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践社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践社会论文

政治社会实践论文

一、初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亲身经历,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使学生放不开,尤其是政治课堂,大多是一些道德的说教,对学生而言十分无趣。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更注重实践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会激起参与欲望,产生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

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是不容易掌握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才能达到预设目标。课堂教学就是理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实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出课堂,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升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论文(共10篇)

(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一)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目的性———唯利是图

笔者对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都做过产品促销员、宣传员、以及餐厅的服务员等。在被问起为什么要参与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都回答的比较理性,比如,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还有的同学回答的比较直接,他们毫不避讳的说做兼职或者实习就是希望能够多赚一些钱来替父母分忧或者使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加充裕。可是有的学生却一味的盲目的追求钱财,忽视了自身价值的实现。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如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失去了理性,利令智昏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在我国,一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误入非法传销组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高职学生多数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容易受骗上当

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多,对于社会上的很多事物分辨能力不足,同时又比较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做兼职或者实习的时候对用人单位缺乏提防,轻易地相信他们的许诺,最终付出的劳动和辛苦得不到兑现,却无处申诉。另外,社会上还经常有这么一部分人,利用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差的弱点,以较高的薪水和待遇引诱大学生为他们打工,让他们做很多很繁杂的工作。这些人采取奸诈的手段不与大学生签订任何的劳动合同与实习协议。这样,在付出了辛苦和努力之后,由于没有法律依据,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大学生大部分都年轻气盛,处理问题争端的方式往往会有些偏激使得问题处理不当,甚至还可能对他们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二、造成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大学生社会化技能社会实践论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社会实践开展现状。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过少。调查结果显示,有33.5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33.10%的大学生参加过一次,18.67%的大学生参加过两次,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大学生相对较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不足。仅有32.30%的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经费支持。大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26.80%的大学生是自觉参与社会实践,25.33%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是因为学校组织,15.11%的大学生是因为完成大学的课外学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大多为实习和兼职。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85%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38.46%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兼职的学生。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第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分别有45.74%、45.13%、36.6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持续时间短、操作不规范。导老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力度不够。56.4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指导老师的实际指导次数有限,指导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支持。63.14%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第二,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46.15%的用人单位认为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参与率不高。社会实践普遍存在持续时间短、广泛性不够、操作不规范、功利心过强的问题。65.38%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时间过短,未能达到实效,19.2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且操作不规范,23.08%的用人单位则认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功利心过强。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创新、规划不够科学。42.3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大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缺乏创新,34.62%的用人单位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缺乏科学规划且社会实践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实践后期宣传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仅有1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后期宣传不力,说明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当前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

3.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调查显示,51.16%的学生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一社会实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表示较为赞同,60.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走向社会,另外,分别有32.56%、36.61%、33.33%、6.37%和21.5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能够了解民生、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这直观的说明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8.3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50.0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39.8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数据显示,73.43%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之间关系较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就业。数据显示,42.31%的用人单位均认为企业更愿意招收社会化技能高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对社会也更加了解,进入企业以后会更加务实肯干,这对企业来说能够减少初期培训成本。在大学生应聘时,26.92%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7.69%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参与竞赛情况,而65.38%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一味的关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化技能,这样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大学生的看法不同的是,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有帮助,96.15%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表示支持。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对得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学生表示高度认可,并赞同高校引导学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阅读全文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之一。首先,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师生社会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的有机结合。其次,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前景、行业发展的了解,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自觉学习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专业特点,未能为学生搭建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主要有“三下乡”、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内容宽泛但大多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据统计,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中,社会认知类实践比重高达68.1%,专业认知类实践只占19.7%,专业研究类实践仅占4.0%,2/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认识了解社会有帮助,但仅有23.7%的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归结起来,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脱节,地位被“虚化”

目前,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但从实际效果看,社会实践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是学生工作、团学组织的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关系不大。部分高校并未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实践环节的时间比例、计划安排及考核方式,还停留在活动组织开展的低层次上。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而由于脱离了专业背景,多数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缺乏服务社会的能力,因而实践单位对接受社会实践学生热情度不高,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角度下广告设计论文

一、围绕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采用多元评价办法

设计符合学生特色并适应本行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不再只单纯地设立期中测试、期末结题测试的考核模式,寻求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考核标准,并能付诸实际教学。采取多元的评价办法,除了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自评、专家对教师的评价等单一的评价外,也包括以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参赛获得的证书、实际案例的转化成果评价整个教学成果。

二、在教学中突出创新性课程的实践环节,构建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

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学生特点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强度和难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纳新知识。高职院校为三年制学习,针对广告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体系具体分为:在大一阶段设置基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大二学年设置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将大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程、各类广告设计专业的创意竞赛活动,以及假期本专业的社会实习和导师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社会实践;最后是学生做综合设计的阶段,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便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采用各种办法激励学生求同存异,大胆创新,使学生向广告行业专业人才转变。

三、教师探索多元化教学技巧和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教师授课的方式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一是有效开展模拟广告公司教学,这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二是将社会实践实例引入课堂。如,可以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广告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广告大赛等,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四、多渠道吸收社会课题,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小组

阅读全文

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个性与人格逐渐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据教育部社政司2000年3-4月份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的方针、政策,理性看待国家问题,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社会化不够、生活社会化不足、技能社会化不强。即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强,政治鉴别力弱、对国情、民情和社会缺乏实际深入的了解;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致使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不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实践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找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进而完善自我价值取向,锻炼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健康发展。

(二)服务社会大众和提高自身能力

从高中到大学,是从“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的过程,从大学到求职,是“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的过程。现在社会需求的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大学生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中,能够使其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接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能够培养一定的吃苦耐劳和踏实奉献的精神。这样,大学生在就业面对现实问题时,就能积极调整思路,选择应对策略,使社会实践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三)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高校的教学内容严谨,但相对滞后.与社会的创新性需求存在差异,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不断形成对接,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同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能将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阅读全文

高校辅导员社会实践论文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志愿支教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1.准确定位,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履行者

目前大学生群体已全面为“90后”新一代的群体,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的他们性格独立,个性强,思维活跃却容易激进,作为高校辅导员老师,其言语教育已经不易成为有力的教育途径,更多的主题班会、年级大会也逐渐流于形式,很难深入人心,因此作为辅导员要通过更多新型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渠道去深入学生的心理,在带队进行支教的过程中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日常管理者的身份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引导。真正做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辅导员带队参加大学生志愿支教的活动过程中,正是自我职业目标明晰化和职能化的最有效过程———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经历不仅仅会增加辅导员的社会发展要求,也会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

2.科学引导,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目标规划者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其目标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即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尽量避免在实践中大学生产生消极、功利等不正确不合理的想法;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吃苦耐劳、培养坚忍不拔的优秀意志和品质。此外,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应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积极营造适合的氛围。同时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并努力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近年来,社会实践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队员选拔机制,导致支教队伍层次良莠不齐,社会舆论针对暑期的短期社会实践也是褒贬不一,作为带队老师,一方面要做好支教队品牌的打造、实践基地的稳固建立,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能够科学引导,明确目标。

二、以行践言,提升辅导员个人综合素养以及职业竞争力

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不仅仅只局限于定位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善人格素养以及扩充其学识水平。因为大学辅导员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学识结构、人生阅历、思想品质、人格魅力和个人综合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具有极高的学习、实践能力并且懂得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去提升个人的能力。

阅读全文

小说翻译观照下社会实践论文

一、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介绍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框架下的实践活动不同于马克思常用的实践,是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换、政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活动在内的人类实际活动,三个重要的概念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分别是场域、资本和惯习。场域表示行动者从事实践的空间,表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社会是由相对自主的场域组成,每个场域具备各自的运作逻辑。布迪厄强调场域内部的关系性和冲突性。场域之内的行动者处于各种动态关系之中,利用各自所掌握的资本依靠行动者的惯习在场域内进行斗争。资本是行动者实践活动的工具。资本需要在场域中体现价值,既是行动者争斗的工具,同时又是争斗的对象。当资本被个体或群体作为私有财产占有时,就表示资本占有者占用了社会资源。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经济资本是最根本的资本形式,可以直接转化为金钱;社会资本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行动者可以凭借这种关系网将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即身体化形式、物体化形式和体制化形式。身体化资本是指行动者在实践活动中内化的社会世界的实践逻辑,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包括行动者气质、秉性、习惯等,根本上来说是行动者的文化价值观念;物体化资本表现为各种文化产品,如图书、工具、艺术品等;体制化资本是得到国家制度保障的文化资本,并不是以客观有形的形式存在,而是超越了具体化形式,使特定行动者占有的资本得到制度上的认可。惯习可以了解为行动者实践的逻辑,即行动者如何实践。惯习产生于长期的实践活动,经过一定时期的累积,实践经验内化为行动者的意识,进而引导行动者的行为,体现为行动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策略等。惯习一方面会组构并影响行动者的社会实践,是“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struc-turingstructure),同时,也是行动者先前社会实践的烙印,是“被结构的结构”(structuredstructure)。对于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关系,布迪厄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凭借惯习和掌握的资本,在某一场域中做斗争,从而形成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公式投射到翻译研究,则可阐释为译者依靠惯习和资本,在某一场域作斗争,进而形成翻译场域。

二、布迪厄社会实践一般研究方法及其在小说翻译活动中的应用

布迪厄提出了研究人文与艺术领域的三步骤:第一,对特定场域的研究应与更大的权力场域的研究结合。这体现了社会等级与权力在布迪厄社会学框架中至高的地位。在人文艺术领域,文学场域镶嵌在权力场域之中。第二,应该辨别个人或群体在争夺知识或艺术的合法化中所占据的对抗性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特定场域中的经济和文化资本是什么?资本如何分配?场域中行动者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地位如何?第三,要分析行动者的阶级关系以及在斗争场域中的地位和社会轨迹。这一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小说翻译实践活动,在此观照下,可按照以下步骤分析小说翻译实践活动。第一,对小说翻译活动的研究要放在更大的权力场域—翻译场域中,翻译场域同时又置身于文化场域这一更大的权力场域中,所以,要考查特定历史时期的小说翻译活动,必须首先考查翻译和文化活动中的权力斗争。第二,研究译者在争夺资本过程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分析译者所掌握的资本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本之间的转化改变所处客观关系结构。第三,分析译者的惯习。当然,译者的惯习不仅是个体的秉性和社会轨迹的表征,也体现了社会群体在个体译者身上打下的烙印。

三、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社会学解读

1.场域斗争分析。

晚清的小说翻译活动要放置在翻译场域和文化场域中进行考查。文中所指的晚清翻译场域时间段为1894年甲午战争起至1916年,这是中国近代翻译场域的时间段。甲午战争后翻译的方式、数量等与之前大不相同,而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开始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在这一过渡转型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包括翻译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都体现了极其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在文化和翻译场域中,如果从宏观向微观挪移,主要存在以下斗争:华夏文明与外夷文明、小说与其他文类、翻译与创作。中国自古就存在华夷之辨,中华文明与外夷文明之间斗争随着甲午战败而愈演愈烈。甲午之前,西方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是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官方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居高地位。把西人比作蛮夷,自然西方文明在国内仍受贬斥。而甲午战败的耻辱,使国内士大夫阶层认识到,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日本真正让国人感到民族危机和亡国之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国人的夜郎自大,不得不接受一个新的世界观,自古被认为的西夷蛮邦,其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华。在中外文明到底孰优孰劣的斗争中,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不断提升地位的西方文明,他们声称,西方世界取得的巨大文明,小说功不可没。严复和夏曾佑在1897年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阐明了小说价值所在:“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翻译西洋小说随之成为学习西方文明见效最快的办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相对于其他文类,小说处于社会边缘的地位,是“小道”,鲁讯感叹过“在中国,小说向来不算文学家的”。班固在《汉书•文志志》里把诸子之书归纳为九流十家,小说不入九流,十家之中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小说虽列十家之中,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由此得出,小说不仅不入九流,而且被排斥在十家之外,仅为“道听途说,街谈巷语”。而在晚晴的翻译场域中,却产生了小说界革命。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识语》(1897)中借上海点石者之口,指出“书”“经”不如八股,八股不如小说,因为小说可以启童蒙之知识,引之以正道,“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输,当以小说输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清末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小说形式占绝大多数,翻译过来的散文仅有4篇,诗歌也屈指可数,而小说却有1000多种。士人通过论证小说在欧美国家的开化民智功能证明翻译小说的合理性。在小说地位被抬高到“文学之上乘”之时,按理说,小说的创作应该也是如火如荼的。但是翻译小说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创作小说的数量,1906-1908年为晚清小说翻译的高峰期,这三年分别有105、135、94种小说翻译,大致等于创作小说的两倍。翻译小说的广泛接受性也可以从假借译本之名而创作小说的现象中体现。从事小说翻译的文人及出版翻译小说的杂志更是数不胜数。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小说创作需要费时费力,而小说翻译却相对高效,同时想要实现向西人学习、改良群治的宣传效果,非翻译小说莫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