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检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旦食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由此产生,它的出现能够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本文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食品质量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安全理论概述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聚氰胺奶粉”“豇豆含毒”“瘦肉精”等食品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媒体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愈发密切。现阶段的食品管理系统中,食品安全涵盖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与消费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在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状态,杜绝一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并消除食品中的所有安全隐患。由此,应突出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食品管理中,发挥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应用科技手段,保证食品安全[1]。
2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
2.1微波消解技术
微波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与多项技术的结合,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微波消解技术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技术的结合,可以在婴幼儿食品检测的工作中,确定其砷元素含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微波消解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另外,微波技术还可应用在预处理环节,在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物质的检测中,使用微波辅助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可将回收率控制在76.2%~94.7%范围内,并将标准偏差控制在6.8%~8.4%,检测限为0.1g•kg-1。而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NIR)可用于食品试样材料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分子水中的氢结合状态,解析出具体的数值。同时,此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淀粉损伤检测与水果品质测定工作中。通过对食品形态分析,如食品的固态、液态等,优化测定波长,并对食品进行反射分析。NIR检测技术不仅能对氢基团进行分析,在无机物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红外光谱仪设备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优化软件统计方式,也可以在复杂、变化的红外光谱数据中,提炼出有效的数据资料,并提高光谱信噪比,使红外光谱的应用空间更加广泛,技术优势更明显[2]。
食品安全教学改革探讨(共3篇)
第一篇:食品安全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1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1首先要提高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食品检测
将课堂融入社会,安排学生对食品市场进行调研,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随机购买各类食材,并学会抽样。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际操作要点等,让学生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检测方法对自己抽样购买的食品样品进行测定。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大众健康利益,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规范动作演示及训练,在实验实训中的多应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及技术,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各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实践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工程教育下食品质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要求,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开展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分析了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各独立学院进一步提升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早于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近20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致使社会对食品质量检测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独立学院也纷纷开始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部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直接对接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各独立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目标定位,因此实践教学更显举足轻重。笔者于2004年以来开始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教学和管理,重点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特色。独立学院始建于1999年,历史并不长,有些还依附于母校,因此很多学院还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独立学院的历史更短,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欠缺。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是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或是由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堆砌而成,使得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联系、衔接性不够,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
1.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和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基于应用性方面,最基本要求是能检测和分析食品成分,这就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独立学院属于民营性质,为节约成本,较少购买高级仪器,演示实验都无法满足,有些食品成分的检测只能纸上谈兵,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简单的检测仪器数量有限,上课往往3~4人一组共用,通常学生上完了实验课还叫不出仪器名称。有些学院购置了一些高级仪器,但运行经费投入极为不足,致使这些仪器只能成为摆设。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多是由一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建设,往往源于学术研究,缺乏生产实践需要的认识,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并没有根据食品检测和分析的生产实践需求来建立,缺乏系统性。而且实验室封闭,很多院校的实验室上课就开,一到下课时间就关,节假日时间全封闭,在时间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提升。
1.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极为不足。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践教学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承担。从数量上讲,自有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般只有2~5个专业教师,所以经常外聘教师。外聘教师脚踏几只船,经常调课,甚至有时将课程集中上,实验课常常敷衍了事。从质量上讲,独立学院年纪大的教师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对于检测食品的一些现代仪器和技术不懂,难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青年教师(40岁以下)目前是独立学院的主力教师,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硕士或博士,对现代食品检测仪器和技术有所学习,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检验所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所以真正能将这些现代仪器和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的人不多,实践教学的水平缺乏保证。
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探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HACCP体系与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有关理论,从政府监管层面,探讨引进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建立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系统流程。分析质量管理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质量安全控制的优化策略,以此有利于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HACCP;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生态农产品是食品生产和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食品链源头的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目前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应当对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绿色无公害的安全食品。HACCP体系与整个供应链的全面质量和安全控制相集成,以减少安全隐患,预防整个供应链管理和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实现供应链质量和安全控制,以确保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HACCP理论与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一)HACCP理论的主要内容。HACCP就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合理、科学、系统的危害评估、识别和控制方法,用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和预防。HACCP系统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或可接受的水平,并预测和防止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并减少产品损坏,同时,可以将安全控制的重点从传统的最终产品检验变为加工过程和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不合格产品的批量生产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在HACCP控制体系原则的指导下,在设计过程包含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1]。
(二)HACCP驱动下的质量安全控制。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说,就是基于HACCP体系原理,生态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经营者,将其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贯穿于从原材料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契约利益联盟,对供应原材料与市场销售采取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减少食品质量和安全风险,这就是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2]。从政府监管层面来说,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就是要将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储存过程、生产过程、储运过程、加工(包括餐饮业供餐)过程、市场销售过程等政府监管部门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在这个体系中,按HACCP体系的7个工作原理,建立HACCP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实现减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的目的。
二、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重视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建设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和北京联合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学科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和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中进行的改革与成效,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1.修订培养方案要注重其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方案的内容涉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如果培养方案不够全面,必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把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设计,将学风、学术规范和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有效结合起来。2.修订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瞄准应用型学科前沿和北京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素养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掌握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与制备方法、功能及安全评价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等从事研发、管理和评价的后备力量。3.修订培养方案要坚持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根据学科特色形成了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四个研究方向,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特色,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与生理功能、功能评价方法、生物活性物质安全性和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品质变化的研究,致力于将研究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以获得第三代功能食品。但目前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教与学,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下功夫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二、合理改革课程体系
1.课程学时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总学分由36—42学分降低为28—35学分,每学分18学时减少为16学时。2.突出强调专业课程要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和先进的设备仪器,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积极开展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食品化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Devel-opmentonFoodScience》《FunctionalFood》和《FoodEn-gineering》全英文授课,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4.选修课的设置体现学科方向的特点。如开设的“保健食品检测方法与技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实验课,通过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和保护酒精肝损伤功能方法的系统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规范方法与检验技术。
三、深化教学过程改革
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及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针对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并依据教学内容和食品安全热点凝练出了12个热点问题,以分析讨论热点问题为主线完成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阅读,实验设计,以及期末考核。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一、前言
食品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食品安全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其既有独特的知识内涵和研究体系,又和社会文化相关联,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食品安全学的内容涉及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生物技术等12门课程。面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对食品安全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从专业出发,客观地看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成为摆在食品安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2]
二、食品安全学教学环节的不足
化学专业社会实践探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2014年4月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上述讲话,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者之一,围绕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茶产业、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大数据产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贵州省、黔南州产业和资源优势办专业,着力办好六大学科专业群,积极推进转型发展[1-4]。基于学院转型的定位,化学化工学院系紧紧围绕黔南是亚洲最大磷矿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凸显地域性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