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习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康复专业建设分析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紧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日趋完善,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 1深化校企合作,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建设。 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09届订单培养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的局面。 1.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三块并重,二层深入”的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要求,同步进展,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践、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抓落实,促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通过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三个循环,二个阶段,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循环: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 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准用人单位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三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从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按小组分到各优秀运动队、康复机构等实训基地。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在实训基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3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双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和《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定期请专家给师生开办学术讲座,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指导专业实习实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1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三个培养方向的要求确定三个子模块内容,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再由专业技能模块开发出专业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个重要环节构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几年来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的结构,如将较综合的《运动医学》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 2.2实施“双证融通,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进而形成了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如要求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余地。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格证书”教育又促进了核心课程的建设,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不断改革,打造特色 3.1立足体育行业,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 专业教师为安徽省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摔跤奥运亚军许莉等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 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运动员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的康复与治疗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了“双赢”效应。 3.2面向康复保健市场,体医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立足体育行业,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根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了不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两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传统医学上,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 将相应的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知识交叉与渗透的特色课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面宽,发展空间较大。 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活力。同时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火爆以及现代疾病、人口老龄化和伤残人口的增加都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而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不一定了解体育运动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又缺乏医学医疗知识,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弥补这一空白。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地处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包头医学院近几年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课程设置和培养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符合该地区实际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为该地区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提供有效途径,也为推动内蒙古地区医教协同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研究。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相对于科学学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医学特定专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其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其优势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毕业生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科研素养,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2015年开始,所有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在读期间既要完成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还要同时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此,我国正式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新时代。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1招生选拔
招生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关口,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临床专硕研究生招考在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较为单一,临床专硕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未能得到有效的体现[2]。我校临床专硕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起步较晚,2010年开始临床专硕研究生招生,但2015年以前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极少,直到2015年,报考临床专硕研究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临床学硕研究生),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医教协同改革工作的全面启动,目前报考临床专硕研究生已成为即将毕业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积极准备考研,尤其是在第五年临床实习阶段,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复习应考上,参加临床实习时间不足,临床技能基础薄弱。即使通过了初试和复试考核,在录取后的培养过程中也表现出临床技能基础不扎实,影响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科学选才和提高招生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我校当前实施的复试考核体系中,专硕与学硕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增加了临床实践操作考核。考核形式主要采取OSCE三站式考核,考核内容以临床基础技能操作为主,在复试成绩中仅占20%的权重,无法对考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和有效的评价。笔试和面试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也与学术学位无明显区别,不能有效鉴别考生是具有较强的科研潜力,还是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择优选拔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如何通过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拔考核体系,有效选出符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点的考生,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再者,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进行33个月的临床轮训,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研实验,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弱化,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也不高,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导师的科研项目。因而越来越多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临床专硕研究生,从而导致考生积极报考与导师需求不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如何调节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的招生比例来平衡考生和导师的需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课程教学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探讨
一更新: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摘要】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黑教联2013[19]号)、《关于开展2014年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黑教联〔2014〕14号)、《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及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黑龙江省市场营销行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中高职衔接;“2+3”模式;人才培养
1中高职衔接市场营销专业定位
1.1学制与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黑龙江省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为5年,中职2年,高职3年,学生在中职阶段修满22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也可直接就业。升入高职后修满31门课程方可毕业。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从明确培养目标、健全培养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完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强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践,介绍培训过程考核管理的实施重点、总结其主要成效,并就过程考核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摘要:二级学院是独立地代表学校的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单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建设主要集中在学校一级,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研究相对少。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仅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每年录取近6000余名学生。学校下设的各院系也越来越多,且各院系间由于学科方向和专业规划不同差异很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学校统一管理,但由于院系较多,学校统一管理覆盖面过大,很难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因此近些年各高校纷纷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管理效果和工作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实现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通过校院两级管理,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与传统的学校统一管理相比,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将承担比过去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同时在管理运作上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校级层面已开始陆续探索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构建了校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校级层面从排课、选课、排考、成绩登录和查询等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校级教学管理服务平台面向的对象为整个学校,且各个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使得在使用统一的校级管理平台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不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差别较大,所以需要建设符合专业实际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食品学院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任务布置的层级不断增加,使得教学管理服务系统成为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以及加强学生、教师与教务员沟通的关键环节。教学信息处理的无纸化、网络化成为了实现学校、学院教学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其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再是传统模式,需要全面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运行效率。教学管理手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教学运行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实现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对象与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对象在性质与类型上是一致的,但学院直接面对教师与学生,因而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基于食品学院的现状,我们构建了食品学院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教学信息模块;学科建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考试管理模块。1.教学信息模块。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现有教师50余名,三个本科专业约800名学生。学院虽然规模较小,但专职从事一线教学管理基础工作仅有1人,事情较为琐碎工作量繁重。为减轻工作负担,促进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构建了教学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学通知与动态、查看,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计,这一功能有效地减少了教务管理员的工作负担。2.学科建设模块。学科发展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便于专业发展,学院构建了基于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块。模块中包含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任课教师介绍。介绍了各任课老师的基本情况,如学历、职称、专业、所教授课程及主要科研成果等。方便学生了解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教师每年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便于管理和考核。第二部分为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里面包含了全部课程的教学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材料网络化,教师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资料上传到教学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有效查询与合理配置。同时,以网页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对外交流,方便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课程及专业信息,下载有关资料,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模块。主要介绍学科前沿领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3.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在食品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构建学院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我们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包括课内教学实践、课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模块。课内教学实践模块按不同课程给出了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按专业给出了具体要求和参考的实习报告形式;毕业论文整合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各种需提交材料的具体要求和参考模版,并提供优秀论文供下载。通过整合各实践教学模块,可使老师与学生更好地查看实践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便于管理。4.网上答疑模块。传统的课程答疑往往由课程老师自行安排,往往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如期末考试前期,受学时限制,固定辅导答疑的时间短效率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加入了网上答疑模块。在该模块中学生可通过填写表单的形式,随时提交各种问题。各任课老师或其他老师均可回答问题,并可对学生问的比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以提高教学效果。5.考试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考试信息的查询和考试报名等与考试有关的信息。考试信息查询模块主要提供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查询,包括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监考老师等,便于老师和同学查询。考试报名模块整合了各类考试的报名通知和报名网站,如补考、提前考试、期末考试、结业换毕业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并链接了信息平台的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方便学生查询考试成绩。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要:文章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工科专业面临的形势。以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将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分别从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阐述了采取的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成效,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步伐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一、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从层次方面说,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类。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使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西安理工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合理的、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笔者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从教以来,参与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竞赛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申请专利10余项,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学生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萌生出创新创意,进而形成相应的创新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去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冲刺各种奖项。之后,学生可以这些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根据成果类型可以申请相对应类别专利,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可以寻求企业的创业投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类平台的支持。
三、改革具体措施及成效
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
摘要: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由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决定的,同时也是顺应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重点构建了“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指出,应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该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文件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技之长的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体育基础教育教师岗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主动“对接”是培养新型体育师资的基本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向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1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1.1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