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安全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食品安全教学

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食品安全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对学生食品风险因子的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通过分析食品安全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OBE理念为指导,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传统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食品学科专业人才质量。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工程认证;教学创新;改革

一、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员,诸多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食品安全学或者食品安全性评价设为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安全学课程包括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中天然有毒物质、有害元素污染、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膳食平衡引起的慢性疾病、食物中毒、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等主要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交叉较强的学科。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工科认证的背景下,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健全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将OBE教育理念引入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反转课堂、雨课堂)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现有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弊端

1.传统授课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目前,食品安全学课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老师为中心,导致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与高中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无明显变化,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第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难以对课程讲授内容形成系统认识。第二,缺乏实验环节。该课程很多教学内容如微生物、添加剂、农药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食品毒理学知识、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章节,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课堂讲授不仅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能得到相关训练。2.实际生活热点问题不能与课堂教学完全融合。食品安全事件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时会以热点事件为例分析讲解,但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造成开始阶段学生情绪高涨,但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较弱,很难形成自己的认知,不会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3.学生查询文献能力较弱,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意识不强。由于食品安全学融合了化学、生物、微生物、毒理学知识,知识面宽,知识点琐碎,专业词汇多,这些都会给学生查阅文献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目前学生利用翻译软件翻译文献,会造成文献翻译不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此外,学生对文献阅读的积极性不高。4.食品安全学考核方式不合理。传统考试以教材内容为主体,考试只是围绕既定基础知识设置内容。考核方式以传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强调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查,造成学生在期末以突击背诵为主,缺乏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学生以考试通过为目标,考前突击复习,单纯记忆课本知识点,对现有知识缺少创新或批判性思考,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的积极性。三、基于工科认证理念的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OBE理念下的食品安全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1.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将“以老师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依据学生特点确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根据制定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目标。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为对学生知识目标的支撑,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学生为学习为主题,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是OBE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思想最大的区别,这种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主要靠外界环境和因素的激发。2.教学方式改革。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育者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集成性、多元性特征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学速度快、课堂信息量大等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控制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例,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发现问题、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就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主观能动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如增加小组讨论、小组辩论,采用反转课堂、雨课堂等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后通过老师总结,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敏锐度。3.考核方式改革。以动态考核为主,结合传统方式完善考核方式。传统考试以教材内容为主体,考试只是围绕既定基础知识设置内容。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只需要把知识点背下来就可以通过考试取得高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OBE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相结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过程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分析等综合能力。在考核时,不但要考核学生的实训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还注重学生对结果的分析及实训完成后各种用品的处理。过程考核+传统的知识考核,从学生知识层面以及实践能力层面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阅读全文

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及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针对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并依据教学内容和食品安全热点凝练出了12个热点问题,以分析讨论热点问题为主线完成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阅读,实验设计,以及期末考核。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一、前言

食品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食品安全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其既有独特的知识内涵和研究体系,又和社会文化相关联,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食品安全学的内容涉及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生物技术等12门课程。面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对食品安全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从专业出发,客观地看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成为摆在食品安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2]

二、食品安全学教学环节的不足

阅读全文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食品安全质检人员。针对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教学改革;教学探索

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农兽药残留等安全事故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食品安全事关民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只有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1]。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和管理基础[2]。与利用大型分析仪器对食品检测相比,快速检测技术的快速、高效、简便等技术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许多院校的食品专业开设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快速发展的分析技术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带来的技术挑战,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1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1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要求比较高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涉及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知识[3]。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有免疫学技术、酶抑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4]。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方便、快速等优点,适合监管部门在现场进行初筛检测,常用于检测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有害微生物等[4]。免疫分析技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再辅助信号放大系统呈像,主要有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免疫法[5]。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物的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colloidalgoldimmunochromatographicassay,GICA)是一种固相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现场快速测定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微生物及真菌毒素等[4]。酶抑制法是目前最广泛的快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依据胆碱酯酶抑制法原理设计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有速测卡法(纸片法)和分光光度法(比色法)[6]。酶抑制法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等优点,成为目前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超市等广泛应用的快速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biosensor)是对生物敏感物质进行识别并将其识别的信号转换为声、光、电等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7]。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在线检测等优势,成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8]。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有害微生物、农药残留、抗生素及食品的新鲜度等进行检测[9]。作为一种新兴的微量分析技术,生物芯片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0]。根据芯片所用材料不同,生物芯片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糖芯片等类型[11]。生物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病源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如空肠弯曲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10]。此外,还可应用于转基因检测、食品中过敏原检测等。生物芯片技术大多采用荧光标记技术,而荧光检测需要配套的光学扫描检测系统,因此限制了该项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上的应用。总之,学生的基础较薄弱,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不同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很难选择不同检测项目的选择法则。

1.2教材较少,内容更新不及时

阅读全文

课程教学改革中食品安全论文

一、《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内容的改革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以各类典型食品为对象,研究其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内容涉及化学、食品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2006年第一次开设这门课时,采用的教材为陈炳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食品卫生学》。由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较多,本课程的学时又有限,只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如主要食品的污染问题、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预防对策、食品的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自2009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内容变化较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及时更新和补充,如食品安全的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更新,并增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食品安全与检验》中关于检测的内容,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评价。食品的检验和评价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及毒理学检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许多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开发出许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的使用和配制、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总的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教师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如增加了快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加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食品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阅读全文

食品安全教学改革探讨(共3篇)

第一篇:食品安全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1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1首先要提高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食品检测

将课堂融入社会,安排学生对食品市场进行调研,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随机购买各类食材,并学会抽样。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际操作要点等,让学生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检测方法对自己抽样购买的食品样品进行测定。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大众健康利益,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规范动作演示及训练,在实验实训中的多应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及技术,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各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实践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阅读全文

食品安全课程体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摘要:网络环境下课程体系的多元互动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论述绥化学院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布局与交互的内在潜力,分析了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展望了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增强,食品安全课程体系多角度、多空间的新格局,以期为食品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程体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根据国家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与主题线路要求,要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提到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和拓展教育新形态,进一步强调要“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同时,在“”的报告中也明确体现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重要信息。然而,教育的现代化必然离不开新时代下大数据的支持与健康多元网络平台的跟进,因此,作为地方型本科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而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显得具有时代性与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性。以食品质量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为构建平台,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发扬“地方性、应用型、开发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在分析现有教学课程模式利弊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专业学生和课程社会效力的调查,借力新时代的东风浪潮,紧抓现代新媒体技术,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进一步加深课程体系的专业施教性。

1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布局与交互的内在潜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决定着知识与能力的内涵建设,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石。由此更加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课程群体优势的有效发挥,渗透特色、发挥应用型专长[1],从而进一步构建服务地方的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活动意识,形成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布局来看,通常以公共平台课程来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以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解决专业学习、增强专业分析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对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基本认知,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与教师而言,一则缺乏明晰的专业理性,二则缺失课程之间的内涵构链。换句话说,虽然课程潜力充裕,但发挥不足,内涵形成性不够,因此要探索课程之间的内链性,需要加深课程能力体现的力度,有程序地明晰课程所要表达的内涵能力与知识素养。

1.1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归属性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课程群加以支撑,也就是其所谓的归属性,对于食品安全专业的课程来讲,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与专业素养,即以学业大背景下的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素养;以食品安全专业方向的相关化学、公共卫生和基本理论素养;以突出食品分析、岗位执行能力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以把握质量管控、岗位规程的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洞察素养;以新产品设计开发为潜力的创新素养。多种能力素养的集中体现与分类强调,将形成整个课程体系内涵式建设的主体框架,为其课程分类提供明确的归属性。

阅读全文

高校食品安全与思政教育结合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安全是食品的最低要求,但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不仅严重迫害消费者权益,危害消费者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比如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劣质大米、福寿螺、瘦肉精、假牛肉、染色馒头、毒豆芽等等,一起起怵目惊心,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的恶劣食品安全事件。我国各级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强监管,但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让群众时刻忧心忡忡、提心吊胆。对此,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食品安全整治工作迫在眉睫。《食品安全治理探究》一书由朱明春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在2015年12月出版,此书逻辑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作者通过从历史-现实、内部-外部、科学-大众三条主线进行阐述,通过描述国内外的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历史和治理对策的演变,探寻中国食品安全的内外部现象,分析我国在实施食品安全治理时所存在的问题及认知差异。并根据研究发现了经济发达国家政策的变化趋势和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基于风险治理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食品安全未来的治理政策,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治理的窘境提供合理建议。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背景下,将食品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保障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但目前高校食品安全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有效推进高校食品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应不断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学路径,也可以弥补食品安全教学过程中忽视的思政教育育人功能和德育缺失的现象。

一、两者充分结合,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将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重视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社会背景,在食品安全教育课程中插入价值观和伦理观,提炼和升华社会问题和启发部分,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具体的教学资源可以从国内外食品行业的时事新闻中获取,从电影、书籍和相关纪录片中追溯食品安全的发展历史;在国务院的《国家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布局,其蕴含的内容是用于启发学生的有效材料;还可以从相关食品安全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获取实时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两者充分结合,增添合理内容

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较浅,高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增添科学合理且具体的食品安全相关内容,将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融入每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比如,在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侧重于食品安全的发展史;在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过程中,要整合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中,增设“新时期中国特色文明建设如何发展”的专题;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提供以往食品安全事故的案例,组织开展辩论赛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知识,充分体现出课程的教学价值和主导作用。

三、两者充分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把育人作为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既学习专业知识,又通过时事、政治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目标。目前,高校普遍采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传统面对面线下教学模式可以与新兴的线上教学模式可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的特点,通过互联网+、金课、MOOC、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注入新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的整合符合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一方面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认识,另一方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食品安全的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食品安全治理探究》一书,不仅立足于当下的食品安全研究现状,也展望未来的发展并提供现实指导,具备良好的理论实践价值,既可作为从事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人员使用,也可供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教师阅读参考。

阅读全文

食品安全与监测研究

食品安全与监测篇1

摘要:通过对2016—2020年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2319份样品的铝残留量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该片区食品中铝添加剂使用和超标情况,为居民消费和食品监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食品铝残留量检出率为17.3%,超标率为2.7%,主要超标样品为油炸面制品、淀粉制品、发酵面制品;散装食品超标率(7.1%)高于预包装食品(1.4%);餐饮环节食品超标率(8.1%)高于流通环节(2.1%)和生产环节(0.8%)。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针对性抽检并加大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铝残留量;检测;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是食品添加剂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作为一种食品加工助剂,合理使用能改善食品色、香、味等提高食品的品质,但超量使用将会危及人体健康。铝是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中铝的来源主要是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铵(明矾),硫酸铝钾/铵作为一种膨松剂和稳定剂被广泛使用在食品加工中,但其超量使用将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健康危害[1-3]。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指标[4]。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过量铝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学习及记忆力退化,是造成阿尔兹海默症的危险因素[5-6]。因此,我国为了规范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定了不同食品中硫酸铝钾/铵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近年来,不同地区监测显示不同类型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铝污染[7-9]。为加强食品中铝污染的控制和监管,本文将对2016—2020年渝东北片区(万州区、梁平区、忠县、云阳县、开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城口县)9个区县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中涉及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铝计)指标的样品进行分析,以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参考,进一步为人们的食品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16—2020年重庆市万州区、梁平区、忠县、云阳县、开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城口县9个区县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中共采集的2319份样品,包括焙烤食品(面包、蛋糕、月饼、饼干)942份、油炸面制品(油条、油饼、麻花)318份、淀粉制品(粉丝、粉条)429份、粮食加工品(挂面)231份、豆类制品(豆腐、豆干、豆皮、腐乳)157份、发酵面制品(包子、馒头、花卷)209份和粽子33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