类期刊是承载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平台,是传播科学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的重点来源之一。编辑出版行业技术类期刊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是承载科学研究技术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桥梁,也是培养和发现行业技术人才的阵地,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之外的有益补充。《中国人造板》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致力于对人造板行业科学技术与行业发展方向的报道,是业内与产业化发展结合效果比较突出的媒体。近年来,出版行业对于行业期刊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研究较多,力图突破中文期刊相对于国际影响力低,不利于吸收高质量文章的困局。为更好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既传播知识也要服务行业,本文结合近年《中国人造板》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通过坚持期刊定位、提高文章质量、培养编辑人才、维护作者团队,以及运用新媒体平台几个方面,总结了技术类期刊在新形势下提高行业影响力的方法。
二、坚持期刊定位
期刊定位包括期刊类型、作者群体、读者范围和发展目标。期刊定位是期刊发展的根本,明确的期刊定位是办好期刊的前提,编辑部需要依据期刊定位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打造期刊品牌形象。技术类期刊一般都有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多年以来本刊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为科研教学服务、为企业生产和创新服务”的办刊方向,刊发的文章范围有两大类,一类是科研成果方面可以向市场转化的实用技术,另一类是产品实际生产中涉及的技术设备工艺,以及生产中相关技术改造、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论文中既有最新前沿的试验成果,供引导行业创新研发参考,沟通了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多是面向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中解决疑难问题的论文,这类论文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对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工作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为企业生产技术改进提供思路,提高生产效率或节约成本。
三、提高期刊质量
农业推广分析3篇
(一)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汉语言文学类就业趋向讨论
作者:向彪 单位:湖南怀化学院
本文所谓地方本科高校,是指一般布局于区域中心城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这类学校大多是近年来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与其它院校合并而成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前,这类学校大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教育理论、师范素质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后,这类学校一部分升格为师范学院,而大部分转型为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这类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新的趋势,作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人才成长载体的课程体系也应顺时而变,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人才市场的新要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流向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高校的扩招,地方本科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由过去的以教育领域为主衍变为多元化趋势。以下是笔者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个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传媒、其它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就业领域,其中,主要就业领域也已经由过去的教育领域扩展为教育和厂矿企业两个领域,直接进入党政机关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的比例也在升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这种就业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其它地方本科高校中。以下是笔者对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4所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综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行业、党政机关、新闻传媒、文化出版、厂矿企业已经成为4所省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的就业场域,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国家公务员、新闻记者、出版编辑、企业管理、公司文员、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旅游导游以及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职业选择。
总体趋向与我校大体相同。国内其它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情形也应该大同小异。这说明,就业流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减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将继续增强。因此,传统的淡化就业指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型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及其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因此,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地方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二、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要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若干个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度高的专业方向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设置两至三个专业方向。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应用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可以析分衍生出来的专业方向很多,诸如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文秘(包括涉外文秘、中英文秘、商务文秘)、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设计。根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案不失为带有普适性的专业方向组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