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加工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食品加工论文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分析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和综合素质培养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结合教学实践,梳理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加工实验设计;问题;措施;实践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其以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是指导生产实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理论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涵盖内容丰富,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来研究食品领域中科研和加工生产中的数量变异规律,具体说来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并且含有大量抽象的理论、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复杂的计算,而且实践性要求较高,使得该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1.1教学内容复杂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中讲述的概念较多、原理抽象、计算公式也冗长复杂,所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相对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专业的限制,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无法真正地理解与掌握。另外,各个章节前后相关性比较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前部分基础章节的内容没有理解,后面的章节也就无法掌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无形之中加大了该课程讲授的难度。

阅读全文

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探讨

1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

1.1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老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临时在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中介入信息素质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要求,而是专业课程老师在编制专业授课计划时临时添加的,带有随机性,是以提高学生信息检索技能、拓宽学生专业课程知识面为目的的,对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笔者以秘书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为例,简要说明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式的实施过程。接受教学任务后,图书馆老师就信息素质教育介入“秘书实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形式与课程老师进行了交流、沟通。双方商定:授课内容以图书(包括印刷型和数字型)、期刊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为主。计划4个学时完成,其中,图书馆老师讲授2个学时,学生实践2个学时。授课地点安排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讲授时以“秘书实务”课程中具体的示例和案例为主线,讲授3个方面的授课内容。采用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学生通过联机的电脑,听、看老师的授课,并做适当记录。实践时,通过教学软件向每个学生发送由专业老师与图书馆共同拟定的操作练习题,供学生实践操作,专业课老师、图书馆老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及时辅导,解答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检索方面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消化授课内容、加强信息检索技能,课后电子阅览室在指定区域内免费向学生开放,并安排老师不限时辅导,学生只要有疑惑,在电子阅览室内均可以得到图书馆老师的辅导。因示例、案例和练习题都围绕专业知识点展开,学生听、看、做的兴趣比较浓。这种“2+2+N”的教学模式,学生有所收获,老师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2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

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是在学期的某个时段,由专业课程老师与图书馆合作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也称之为问题导向式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方式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主要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探究能力。下面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食品加工工艺”课程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为例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方法。根据“食品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学期中间要求学生完成课程探究性学习任务,提交一篇论文。任课老师与图书馆老师就教学任务的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双方共同拟定了该教学任务的授课计划,沿用随机介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授课环境和方式,由图书馆老师以某一探究性学习任务为案例,利用2个学时,讲授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及其检索策略、检索方法,随后2个学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检索、收集信息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信息资料的整理、利用以及探究性学习问题写作任务。本次合作教学采用了老师授课→学生检索→辅导答疑→合作评价→反馈修改→综合评定成绩的主要流程。课内4个学时的讲授和实践只是完成本次教学任务的一部分,课后还要接受学生的咨询,由两个方面的老师共同对学生通过邮件提交的作业进行批阅,没有达到要求的作业发回修改,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渐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笔者还尝试了双重老师角色的任务驱动式信息素质教育,即信息素质教育老师也是专业课程老师。在茶艺专业“中国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献阅读与知识体会”形式嵌入1~2次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

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专业课程老师与图书馆老师独立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商定合作部分的授课方案,并共同完成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这是全程跟踪式的一种。这种方式不是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整合的方法,采用递进式、分层次方式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以食品加工专业的“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与信息素质教育整合为例,说明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以焙烤食品原辅料、加工工艺、品质及其变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食品类专业主修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项目式课程。在与信息素质教育整合教学之前,专业课老师与图书馆老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设计,双方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模块化与专业课程项目化的整合思路,即将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图书检索与利用、特种文献检索与利用以及期刊文献检索与利用3个模块,选择切入的时机,与专业课程6个项目(每个模块对应两个项目)进行整合,采取调课、互换课时等变通策略,确保两门课程教学计划实施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协作配合。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食品质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要求,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开展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阅读全文

西方饮食文化对食品工业的影响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众多西餐厅和西式快餐店,同时使中国饮食更注重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的食品工业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和规模化,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饮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消费者的饮食效率。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精髓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西方饮食文化;食品安全;营养均衡;现代食品工业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品形式丰富多样,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饮食不单纯是一种生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一个地方的特色菜肴代表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甚至代表该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性格。西方饮食则相对简单,口味上也没有太多变化,甚至过于单调,是追求较高时间效率的饮食。故这种饮食文化便于批量生产和复制,更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享受精美的中餐饮食文化。所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快餐文化在中国也逐渐盛行,规模化的西方快餐不断涌现,也出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规模化餐饮结合的产物。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食品工业趋于规模化、高效化和趋利化。中国的厨房设计、厨具设计方面也受到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能促进中国吸收融会西方饮食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

1西食东进的历程

西餐最早在中国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广州地区开始出现,由于各种原因,港口城市上海成为中西方贸易最为繁盛之地,同时西方的餐饮文化也逐渐传播,上海开始成为西餐业在中国的重心,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如烹饪技艺、饮食文化和食品加工业产生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餐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的北方地区。随着西餐文化从通商城市兴起,逐渐在全国其他城市蔓延开来,西餐馆也逐渐延伸到内地广大地区[1-2]。西方饮食进入中国后,中国饮食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洋荤”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和普通市民阶层的荣耀,可见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大。西方食品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并拓展了饮食市场,中国民族食品工业也开始学习西方食品工业的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得以迅速发展。西方饮食所提倡的卫生、营养和健康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饮食开始不仅仅追求丰富和美味,也更多开始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从而对提高中国人的健康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方饮食文化中优雅、绅士、文明的餐桌礼仪同时也引导中国的餐桌礼仪更注重文明和礼仪,因此也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3]。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能充分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促进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高效率也促进了中国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嬗变和经营[4]。总体来说,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在原料选择、烹饪方式、烹调标准、菜肴温度、上菜程序、菜肴数量、餐饮习惯、饮食用具、饮酒方式、环境装饰和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的差异如表1所示。

2西餐文化对中国饮食观念的改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营养学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兴起,研究人体需要什么样的营养成分搭配才合理、每一种食物都含有什么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做到饮食均衡科学等。现代营养学通过科学研究给出初步结论并不断完善,而且逐渐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5-6]。随着近世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民众日益认识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出现了一批对食物成分和烹饪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专著与论文。如高丕弟夫人编的《造洋饭书》、李公耳编的《西餐烹饪秘诀》、下田歌编的《新编家政学》、杨章父译的《素食养生论》、张思廷编的《饮食与健康》、龚兰真编的《实用饮食学》、吴宪编的《营养概论》等数十种[1-5]。这些书籍的出版使西方饮食科学知识在全国得到全面系统的传播,丰富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在饮食摄入方面,中国饮食开始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自身消化系统的承受能力,并适当食用营养滋补食品,以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元素的平衡。西方科学营养观在中国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以味为追求、以饱为主的饮食观念,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向科学和营养方向发展,使中国人在饮食菜肴制作上以科学化和营养观为指导思想,进而改变了以往饮食习惯上的追求口腹之欲的片面理解[6]。随着西食东进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饮食也开始逐渐注重饮食的均衡合理,如注意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注意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油炸食品也不宜吃太多等。因此,健康饮食搭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时展,中国食品工业走向成熟和完善。如遍布全国的某食品连锁企业,宣传以蒸为主的理念,因为油炸食品会容易上火,而且高温会使很多食材的营养丧失。其合理的荤素搭配再加上蒸出来的效果,而且高效率容易规模化,受到许多注重饮食健康的消费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的喜爱。20多年来历经初创期、标准化运作期、品牌运作期、资本运作期,实现由个体企业向现代化企业集团的飞跃,成为中国快餐行业的佼佼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养均衡密不可分。

阅读全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重视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建设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和北京联合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学科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和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中进行的改革与成效,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1.修订培养方案要注重其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方案的内容涉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如果培养方案不够全面,必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把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设计,将学风、学术规范和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有效结合起来。2.修订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瞄准应用型学科前沿和北京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素养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掌握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与制备方法、功能及安全评价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等从事研发、管理和评价的后备力量。3.修订培养方案要坚持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根据学科特色形成了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四个研究方向,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特色,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与生理功能、功能评价方法、生物活性物质安全性和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品质变化的研究,致力于将研究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以获得第三代功能食品。但目前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教与学,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下功夫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二、合理改革课程体系

1.课程学时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总学分由36—42学分降低为28—35学分,每学分18学时减少为16学时。2.突出强调专业课程要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和先进的设备仪器,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积极开展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食品化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Devel-opmentonFoodScience》《FunctionalFood》和《FoodEn-gineering》全英文授课,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4.选修课的设置体现学科方向的特点。如开设的“保健食品检测方法与技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实验课,通过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和保护酒精肝损伤功能方法的系统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规范方法与检验技术。

三、深化教学过程改革

阅读全文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摘要:介绍了食品安全控制相关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确定了商贸流通业对食品安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应用回归分析对其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食品安全;控制

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食品安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马园园[1]以Y县为例,剖析了食品安全事故,研究了Y县流通环节食品的安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监管的意见建议。丁辉[2]针对西式自助餐厨房食品的安全控制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孙爱洁[3]对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措施进行了研究。安外尔·麦海提[4]在分析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探讨了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方案。简文浩[5]针对食品的加工环节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刘凡[6]从供应链视角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Loring等[7]对北美洲的食品安全和食品供应保障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Charoenratana等[8]对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和食品安全进行了研究。从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食品安全都非常重视。近十年,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持续发展,电子商务带来的快递业务持续增长,大量的食品融入到现有的交通和快递业务体系中,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叶志鹏等[9]就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1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涉及食品供应链的全部环节。食品流通的不同环节和组织载体共同构成了食品供应链。它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产前包括种子、饲料、进口半成品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产中包括种、养、加工等生产环节,主要涉及农户和生产企业;产后包括分级、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主要涉及加工厂、零售商、批发商和消费者。食品供应链是由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构成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物理污染、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外部因素有监管体系、食品技术、法律法规、商贸流通业发展等。微生物污染又分为细菌、病毒及食源性污染。化学污染分为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滥用、添加剂等。物理污染分为外来物质和原来本身污染。在影响食品安全的众多因素中,内部因素是根源,外部因素是关键。只有做到外部监管得力,才能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各种风险隐患。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并非某一个环节的原因就能导致严重后果。且由于食品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且其职责界限不是很清晰,没有统一的上级部门统揽,导致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了很多问题无法可依,使得食品监管的难度变得很大。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的持续快速增长,快递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很多大的快递公司,大大缩短了食品流通的时间,很多消费者甚至可以吃上国外进口的新鲜海鲜和水果。这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商贸流通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对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商贸流通对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一定的困难,流通业的产业组织、流通效率等都会对食品安全控制的策略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是进一步优化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对企业形成激励作用。商贸流通业的组织架构,尤其是其运行效率,对食品的安全控制构成直接影响。流通企业更倾向于一体化并节约信息成本。加强组织结构优化将激励企业强化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流通企业为了降低费用,会追求扩大企业规模,规模化经营以降低费用。对于大企业而言,其对企业信誉更加重视,因为一旦由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损害信誉,其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其往往会加大对信誉的投资和维护,不断巩固自己在该市场领域的地位。二是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激励消费者加大消费。激励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信誉来激励。再者就是提高消费者本身的消费意愿及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控制的目的。从近十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来看,尤其是“618”“双11”“双12”等购物节,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很强,消费逐年攀升。可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促进消费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高质量建立自己的信誉,最终通过高价格补偿生产成本和信誉成本。以前,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很难对普通消费者的消费产生激励,毕竟普通消费者关注的成本更多一些。但是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费用大大降低,这样企业就可以降低生产食品的安全成本,从而达到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流通效率的提高直接导致食品在加工运输环节的成本降低,进一步导致了食品成品零售价格的降低。价格低廉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长。同时,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又会激励企业改善其食品安全的控制。三是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传导效率,激励消费者消费意愿。根据食品安全信息被获取的难易,食品包含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由于消费者很容易检测单个食品是否安全,市场可以为企业主动生产安全食品提供激励。但对于一些商品而言,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信息并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会识别出食品的安全信息,然后将该信息反馈到生产者,帮助其对食品的安全控制进行改善。这种反馈效率的提高,分别有助于生产者改善食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增加消费意愿。当消费者发现食品的安全存在问题时,消费需求就会迅速降低。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食品安全信息的传导效率迅速提高。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有所增加,在了解安全的基础上,消费意愿也就随之增加。企业销售量增加后,其食品安全控制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意愿也就增加。

阅读全文

马铃薯传播及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

在将马铃薯上升为主粮战略的今天,对马铃薯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马铃薯自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传至甘肃,并逐渐成为甘肃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对甘肃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马铃薯不仅起到了救灾备荒、解决温饱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可塑性强且具有高粘度等特性,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的饮食品种。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马铃薯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更加方便了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马铃薯在带给农民丰硕经济收入的同时,对整个甘肃的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提携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甘肃;传播;饮食文化

目前史学界关于马铃薯传入史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如翟乾祥先生《马铃薯引种我国年代的初步探索》[1]和谷茂、信乃诠《中国栽种马铃薯最早引种时间之辨析》[2]两篇文章,主要考察了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另外,林被甸、刘婷《美洲农作物与中国的饮食文化》[3]一文,论述了美洲作物(包括马铃薯)的引入及其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作为甘肃大宗粮蔬作物的马铃薯何时传入甘肃及在甘肃传播情况除了孛鹏旭的《马铃薯传入甘肃初探》[4]和蔡培川《甘肃天水马铃薯种植历史初考》[5]两篇文章有所简要论及外,尚鲜有文章深入论述。孛鹏旭在文中探讨了马铃薯传入甘肃的最早时间,认为其大致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蔡培川一文主要论述了马铃薯在天水地区的种植情况。笔者试图在国家将马铃薯上升为主粮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总结和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铃薯在甘肃的传入、传播及对甘肃农业、饮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一、马铃薯的传入与传播

(一)马铃薯在中国的传入及传播

阅读全文

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专业工程认证工作的推进,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工程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文章以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行业发展需求及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分解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构建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并修改课程大纲,建立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及持续改进闭环体系。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认证;工程教育体系

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促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向国际工程教育方式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学术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根据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评价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提出认可或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认证结果是合格认证,认证通过表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达到了行业工程教育的最低质量要求。工程认证工作连接了认证制度和工程专业准入制度,引导工程专业领域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工程认证的通过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得到国际的认可[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7年修订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评估、评价、机制等术语内涵,描述了复杂工程问题基本特征,修订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支持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通用标准[3]。为通过工程认证,专业需要开展下列四方面工作:定义评估专业的目标;建立和细化实现专业目标的毕业要求;设计课程并制定形成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建立持续改进体系。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剖析、制定毕业要求,建立课程支撑体系。上述工作均是在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完成的。

一、聚焦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确定学生毕业5年后需要达到的专业素质和所具备的潜能。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立工程教育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立专业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须遵照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将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潜能表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依据,关注教育的结果和产出,采用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4]。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外部需求,包括国家、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与期望;也要满足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地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为我国资源大省,粮食总产量超过1500亿斤,鲜乳产量455.9万吨,牛肉产量为42.56万吨。黑龙江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食品行业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中间产品缺乏竞争力,深加工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少。为此,黑龙江省出台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部署,走精深加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强省之路[5]。黑龙江省食品行业迫切需要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沿着产品多样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在产品功能上突出绿色、健康、营养特色,提高食品产业发展档次,推动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数学、化学、生物、物理、医药、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各类综合性大学、轻工院校、农业院校及商学院中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均有各自学科特色和历史传承,办学侧重点和优势各不相同。根据以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所属生物学和生态学学科优势,利用微生物学技术核心优势,服务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新兴营养与健康食品领域,形成食品生物工程及食品营养工程两个产学研培养方向,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从事营养、健康、传统食品生产、检测、营养指导、科研、管理、销售等领域工作,能够发现并解决在食品产业或学术上的复杂工程问题,适应团队工作环境,展现个人能力和价值。二是能够结合国家需求和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参与设计和实施符合法律政策、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程项目,并与业界及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三是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成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高级工程人才。

二、剖析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

工程认证体系中的毕业要求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同时决定了支撑毕业要求的各教学环节,特别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对专业毕业要求提出“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要求。毕业要求须涵盖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12条毕业要求,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来获得毕业要求所描述的能力和素养,而且这些能力和素养可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以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6]。为使毕业生能够在未来5年内成长为食品领域富有竞争力的高级工程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构了学生毕业时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将12条毕业要求分解为清晰、明确且可以衡量的指标点。每一条毕业要求分解为2~4个指标点,总计29个毕业要求指标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