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践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践教学

影像实践教学思索

作者:武小川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工作目标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裸露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焊接实验实践教学

 

焊接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我校近几年焊接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对具有创新思维的焊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所以在焊接人才培养中,创新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受当前教学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思想和经费限制,我校原焊接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中比例偏少。   这就造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培养也相当不足。具体体现在,目前某些课程的实验教学仍然依附于理论教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包括我校)的焊接专业方向,在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大力改革,独立开设了实验课程,但其实验内容大多还是验证性实验,只是将原来依附于每门理论课程的实验项目机械地组合在了一起。综合性实验数目少,且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半固态搅拌钎焊技术研发过程中,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型实践思维方式。   1焊接创新实验应遵循的指导   1.1建立科学的焊接创新思维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原则中自主设计和思考,引导学生以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以批判性辩证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   1.2实验内容主要采用创新的实验方法探索某些难焊材料、物理化学不相容材料的焊接问题,提高焊接效率或改进焊接方法的新焊接工艺,抑制焊接有害界面反应的新工艺方法。主要实验内容如下:焊接新工艺、新材料;新型焊接设备。   2“半固态搅拌钎焊”创新实验思路及主要内容   2.1半固态搅拌钎焊实验项目的提出   该创新实验项目首先以焊接性差的铝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弹性模量、高尺寸稳定性等优点,在航天领域和武器装备领域具有重大潜在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该材料的焊接性差,极大限制了该种材料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基于多年半固态焊接研究的基础,率先提出了创新型“铝基复合材料的半固态搅拌钎焊新技术”。该项技术焊接原理如图1所示,在半固态连接过程中通过施加适当的搅拌力场使半固态合金中固相部分流变挤压、破碎以至去除待焊表面的氧化膜,使得半固态合金中液相部分与复合材料基体发生适当的扩散溶解,从而实现焊料与复合材料基体的冶金结合。该技术拟在非真空、低温条件下实现铝基复合材料的高效连接。因此,“铝基复合材料的半固态搅拌钎焊”创新实验项目充分体现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三新技术”的应用。   2.2半固态搅拌钎焊实验系统的初步建立   虽然该实验技术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如何在设备上加以实现,是摆在参加该项创新实验所有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指导老师对该项创新实验提出明确的要求:   2.2.1首先明确试验系统基本组成单元,即由旋转搅拌、行走、加热和测控温等单元组成,并据此对试验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   2.2.2试验装置结构力求简单、实用,能保证实现该项焊接技术的基本功能;   2.2.3该试验装置的各组成单元和所需材料最好立足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材料,以节约该实验项目的成本。   在明确该项创新实验基本要求后,学生对该设备的整体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在确定方案后,进入图纸设计、设备加工和后期的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初步建立半固态搅拌钎焊实验系统,如图2、3所示。其主要由行走小车(由埋弧焊行走部分改造而成)、旋转机构(由手电转改造而成)、焊接平台、加热系统、测控温系统所组成。实践表明,该实验系统已能基本实现搅拌钎焊的功能。重要的是,通过该实验系统的研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子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理论知识,分析焊接速度、旋转速度等焊接参数的测量与控制原理和特点,找出现有焊接实验设备的不足,并应用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提出改进方案与措施,以便提高焊接设备的精准度和自动化程度。如对旋转机构转速测控单元进行改造,可实现旋转搅拌参数精准控制。因此,通过该实验系统的研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尤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即使利用现有简单的设备,依然可使创新设想变为现实,从而激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能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2.3钎料层类型和焊接参数优化确定   在铝基复合材料的半固态钎焊过程中,Zn-Al钎料合金不同Zn含量对焊接成败起到非常关键作用。这主要因为通过降低钎料中Zn含量可扩大钎料的固液区间,将助于降低焊接温度参数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焊接结果的稳定性。另外,在焊接实验的探索阶段,焊接成功率较低。但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摸索和揭示焊接实践过程中偶然现象中的必然因素。   也就是说明该项技术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工艺上还不成熟。这需要通过研究焊接温度、搅拌头旋转速度等工艺参数对搅拌钎焊接头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来确定各参数的主次和交互作用,最终选择优化的焊接工艺参数。故通过焊接创新实验,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性能检测方法,增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批判性辨证思维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焊接创新实验取得的教学成果   我校焊接教学团队在半固态搅拌钎焊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指导学生进行了多项创新实验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教学成果,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焊接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近3年来,以焊接创新实验项目为基础,开展了2005~2007级本科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p#分页标题#e#   其中,有多人获得了优秀成绩。学生焊接创新团队在2009年获得了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1项。在2010年,我校组织了3支学生焊接创新团队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首届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获得大赛三等奖3项,同时学生创新能力也获得评审专家一致认可。   4结束语   通过近三年焊接创新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焊接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在这套体系的创建过程中,有三个前提尤为重要:一、创新选题要紧紧结合工程实际和科学前沿,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先进性;二、创新实践过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和改造现有的实验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实验项目成本;三、对学生进行批判性辨证思维方式的教育,这是创新实践的思想基础。

阅读全文

招贴设计教学实践

[摘要]

梅山傩面是梅山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招贴设计课程以其为研究对象,从深入挖掘主题、创意思维整合、设计执行制作来培养同学们招贴视觉语言的多样性。此外,以梅山傩面为主题的招贴设计课程对梅山傩面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同学们在了解掌握地域性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梅山文化;傩面;招贴课程

一、招贴设计课程的设置理念

招贴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事物或观点、理念通过图形创意呈现并以张贴的方式加以传播的能力,这需要同学们在具备创意能力的同时,亦需具备审美能力及画面执行能力。招贴设计的主题是一种观念,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社会、时代的特征。“主题”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1]在招贴设计课程中,主题选择尤为重要,是因为学生在特定的主题限制范围内来进行招贴设计的创作实践必然要求学生前期要对主题有一定的了解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与自身的文化价值、审美情趣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积极宣传效力的招贴作品。由于我校地处古梅山文化发源地之一——湘中娄底,梅山傩面作为古梅山地域文化最为重要的艺术符号之一,其神秘粗犷的艺术风格与较强的个性特征在湖南乃至我国民间占据独特的艺术地位。以梅山傩面为主题的招贴设计作为课程教学,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打破以反战、水资源和物种保护等公益性为常规主题的招贴设计课程模式。因招贴具有广泛的传播效力并且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课程试图以宣传、普及和传承梅山文化特色为目的,一方面使学生们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梅山傩面艺术,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梅山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XJK013CGD055)、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梅山民俗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用”(14K054)的研究成果。在掌握傩面图形的特点、造型纹样等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将梅山傩面视觉形象再设计,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全新视觉语言,逐渐提高受众对梅山傩面文化认知度,从而进一步弘扬湘中梅山傩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充分尊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导学生们在原汁原味、地方特色鲜明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积累素材,训练和提高自己的设计创作能力。设计作品要有生命力、有文化、有底蕴是离不开中国本土文化的[2]。其二,该课程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其在图形创意、字体设计、色彩构成等专业基础课上着手招贴设计的课程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设计经验,故在该课程的实际操作中具有可行性。

二、招贴设计课程的内容及其评价

阅读全文

金融学教学革新实践

一、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时展的大背景。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虽然该计划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但是,该计划同时也指出“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会引导其他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多元的金融机构以及创新性的金融制度。而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开放,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金融”时代,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另外,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必须要承担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任。在上述时代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目标。从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快速发展的金融深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确定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把握三个关键点。(1)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深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大金融”时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通用型金融学人才。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这是必然趋势),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一定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加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需求的金融内需型人才,缺乏国际化。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满足新时期金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符合卓越工程教育的理念。

(一)调整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

法学实践教学阐述

 

虽然未见有明确区分,但总体上来看,地方综合性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平台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课程内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性课程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课程内实践教学内容是指在理论性课程(即以教师理论讲述为主的课程)内适当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即在教师理论讲述的过程中穿插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案例分析、热点问题讨论等内容;实践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如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等;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是指未在高校法学课程设计范围内的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自主自愿开展的实践性活动,如组建法律援助社团对外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活动等。但由于各高校在重视程度上并不一样及在具体做法上并不统一,法学实践教学平台总是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面对及解决,本文择其突出者加以论述之。   一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从实验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理论课程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哪些课程宜单独设置为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应在多大程度上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对于这些问题,应当考虑的是:   第一,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理论课程涉及到有案例的,可安排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从课程内容角度出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除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能增强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二,增设实践性课程。对于理论课程中的诉讼法课程,一般都会安排模拟审判内容,但因为课时量限制,模拟审判的开展并不是很充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考虑到模拟审判对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宜将《模拟审判》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另外,《证据调查》、《调解技能》等也有必要单独开课。   第三,慎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常见有这样时髦、流行且貌似真理在握的批评,说高校法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种批评(权且称这种批评论调为“脱节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其所指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需要高校法学院系及教师们采取措施缩小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但也不宜夸大这种批评,因为就“脱节论”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商榷之处:其一,理论没有学好,造成不会实践。这一情形其实不能归咎于高校教育,而只能怪罪于其个人;其二,从发展后劲来看,在高校把理论学好了,在实践中再学习实践技能,其发展后劲往往大得多,反之,则要少得多;其三,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其没必要也没可能承担职业培训技能的重任。   因而理论与实践必然会存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其四,为什么这种论调在目前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30年前法学教育刚恢复时,高校中甚少像如今这样开展实践教学,但为何那时受到的“脱节论”批评远少于现在?那时培养出来的人现今有相当一部分都在实践部门工作且出任要职,我们能说他们实践能力差吗?显然不能这么说。其五,是否所有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的理论,看起来与实践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仍然受到很多人的顶礼膜拜。这说明理论并不是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我们虽然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司法实践的结合,但没必要特别刻意强调这一点,实际上这种完全的结合也没有可能,因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二者之间明显存在异质性:法学教育强调做人,法律职业侧重做事;法学教育强调广博,法律职业侧重精专;法学教育强调先验,法律职业侧重经验[2]。   二关于法律援助社团与法律诊所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在校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相关活动的学生组织。法律援助社团就属于高校学生社团之一。而法律诊所在高校是以课程方式开设的,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学生面临的问题情境等同于律师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学生必须亲身处理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与他人互动以尝试认识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表现将经受深入、挑剔的评论[3]。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法学院校组建了学生法律援助社团,也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供学生选修。法律援助社团会对外开展一些法律援助方面的活动,法律诊所也对外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但在学生法律援助社团与法律诊所的关系方面,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譬如说,如何合理安排法律援助社团与法律诊所二者的法律援助活动以避免发生冲突?法律诊所的学员是否有必要从法律援助社团的社员中选拔?法律援助社团的活动应如何适当安排以提高社员的实践能力?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的做法有:   第一,法律援助社团对所有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开放,所有学生办理一定手续后均可成为法律援助社团的社员,参加法律援助社团组织的活动。这样社员们过一段时间后就能积累一些法律实践方面的经验。法律诊所的学员只能从法律援助社团的社员中选拔,以保证录取学员有一定实践经验,从而有能力参加更高层次的法律诊所训练。   第二,法律援助社团接受一些简单的法律援助案件的咨询,较复杂的交给法律诊所学员处理。接受咨询时定期指派教师共同参与,由教师示范,事后作讲解。法律诊所的学员可以出庭案件,但法律援助社的社员不可以。   第三,法律援助社团与法律诊所可共同举办一些法律宣传活动。对一些法律宣传活动,如宣传新颁布的法律、向社区居民宣传禁毒法律知识、法律下乡活动等,法律援助社团与法律诊所可共同举办。法律援助社团与法律诊所共同举办法律宣传活动至少可以产生以下几种效果: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宣传的人多因而宣传的面会宽一些;二是能够加强法律援助社团社员与法律诊所学员之间的团结,因为共同参加活动有利于提高团结力;三是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在经验相对较少的法律援助社团社员遇到不能或难以解决的法律问题时,经验较多一些的法律诊所学员能够及时帮助其释疑解惑。#p#分页标题#e#   三关于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检测学生在校学习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协助学生了解社会。况且毕业实习已作为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个必修环节,这本身就已说明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毕业实习还是涌出了许多问题。且不论不同高校的做法不统一,如有些高校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有些高校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不管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张皮”,没有有机结合。毕业实习时几乎不考虑毕业论文的问题,即使考虑也很盲目,更不用说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极收集素材等;第二,毕业实习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等有一定冲突,相互产生影响。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因而出现问题,如有些学生宁愿花较多精力在考试方面而对毕业实习抱应付态度,另有些学生则因毕业实习耽误而在参加这三类考试时未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三,学生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实习单位充当“临时工”,业务锻炼很少。实习单位在实习学生到来时,主要安排端茶倒水跑腿、打印复印、整理装订案卷、参与案件评查等其他工作,学生真正进行业务实习的机会很少;第四,学生做的毕业实习材料未能充分利用。很多高校规定,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时,应当同时做一些毕业实习材料,如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复印实习单位案卷等。但这些毕业实习材料在做完后,除了在毕业实习考核时有人检查了一下之外,就似乎再也没有人去关注了;也没有分门别类归档以便供人查阅,而是随便堆放,即使有老师有心去查阅以便积累研究素材,也没有可供方便查阅的途径。简单一句话,就是学生做的毕业实习材料未能充分利用。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以集中实习为主,适当允许分散实习。分散实习的最大问题是很难有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毕业实习的质量难以保证。为保证毕业实习的实习质量,毕业实习还是宜以集中实习为主,指派带队老师全程督促。但为缓解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等考试的压力和尽量避免其与毕业实习的冲突,可考虑分批实习或允许参加各类考试的学生分散实习。分批实习仍然属于集中实习,按集中实习有关要求进行。对分散实习,学院可不负责为其联系,也不指派带队老师,学生实习过程由实习单位监控。分散实习的实习单位只能是学院的实习基地,不能找其他单位,以保证分散实习的实习质量。   第二,以到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实习为主,适当允许到其他单位法务部门实习。地方综合性高校法学本科专业要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和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选择这种发展方向的学生应当到法院和检察院实习,还需要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管理人才。因此,扩大毕业实习单位的类型,如扩展至新闻媒体、企业等单位,而不使其局限于法院和检察院,是有其必要性的。学生可依其兴趣及其将来可能发展方向选择去这些单位实习。   第三,以业务实习为主,适当兼顾其他工作实习。各实习生来进行实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实习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与在学校课堂上所进行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前者需要适当地关注法律以外但与法律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后者可能较多关注法律本身的问题。这二者的结合可以达到耶鲁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斯温(ThomasW.Swan)曾经指出的效果:“如果法学院的毕业生要想得到充分的训练以扮演法官、立法者和律师的角色,法律学习就不仅要像一门科学和一种人文学习,而且需要更多地关注许多法律-政治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反映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空前快速发展。”[4]但不管怎样,实习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与在学校课堂上所进行的学习的相同点都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关注了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而把学习问题给耽搁了。实习时要注意关注司法实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物事、具体有哪些程序方面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司法实践与所学理论究竟是否有差距、有什么样的差距、这种差距能否缩短甚或减至于无、怎样缩短,司法实践受哪些法律以外的问题的影响、是如何影响的、具体有怎样的影响,等等。实习导师往往都有自己的份内工作要做,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盯着实习生进行指导,因此实习生要主动些,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主动去问以求得解答。实习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实习点各种条件进行学习,如多旁听庭审、多阅读案卷等。多听多看是有好处的。在实习过程中可能会遇上导师要求做复印、装订案卷等事情的情况,不要倚重自己本科生的架子,因为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而不愿去做。切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讲一个事情可能会让实习生对此有所启发:曾听一位法官反映说实习生连公章都不会盖———盖不正。复印、装订案卷等只是看起来简单,其实在善学习的人看来,这里面可是蕴藏着很深的学问,因为在复印、装订案卷等的过程中,可以把相关材料上的内容看一遍(即使时间紧急也可以粗略地用眼扫一遍),看材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实习单位既然有整理装订案卷等其他工作的要求,说明整理装订案卷等其他工作就是实习单位工作的一部分,那对这一部分工作进行实习也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出于学生业务实习提高业务技能的需要,可以适当要求实习单位必须保证实习学生有业务实习的机会,这种要求应当是硬性的,不能因其他事情而削弱。   第四,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之前,就明确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学院按其选题方向为其配备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如何收集写作素材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并帮助其明确具体写作题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注意收集相关案例,并尽可能地与实习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以了解实践当中相关制度的运作状况、产生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这样,学生的毕业论文写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血有肉”,写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实践中收集的素材进行论证,一般都不可能去抄袭。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对学生毕业论文要求进行改革,即不以理论性学术论文为主,而以案例分析报告为主。#p#分页标题#e#   第五,充分利用学生做的毕业实习材料。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让学生做毕业实习材料,这个方法非常好。   据笔者作毕业实习带队老师时对毕业实习材料的检查来看,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是为应付检查而做,但有些学生还是做得很认真的,还有些学生虽然开始做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但后来却越做越认真。这些做得认真的毕业实习材料,既记载了学生的实习情况如实习内容、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等,又反映了学生实习时的心路历程,还能看出学生对实习的建议等,很显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因此,让学生毕业实习时做毕业实习材料这个方法应当继续保持,并且在学生做完后派其他学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交存资料室,开放给师生研究学习,以使学生做的毕业实习材料能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价值。

阅读全文

营养学教学革新及实践

作者:王艳荣 王元元 何云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一(略)

(一)(略)

(二)动物营养学的任务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或生物学功能;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营养素供给与动物体内代谢速度、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动物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阐明影响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因素及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措施和途径;研究营养与动物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新方法和手段。

二、动物营养学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动物营养学的教学目标是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指南。动物营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提高动物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具备营养成分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用动物科学理念和专业技能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独立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科学领域,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3]。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阅读全文

法学教学思路实践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不是对教案简单重复的讲解,更不是像搬运工一样简单机械地将知识从教材上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教学,通过教学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推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加强知识学习,丰富知识结构   《礼记》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加强知识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理论和实践水平,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师突破某种局限,站在一定的高度,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1、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学习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刘延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等有关文件和讲话,我们真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亲切关怀、殷切期待,深感肩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为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也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乐于并甘于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教书又育人,做善于育人的“人师”。通过加强知识特别是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教学底气,丰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2、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完善教学内容2008级学生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08年修订版),是最新版本,将中共十七大的最新理论成果编入其中,提升了教材的内涵建设,反映了理论的与时俱进和时代特色,体现了本课程的时代性特点。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章节体系结构,还要注意收集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学内容既要依照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反映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又要凸显时代特色,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反映现实生活元素。   二.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1、钻研教材及学生特点,摸索教学规律   教师不是搬运工,更不能成为教学机器,终日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奔走于各个教室,缺乏冷静思考、梳理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缺乏对课程的及时总结,势必会失去对课程教学正确理性的分析及思考,从而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围绕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引导热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研究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思路,摸索出既反映教学需要又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过于单一而固定不变,要适应教学发展的变化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既要体现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又要反映学院和学生的特点,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和网络式等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讲解得更深更透,增强教学的视觉效果,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延伸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比如,讲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时,给学生播放马云和俞敏洪的创业经历   和感想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要有创业的思想准备及创业的勇气,抓好平时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三.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思路   1、充实教学环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只注重理论教学,同时也要兼顾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演讲、模拟再现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此,不必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可以围绕反映教学内容的特定教学情境,设计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既可以是课堂辩论、热点问题解析、团体游戏等活动,也可以是晚会、社团等文艺活动,又可以是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抑或各种公益活动比如无偿义务献血、志愿者服务、盲校捐助与交流、养老院关爱老人等活动。   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课前精心备课,坚持备“教材”与备“学生”的有机统一   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开展,实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所谓备“教材”,就是要钻研教学,认真撰写教案,制作教学课件。所谓“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是否学过选修课程,有无与本课相关联的知识储备,即将采取的教学设计能否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能否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种种问题及如何处理等等,设计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都需要对教学对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既可以事先与辅导员取得联系,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网络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做到备“教材”与备“学生”的有机统一,才能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3、创新教学思路,坚持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实现是否高效有序?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证?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理清教学思路,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切不可迷失方向,必须杜绝放任自流,否则将很难实现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明确教学要求,坚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更为有效地领会教学内容。要坚持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勤于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表现;既进行认知的交流,又进行情感的交流,既通过语言交流,也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切不可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课后带走一身粉笔灰,留下许多疑惑给学生,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反思,明确教学思路,使得自己在“反思”中增长见识,提高水平不断获得新的更大的进步,从而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成为我院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阅读全文

药学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当前药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新药的创制以及已有药物的合理应用,这就等于药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很好的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药学人才,这就使得药学教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就结合药学教学当前实际情况,对药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药学;教学改革;实践;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药学专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作为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改进,才能够保证整体教学工作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及整个药学行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1药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药学是一种综合性学科,其中涵盖了管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其还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随着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实行,整个社会的医药服务需求大幅度提升。对于高校药学教育工作来说,其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知识结构完整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对于药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存在阻碍作用,这就需要药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当前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于能够很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1]。

2开展药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强化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