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食品分析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优化;改革
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思路,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内容优化
食品分析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检验和品质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1]。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食品卫生检测》,双管齐下,以检测任务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术,完成分析任务。又为后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学习的保障,最后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第3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后续环节的课程相衔接,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授食品检测技术,培养检测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不同检测岗位的要求[2]。本课程目标是初级、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技师,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以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食品分析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项目化,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系统化编排教学情境:基础能力(基础准备;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用能力(感官检验;物理检测;食品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矿物元素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检测)、综合拓展能力(食品检验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分析技术由简单到复杂,食品检验能力逐步提升。
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协同育人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职业院校的学生响应号召,积极学习多项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从福建泉州本地经济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中职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对如何进行协同育人提出了看法,为职业教育跨专业融合共建的教学改革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辟多种就业渠道作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食品专业;跨专业;协同育人
一、中职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会计专业面临就业困境。目前,全国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过度扩招导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庞大,出现就业困难,且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该校虽然地处闽南经济强市泉州市,企业众多,人才需求旺盛,但会计初级人才已经严重饱和,2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50%。在泉州,大多数企业是小微企业,岗位分工不明确,需要的是既会财务知识,又会企业经营和产品制作或销售的复合型多面能手,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
(二)会计专业为什么能选择和食品专业协同共建。1.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建立之初就定位。在为各行业培养能处理会计业务和财务管理的人才了解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才能做好核算和监督,才能管好家、理好财,可以说,从属性上看,会计具有和其他学科融合的特点和理由。行业有千千万万种,学生在校期间,老师不可能将所有行业的会计做法全部讲授,但如果能提前将当地某个熟悉的常见的行业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结合会计知识进行认识和实践,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与社会接轨的能力。2.这是服务本土经济的需要。在泉州,相当比例的年轻人毕业后自主创业,把目光投向奶茶店或面包店等这类投资成本少、技术简单易学的行业。这些自主创业的“小老板们”兼投资人和伙计的双重身份。如果同时具备食品和会计知识,他们就能实现从“原材料进货—食品制作—账务结算”的自我经营一条龙的经营服务,通过在校的学科交叉融合学习,复合型知识能够成为他们创业的助力。纵观泉州经济,食品行业占据半壁江山,晋江市就有“中国休闲食品之都”的美称,我们认为,无论是自主创业,或是企业应聘,大量的本地中职会计毕业生都将进入食品行业,如果他们能在学好本职会计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食品专业知识的融入,比如:食品经营与管理、食品制作、食品卫生等,甚至跨专业取得证书,无疑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有益尝试。因此,既然市场有需求,就必然有动力去尝试。特别是“职教20条”出台之后,职业教育领域面临跨界、整合和重构的趋势。而当今社会上不同行业之间的坚固壁垒也正在逐渐被打破,各个学科之间交叉学习、彼此渗透正在形成一种趋势,新形势对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能否在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中加入“X学科”进行融合教学,缩短毕业生从校园到就业的零距离进入确实是一种有益探索。
二、中职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协同共建的途径
(一)运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渗透。1.合理设置和选择植入的课程。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以后,基本掌握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植入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食品经营与管理、食品制作等,让学生开始接触行业的知识,为进入食品行业做好理论的铺垫。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以参加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进行组班,然后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请食品专业的老师进行理论课程知识讲授,同时安排实训课让学生学习蛋糕和奶茶等食品的制作,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操作对食品行业的经营有直观的了解。在时机成熟和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再扩展到所有学生,完成对所有会计学生的教授。当然,协同共建育人也不是简单地多上几门课,或者说简单将几门课混搭杂融,而是基于就业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伴随着会计课程行业会计的授课进展自然地融入结合在一起。2.会计实训课程有效地采用行业的案例教学。会计专业的关键是实操,案例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会计核心课程有第二年的下学期开设的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及三年级的上学期开设的会计模拟实习等,这些课程除了教材有列出各种行业企业的案例以外,会计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入食品经营企业的模拟案例,再结合泉州本土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模拟实训,让学生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这门课程时,讲完了基本理论和账务处理,老师可以设计一份某咖啡厅的实训案例:从购进原材料咖啡豆,到领用咖啡豆进行产品制作,到销售成品咖啡出去并收回货款,整个咖啡厅运作成本和收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行业熟悉和账务处理,最后得出成本和利润。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更直观,会计知识自然融入食品行业,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3.利用认知实习、跟岗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中职学生是三年学制,为培养学生的校企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年会安排企业认知,第二年安排企业跟岗实践,第三年的下学期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食品的相关行业,可以是食品制造企业,或者是食品经营的服务企业,让学生去认知、去跟岗和顶岗实践。学生通过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将学习内容融入实践的业务中,把经营运作和账务处理一条龙地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了动手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食品工程训练实验室管理探讨
摘要:
食品科学专业属于工科,为了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校建立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介绍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课程教学基本概况,阐述了实验室管理机制,列举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总结了实验教学良好效果,体现了该实验室在应用型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实践。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中历练的。实践教学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整体素质有推动作用[1]。2010年,我校依托教育部修购计划项目建立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果汁浓缩、乳品加工、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和纯净水处理等4条中试实训生产线,总投资近1500万元,具有为现代食品科学、工程机械等学科开设科学、合理、优化的开放性实验条件。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建成后主要承担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食品专业及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课程实训实验和生产实习,它满足了食品科学学科不同层次教学和实验技能要求,在教学方式和硬件条件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工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理想场所,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搭建了优良平台,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性,属国内同类学校先进实验室,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1实验教学概况
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主要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本科生开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工艺过程、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生产安全控制等课程实训实验,实验开出率达100%,同时,结合现有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将总比例由原来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该实验室还承担了部分教师科研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实验的相关实验任务。按目前每年参与实验学生人数160人计算,该实验室可完成实训实验项目24个,每年实验人时数达到3.6万人时,此外,加上本科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部分实验,每年实验人时数超过4万人时。食品工程中试实验室除了承担食品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外,还面向校内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多个本科专业,以及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校外相关食品专业本科生开放,五年来总计开设实训实验96个,参与实验学生5200多人,实验总人时数达到45万人时。
产教结合提升中职食品工艺学教学质量探究
[摘要]食品工艺学是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对于学生从事食品行业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学好这一学科对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产教结合是将理论教学融于企业生产当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教结合;中职生;食品工艺学;教学质量
食品工艺学是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是在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等基础学科之上建立的,是有极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学科[1]。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以食品生产工艺方面为主,包括肉制品加工工艺、果蔬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加工工艺、焙烤制品加工工艺、糖果与巧克力制品加工工艺、饮料制造工艺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为今后从事相关食品生产加工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食品生产的能力。产教结合是把理论教学融合到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实操实践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学习,等同于提前进入职场工作,既能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一、如今食品工艺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内容多,细节烦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食品工艺学涵盖六大类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每一大类包含5~7种小类型的产品,涵盖食品种类繁多。食品生产过程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繁多,操作细节烦琐。每一类产品的工艺细节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重大,都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多而杂。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繁多,在传统的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的“填鸭式”教学[2],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高,喜欢动手实操
国外酒店管理运营启发
本文作者:张艺山 达如罕 单位:新疆职业大学旅游与管理学院
大一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学习餐饮运作与管理以及厨房食品操作与管理的内容,第一学期前半学期大一的学生分为两部分实习,一半在学校的餐厅基层及主管岗位实习,一半在厨房的基层及主管岗位实习,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这两部分学生再互换,大一的学生从进校就开始为大二及读本科学位及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早、中、晚就餐服务,大二及读本科学位及研究生的学生进餐厅使用学校所发的模拟纸币在就餐后支付,这一大概的过程来自于严谨的系统化教学实训设计。
大一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是非常忙碌的,大一的学生早晨7:30就必须到学校的餐厅或厨房开早会,由今天教师引领监督、学生主管来安排每一位学生的任务,15分钟内做好就餐前的准备,7:45这些学生吃员工早餐,8:00开始给在校的其他年级的学生提供早餐服务,按照真实酒店的运作模式,早餐主要是自助餐,在餐厅实训的学生主要提供摆台、清理桌面的服务,厨房的学生随时和餐厅学生沟通,补充食物,清洗餐具的服务。9:30-9:45服务收尾及清理工作,然后开总结小会,把学生碰到的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帮助解决。10:00-11:45开始理论学习,12:15大一的学生就要到学校的餐厅或厨房开午会,由今天的实训指导教师引领监督、学生主管来安排每一位学生的任务,15分钟内做好就餐前的准备,12:45这些学生吃员工午餐,13:00开始给在校的其他年级的学生提供午餐服务,午餐主要是可选菜单点餐,在餐厅实训的学生主要提供引领、摆台、点单、递送饮料餐品、清理桌面及收银的服务,厨房的学生食品制作,补充食物,清洗餐具的服务。14:30-14:45服务收尾及清理工作,然后开总结小会,把学生碰到的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帮助解决。15:30-17:15开始理论学习,17:45大一的学生就要到学校的餐厅或厨房开晚会,真实的实训操作流程、服务时间及服务内容和午餐略有差别:从18:15开始至21:45结束,由于晚餐是按照正统西餐四步吃法,实训时间较长,晚餐菜单是两种西餐晚宴套餐可选其一,摆台按照标准西餐摆台标准操作。
大二上学期的校内实训学习是具有挑战性的,除了完成前厅客房的实践操作管理的学习,还要轮流担当餐饮或厨房部门的管理岗位,指导大一学生服务过程的投诉处理及菜单设计,此外还要完成一次特色的主题宴会的全程设计及服务管理任务。那么,日常前厅客房的实践操作管理的学习每天约6小时,上午下午各约三小时,前厅部门各岗位的任务有完成预定、礼宾、接待、话务中心、夜审、主管的业务,客房部门各岗位的任务有完成布草、客房清洁、公共区清洁、客服、洗衣房、主管的业务,系统设计的流程与大一学生经历的实训流程一样,这一流程也是模拟真时酒店的工作流程设计的。大三上学期的校内实训学习是具有超强责任性的,尽管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较少的实训内容就是轮流担任总经理的岗位,负责学校钥匙的管理,各部门运作情况的巡视监督等任务。下面我们探讨,如何保障这一实训模式的实施。
所有校内实训教学的教师都有五年及以上酒店基层及管理工作经验来保障实训的内容贴近真实酒店的运作情况。实训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过程考核,考核的标准高于酒店实际的操作标准,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潜力的空间。学生的校内实训时间充足(约1200小时,相当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践课时的6-10倍),校外实习岗位明确,时间充足(约1600-2000小时,约是国内学生的2倍左右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减少学生在今后毕业在酒店工作的适应期。校内实训的岗位涵盖真实酒店的各个岗位(国内学生大多在餐饮岗位实习)。整个学习环境就是一个真实的仿真四星级酒店及其设施设备。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模式该学院从学生的简历制作到面试录用为学生提供全程服务,合理的分学期在酒店不同部门各岗位的实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的范围更加宽泛。学生在实习期普遍比在学校感觉轻松,每天8小时,在学校每天12个小时左右学习理论及实训,而且和酒店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拿正式员工的收入;酒店的入职培训是科学的分阶段和步骤增加学生的工作量,学生适应较好。学校会派老师去酒店看望学生,给学生支持和帮助。学校实习管理不走形式,与酒店有充分的协议,比如:酒店有责任在学生实习期结束后为每一位学生做评估鉴定,酒店有责任把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对待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实习学生的利益。
通过分析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实习运作模式,考虑到很多国内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如师资力量、资金、教师工作时间等等,特提出对国内院校的启示。国内高职院校校内实践课可以考虑优先建设软件设施,模拟真实酒店的问题,建设实训内容培训的高仿真性。衔接各部门:如实训室业余时间的开放、实训指导老师给学生任务安排量的增加,大量延长学生校内自主实训的时间,全面拓展学生实训的内容和深度,来减少学生酒店实习工作的适应期。对于酒店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考虑双语授课,提升用英文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实际英文运用的能力。制定严格的校内实训过程的考核标准,绝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必须要通过每一个平时实训考核项目,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少成多,水到渠成为了提升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训实习环节的改进和提升变的如此重要,由于涉及的系统各个方面非常宽泛,在此我们主要借鉴新西兰太平洋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实习运作模式,探讨对国内院校的启示,以此为国内众多的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
食品安全教学改革探讨(共3篇)
第一篇:食品安全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1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1首先要提高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食品检测
将课堂融入社会,安排学生对食品市场进行调研,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随机购买各类食材,并学会抽样。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际操作要点等,让学生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检测方法对自己抽样购买的食品样品进行测定。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大众健康利益,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规范动作演示及训练,在实验实训中的多应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及技术,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各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实践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食品烘焙人才培养方式革新
1我国烘焙业发展对制作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本人通过对老字号义利食品有限公司、稻香村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与台湾、新加坡、法国等地的焙烤品牌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烘焙企业的硬件设施与国外差距不大,甚至许多设备是从国外原装进口,主要差距体现在企业操作流程不规范和员工技艺本领不精湛两个方面。主要原因是烘焙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进入行业的门槛仍然较低,有些技术人员大都只是经过短期培训而未经过系统正规学习,一般只是具有一种操作经验而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人员对食品安全卫生、生产工艺、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造成食品安全卫生、食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十二五”北京食品企业发展规划,需加快烘焙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术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队伍的整体发展和建设,以适应烘焙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食品烘焙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将职业道德、食品安全、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操作工艺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就业实力提升,为企业输送职业道德高尚、技艺精湛、操作规范的优秀员工。 2食品烘焙技能型人才职业特点 从企业调研获取资料分析,提炼出食品烘焙人员所需的素质依次是熟练的动手操作、总结分析思考市场群体目标、具有团队精神、具有市场敏感性;个性特征依次是手指、手臂灵活;色觉、味觉、嗅觉等器官灵敏;形体感强;勤快、头脑灵活、勤于钻研;能力依次是动手能力、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市场信息的判断推理能力、对市场应变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归纳出食品烘焙技能型人才职业特点为:①大型企业,烘焙生产自动化;西点房,烘焙产品制作手工化;②烘焙品种多样化,制作方法多样化;③烘焙产品标准化,但手工操作难做到。 3食品烘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3.1食品烘焙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培养方向。一是烘焙产品制作技能发展,成为面包(糕点装饰、中西点)制作师、高级技师等;二是进入管理岗位,任生产主管、促销主管、收银主管、营业主管、店长助理、部门经理、甚至发展为总经理等;三是自主创业,开办社区蛋糕房、面包房、西点房等等;四是成为烘焙产品制作培训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具有食品营养、烘焙食品工艺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烘焙食品制作操做技能,能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食品烘焙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能够在烘焙食品生产、销售一线就业并发展职业生涯的技能型人才。 3.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食品烘焙人才的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实施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的“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2.1根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食品烘焙专业核心岗位为面包制作工、糕点装饰工、中西点制作工、食品销售员、原材料采购员、品控员和管理人员等。除原有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取消专业理论课,将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课有机的融为一体,并考虑学生职业领域发展和毕业后的宽口径就业,构建针对食品烘焙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作。核心课程:面包制作、装饰蛋糕制作、西点制作、中点制作。拓展课程:食品营养与配餐、食品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销售。 3.2.2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原则,将原有的食品焙烤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学等理论课与实操课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确定面包制作、装饰蛋糕制作、西点制作、中点制作这四门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 4食品烘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4.1编写一体化教材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各种烘焙食品的制作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将知识点与技能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使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掌握食品烘焙的有关理论和技能。教材可以设计为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产品要求、相关知识、技能训练、完成任务、学习评价八个环节。通过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真实的烘焙食品制作任务,达到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还应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影像资料声音等组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静态教材,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电子教材,使看不清的复杂的生产工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复杂的制作手法,生动、清楚、明白地呈现在屏幕上,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可以通过职业教师教学方法学习、企业实践、课程开发、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资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专业教师达到能教、能做、能管、能写的“四能”水平,确保“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 #p#分页标题#e# 4.3建设一体化实训场地 若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有一体化教学场所,即建设一体化教室。所谓一体化教室,就是将课堂搬进实训车间,配备课桌椅、黑板等设备,教师在车间里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边听、边看、边练习。最好添加多媒体和投影等设备,使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4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 ①实行课题评价。由原来的一次性(期末)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即每一课题结束后,都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日常化、过程化。②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由原来只对知识或技能进行考核,变为知识、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态度综合素质的评价。③实行多方评价。由原来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变为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考评方式。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探索食品烘焙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提升食品烘焙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还需与食品烘焙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探索出更适合食品烘焙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我国食品烘焙行业的发展。
新工科下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师探析
【摘要】通过剖析现阶段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怀化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过程,尝试通过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保障体系、营造适宜合作环境、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扩大校企互利互惠实效、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从而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化、特色化、团队专业化,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合格食品卓越工程师,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食品卓越工程师;新工科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并与多部委联合率先在天津启动该计划,全面开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工程应用技术和能力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用人为出口,全面深化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体现新时代“新工科”的精髓。
1培养食品卓越工程师是新工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快速应用的新时代,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精英化,食品加工和质检企业需要大量既具备工程与工艺设计基础、食品分析检验和安全管理、食品营养与配方设计等工程应用能力,又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丰富人文素养,并能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卓越人才。“食品卓越工程师”和“食品高层管理人员”等称谓高频次出现在TOP企业的招聘榜首,综合社会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和“食品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描述分别如图1和表1所示。由图1可知,行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与吃苦精神、解决技术问题、创新精神、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法律法规等。据此认为企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的主体要求是建立在专业素养之上的人文素养综合体。由表1可知,企业对“食品高层次管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能力要求居于核心地位(36.9%),其次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等心理素质(26.1%),工作能力仅位居第三位(18.9%)。对比图1和表1、表2可知,专业技能只是“食品卓越工程师”的基础能力;职业素质、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是高层次人才更为重要的体现;仅限于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管理能力、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工程师;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才能的卓越工程师才能在新时代食品行业走的更远。可以说“食品高层管理人员”是“食品卓越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2校企深度合作在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就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党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要求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了《关于加强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部前副部长鲁昕认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在于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项制度、每个专业、每个教师。目前,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吴平[1]认为,企业可以依托大学优势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合作完成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可以采用订单模式从学校吸引学生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管理;刘喜平等人[2]认为,学校可以自主开设校办工厂,推进校企深入合作;龚云飞等人[3]认为,校企深入合作要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要么利于适应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归纳出蝴蝶模式、项目组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学工交替模式等。然而,任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都需要学校与企业立足行业发展,双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现阶段,大部分校企合作“形式大于质量,水平较低”,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愿景,合作模式难有成效[4]。不难发现,根本的原因包括:(1)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撑、保障校企合作。(2)合作运行不畅,不能满足行业需求。(3)校企合作重形式轻效果,企业积极性低。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是校企深度合作一直以来的痛点。陈新民[5]认为,政府要首先做好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曹向峰[6]等从五个方面给予了观点:(1)建立的合作平台要能为校企双方服务;(2)依据专业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效果更贴近行业需求;(3)优化培养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补充实用新知识;(4)校企共同编写学习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满足企业的系统性发展需求;(5)采取“双向聘任、双向服务”模式配置双师型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不只是订单培养和定岗实习,更需要促进学校与行业发挥内在优势,以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合作协同育人,在专利转移、产品研发等软性载体方面加深校企共融,优化政府、产业、企业、学校各要素之间的资源配置,形成校企双主体、校企互利共同育人新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