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训报关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实训课程的应用
[摘要]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分析了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的思路,分步阐述了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实施的过程,最后提出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项目教学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设计;实施
一、项目教学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特定任务的执行,更加主动、目标更明确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应用所学知识、实践取得的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在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该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知识和理论的内化,使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及完成任务,探究式地进行思考和钻研,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使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商务英语作为特定用途英语,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特定的商务背景和目的,以完成特定的商务沟通和操作任务为目标,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突出,因此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将项目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优势,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李争(2013)研究了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过程与优势。陈崇国(2015)认为将项目学习运用到商务英语实训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英语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李雅颖(2015)提出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可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可行性强的实训教学模式。冯巧丽(2015),张明(2017),何雪春、覃艳华(2017)则分别探讨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实训模式及实施过程,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为确定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学习内容,首先问卷调查了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划分、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就职于涉外企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口头与书面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针对特定岗位,还应具备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翻译和进出口操作等技能。因此,与商务英语实训有关的教学模块主要分为商务翻译、商务写作、商务口语、国际会展谈判、进出口操作和商务单证操作等。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能让各教学模块的内容能够具有系统性,既相辅相成体现联系又不过多交叉重复体现独立性,来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对各部分实训模块的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创设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项目,例如将进出口操作实训模块分为进出口成本核算、贸易磋商及合同订立、贸易合同履行(出口商的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步骤;进口商的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支付货款、报关接货等步骤)子项目;将商务单证缮制模块分为结汇单据缮制(汇票、商业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原产地证书、装箱单、受益人证明、装船通知、进出口许可证等)和操作性单据缮制(托运单、报关单、许可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书、投保单等)子项目;将商务写作模块分为书写建立业务关系信、询盘信、发盘信、还盘信、接受信、履行合同有关的信、催款信、投诉信、索赔信、理赔信、推销信、商务报告等文件和起草合同、协议或订单。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整合,将书本上分散、枯燥的知识以实训项目的形式联系起来,更能反映操作的步骤性与连续性,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操作所需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师在设计实训项目时,要明确每一个项目的目标任务及让教学项目涵盖所有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范围。
三、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实施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摘要: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的问题,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就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港口物流在中国发展迅速,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颇多,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对于这种瓶颈的现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重新定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物流课程思政的改革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物流为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国际物流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物流高职院校
一、引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培养各类人才[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物流为例,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旨在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国际物流人才。
二、国际物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民族复兴窗口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党与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2]。国际物流课程涵盖了货物从生产到国际运输再到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一系列环节,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外贸制单、报关报检等,具有极强的“涉外”属性。学生学习此门课,不仅需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繁琐的国际物流业务流程时,如何坚守国家利益,如何处理和协调复杂的国际商务关系,如何高效地解决国际业务问题,这些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国际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既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手段,也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设计探究
摘要
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MOOC的使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以MOOC为基础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慕课;课程改造
1“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利用PPT对进出口业务中各种外贸单证(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书、海运提单、汇票、通关单证等)的种类、内容、缮制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单据的使用和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通过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统,由教师分配作业给学生,让学生对理论课中学习的单据进行缮制练习,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单据缮制方法。
单证实务国际贸易论文
一、课程介绍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是一门技能训练课,其先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在讲授本门课程时,主要以贸易过程为主线进行,从交齐磋商到合同签订与履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单据都是本课程的讲授重点,主要内容涵盖各类单据的缮制和处理,以及国际贸易中单据的真实操作。这些单据包括商业单据、金融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检验检疫部门、海关部门等的相关单据。因此,涉及到运输、保险、商检、银行、海关等许多部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和审核信用证的能力,并能够缮制和处理各类单据。
二、课程演变
由于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众多,本门课程的讲授似乎也有些千篇一律。从最初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到现在的教学做一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主导的作用,学生只是按要求去做,学习环境比较枯燥。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在制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传统的讲授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有悖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笔者从一名高职教师的角度,对本门课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思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建立项目任务,设立不同的工作情景,学生按学习情景的要求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填单,教师根据学生制单的情况进行点评,错误点分析和知识的总结。以学生学和做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思想是使教学内容与具体岗位工作对接,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以技能掌握为主。
三、课程目标
1.职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能力:能够分析国际贸易合同的内容;能够分析信用证的内容,并根据国际贸易合同审核、修改信用证;能够正确缮制发票、包装单据、货运单据,办理出口货物托运手续;能够就一般贸易下的出口业务,进行报检、报关单证的缮制及相关手续的办理;能够缮制并申领原产地证书;能够办理出口货物投保;能够填制并审核海运提单;能够缮制全套结汇单证并办理交单手续;能够根据合同申请开立信用证,能够办理进口托运和投保;能够完成实际业务中制单软件的操作。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摘要:以“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现实影响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以实践为导向、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期能够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外贸行业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于2012年11月在中国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互联网+”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网络应用技术的革新,更是为各传统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同样给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促进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格相适应,“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顺应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目标
2014年11月,总理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平台,联合和深入融合各种产业。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实现信息化生产,最终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变革。而国际贸易的特点(贸易双方地域的限制使得当今贸易的进行无法离开互联网),决定其必定在这一变革潮流中首当其冲,传统的贸易方式正依托于网络经济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知识、适用的法律规则以及具体操作的学科,具有极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已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支架式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国多元化外贸经济对外贸人才的应用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囿于知识体系的繁复性,高职院校贸易类课程需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方法。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理念,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提出“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课程“手脚架”,帮助学生独立实施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知识迁移三阶段学习,并完成后期逐步撤离“支架”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实践表明,“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计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引言
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已五年有余,期间取得建设成果瞩目,中国对外经济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建设期,外贸实现了由广到深的跨越,对外贸人才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阵地,外贸类专业课程是外贸操作技能的重要载体,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外贸类课程难以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外贸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它是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物流等涉外经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众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提升学生进出口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内容更新慢,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满足现实工作岗位的要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没兴趣、学不懂、不会做,基础薄弱,从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主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近年来在高职教育领域掀起了变革浪潮。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被认为有助于学习者跨越认知障碍、提升学习水平(VandePol等,2010)。何鸣姜延书等(2011)、贺美娜(2017)等针对支架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提升学生外贸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课题组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理念,构建《国际贸易实务》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
2支架式教学的理念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Wood,Bruner和Ross(1976)最先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比喻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9)。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促使学习者主动而有效地学习(罗秀珍,2003)。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一般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何克抗,1999):(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习者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起初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以后逐渐减少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基础上达到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5)效果评价———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3《国际贸易实务》三阶段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电子商务课程实训国际贸易论文
1商贸类课程实训的现状分析
1.1建立实训室,构筑实训平台
通过实训室的流程模拟,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操作业务的程度。但是当前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不光是业务熟练的员工,因为业务的熟练操作是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的,而且学生所学习的软件平台有时候并非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所以很多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是能够开发海内外客户,能够拿到订单的员工,而不是只能在办公室处理流程的员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拟业务流程
这种实训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用“演戏”的方法表演某个业务场景。如学习国际贸易术语FOB时,可设置进口方、出口方、保险公司、船运公司、出口地海关、进口地海关等六个角色,由六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于是,作为进口方的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所学的术语知识,并根据术语的要求向保险公司投保,向船运公司订舱,向进口地海关报关等。而出口方同学必须做好出口地海关的清关工作。当然,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插曲,比如到了进口地货物出现损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赔问题。这种实训“表演”的成分比较大,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能有机会“表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学的实训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商贸类课程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实训方法,往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教师首先查找课程资源库,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一般来讲,学生的结论会多种多样,持不同结论的学生往往会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这种实训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投入额外的实训设施,因而相对灵活,被广泛采纳。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如果实训方法仅有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论功底可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因为没“操作过”,一旦从事相关工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仅基本的业务流程不通,更谈不上开发客户和管理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