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营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食品营销论文

速冻食品品牌营销论文

一、速冻食品企业品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者购买速冻食品种类及首选因素分析

消费者购买速冻食品的种类主要为水产类和面点类,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品质。有39.31%的消费者选购的速冻食品为水产类,面点类所占比例次之,为32.14%、农产类和畜产类较少,分别为16.61%和11.94%,主要是受产品本身特性及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在有效调查问卷中,有42.67%的消费者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品质,其次是营养所占比例为33.66%,价格、包装和重量并不被重视,比例分别为12.81%、4.56%和6.30%,原因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购买能力在增强,越来越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关注食品安全及自身健康。

2.消费者选择速冻食品的企业品牌口号、品牌故事及品牌形象情况分析

消费者更乐于接受言简意赅和传递品牌价值的品牌口号。调查结果显示,有42.24%的消费者乐于接受言简意赅的品牌口号,其次是传递品牌价值的品牌口号,所占比例为33.77%,而富有意境、优美文雅和富有品牌特色的品牌口号较少,分别为8.03%、5.32%和10.64%,主要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每天接触到的广告口号较多,言简意赅的品牌口号方便消费者进行记忆,另外传递品牌价值的广告语能够直接传达出品牌的功能价值和情感诉求,更能激起消费者的共鸣。和产品功能以及和顾客利益相关的品牌故事更能让消费者印象深刻。有36.81%的消费者认为和顾客利益相关的品牌故事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是和产品功能有关,所占比例为30.62%,主要是因为两者和消费者关联较大,能够让消费者置身于品牌故事的场景当中;而和历史典故、文化传统及创业者经历有关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0.31%、8.69%和13.57%,说明这样的品牌故事很难让消费者为其动情。消费者认为赞助公益事业和统一企业标识更能提高速冻食品的品牌形象。在有效样本中,有44.84%的消费者认为提高企业品牌形象的有效方法是赞助公益事业,这样更能体现社会责任;统一企业标识所占比例为30.40%,主要是因为这样会树立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形象,增加消费者信任度;请明星代言、参加影视剧拍摄和宣传企业领袖所占比例分别为9.34%、5.65%和9.77%,说明这些方式并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3.消费者选购速冻食品场所以及品牌推广方式分析

消费者选购速冻食品的场所主要为大中型超市。选购场所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大型超市为42.35%,其次是中小型超市为26.28%,在便利店、农贸市场及其他的比例较少,分别为11.73%、14.22%和5.42%,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站式购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大中型超市由于速冻食品品类齐全、服务设施完善、产品质量有保障而成为消费者选购的主要场所。使用媒体广告被消费者认为是能在市场上起到良好效果的品牌推广方式。有45.60%的消费者认为媒体广告更能有效进行品牌推广,原因是这类方式覆盖面较广,较为灵活,消费群体接触面较多;位居第二的是在零售店开展促销活动,比例为27.04%,因为这类方式能够让消费者接触到真实的产品,在体验中感知品牌的价值;还有一些推广方式比例较少,如参观生产企业为6.73%,召开专门会为8.36%,利用公司网站进行宣传为12.27%,主要是这些方式不能更有效地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阅读全文

谈区块链技术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区块链;食品包装;安全溯源;数字化营销

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可通过完全点对点的技术形式去实现的电子现金交易系统。比特币基于密码学原理而非信用,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金融机构。由此,比特币作为最基本的底层应用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中的应用受到关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区块链技术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到了3.5时代,自身的技术特点也慢慢得以展现。

一、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1.区块链技术核心是去中心化

在区块链的交互信息系统中,任意多节点间的义务及权利都是公开且平等的,每个节点都有能力进行计算投票,因此从数据交换本质上基本保证了信任。如果数据交换得到承认的结果是过半数节点都认可的解决方式,那么即使受到网络或者黑客攻击,只要他们控制的节点数不超过全球节点总数一半以上,数据交互系统依然能正常运行。

2.颠覆性在于数据交换信用的建立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如此评价区块链:“创造信任的机器,将重塑世界经济。”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对于数据的存真去伪有着跨时代的创新意义。区块链也让人们在互不信任且没有中立中央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互相协作。相信日趋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将为打击假货和问题溯源提供途径。

阅读全文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例,设计和探索了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大学生对知识、教育教学、教师、学院和母校的记忆和印记效果为特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通过印记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创新考核方式为一体的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阅读全文

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探讨

1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

1.1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老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临时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中介入信息素质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要求,而是专业课程老师在编制专业授课计划时临时添加的,带有随机性,是以提高学生信息检索技能、拓宽学生专业课程知识面为目的的,对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笔者以秘书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为例,简要说明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式的实施过程。接受教学任务后,图书馆老师就信息素质教育介入“秘书实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形式与课程老师进行了交流、沟通。双方商定:授课内容以图书(包括印刷型和数字型)、期刊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为主。计划4个学时完成,其中,图书馆老师讲授2个学时,学生实践2个学时。授课地点安排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讲授时以“秘书实务”课程中具体的示例和案例为主线,讲授3个方面的授课内容。采用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学生通过联机的电脑,听、看老师的授课,并做适当记录。实践时,通过教学软件向每个学生发送由专业老师与图书馆共同拟定的操作练习题,供学生实践操作,专业课老师、图书馆老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及时辅导,解答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检索方面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消化授课内容、加强信息检索技能,课后电子阅览室在指定区域内免费向学生开放,并安排老师不限时辅导,学生只要有疑惑,在电子阅览室内均可以得到图书馆老师的辅导。因示例、案例和练习题都围绕专业知识点展开,学生听、看、做的兴趣比较浓。这种“2+2+N”的教学模式,学生有所收获,老师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2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

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是在学期的某个时段,由专业课程老师与图书馆合作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也称之为问题导向式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方式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主要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探究能力。下面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食品加工工艺”课程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为例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方法。根据“食品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学期中间要求学生完成课程探究性学习任务,提交一篇论文。任课老师与图书馆老师就教学任务的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双方共同拟定了该教学任务的授课计划,沿用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授课环境和方式,由图书馆老师以某一探究性学习任务为案例,利用2个学时,讲授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及其检索策略、检索方法,随后2个学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检索、收集信息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信息资料的整理、利用以及探究性学习问题写作任务。本次合作教学采用了老师授课→学生检索→辅导答疑→合作评价→反馈修改→综合评定成绩的主要流程。课内4个学时的讲授和实践只是完成本次教学任务的一部分,课后还要接受学生的咨询,由两个方面的老师共同对学生通过邮件提交的作业进行批阅,没有达到要求的作业发回修改,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渐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笔者还尝试了双重老师角色的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即信息素质教育老师也是专业课程老师。在茶艺专业“中国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献阅读与知识体会”形式嵌入1~2次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

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专业课程老师与图书馆老师独立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商定合作部分的授课方案,并共同完成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这是全程跟踪式的一种。这种方式不是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整合的方法,采用递进式、分层次方式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以食品加工专业的“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与信息素质教育整合为例,说明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以焙烤食品原辅料、加工工艺、品质及其变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食品类专业主修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项目式课程。在与信息素质教育整合教学之前,专业课老师与图书馆老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设计,双方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模块化与专业课程项目化的整合思路,即将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图书检索与利用、特种文献检索与利用以及期刊文献检索与利用3个模块,选择切入的时机,与专业课程6个项目(每个模块对应两个项目)进行整合,采取调课、互换课时等变通策略,确保两门课程教学计划实施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协作配合。

阅读全文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OBE教学模式注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来设计、运行和评价教学,是对原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反向设计和重新颠覆。市场营销专业在新商业环境的变化下,以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的要求。本文结合武昌首义学院的教学改革探索,分析了实践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及其成效。

关键词:产出导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多数国内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面授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记忆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主要由教师为其确定学习进度和要求,而学习要求也是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由教师提出,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方向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往往由期末试卷的得分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用人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产出导向(OBE),是英文outcome-basededucation的缩写,即“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该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教学实施持续改进”的闭环。学习成果的描述是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的真实需求,不是教学大纲的条目。它的评价标准是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是否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匹配,而不是教育者的投入,也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这一理念近年来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国内对OBE理念的应用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方面成果较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应用尚有不足。

二、市场营销专业基于产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产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备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以培养核心应用能力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二)社会层面。随着新商业形态的变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通过对10余家合作单位的调研发现,在智能互联、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应用、新媒体融媒体流媒体时代,社会出现了消费者洞察总监、互联网运营经理等新的营销岗位。应用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要积极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新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条件等方面对接并满足新业态发展的需求,例如开设大数据应用、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运营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及能力,注重培育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阅读全文

红色旅游网络营销传播策略探究

摘要:中国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数字文旅的重要阶段。本文基于实证调查数据,以沙家浜风景区为例,研究发现官方账号宣传面窄、内容缺乏辨识度等问题,并提出红色旅游在新形势下的网络营销策略,传承红色传统,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旅游;网络营销

“互联网+”,是已实现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的新经济形态。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9月“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疫情期间,以无接触服务为主的数字化生活方式逐渐普及,信息、资金、物流的渠道多元化,旅游产业应当抓紧转型升级的机遇,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来。基于实证调查的“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的实际应用及问题对策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现状以及对策研究,为业界日后红色旅游网络营销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1.1“互联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应当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推动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DF)。报告称,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与此同时,互联网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宣传内容和口碑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尤其是新媒体营销策略应当给予重视。

1.2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共产党的理解,提高对党的认同[2],而且,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国民幸福感认同,并强化国家、人们、道路的整体价值认同[3]。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全面发扬红色传统,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因此努力做好红色旅游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3“互联网+红色旅游”。盛正发在研究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曾提出红色旅游开发时,策划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品牌产品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4]。目前已有学者进行关于“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研究[5],关于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传播研究[6],以及新媒体营销推广策略[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源的去中心化,游客获得目的地旅游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目前有学者通过SPSS软件对调研问卷进行研究,旅游消费者对于传播渠道的认知以及选择倾向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8]。还有人提出利用一站式旅游平台以及搜索引擎投放广告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以吸引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9]。然而,关于“互联网+红色旅游”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旅游消费者反馈以及对应的策略较少,因此本文展开研究。

阅读全文

化学专业社会实践探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2014年4月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上述讲话,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者之一,围绕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茶产业、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大数据产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贵州省、黔南州产业和资源优势办专业,着力办好六大学科专业群,积极推进转型发展[1-4]。基于学院转型的定位,化学化工学院系紧紧围绕黔南是亚洲最大磷矿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凸显地域性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

阅读全文

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专业工程认证工作的推进,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工程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文章以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行业发展需求及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分解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构建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并修改课程大纲,建立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及持续改进闭环体系。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认证;工程教育体系

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促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向国际工程教育方式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学术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根据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评价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提出认可或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认证结果是合格认证,认证通过表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达到了行业工程教育的最低质量要求。工程认证工作连接了认证制度和工程专业准入制度,引导工程专业领域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工程认证的通过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得到国际的认可[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7年修订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评估、评价、机制等术语内涵,描述了复杂工程问题基本特征,修订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支持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通用标准[3]。为通过工程认证,专业需要开展下列四方面工作:定义评估专业的目标;建立和细化实现专业目标的毕业要求;设计课程并制定形成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建立持续改进体系。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剖析、制定毕业要求,建立课程支撑体系。上述工作均是在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完成的。

一、聚焦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确定学生毕业5年后需要达到的专业素质和所具备的潜能。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立工程教育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立专业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须遵照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将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潜能表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依据,关注教育的结果和产出,采用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4]。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外部需求,包括国家、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与期望;也要满足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地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为我国资源大省,粮食总产量超过1500亿斤,鲜乳产量455.9万吨,牛肉产量为42.56万吨。黑龙江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食品行业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中间产品缺乏竞争力,深加工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少。为此,黑龙江省出台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部署,走精深加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强省之路[5]。黑龙江省食品行业迫切需要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沿着产品多样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在产品功能上突出绿色、健康、营养特色,提高食品产业发展档次,推动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数学、化学、生物、物理、医药、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各类综合性大学、轻工院校、农业院校及商学院中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均有各自学科特色和历史传承,办学侧重点和优势各不相同。根据以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所属生物学和生态学学科优势,利用微生物学技术核心优势,服务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新兴营养与健康食品领域,形成食品生物工程及食品营养工程两个产学研培养方向,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从事营养、健康、传统食品生产、检测、营养指导、科研、管理、销售等领域工作,能够发现并解决在食品产业或学术上的复杂工程问题,适应团队工作环境,展现个人能力和价值。二是能够结合国家需求和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参与设计和实施符合法律政策、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程项目,并与业界及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三是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成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高级工程人才。

二、剖析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

工程认证体系中的毕业要求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同时决定了支撑毕业要求的各教学环节,特别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对专业毕业要求提出“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要求。毕业要求须涵盖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12条毕业要求,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来获得毕业要求所描述的能力和素养,而且这些能力和素养可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以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6]。为使毕业生能够在未来5年内成长为食品领域富有竞争力的高级工程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构了学生毕业时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将12条毕业要求分解为清晰、明确且可以衡量的指标点。每一条毕业要求分解为2~4个指标点,总计29个毕业要求指标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