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习实践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之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届毕业生中试点开展了以社会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报告为主的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效果良好。最后分析了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以期抛砖引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老年教育学科建设构想分析探讨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1]从我国国情出发,为顺利实施和完成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任务,亟待研究解决许多老年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更何况,目前全国已有11.1万所各级各类老年教育办学机构,要实现老年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可持续开展,迫切需要深厚的老年教育学理论加以指导。因此,建设老年教育学科,确立老年教育学学科地位,加快老年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必要又紧迫。
一、我国老年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我国对老年教育的关注以及国内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国老年教育研究也逐渐兴起。近40年来,我国老年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基本具备《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提出的可列学科的基本条件。
(一)基本形成老年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专门研究方法
1990年由熊必俊、郑亚丽编著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是我国较早提出“老年教育学”概念的专著;天津华龄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老年教育学》;2009年董之鹰教授出版《老年教育学》提出“老年教育学是在老年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是老年学和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培养老年人生存与发展能力及其规律的科学”[2],这是我国较早给老年教育学下的定义。以后,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领衔出版的《老年教育学通论》(2014)、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领衔出版的《老年教育学》(2016)以及东南大学陆剑杰教授领衔出版的《老年教育学》(2018),被老年教育学界公认为老年教育学的代表作。目前老年教育学界普遍认为,老年教育学是老年学与教育学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老年教育现象、揭示老年教育规律、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由老年教育学科导论、老年教育对象论、老年教育原理论、老年教育的实践论、老年教育管理论等构成。不仅如此,在老年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学科研究成果的累积下,自2010年始,我国老年教育学界为了开展老年教育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并着眼于以学科发展奠基为立足点,启动了我国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已于2014年出版了由叶忠海总主编的老年教育学学科丛书[3],包括《老年教育学通论》《老年教育心理学》(张永等著)、《老年教育管理学》(张少波著)、《老年教育社会学》(张东平著)、《老年教育经济学》(金德琅著)、《海外老年教育》(齐伟钧著),等。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方法。除常用的调查统计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外,还形成了“生命轴研究法”“教(育)、社(会)、心(理)交叉综合研究法”等专门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研究方法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学科领域的理论成果,并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创新了研究方法范式。
(二)涌现老年教育学研究的专家群体
近40年来,在老年教育研究过程中,已逐步出现了老年教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群体。主要有:一是以东南大学陆剑杰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汇集了岳瑛(天津市教科研究院)、张宝林(金陵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二是上海形成了以李宣海教授为代表的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团队、以叶忠海教授为代表的华东师范大学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团队、以杨德广教授为代表的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共同组成的老年教育研究共同体。三是形成了以广州市老年大学林元和校长王友农教授为代表的国际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和以叶瑞祥教授、陈先哲校长为代表的潮州市老干部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四是浙江省形成了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孙立新教授为代表的宁波大学老年教育研究团队等。
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高校产、学、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探索设计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思路与方法,缓解中国高校本科生的毕业、就业与毕业设计教学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引言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基本技能应用情况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校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市场发展的要求,致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当前许多国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特点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四年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检验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是一项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的工程训练,是毕业生理论水平、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示,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从学科的特点来看,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涉及到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即融入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体工程学及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自身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要求最佳的毕业设计选题是能够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完成。
二、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初探(3篇)
第一篇:高职园林实践教学管理初探
摘要:
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为例,从就业岗位分析、指导教师职责、现代化管理措施应用和综合实践评价方式及考核标准四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在“2+1”模式下如何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2+1”;高职园林;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为了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出校门上岗位的工作能力,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与企业合作,采用“2+1”模式进行教学,即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综合顶岗实践一年,这样既可以改变过去全程课堂教学的弊端,又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企业进行综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处于自由状态,不便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监管。如何才能既有利于综合实践教学,又能有效地进行监管?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为例,从就业岗位分析、指导教师职责、现代化管理措施、综合实践评价及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提供帮助。
一就业岗位分析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分析(6篇)
第一篇: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
一、师资配备基本到位,场地器材规范、充足
近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体育条例,国家对各学校的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都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尤其对农村中小学更是投入更多,从根本上改变了体育教学环境和师资落后的面貌,现在农村中学都铺上了环形塑胶跑道,最少也达到了300米。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基本满足了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活动的需求,从人均占地面积上,农村中学大多优于城里中学。中学现在都配备了专业的体育老师,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更专业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专业发展。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也能基本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因此现在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发展较好,很多坚守在农村中学一线的优秀体育老师不断地涌现出来,近年来农村中学的体育老师参加了县、市甚至省级优课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二、体育课堂教学规范
过去由于农村中学专职体育老师配备不齐,没有规范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充足的体育器材,所以导致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放羊式”教学。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素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匮乏,加上领导的不重视。现在国家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及体育教学设施齐备,老师的敬业精神的提升,使得现在的农村体育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优势
现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有超县城中学的趋势,原因我分析为:其一,现在城里中学学生体质多数不如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受家庭影响,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其二,城里中学大多数学校学生多、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其三,城里中学学生家长对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追求高分的心理还是普遍存在。相反,农村中学现在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环境上都不比城里差,很多方面还优于城里学校。因此我相信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将会越来越好。
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8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机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力求为经济发展培育更高水平的时效型人才,但在运行过程中,却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难以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引入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力量,建立了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机制模型,给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机制;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强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事物的思维、开创新领域的视角;“创业”强调意识、精神、能力视角的全面性发展,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创新创业的整体目标,为国家发展培育出“人格健全、体魄健康、专业素养深厚、创新精神不落窠臼”的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现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新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完善,局限于“高校-学生”的二元模式,难以突破高校的禁锢,全方位地获取引用外部资源,难以有效地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的三维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这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完善之处,更是需要改进之处。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外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构建“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驱动机制模型,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以及高效性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育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7篇)
第一篇:社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略心理教育,脱离大学生实际
在当前日益开放社会,人员流动性比较,不少高校学生由农村进入城市,置身于新环境中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同时面对杂乱快的网络信息,新旧思想会出现冲突,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加之诸多诱惑与压力,大学生会出现各种矛盾与困惑,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无所适从。比如因情感问题而出现困扰,造成心理伤痛,甚至伤害自身会他人生命安全;有的则因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人生观与价值观却走向了畸形,迷失了自我,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全无,这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与社会化发展。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内容滞后,以政治课教材为主,方式保守而单一,侧重知识与思想教育,脱离了大学生实际,忽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渠道,无法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会让大学生出现抵触或排斥情绪,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步伐,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2、缺乏社会沟通,教育力量单一
众所周知,学校、社会与家庭是紧密联系的,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常常是学校抓得紧,依赖教师,主要是以政治课、班会等方式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却忽视社会与家庭等教育力量,无法获得有效的思想教育效果。实际上,学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连接个体内化与社会教化的重要桥梁,这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沟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能局限于学校之内。所以,怎样在互动与开放的氛围中做好德育工作,将学校、家庭、社会等有机结合,完善德育格局,充分发挥多方力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社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