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石化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思考
[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石油工程公司在职称评审工作方面逐渐呈现出评审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不足之处,影响了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不断细化完善职称制度,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加强职称评审管理,促进评价与聘用的衔接等方式,提高职称评审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键词]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
职称评审工作承担着引领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功能,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供参考。
1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由于石油工程公司人员流动频繁、新兴职业大量涌现,现有的职称序列、层级设置均表现出不太适应企业发展的状态;职称和职业资格在某些范围依然是两条线,未实现有效衔接;职称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监督,评审公开化、透明化还做得不够到位等等,完善相关的职称评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在专业技术职位聘任过程中,普遍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现象,简单的比年龄大小、看工龄长短、比论文数量、看刊物级别,弱化参评人员的现实表现及工作业绩,导致部分长期扎根野外生产一线创实效、出实绩但学历较低、资历较浅的员工在参评过程中处于劣势,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导致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刊物级别,却忽视论文实际水平和质量,造成学术浮躁和学术告假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公司技术职位聘任“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奖惩机制还没有建立,“一评定终身”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取得任职资格前,工作较为积极、敢于冒险;聘任后,却放松自己、缺乏进取精神,从而工作激情不够、动力不足。此外,在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方面,有效衔接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对社会化评价认可度不够高,对各类技术人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职称评价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评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
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针对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立足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兼顾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在动态的阶梯式培养理念指导下,以多个培养平台为基础、以“问题—目标—体系—效果”为思路,从专业知识与前沿视野、实践能力锻炼和实践能力提升等3个层次以及案例分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等3个环节,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利用团队协作的优势构建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应立足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兼顾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引导研究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一)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实践的基础在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激发研究生参与并开展实践的热情,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因此,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案例分析、实际训练等环节;不仅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制定和实施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而且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突出实践性。
(二)多渠道的应用实践锻炼,以实战锻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
文章在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理论性强与社会对物流人才实践性要求高的不匹配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和考核机制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毋庸讳言,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职院校力争升入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综合类大学,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就业率低。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作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院校,为社会或者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高的行业,地方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应与之相对应。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当前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教学。本文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虽然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但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就业的侧重点却理所应当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型,更擅长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论和某一项技术,掌握物流业发展的某一规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关岗位。而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更适合物流生产活动中一线管理岗位[1]。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为主,国家赋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点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当服务周边地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2],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衔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方式。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业,物流管理专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设置服装物流方向、电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方向。为了让培养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学校要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或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体现其源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
工程教育下化学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对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部湾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定位、能源特色打造、学科基础能力培养、工程基础及实践课程体系、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结合学校定位及所处区域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探索,以期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专业认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工程师素养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属于战略型新兴产业专业,北部湾大学毗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和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钦州石化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以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石油与化工千亿元产业为契机[1],北部湾大学申请开办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已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在进一步满足国家、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方面,专业的建设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瓶颈,制约着专业向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和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1)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定位不清晰,难以准确全面的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2)专业能源特色不明显,与同属化工与制药类学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区分度较弱;(3)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且体系化程度弱;(4)对学生在工程师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关注不足,毕业生离合格工程师的要求差距较大;(5)课程教学方面,侧重于学科和教材导向,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偏弱。国内很多高校和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2-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华盛顿协议》为基础开展的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证工作,贯彻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促使专业培养出能够胜任行业、企业工作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8]。北部湾大学能源化学工程教研室开展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收集了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几易其稿,得到了最终的2020版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2020版人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修订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1专业定位
北部湾大学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广西区内,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学校毗邻的广西钦州石化产业园对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的比例很高,考研率偏低。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必须选择合适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立足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区域能源化工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一定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较熟练掌握能源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在能源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外,针对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的预期目标,专业从人文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并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度优化,构建了合理的课程支撑体系。
2专业能源特色的打造
在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较为接近,没有体现出专业本身的能源特色,对于地方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撑不足,为此,此次修订过程中将能源特色课程的优化作为了首要目标。针对钦州石化产业园中石油石化企业众多的现状,并且近年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二期、华谊、桐昆、恒逸、四川能投等企业陆续进驻和开工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芳烃及乙烯项目,对相关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为此除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导论》中通过理论和实践向学生介绍能源化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外,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在第五学期开设《石油炼制工程》、《现代煤化工技术》和第七学期开设《能源催化转化原理》,讲解石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以及在这些工艺过程中的催化技术。在能源化工专业实验中优化了油品、煤性质分析实验项目和工艺转化综合实验,在选修课方面第六、七学期开设《石油化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两门侧重讲解石化下游技术和产品的课程。除石化企业外,北部湾经济区内还有大量生产新能源电池及其原材料、生物质能源相关产品的企业,因此学生掌握新能源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专业在第七学期开设《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储能技术概论》、《生物质能源技术》、《新能源材料》四门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多种类型的新型能源的知识。将《能源化工专业实验》调整为2学分、2周的集中实践课程,以方便耗时较长实验项目的开展。在内容方面,优化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两方面的实验内容,一方面主要开展石油、煤相关原料及产品性能测试实验,另一方面主要开展能源化工转化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有效保证了课程的能源化工特色。
继续工程教育发展模式
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技进步,经济萦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索质的提高”,“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广大职教工作着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深感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和紧迫.金陇石化公司炼油厂是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企业.目前,全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多名.占本厂职工总数的25.5%,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但是.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还存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厉结构、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为推进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根据厂“八五”期间的战略目标以及对人才的钻求,适时编制了《继续工程教育“八五”规划》.“八五,期间,炼油厂继续工程教育的总目标是:造就一支具有优化群体结构.适应企业转换经曹机制和“深化改革,走向市场,面向世界,迎接挑战,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争创和保持炼厂本专业在国内居于中上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继教规划试点单位之一,为实施我厂继教“八五”规划,我们采取了“四保”和“四多”的作法.“四保”就是从组织、制度、经费、考核四个方面来保证继教规划的顺利实施.“四多,就是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和多菜道地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本文就如何实施继教规划.全面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谈几点意见。 一、实行离工导师创,充分发挥老知识分子的帮带作用 目前,炼油厂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类专业技禾人员,已有16。多名,他们都处在关键性技术岗位上.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脸.是炼油厂振兴科技、发展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装里专家.但他们岁数偏大,一般都在55岁左右,已临近退休年龄.为了充分发挥高级科技人员的才干.加速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我们正在积极试行高工导师制.至1993年上半年已有26名高工分别与29名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了“师徒合同”.这项工作由教育处、干部处、厂科协以及厂科技委员会等单位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并制定了《高工导师制》试行的有关规定.首先明确规定了导师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凡符合条件的可向干部处提出书面申请,师生可按工作关系自愿结合.但原则上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2名.第二.选择课题.确立培养目标.课题选择可以导师为主,也可以学生为主,但要密切联系生产、科研、设计等实际选项.通过课惬的实施及完成,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装!技术负贵人或课硒负责人同等水平的技术人才.第三,签订合同。课题选出后应交厂科技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并由主管部门登记立项.在此墓础上导师与学生方可签订“高工导师”合同,并制定详细培训计划及计划实施细则.合同期一般以2一3年为宜.在合同期内给导师每月支付一定报酬.第四,检查与考核.这项工作由教育处牵头并具体组织实施,每半年对“高工导师制”所签合同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写出考核书面意见,作出正确评价,提出改进惫见.合同期满后.对所带学生要进行墓础理论书面考试和技术论文答辩以及效益或成果评沽等.对培训成效夹出的导师和学生,发给一定数额奖金,并在年终评先进、技术职务晋升,或在选拔外出进修时优先予以考虑. 二、举办非炼油工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一专参能人才 目前,我厂2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学炼油、化工专业的仅约800人左右。非炼油工艺毕业的技术人员占相当重的比例,部分同志还处在中层领导岗位上.虽然他们对本岗位技术有一定的造诣和经验,但对炼油工艺基本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遇异常情况则难以应付和处置. 为了提高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从1990年开始对非炼油工艺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实施脱产一周的轮训。在办班期间主要开设三个专题:一是炼油荃础知识;二是本厂挤油工艺概况;三是主要生产装置简介. 为了确保办班质量和人员落实,有关部门作了密切分工,并作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在全厂专业技术人员中作了广泛的调查,并根据培训对象对办班专题的斋求度和应重点掌握的炼油墓础知识,组织编写了《炼油工艺基础知识》和《主要生产装置简介》两本教材。厂干部处负责拟定办班计划和每期参加培训人员的落实,由厂科技处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厂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参与管理,并对办班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估,以及做好追踪调查等.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其效果较好.许多同志建议今后多举办类似的培训班,以利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三、睦立厂青年科技联络站,广开学习梁道 青年科技联络站是199。年年底由部分育年科技人员自发组织结合起来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宗旨是“加强联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友谊”,集学科学、学技术、学政治、同娱乐于一体.这是青年科技人员产生的一种自觉要求,充分体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争作贡献的时代精神.从青年科技联络站成立的这一天起,团委、科协、教育处就十分关心和重视,把它纳入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做到全年管理有目标,开展活动有计划,检查落实有总结,使其不断完善和提高。 具体做法有四个方面:第一,青年科技联络站组织比较严密.现有联络站成员263人,设有自己的站长,同时在26个墓层单位委派了联络员,并定期召开各单位联络员会议.第二,青年科技联络站活动内容丰富.他们利用星期五下午业务学习时间,由各主要生产车间的联络员或工程技术人员分别讲解本单位生产装t的工艺流程,同时,还结合装里的具体实际,对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颇有独立见解的解决办法,供大家讨论和研究。他们还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开阔自己的视野,吸取新经验。1991年他们组织全体联络站成员去扬子石化公司等单位参观学习,了解同系统其他企业新科技知识运用情况.同时,还经常邀请厂内外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青年科技联络站积极开展“五小,发明创作活动,发动其成员提合理化建议和撰写科技论文.第三,青年科技联络站在抓好继续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青年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认为青年科技人员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高攀,更重要的要在政治上有所追求。因此,他们把学政治、明方向、鼓斗志、比贡献作为联络站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第四,青年科技联络站广交朋友.过去,青年科技人员只是每夭重复演奏“宿舍一食堂一岗位”三步曲,生活单调,工作单一联络站成立后窝教于乐,广交朋友,他们召开过“青年科技联络站工作年会”,举办过“欢迎新分配来厂的大中专毕业生”联谊会,还与厂团委、各团支部联合举办联欢会,并定期举办舞会和卡拉OK演唱会。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了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社交能力的目的.#p#分页标题#e# 四、实行厂校联合办学,强化对后备干部的培训 为缓解目前中层干部和管理技术干部年龄偏大、青黄不接这一状况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我们采取走厂校联合办学的道路,对后备干部实施强化培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991年9月我厂分批选送青年骨干到江苏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培训.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厂校联合办学确实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和新途径.其特点是: 第一,双重管理严格。对学员不是一送了事,而是双方负贵,共同管理。培训班组建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和临时班委会,实施严格管理,确保院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校方厂方也分别委派了班主任和联络员. 第二,课程设计合理.厂校双方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作了多次的研究,最后确定开设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现代管理、外经外贸、经济法规、领导科学、财务管理等7门基础理论课,同时也开设了针对炼油厂实际的生产作业计划、经济活动分析、“三墓”工作等13次讲座.总课时为400学时。这样安排既符合短平快的原则,又能达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融汇贯通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期间,厂方派出兼职教师上课,其中金陵公司经理、书记和炼油厂处级以上领导也亲临投课,深受学员欢迎. 第三,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由于这批学员文化程度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和分析,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他们需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采取了多种学习形式,以激发学员的兴趣一是课堂传授与课后讨论相结合,及时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二是针对某一课题或问题,由各学习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作即兴演讲,既有正面论证又有反面驳斥,大家各抒己见,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和社会调查,了解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特色.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四是撰写论文,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本单位实际解决一、两个管理和生产中的实际间题,作为学习的考核.第四,学习成果显著.目前已有多名学员被提拔充实到中层领导岗位,一些学员所撰写的论文已分别获奖或发表.干部培训班达到了四个满惫:学员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厂方满意. 五、倡导自学,加妞自学管理。 自学是继续工程教育重要形式之一我厂有2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而且都处在生产科研一线和其它重要管理岗位,不可能占用很多的时间用于脱产学习和培训.因此,倡导自学,加强自学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自学的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本之位工作的需要,选择课题,确定学习内容;二是自主性强,不受场地的限制.同时也可灵活利用时间;三是可自我设计,明确奋斗目标。 开展自学活动面广量大.石且层次和专业都较为复杂.给检查、考核和管理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积极稳妥开展这一活动,首先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研究所、设计所和医院等3个单位搞试点.然后在全厂推广实行.各单位成立自学管理小组,同时自学者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自学计划,并与所在单位签订《自学合同》,做到检查有进度,考核有依据,指导有教师,学习有保证.到目前为止,已有300多人写了申请,订了计划,结了对子,签了合同,自学气氛日益浓厚. 六、加强考核,趁立激励机制 厂党秀和行政十分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把职工教育列入年度奋斗目标,并建立管理网络,设立了教育奖励荃金.从1991年起,制订并试行了继教学分登记考核办法,根据学时和成果对学员评定相应的学分(分为知识学分和成果类学分).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成立了继教考核领导小组和继教先进评审组,负贵对继续工程教育的考核和成果评审.根据年度计划和安排,每年检查评比两次,对学有成效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有方的导师,以及管理严格、成绩突出的单位和部门每年进行表彰和经验交流,并定期举办继教成果展览.
职称评审对企业发展的价值
作者:钱静 刘翔 单位:兰州石化公司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情况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情况在集体和改制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员工素质普遍较差,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并无职称评审的要求;随着企业和员工忧患意识的增强,企业开展培训和员工自发求学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拥有职称评审资格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企业每年又有新增大中专院校招聘员工,为有效配置人力资源,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都有职称评审的愿望。但是,由于企业疲于生存压力,没有能力协调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工作的缺位已成为制约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
(二)职称评审对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的影响由于集体和改制企业没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导致企业无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员工感到其自身能力未能获得企业认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才流失又进一步削弱了集体和改制企业的综合实力,导致其只能开展简单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建立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一)制定职称评审方案在与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总部公司制定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方案,明确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机构、相关职责及评审程序,获得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具体方案如下: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纳入当地政府相关高评会代评审,经统会审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工信局、统计局、会计局、审计局等相关高评会代评审,政工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政工高评会代评审。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由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授权总部公司评委会代评审,经统会中初级职称通过参加地方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任职资格,政工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评委会代评或授权总部公司代评审。
(二)组织实施职称评审在获得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代评审授权后,总部公司专门成立了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开展了2011年度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程序,集体和改制企业35名员工获得了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其中:中级7人,助理级20人,员级8人。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探索
摘要: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中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成为重要课题。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师下厂实习为素材,以石油化工专业为例,探索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为今后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职教20条;实践锻炼;双师型;职业教育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标题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中对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委派4名骨干教师于2021年4月10日至7月31日奔赴国内多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展为期112天的下厂实践锻炼。笔者作为其中1名教师经历了实践锻炼的全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1实践锻炼的必要性
1.1保障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必要性是由其教育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受教者能通过学习掌握某项技能,知晓其中原理,胜任某一岗位,最终从事某一职业。所以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国务院提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尤其是石油化工专业的青年教师,属于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对口专业的工作经验,其理论基础足够扎实,但技能方面差强人意。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提升技能水平。由于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其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性质的冷模实训基地,并没有真实物料,其设备也是小型化、简单化。通过实训基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远不如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有效。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能近距离学习企业技术人员作业,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能实际操作相关设备,掌握操作原理,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专业技能。笔者于2021年4月赴浙江省某石化公司乙烯事业部实践锻炼,期间深入学习乙烯装置碱洗工段DCS仿真操作。该仿真课程用于培训企业新入职技术人员,仿真软件操作界面与生产实际完全一致,相关参数根据实际生产数据设定。这样的仿真软件操作几乎与实际的中控操作一样。与高校开设的仿真课程相比较,其控制界面更复杂、控制点更多、控制要求更高、参数变化更多、影响因素更复杂。通过学习,培训者能加深对工艺的理解,熟练装置操作,提高专业技能。
1.2保障教师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石油石化工程领域团体标准化工作进展
摘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我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大举措,团体标准现已蓬勃发展。介绍了我国团体标准发展情况和CSTM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领域团体标准化工作情况,并借鉴国外著名团体先进做法,给出了团体标准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促进团体标准化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石油石化行业;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良好行为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标准助力我国各行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总书记描绘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美好目标[1-3]。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此次标准化改革的关键一环[1],有助于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4-5]。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正式赋予团体标准法律地位[6],促进了团体标准的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11月30日,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团体有5658家,公布的团体标准有31063项,每月新增的团体和团体标准数量也很可观。石油工业领域,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领域委员会(CSTM/FC58)的工作,负责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性能指标及相关试验方法的标准化工作及归口管理。涉及材料主要包括:石油专用管材、油气输送管材、石油钻采设备与工具材料、炼化设备材料、阀门材料、防腐材料、海洋工程及装备材料等。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要赶超国外著名团体还需继续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自身能力建设。CSTM对标的是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STM),通过对其进行简介,并对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希望对国内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所借鉴。
1国外著名团体标准化发展情况
团体标准凭借自身优势,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应用上百年,培育出像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美国石油学会(API)、英国石油学会(IP)、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挪威船级社(DNV)等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组织。各团体组织和工作程序大同小异,选取CSTM的对标对象进行简单介绍。ASTM成立于1898年,是全球公认的制定和实施自愿性共识标准的领导者。ASTM拥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会员,代表了制造商、用户、试验和检测机构、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相关方利益[7]。不同于API的单位会员,ASTM主要为专家会员,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一半的会员来自雇员不超250人的企业和单位。1901年,ASTM发布了第一个标准《钢轨》,截至目前发布了超过1.25万个标准。ASTM标准几乎涵盖材料试验的各个领域,涉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标准广泛应用在建筑、石油、消费品等行业,并及时响应纳米技术、添加剂制造和工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标准需求。ASTM建立了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标准开发工具,围绕标准开发了众多的周边服务。ASTM的数字图书馆(ASTMCompass®)包括海量的标准、期刊、技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数据,可方便查阅新旧版本标准的变化。围绕石油产品、金属、水泥等产品开发了50余项实验室能力验证项目,全球超过4000多家的实验室参加了比对试验,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围绕石油、建筑和机械性能测试等开发了230余项培训课程,每年举办的培训超过100场,每年培训的人员超过1000人次。ASTM举办的国际会议和开展的认证项目也非常有影响力。
2我国CSTM团体标准化工作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