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工程原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教育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针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对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要求,通过分析并设计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食品单元操作过程和理论,同时具备工程问题分析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素养,最终体现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并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工程教育认证;教学设计
1工程教育认证概述
工程教育认证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互认协议之一。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于1989年签订,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可比性和等效性,即用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具有可比性,经过认证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获得的能力是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专业认证机构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该领域的教育专家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家组成[1]。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其他成员国认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质量)的实施等效性。工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并持续改进。针对具体课程,有不同的要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一门以力学、动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各种传递过程和与之相应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传递过程的平衡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常用设备工作原理及过程的计算方法。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进行食品机械设计和选型配套、保证工艺过程准确实施的必备知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已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内容[2]和成果导向(OBE)模式进行了改革与研究[3],但是未对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设计。为了更好地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须对其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
2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工程分析思维方式、掌握工程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工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传递过程规律和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分析单元操作过程,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工程理论、工艺计算、设备选型/计算等复杂工程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素养,为学习“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课程打好工程技术、逻辑思维、科学素养方面的基础。要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设计[4],考虑学校功能定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进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目标设计,使之强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掌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基本原理,能够科学对食品操作单元过程进行分析和理论推导;二是利用所学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基本原理,对单元操作中的工艺过程和设备选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信息技术辅教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相关计算。学生对食品生产实践缺乏感性的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件准备、课堂讲授和课后复习指导的各个环节注重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手段的结合使用,及时发现、分析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体现 心理学家Treicher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人类对同样学习材料三天后的记忆率,听15%,视40%,视听75%,视听并表达80%,视听作描述90%。教育部2004年8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数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A级标准不低于30%)。表明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教学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并在以下几方面突显了其巨大的优势。 (一)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使得以前需要大量的语言描述的内容通过简单的图画或者动画就可以准确表达,学生接收快理解准确;例如:在流体流动中讲述湍流和层流的区别时,以前语言表述“脉动”概念要花很多的时间并且学生也不一定理解,现在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大为提高。另一方面老师按预先备好的课件上课,信息量大且条理清晰节奏流畅。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更加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更为丰富的内容。满足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的需求。 (二)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 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实现了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粉碎机理教学中,不同机理使用形象的动画演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方便在不同机理间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现象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也使学生感受了科技的魅力,对学习科技知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时结合本课程的发展前沿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信息并进行整理和运用,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 (三)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攻克难点,突出重点 借助图像、声音、图片和视频等的展示可以使复杂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涉及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时学生通过多角度视图可以掌握设备的主体结构,形象的动画让抽象、复杂的工作原理变得浅显易懂,实况录像让学生感受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板框压滤机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设备实物而且设备结构较为复杂,首先通过图片分别展示过滤板、洗涤板和过滤框的结构特点,然后经过动画演示说明装配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滤浆和洗涤水在设备中的流通途径,很自然学生就理解了设备工作的原理,最后通过实况录像加深强化已有的理解。 对于重点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形式、多角度的反复刺激,达到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件制作方面的问题 在课件制作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第一、不管什么内容是否适合采用多媒体表现都一律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反映。第二、课件太过单调,主要是大量的文字和公式堆积,缺乏吸引力和表现力,或者课件采用太多的音频或者视频元素,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后学生和老师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上课依赖课件,依赖老师的讲解,没有自己的理解,很少有课堂的参与,或者干脆沿用以前的忙着抄写笔记,根本不能跟上上课的思路和节奏;老师上课程看着课件,照着讲或者读,完全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也不注意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中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 三、解决的方法 (一)重视课件的制作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所制作的课件,使课件能做到恰当地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下功夫。对图形所摆的位置,模块的个数,文字、线条、表格的多少以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和什么时候使用动画等诸多方面作详细的推敲,兼顾课堂教学及课后复习的双重需求。这就要求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然后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媒体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乃至教学手段,比如本课程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很适合采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表达就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对于基本公式的推导、计算和设计问题的分析求解则利用板书的形式更容易保持思路的连续性,学生和老师思维的同步性。另外音频、视频的使用量和屏幕的渲染要适度,否则过多的无关和附加信息虽然刺激了学生的感知力,但是容易主次难分,分散学生注意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片表述清楚的地方不必花大量时间收集制作动画、视频,一方面教师精力投入太多,另一方面视频动画的播放占用的时间较多影响教学的效率。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主体性在于积极地思考、富于激情地讨论、准确地理解和高效地吸收。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合理地组织课堂,富于激情地讲解,师生间融洽地交流。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二者统一于“情”,师生感情交流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思维的活跃程度、对所学课程的喜好程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要求教师既要钻研电子教案,又要熟悉教材,讲授才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学生笔记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记笔记和跟上讲授很难兼顾,鉴于此,可以建议学生将老师的课件以讲义形式打印,上课只专心听课,不记笔记,或者课前简单预习,了解上课内容、难点,上课笔记,课后根据老师的课件或者讲义完善笔记。教学中发现笔记在多媒体教学中作用仍然明显。因为笔记不仅仅是一个抄写的过程,也是对内容理解后加工描述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p#分页标题#e# (三)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配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任何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也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优点:教师直接面对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讲授体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供学生学习、体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便于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出灵活的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发挥留有相当的空间。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注意多媒体介入时间 一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有关现象、典型例子的多媒体素材在讲解前呈现出来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流体流动中的能量转换在漩涡和虹吸这两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均有典型表现,先引入现象效果良好。而在讲解有关设备的原理,如果先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呈现给学生,然后老师在讲解相关理论时学生就缺乏听的耐性,更不要说思考,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从图片、录像等更为直接的途径接受了新的知识,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先绘制简单示意图同时进行详细的讲解,督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然后引入媒体素材,修正、深化和完善理解。这样把学生从外部信号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的加工者、再创造者进行主动的学习。 2.灵活选择教学辅助手段 生动有趣的讲解,必要的板书,甚至有时简单的模型(笔者指导学生用吸管和饮料瓶自制的列管换热器模型,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堂就完全理解掌握了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管程,壳程等概念)和演示(可以布置同学课前先准备然后搬上课堂,能很好激发兴趣)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与多媒体共同占有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与课后与学生情感情绪的交流,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3.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降低教材利用率 在多媒体大量用于课堂教学以后,老师备课授课主要围绕既定的课件,忽视对于教材的透彻解析和整体把握,甚至有些课件脱离学生使用的教材。 学生接收的是围绕单独的知识点组织的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和电子板书等内容,被动接受老师预设的思维模式,课件制作者的思维模式,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简单了容易了,学生仅仅是将老师消化过的内容再尝一遍,缺乏对于教材的原始的、直接的、系统的自我感悟,亲身体验。学习的知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自然也就很难进行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思维弱化,不能主动构建新知识体系,缺乏有深度的探索性思考。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因此教师不但要自己用好教材,还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使用教材、教师电子讲义和课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总之,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粉笔黑板一样,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用。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运用多媒体而在于教师的施教。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功夫外,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多媒体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坚持教师的主导性,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仍要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要目的。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设计者,而多媒体只不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媒体。 应用多媒体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应用多媒体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工程教育认证下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摘要: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趋势,本文介绍了湖北工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改革,主要介绍了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实施过程及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其他院校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食品专业讲授这门课时,一般侧重于引用和讲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与食品品质、安全和工程领域的关系,如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良等基本知识,有害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食品防腐的原理和技术,为食品生产、储藏、流通等环节中涉及的微生物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中国大学工科教育评估的风向标之一。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处于申请受理过程中,围绕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综述如下。
1课程的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OBE)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注重毕业生质量,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和OBE理念,湖北工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支撑以下两个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4.1(研究):基于食品科学和工程的基本原理,考虑食品特性,针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的复杂工程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2)毕业要求6.2(工程与社会):能够合理分析并评价生产过程中食品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安全和法律问题,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对应的课程目标是:1)掌握微生物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生产、储藏、流通等食品工程领域中的微生物问题提供研究方案;2)掌握微生物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程学习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工程教育下食品工艺学创新
摘要:本文探索了模块互动教学在食品工艺学创新实验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创新实验模块的建立与内容安排、创新实验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报告的撰写、答辩、考核等环节。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块互动;食品工艺学;创新实验
食品工艺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门课程应用食品化学、物理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机械与设备以及营养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新型食品的开发及食品资源的利用,以及加工、保藏、包装、运输等因素对食品质量、营养价值、货架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今后从事食品科学专业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基石。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专业推进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1],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要任务。食品工艺学创新实验就是在此背景下设置的,它是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的必要后续,它不同于课程内实验,是单独的实验周,是与食品工艺学并列的。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课程内的实验课,学生具备了一定食品工艺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独立实验周,从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上交报告到答辩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非常好地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转为实践,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食品工艺学实验不但要有理论支撑,实践性也很强,而且理论和实践所需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都很高。在绝大多数食品工艺学实验中都会涉及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保藏的问题,因而在前期食品工艺学理论课模块式互动改革的基础上,融入食品添加剂、食品保藏原理等内容,运用模块互动教学,开展食品工艺学的实验课。现以食品工艺学(上)的实践课为例进行介绍。
1创新实验模块的建立与内容安排
根据理论课内容,创新实验设为三大方向,即焙烤制品工艺试验、乳制品工艺实验和饮料学工艺实验。每个方向的实验部分分为以下模块:选题背景、实验内容(工艺流程、食品添加剂的确定、保藏方法的确定)、结果与讨论。食品工艺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知识交叉性[2],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保藏是食品工艺学中必然会涉及的部分。以往的实验只考查工艺学部分,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保藏部分基本不在考查范围内,而单独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保藏课程由于学时少,是不可能开设实验课的,通过这样的改革,将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保藏原理融合到食品工艺学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认识。
2创新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2.1建立团队。2.1.1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每个方向的教师团队分别由不同方向的任课教师(1人)、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1人)、实验室管理员(1人)组成,分别负责题目和实验方案的审核、实验过程的监管和实验中问题的处理以及最后课程的考核。2.1.2建立学生团队。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明确分工。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队人数不能超过4人,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报告撰写到实验汇报,要求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防止出现“少数人工作、其他人坐车”现象。
工程教育认证的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
摘要: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物性学”的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相关调整。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探索性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工程教育认证目标精准实现。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
0引言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推进与国际工程教育的无缝对接,我国正着手对工程类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包括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内的一些工程类专业,已经通过了工程认证。该专业认证归属于合格性评估,推行目标导向教育,以学生的产出驱动教育系统地运行[1]。在大方向的指引下,课程大纲需要进行完善,一些新指标(如课程达成度评价材料需要增设等),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调整。食品物性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框架比较完整的一门学科,与食品化学和营养生理学并称为食品加工利用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三大基础学问[2,3],能够向学生传播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这个崭新的环境下,“食品物性学”的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战略性改革,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教师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因此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探讨上。
1教学方法概述
工程教育认证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上述改进的教学内容就像浩瀚海洋中的指南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呢?这就需要根据新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由4个层面构成,即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围绕教学方法的界定,古今中外的学者提出了各家理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比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理论、威斯顿和格兰顿体系,国内教育界则有“南有陶行知,北有李秉德”之说。在这些教学方法界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即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
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改革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分析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和综合素质培养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结合教学实践,梳理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加工实验设计;问题;措施;实践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其以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是指导生产实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理论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涵盖内容丰富,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来研究食品领域中科研和加工生产中的数量变异规律,具体说来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并且含有大量抽象的理论、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复杂的计算,而且实践性要求较高,使得该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1.1教学内容复杂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中讲述的概念较多、原理抽象、计算公式也冗长复杂,所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相对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专业的限制,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无法真正地理解与掌握。另外,各个章节前后相关性比较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前部分基础章节的内容没有理解,后面的章节也就无法掌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无形之中加大了该课程讲授的难度。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分析
【摘要】食品生物技术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专业性强且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课程技术原理和内容较多且复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基因工程为主,设计实践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实践;设计
1前言
生物技术是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重要运用,是食品相关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1]。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来对食品进行生产或改造,可提高食品产值,改善食品品质,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2]。《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及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主要内容[3],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学习难度大[4]。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设计,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认知仍然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开展食品生物技术的综合型探索性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该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巩固专业知识基础,完成理论课知识的验证,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创造能力[5]。本文根据我们食品生物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成功经验,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角度,以食品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基因工程作为实践课程设计的内容,为食品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为食品生物技术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参考。
2基因工程实验设计
2.1实验目的
掌握与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步骤有关的实验技能:熟悉基因组DNA、质粒工具载体的提取方法,DNA浓度的测定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限制性内切酶与DNA的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DNA连接与TA克隆及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利用α互补筛选细菌克隆的方法。
食品工厂课程设计教学探讨
1注重与其他课程设计的协调性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
“食品工厂设计”综合性很强,该课程的设置也是在学生开设完成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与机械课程后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其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课时量。例如,在工艺流程课程设计时,要实现设计的工艺流程,必然要涉及到机械设备设计与型号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以工艺路线为主线,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设备的选择,而不必过多地去讲授这台设备设计,从而缩短本节的教学课时量,节省下来的课时量用于增加土木、制图等相关知识的讲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科学教学计划中,“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计算机绘图”“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工厂设计”这几门课程是分别开课的独立课程,但其实它们是有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这几门课程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例如在杀菌工艺环节设计时,教师讲授管道设计,要求学生回忆“食品工程原理”中学过的关于流体在管道中压力损失的计算,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熟悉感,也有助于理解设计相关内容的缘由。食品工厂设计又与工艺流程及设备选择密切相关,老师在授课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课堂上适时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带动学生利用学过的工艺学和工厂设计所学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在融会贯通中进行。
2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充分利用PPT课件、AutoCAD工程图等辅助工具,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使单纯枯燥的课程设计过程变为形象、生动、共同探究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将多媒体与学生自主设计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特点,从而形成生动、清晰的指导过程,激发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做到图文并茂,也可利用AutoCAD直观做图,展示车间平面布置的绘制过程、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食品工厂的效果图、工厂的设计情况、录制及购买的工厂实际生产录像等。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教学仅讲授理论知识,则缺乏实践性。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教学实习过程,给学生下达(工厂设计方面的)任务。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沟通、互动,活跃教学气氛,还可激发他们进行课程设计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初,组织学生进行工厂参观实习,参观食品工厂,对工厂的概貌有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理论内容。将学习内容在工厂实际中进行印证,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根据“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了更加突出强调其课程设计的实践重要性,应淡化一次性的考试比例,主要包括设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占20%,工艺流程图设计图占40%,车间平面布置图占40%,使得课程设计考核体系能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传统的“散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分散自行设计,不利于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可将相对枯燥的原则和规定应用在具体的实例中。在课程设计的讲授过程中,以讲授与学生自行设计的方式交替进行,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自我思考。例如,在进行总平面布置设计时,根据设计指导书的原则,以年产5000t肉类食品罐头厂总平面布置设计为例,根据设计要求,让学生自行分析该设计的关键以及优缺点,再经过分组的讨论将意见归纳总结,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批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选择教材里相对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讲稿,自行授课,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准备。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中理论教学与自行设计的关系,使其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进一步形成从理论到再实践的认识。在课程初期,进行食品工厂概貌的认识实习;在学完总平面布置设计后,进行总平面课程设计;在工艺流程设计之后,进行车间平面布置设计。几年来,组织学生到过大庆市乳品厂、大庆晓雪啤酒厂、美食乐食品厂等不同类型的工厂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实践教学,加深印证了理论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的不足得到和弥补,使学生掌握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了工厂设计的初步技能,为从事工厂设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