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体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趋势的持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越发明显化,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对社会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内在联系、发展影响等方面阐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基于此对完善金融经济体系、调整金融融资标准、强化互促影响作用、做好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风险管控五种促进两种经济形势进行良性互动的策略做出分析。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策略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相互依靠的,二者彼此都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同时二者之间也互相补充、彼此制衡,所以两种经济形势应该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在初期阶段,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给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后期金融经济作为指引不断细化完善实体经济的形式。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保证市场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二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治措施为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保驾护航”。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实体经济,笼统地讲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也可以表述为人凭借思想活动、利用工具媒介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实体经济的涵盖范围较为广阔,其包含了物质产品的产出、流通,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服务,总的来说囊括了农业、工业、商业等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方式。其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未来发展的关键经济力量。金融经济,就是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金融资源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其关系到货币、证券、股票以及各种衍生产品,但金融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以信用活动为中心,不论是货币资金的借贷、债券股票及证券的发行等等都是围绕信用进行资源流通。相较于实体经济,其具有更为方便的交易模式,也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发展。
(二)内在联系
实体经济营销策略浅析
摘要: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载体——电子商务平台,正蓬勃发展。网络购物平台便利、价格实惠,数量不断增多及服务升级优化,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众多群体购物的新模式。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为零售业开辟了新渠道。在此形势下,企业门店数量有减无增。传统零售业市场地位受到电子商务的严重挑战。面临网络技术不断深化以及消费者层出不穷的消费需求所带来的冲击,零售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拓展线上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的零售业模式变革为研究对象,介绍两种不同经济模式,并针对新网络环境下零售业与网络经济的有效联动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实体经济;零售营销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995年网络技术的到来,就预示着互联网的发展着势不可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加速,互联网产业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影响显著。百度、腾讯、阿里三大巨头为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崛起产生了巨大的造富效应,众多企业对未来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因此,实体企业、研究机构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开始纷纷转向与互联网有关的“主题”。在“互联网+”战略下,实体店如何更好地开展营销计划是其主要关注点。
1.2研究意义
网络技术的迅猛之势让实体企业的传统营销已不能完全适应宏观环境。必须在结构、营销模式上进行快速调整,拓展线上营销模式,线上线下无缝融合模式成为传统实体企业开始追捧的方向。当前,分析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变革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剖析实体经济的线下优势,如何保持这种优势以及拓展线上发展,融合线上线下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创新,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从而,从实体企业的内部机制上减少改革的矛盾,尽快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宏观经营环境,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实体经济也将视角聚焦在网络经济下线上零售的巨大潜力,实体经济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面对这种创新的业务经营模式,传统零售业还是经验不足,不能合理配置自身条件,适应环境,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导致企业自身线上线下业务互相争抢市场。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实体店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企业适应线上线下零售经营环境的能力,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摘要: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与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培育和提升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做出的具体部署。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具有提供资金保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管理等重要功能。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就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提供资金保障的核心,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管理等重要功能。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在我国从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提高直接对供给侧实体经济的融资比重,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长期以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全国关注的焦点,而支持经济增长是金融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初,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当时我国为了追求GDP的稳定和增长,曾经特别重视需求侧。用超发货币、扩张信用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以拉动内需来刺激和拉升经济增长,俗称“加杠杆”。加杠杆似乎成了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简便而且有效。而杠杆率的升高伴随着货币的超发和信用的膨胀就必然造成金融风险的积累。而当我们去杠杆、防止系统性风险积累的时候,经济增长就会因为失去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出现经济下滑。如此“按下葫芦起来瓢”,就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翘翘板效应”。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是在用不断积累风险的方式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2016年开始,党中央针对前期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提出了“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重要部署。就是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便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党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规模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人均GDP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差距大,这便是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集中体现。针对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做实实体经济上来,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作为解决中国经济当前关键短板的“牛鼻子”。要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化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难题。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实体经济,国之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央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部署的战略方针。依靠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创新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要把提高实体经济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实现实体经济的现代化。
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力度推进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国合力共促数字经济的发展,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国内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这对于供给侧改革有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是经济改革的一次特殊机遇,如果能顺利实施,有助于促进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本文从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讨论,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迄今为止,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数字化转型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时间、空间这些传统经济形态当中的要素限制也逐渐被打破,新的数字经济生态也在不断的构建历程中,这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经济转型当中所必须面临的环节,包括中西部经济滞后区域,均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今天,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不断地推动经济结构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从而使全国的经济得到均衡性的发展。
1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区域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拥有很强的地域经济优势,实体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业生态基础优越,投资环境广袤,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市场对于基础资源的需求很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跨越式的势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数字经济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大力崛起的诱因,对经济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国内的经济正在经历着变革的道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等规模性的基础城市建设项目正在数字经济中崛起、壮大,使得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景形势大好。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同发达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业滞后,经济发展受制于文化背景、历史成因、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中西部偏远地区数字化程度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基础设置和环境都亟须更新,新崛起的产业能力结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数字经济人才匮乏,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资源问题依然未解决。如何使滞后区域的实体经济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赶上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各个地域的实体经济并入数字经济的轨道,且走向平衡协调发展的路径,就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迄今为止,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使全民共享信息技术的成果,是确保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先决要素。如何结合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引入数字经济模式,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使传统实体经济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发展,使国内的实体经济在融合世纪数字经济的进程中取得辉煌业绩和成果,使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带动国内经济的崛起,这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
2.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动力
网络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实体经济发起了挑战,网络购物网站的兴起,让资金、人才等资源都融入到网络这个总体的概念中。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了网络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经济发展上的策略,以期为高中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经济;实体经济;影响
网络经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因特网的快速普及为基本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网络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形式的改变和网络效应的影响。在这种营销模式下,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所以,企业要意识到在发展网络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国际的发展潮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运用模式,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网络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地域范围非常广,对于部分实体店,要想及时了解相应的网络销售点,或者是交货信息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网络环境下,时空概念或者是信息传播模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让信息主体之间的时间限制都逐渐趋于零,这也正是网络经济在大数据时代下成长与发展的一种体现。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范围内的分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也愈加密切,彻底的突破了地域上的局限性。
(二)市场的细致划分,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网络经济从消费者的个体观念上出发,可以看出的是,每个消费者群体就会构成不同的细分市场,而网络可以将这些群体从年龄、爱好、心理等方面进行划分。以互联网为中介,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型产业的落后,让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紧张的情况,尤其是对于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创业人员,学生创业居多,这就为他们创业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这种联系,让两种经济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形成了一种发展的新局势。对传统化工作进行重新整合,跟随时展的脚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落后的工业经济进行改革,实现资源的重组和发展。
二、适应实体和网络经济发展的策略
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二者融合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树立“虚实结合”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等方式,实现二者的高效融合、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在网络安全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转变。在的指示下,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采取多种措施将互联网融入实体经济发展中,使“互联网+实体经济”得到贯彻落实。
1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实体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如今发展后劲减弱,加上受到经济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冲击,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营成本高,利润空间被压缩。现阶段,许多企业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投入增加,使实体经济在经营中面临着劳动力流失加剧、交易成本过高、税费居高不下、融资难等问题。据统计,2018年的大型工业企业每百元业务收入中,经营成本投入约为85.52元,加上其他扣费项目,最终利润仅为5.68元,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缺乏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生产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很难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产品创新力的缺失制约着企业发展与壮大,还有些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大,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消费观念转变,线下需求减少。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公众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更加热衷于多样化、高性价比、“一站式”的消费体验,而网络购物的诞生可使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线上消费成为潮流,线下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陷入困境之中。外部环境恶化。当前市场环境中,资金逐渐从实体经济朝着金融、证券、房地产等行业转移,在结构方面逐渐失衡,朝着虚拟经济倾斜,实体经济受到孤立;“去实业化”现象的产生对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实体经济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利润较低,这些因素均使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1]。
2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实体经济为国家经济的根本所在,最大的作用在于解决就业、促进创新,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所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由此产生的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探讨
摘要:我国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着实体部门债务杠杆率畸高,金融具有脱实向虚的风险。在报告中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在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要解决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和金融风险凸显的问题,首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合规律性的正确关系,给予两者正确定位,并结合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异化而陷入危机的现实,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找到两者符合发展规律、能够协调发展的正确治理措施。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金融化;金融风险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化积累模式持质疑甚至否定态度,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1.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本的产生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的。蔡万焕指出,生产是金融的基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到支配作用。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指出,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金融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提供必要的信用,从而保障资本主义产业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乔纳森•特南鲍姆指出,要想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保证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支配金融的发展。洪崎认为,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肖斌认为,金融并不创造价值,它存在的意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西华大学会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引擎助推。卫兴华、孙咏梅指出,没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将危机四伏。何自力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本职是服务于制造业,但随着制造业步入衰退,资本逐利本性必然导致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膨胀,最终因失去发展根基而陷入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既是证明。2.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就会带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削弱经济增长失去价值创造的根基,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及不稳定性,甚至造成金融危机。因此,要发挥好实体经济的基础性首要地位和金融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就必须在保障实体经济强健的基础上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有学者指出,金融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格利和肖以及麦金农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的研究,得出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的程度成正比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逐渐放开金融压抑、采取金融自由化,让金融更高效地为欠发达的实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莱文等学者研究发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的改善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和最优配置,并证明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演变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但并未对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明确结论,德米尔古克-肯特和罗斯•莱文两位学者继续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陷入金融化,金融逐渐产生脱离实体经济独自扩张的现象,从而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的消极层面。并得出了一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背离进而挤压实体经济利润,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的研究结论。托宾指出,如果企业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大于生产投资收益,就会将资金用于金融投资而非生产投资,从而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生产性投资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助长金融泡沫的膨胀。印兆祥、安世友提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两种分离,产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破坏:即金融业发展落后于实体经济导致金融抑制分离;金融业过度发达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过度分离。孙妍、郑贵廷认为,用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如果被虚拟经济过度占用,就会形成投机泡沫并扭曲货币资本资源配置。3.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格利和肖开创性地提出了与以前主流经济学家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否定了“货币面纱论”,并将货币金融变量纳入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认为货币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和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这一著作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货币金融等因素如何影响物价及产出,而后者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前者。1973年,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货币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金融体系特别是提供中介作用的银行体系起到资本动员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在经济稳健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会反过来带动并促进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体系能够动员更多的储蓄,发挥更完善的功能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就是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洪崎认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相互交织,实体经济既为金融发展创造机遇,又对金融提出课题,迫使其转型升级,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求。李杨认为,金融发展要遵循为大众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和为科技创新服务三个原则,而不应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是为资本服务。只有端正了金融的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合规律性研究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有关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出发,即可得到金融与实体形成上述关系的根本原因及未来两者的发展趋势。1.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是货币金融产生的原因及改革的动力,金融利润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分割。首先,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基础上,为货币及金融的起源与发展做了合规律性的科学阐释,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正确、坚实的理论基础。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金融基础的货币,来源于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作为实在劳动商品的商品货币,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媒介与商品进行交换的。作为金融部门的最初形态即货币经营部门产生与商业部门一样,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从生产部门分工而出来的必然产物,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上,应其经营需要而在信用制度条件下产生,为生产和流通提供货币经营与管理的业务。金融部门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是参与分配来自实体经济的剩余价值。其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迫使金融不断改革,从而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两者交互运动得到良性循环。马克思研究了产业资本循环与积累中对货币资本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张,从而迫使金融体系设计出越来越发达的信用工具来变革货币资本的运动方式,将货币资本发动为借贷资本以最大限度将贮藏货币产生的货币资本闲置用于缺乏足够货币资本而不能进行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实体经济部门;以解决固定资本流动性而发动的、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虚拟资本形式等等。总之,金融总是想方设法以最广泛的形式、最大的流动性与最小的流动成本为职能资本发动尽可能规模巨大的货币资本。2.生产垄断带来的金融地位提高以及“金融资本”产生。随着资本积累矛盾的深化,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大规模集中和垄断出现,要求能够为其提供大规模货币资本进行融资的银行出现,从而产生了银行垄断。银行因为大规模的货币资本集中,体现出了巨大的权力集中,银行贷款给垄断企业,垄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能够顺利还款,即决定了银行的款项能够收回以及未来能否正常经营。因此,银行和实体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银行占有实体部门的股票和兼任董事、监事而控制实体部门的经营。金融控制并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列宁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即:“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溶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3.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功能异化。伴随资本主义积累矛盾进一步激化,与20世纪70年代初,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放开金融管制,以便为资本寻找到尽可以增殖的金融渠道。此时过剩资本纷纷从实体经济转入金融领域获取投机利润,试图用金融资本积累的方式代替产业资本积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步入金融化。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无利可图,货币资本开始想方设法寻找增殖途径,迫使金融扩张,离开实体经济利用投机的方式获取利润。这正是意味着金融在衰退前的最后挣扎,下一步即将面临金融衰退……整体经济运行疲软。4.金融化是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走向衰退的标志,是不可持续的。由此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金融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造成的资本积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的结果,即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后资本为了获利本性开辟出可供资本独自膨胀的金融市场,这种金融繁荣是建立在实体经济萎缩的基础上,是不产生任何价值增殖的投机行为,金融部门的投机利润只是对过去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掠夺性再分配,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功能的异化,它是不可持续。因此,金融膨胀并非意味着金融的健康发展,而是实体衰退的表现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因此,金融化无法挽救实体经济停滞,只能使其陷入更深度的萧条。要想经济和金融恢复健康发展,最根本是需要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革来提供重启实体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实体经济发展良好,才能带动金融进而整个经济体的稳健运行。
三、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性发展的对策研究
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探析
摘要:鉴于目前金融市场环境的发展,实体经济更多地参与金融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和收益。同时也出现了实体投资的资金被挤占和压缩的现状,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本文强调实体经济除了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投资的便利,做好金融投资的风险控制,更应该针对性地发展主营业务,保护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铸造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投资风险;核心竞争力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制度的建设,实体经济经营行为出现了独立化和市场化的现象,实体经济开始在不忽视实物资产的基础上,逐渐重视金融资产,使收人来源变多。随着金融资产的增多,实体经济的风险也同步增加。尤其自金融危机以来,拥有金融资产越多的实体经济,风险越大,实体经济价值影响也越大。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发展与改变,金融资产发展更加多元化、多样性,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持续调整,部分实体经济出现资金流动性缓慢、资金回收周期延长的情况。通过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品种、投资现状以及现金流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实体经济决策层对投资收益和风险认识不足,本文强调实体经济应明晰金融资产的双刃剑效应,更加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更快、更稳定发展,并通过金融资产投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发展战略,提高协同效应,促使实体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金融资产的特点和金融投资的发展现状
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及其等价物,和其他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具有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等特点,实体经济能够把金融资产当做货币持有,可在交易时使用。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收益时间较短,灵活且容易投机取巧获得很高的利益,成为吸引实体经济的优势所在。金融危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重心从生产逐渐转移到金融。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非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20%左右;80年代以后,此比例上升到了50%左右。制造业比例严重下降,曾经一派繁荣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逐渐萧条,几乎成为“废城”。部分学者认为,非金融企业会釆取削减工人工资与福利、利用欺诈钻营提高利润等手段来化解压力,并且认为美国非金融企业的高度金融化减少了就业机会,导致美国中产阶层的消失,从而造成经济慢性萧条和高度不稳定。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金融业在全球化与世界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实体经济也逐步借鉴西方企业模式,来发展自身的理论和资产结构框架。近些年,许多企业利用金融资产获取了较大的利益,引来更多企业纷纷效仿,一段时间以来金融投资行为甚嚣尘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A股上市实体经济中有84%参与金融投资,国资委下属的117家中央实体经济中有89家涉足金融行业,实体经济同样受到了影响,不少实体经济参与到金融投资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的同时,填补了实体经济主业周期较长但收益较差的特点。
二、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石,振兴实体经济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发展好实体经济才能实现稳中求进。然而很多企业都受到高额利润的驱使,将大量资本投入到金融投资之中,反过来就没有足量的资本来加大生产力,提高现有的经营活动水平,背离了实体经济的初衷。金融投资短时间之内能够起到激发实体经济的职能,然而由于金融资产的自我扩大,在较长一段时间后却开始阻碍实体经济。金融投资过程使得实体经济减少实体投资,金融市场的繁华使得在为创造实物资产投入资本的同时,让实体投资失去它本身的魅力。当金融收益多于实体收益之时,实体经济用更多的资本进行金融投资,加上金融投资的成本具有很强的不准确性,所以实体经济越来越青睐于能够在短时间就能够取得收益的投资。渐渐的,金融投资开始独立于实物资产,变为单纯的投机行动,实体经济深涉其中。金融市场繁华使得其地位强于实体经济,同时所遭受的压力越来越多。实体经济能够使用的资本被金融投资占用,开始慢慢丢弃一些长时间才能获得报酬的实体投资,转向短时间内取得利益的金融市场,直接导致过多的金融投资抑制实体投资。加之实体经济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产能过剩以及同行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实体投资的利润减少,实体投资利润率下降,阻碍自身价值的提高。一旦金融投资失败,对实体经济而言,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让我们看看如下案例。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石油衍生产物买卖亏损5.5亿美元,竟然不得不因此而面对重组。2003年,东航利用燃油期权进行套期保值业务,一度盈利增加,但由于2008年航油价格下降,浮亏62亿元人民币,后得益于国资委注资,才免遭破产的厄运。即使是金融企业,专家众多,也未必能逃脱错误投资带来的灾难。尤记当年参与乐视体育B轮投资的投资者,包括海航及多家国资背景的公司,这些机构都是职业投资人,却同样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判断。过量金融投资损失对投资者产生严重冲击,普罗大众的实体经济又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