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史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史论论文

研究性高中历史论文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和项目设计等为学习载体,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材料,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像历史研究性学习那样,不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提出的新问题,能积极进行探索。所以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历史研究性学习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来研究新知,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阅读全文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论文

一、教材中的图片,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巩固

1.历史图片是进行历史内容教学的最好资源。

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有效学习,可以近距离地与历史进行接触,进而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在学习到“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对我国的瓜分狂潮”相关的内容时,这个历史事实在《时局图》中就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时局图》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结合这幅图进行对照,就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幅漫画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漫画的了解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阅读全文

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

一、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据了解,高中学生中有大部分人对历史都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学校开展的历史课并不太喜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沉闷,课堂枯燥,让人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将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真理,却忽略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应付考试。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是以史实为基础,结合历史结论而构成的陈述性的历史知识教育理论。例如,在旧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认为经济危机是属于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因资本主义的内部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但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逃脱这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考证。随着史学研究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新的历史研究理论成果将成为历史教学的最佳依据。

二、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以新的研究成果对教材中有误的观点进行纠正

尽管高中历史教材在这几年经过了数次修订,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限制,导致历史教材一直无法随着史学研究新的理论成果的出现不断更新,现行的历史教材中仍然有很多观点停留在过去片面陈旧的阶段。比如,在历史教材中仍然将列宁的观点作为结论,即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即将死亡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够适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帝国主义仍然还存在,这就表明,即使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仍然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方面。对于这些有误的、主观的观点都需要进行纠正,这就需要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教材修订进行补充。通过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历史,以时代的角度看待历史,达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的时候,教科书上对雅典民主政治固有的评价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这个观点是不完善的,并没有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全面的概括,会导致学生在对雅典城邦政治体系进行解读时出现谬误。现代文明史的研究中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教师应该将这些新的观点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有局限性的,城邦政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让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以及西方政治体系发展有全面的了解。

2.将新的史学观点引入教学中

历史结论都会受到所提出的时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更,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也会因为时代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历史研究学者所提出的新的时代观点,看似与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没有实际联系,但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应用这些观点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的历史问题,将时代背景和历史相结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历史事件的相关结论是由历史学者的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进行总结,在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被片面的观点误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历史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例如,提到中国近代史,讲到这段“国耻”的时候,通常都会提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观点,过去也一直将这个观点视为真理,但是这样的观点并不符合时展趋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这个观点。在讲到“十月革命”这个内容的时候,根据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是阐述俄国革命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将新的观点引入课堂,“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开启了世界现代史,让学生了解“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开阔学生的史学视野。

阅读全文

小组合作下初中历史论文

一、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

1.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了图片、音频和视频,利用丰富多彩的资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精彩的课堂。尤其是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贯通,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量很大,传统的灌输法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比较吃力。初中生的兴趣广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反映良好。一首歌曲、一张图片、一段视频都可以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很多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教师口述的效果要好。多媒体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如在学习某个内容较为简单、知识点较繁杂的章节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内部共同搜集资料,准备课件展示给全班,变教师主体为主导,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角,并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轻松又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擂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更加生活化,充满了趣味性。

3.引入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适用于前后联系紧密、知识体系庞大的历史学科,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包括阅读指导法和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准,要引导到位,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讨论法既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又有生生之间的讨论,随着讨论的逐步推进,学生一边听取他人的意见,一边形成自己的观点。

阅读全文

自主探究性初中历史论文

一、指导学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节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南京条约》的四条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开埠”和“议税”四个词语进行记忆,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这四个条款对中国分别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危害。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轻松记住《南京条约》的几条内容,而且在讲解了《南京条约》之后便让学生思考其影响,也会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养成挖掘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马关条约》后,学生也会主动思考《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新的影响。教会学生在面对相似的历史知识时如何进行类比,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够熟练利用总结归纳、类比分析等学习方法。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努力打破常规,利用初中生爱听故事、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通过创作小故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知识学习,帮助教师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实现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维度。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些清朝的大官员们都是谁么?”学生大都表示不认识,教师继续说:“其实啊,这几位是当时倡导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同学们不认识他们,但一定认识下面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能出现在中国都跟他们有关系哦。”然后教师向同学们展示报刊、京师同文馆、电报、铁路等图片。有的学生看后说道:“原来这些都是他们发明的啊!”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可能,我记得这些都是外国人发明的。“”说的没错,这些东西的确是外国人发明的,他们几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把这些技术引入中国的。”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快看看课本,洋务运动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引进这些外国人的东西呢?”这样一来,教师很好地将洋务运动这一章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消除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恐惧感。

三、加强讨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交流和讨论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对同一历史知识的思考方式、认知角度的互换,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而且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每节课完成课堂内容的讲解后,向学生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探究性课题,并留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组织主题辩论的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学习的某一章节的知识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营造出宽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完《秦朝的建立与灭亡》后,教师组织了一次辩论活动课,提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两个观点。在辩论开始后,教师并不参与到双方的辩论中去,而是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错和引导。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出现学生在辩论时偏离课堂内容,扰乱课堂秩序时,老师能够及时地制止和控制。例如,在辩论时谈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过大于功”的一方学生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研究古文学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而“功大于过”一方有位同学接到:“没有焚书坑儒的话,我们现在要学的书就更多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教师这时站了出来,及时制止了这位同学,才没有使场面失去控制。这种交流和辩论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四、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全文

史料视域中初中历史论文

一、掌握获取史料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比旧版丰富,但仅靠课本提供的史料往往不足以满足教学所需,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本用几段文字讲述了香港澳门“谈判———签约——过渡———回归”的历程,以及几组图片,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回归的基本情况、意义,并借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凭课本这些文图,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特别行政区划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图”,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瞬间”(或视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体会到了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地筛选史料,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教材涉及史料众多,重在选出最为典型的,而又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课堂中切忌出现史料滥用,使学生“眼花缭乱”的情况,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精选一些史料,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突破重点、考点,再配以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我主要选取了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复习比较。材料一:“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提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日本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改革者分别是谁?两次改革在性质上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设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既帮助学生比较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异同”,突破了考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之,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要“精简”。

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况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

四、结语

阅读全文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教学优势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很多初中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学习兴致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够提起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正是如此。

2.强化知识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课堂的历史知识讲解,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而历史知识很多又是十分枯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之中,既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3.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中严肃的课堂氛围,以一种幽默化的语言方式展开教学,既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主动性学习。

阅读全文

年表资源高中历史论文

一、年表资源的含义和表现特征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历史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要全部学习是不可能的。近几年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重研读高考题型,以此为切入点,把隐含的知识通过年表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在制作年表资料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针对性。年表的设置要服从教学目标,比如梳理知识、整体把握历史进程,一般是编制阶段年表,而要展现史事细节、传达历史情感则一般编制大事年表;其次,适度性。学习史事需要再现过程,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开发教材,引导学生读透年表精髓,进而引发抽象性思维,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代表性。年表内容的选择,应该囊括那些能够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并符合教学目标的史事。

二、年表资源渗透历史教学的细节研究

1.年表资源是教学课题的枝叶,是史事生命力的体现

我们平时看电影时,如果剧情吸引人,再加上演员演技好,那票房自然就高了。历史课亦然,如果课题设计得妙,再加上老师讲解到位,那么学生自然兴致高。那么在设计教学课题时,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这棵树枝繁叶茂,让其生动起来,具有生命力,这就表现出年表资源的独特作用了。比如教师在教授课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就有20多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中对其所在的朝代或国家的贡献、作为都不一样,各种事迹繁琐,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年表资源来展现每一位历史伟人的所作所为,有重点地、突出地展示历史伟人的功与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观察分析这些历史的“枝叶”,从中体会并比较历史人物,做到正确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伟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2.年表资源俨然知识网络,是史事内在联系的载体

在专题框架下,涉及到的史事时间跨度长短不一,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的认知就无法形成,那么对于历史史事的发展特征、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通过把专题内的各个事件整合为知识网络结构,不仅保证了历史的系统性,也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识记历史史实,同时也使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笔者听一位教师的《辛亥革命》,印象深刻。从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等,执教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己列举大事年表,梳理知识。再通过教师引入历史人物对当时事件态度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倾听历史背后的声音”,学生容易理清各个人物、事件的对应关系,也感悟到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