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查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地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地调查报告

改进调查研究群众工作意见

一、坚持领导带头。

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商务和粮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典型经验做法,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推动工作开展。

二、坚持和完善重点调研课题责任制。

建立重大课题集中调研制度,局党委每年点题确定调研重点课题,由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带领相关职能科室进行重点课题调研。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亲自撰写、修改调研报告。每个班子成员每年要形成2篇以上有内容、有分析、有见解、可操作的高质量调查报告,并在全系统内开展一次调研成果汇报。

三、重点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调研活动。

各相关科室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目标考核工作、阶段性工作,每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时间不得少于30天。在调研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完成2个工作调研,每年至少向局党委报送一份调查报告或决策建议。

四、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

阅读全文

法学实验教学发展对策

 

一、构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坦言之,理论教学是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犹如楼阁之地基。但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法学理论教学存在若干不足。   (一)单向教学模式为主   单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者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是受众、被动者。双方之间缺少互动环节设置。教师以教案为纲,偏重讲授各种法律的基本概念、体系、社会功能、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基本理论的构成以及基本制度的设置。这些功用性的内容仍囿于教科书,并没有发散开来,启发学生思考基本理论或基本制度的价值及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法学教师是教书匠,而非启蒙者。   作为受众的学生,则仅止于对基础知识的接受或熟知,缺少创造性和批评性思维,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逊色。面对基础的法学理论,他们容易选择成为了解者,而非理解者。至于论及如何运用法律,不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学生虽然可能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少理论与实践转化环节的训练,对他们而言,确非易事。   (二)教学手段欠丰富   大部分法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做到教学手段丰富,主要以”讲”为主,辅之以有限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偏重验证传统的法学理论,忽略了那些有争议、有助于开拓思维的案例。如此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减损,需要设置相应的环节弥补此类缺憾。   (三)考查方式缺少价值指引性   教学手段的单一其实对应考查方式的单一。目前,法学专业的考查方式不外乎: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这些考查方式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重述,却疏于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此以来,学生满足于记住基础理论和基础制度,对于其渊源、价值、具体运用中如何进行取舍则处在未知状态。   中国式教育有其默认的规则,“考”往往成为“教”与“学”的风向标。所以,要改变理论教学的局限,必然要增加有价值指引性的考查方式,增加法律运用能力在考查中的比重,使学生戒除对教科书浅薄的依赖。   在上述现状之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如愿地转化为应用能力。民法学家王泽鉴曾提出作为法律人(Jurist)应具备的能力有三:一为法律知识,即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为法律思维,即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趋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为解决争议,即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在先,处理已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反观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现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居多;法律思维的养成与法律争议的解决能力则因高校而异,参差不齐。因此,应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设置与之衔接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一)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含义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指以法律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实务操作为基本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实训教室为主要平台,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为一体的程序化的教学体系。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为补正传统理论教学之不足而设立的,需要针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学制分层次设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法律思维实训项目,依托于不同年级所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实战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马凤玲李敏张斌[摘要]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所以,将法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统化是当务之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宜根据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学制分层次设立,具体而言,可设置如下。   1.法律实践活动观摩。   法律实践活动观摩主要针对法学新生设立。法学新生对法律认知不多,功底尚浅,不宜设置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学课程。法律实践活动观摩可以帮助其对法律产生直接的观感和理解,有助于理论学习的接受和理解。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观摩是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此类观摩流于形式。具体组织时,可在观摩前组织学生熟悉与法律实践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材料,并向学生指出观摩重点;观摩结束后,应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观摩启发,练习撰写报告。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即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法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培养其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其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调查应在学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后设置,比如大学二年级。另外,社会调查需要时间的集中投入,适宜设置在学期末,令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   当然,如有必要,也可组织教师随行指导。学生根据实地调查中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交由指导老师评阅。在社会调查报告中,学生应格外突出法律分析及提出建议部分。   3.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是适合每个年级法学学生的方式。教科书的范围比较窄,一般仅限于基础理论及课程体系的介绍。对于养成真正的法律思维来讲,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远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根据年级的不同程度,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教师推荐一到两本法学著作,由学生在学期中研读。研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组小组进行讨论、辨析。最终在学期末形成读书报告。#p#分页标题#e#   4.法律诊所教育。与其他实验性教学环节相比,“法律诊所教育”尤其需要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而在其他的实验性教学环节,我们更强调学生居于主导地位。这门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现代案例教学方式,通过对实务中所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讨,使学生对不同的纠纷案件进行类型化整理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别案件法律关系的性质、纠纷解决的思路、适用的相关法律等,使学生能够将积累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力。   5.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适合已经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法律咨询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让学生到社区,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中,要求学生就其经手的案例撰写咨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法律咨询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的自然情况、提供咨询的具体案例内容介绍及当事人的要求,咨询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对该问题的相关规定,学生对咨询问题提供的具体解决方案,以及对当事人就解决方案可行性的回访。   6.实战性模拟法庭。   实战性模拟法庭通过具体案件的模拟审判,使学生对法官、检察官、人、当事人等各种司法活动角色有直观的了解和认知;能较好地融合实体法与程序法,并熟悉诉讼规则,掌握庭审规则、技巧。实战性模拟法庭要求学生首先应熟悉民事、刑事、行政程序法,比较适合法学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活动。由每一个小组选择真实的案例,根据案情事实及相关证据的罗列,并寻找本案适用的实体法及程序法依据;分配角色,制作各种文书、证据,组织合议庭公开审理。公开审理时,邀请教师旁听,由其在审判结束后对庭审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7.疑案辩论。疑案辩论是为了培养法学学生的攻辩能力、分析能力而设置的环节,适合法学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活动。通常选取民事或刑事诉讼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争议案件作为辩论素材。这些辩论的素材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争议案件。学生对此类疑难案例采取正反方辩论式等对抗方式进行讨论。辩论由学生参照辩论程序规则来组织,辩论过程中邀请指导老师旁听。辩论结束时,由指导老师对辩论适用的程序、辩论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部分做出点评。   小组成员根据辩论过程的表现和老师的点评撰写工作总结,并提交审阅,记入其专业成绩。   三、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二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与核心,实践教学是辅助和补充。法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亦如此。   (一)理论教学是基础和核心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我们希望法学学生既可以作为“法律人”去独立思考、判断问题,又能够运用法律方法、法律思维和法律语言去分析、处理实践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合理的法律思维以及坚定的法律信念。而上述三者无不植根于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说,理论教学部分是整个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验教学部分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之所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初级、中级、高级模块,也是基于遵守理论学习具有先导性的内在逻辑。合理的法学专业教育体系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   (二)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承接和转化   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等专业训练,从而可以将理论教学部分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避免实际处理纠纷时遭遇“纸上谈兵”,所以说实验教学承接了理论教学,转化并巩固了理论教学的成果。学生在实验教学阶段将理论运用于模拟实践,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形态转换;但同时,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产生或发现的问题,必然要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思考和理解,这种良好的反作用对理论教学亦是必要的促进和完善。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研究

摘要: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例案看,在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还存在重视不够、实践报告敷衍、学生认识不足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凯里学院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高校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笔者主要结合凯里学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中特》)课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水平问题提供参考,最终目的就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一、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贯彻落实“05方案”以来,凯里学院开展《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有3个年头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特别是凯里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凯里学院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办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转变。围绕“转型发展”,学校推出了九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其中一条就是强化实践教学,具体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集群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校要求实践教学增加到总学时的50%以上,实施“一次校内外社会调研活动、一次网络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我教育活动、一次公益活动、一篇调研报告”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依法守纪负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言必行,行必果。凯里学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结合“转型发展”目标,雷厉风行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自2013年以来,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开展,学校都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位副校长负责管理,并每年出台专题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与此同时,学校还按照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每年按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经费,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根据《凯里学院关于设置“实践教学周”的实施意见》,每年都制定了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就实施对象、实施时间、实践内容、实施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详细制定了工作步骤。针对实践内容,我们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社会调查有关知识的指导,还拟定了30多个选题供学生社会调查作参考。对于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都认真评阅,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另外,每个班按5%的比例遴选出优秀报告,汇集起来编印成册,供下一年级的学生参考学习。从学生的实践报告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既有对家乡经济发展方面的调查,也有对教育方面的调查;既有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也有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既有自己暑假打工经历的记录和思考,也有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切身感受。一句话,绝大多数同学真正走入了社会、走入了生活,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感,正如人文学院一位评优的学生在实践报告里所说的:“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既深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国情省情;既锻炼了自己的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感情。”还有的学生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收获颇丰,希望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多搞几次。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从学生实践所在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了各单位的认可和赞赏,各单位都普遍反映,凯里学院的学生素质高,懂礼貌,谦虚好学,吃苦耐劳。有些单位还直接表达了希望学生毕业后去他们单位工作的意愿。

阅读全文

中学开放性法制教育研究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就因此形成了定性,思维被局限在理论的归纳总结上。但这种答案在现今的开放性试题中,往往不受青睐。而开放性试题则一般以时政作为切入点,但是其所谈及的问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努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思维方法当然也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因而考生对问题的思考需要开放性思维。在法制教育中,适当适度地实施开放性教学,其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将会给学生的思维拓展—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自主寻找开放性的探索材料,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实行开放性的调查研究活动或者辩论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走向成功。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可行性

实行思想政治课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特别在法制教育中,很多理论的学习进行开放性教学都是可行的。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的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结合现实,在实际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以及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问题。环境问题受综合的因素影响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环境的法制教育不应苛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得出高度一致的看法。真正的环境法制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环境教育的开放性,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哪些是环境教育开放性的主题内容呢?例如:第一,有争议性内容。争议性内容的实质是允许相互对立观点的共存。环境教育中最典型的带有争议性质的例子是“要不要发展核电”,因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设计一项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关于修建核电站这一争议性问题。这可以使学生在辩论中学习有关核电站的知识,了解它的利与弊两方面的影响,培养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辩论的技巧。

类似的问题还有:“要不要发展家用轿车”,“一次性用品的开发与使用”,“城市外来人口的问题”等等。第二,非结论性内容。环境教育使用一种开放性教学材料,它不同于常用的课本,预先不给固定的结论,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文字材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比较一致。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以“摊贩集市卫生环境调查”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让学生利用调查材料,试着写一篇短文,表明他们的调查结果和看法。这项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这样的观念:集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是“家庭用水调查报告”“,住宅小区环境调查”等等。所以,传授政治课知识时,绝离不开社会的实践性。教学的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他们充分理解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具体事例,其受教育的程度要比单纯的口头说教强百倍。

在《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难点就是经济行为对中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的体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丑恶现象了解不多。他们对一些经济犯罪行为一知半解,甚至认为是正确的、正常的。因此,开放性的教学对于他们的理性认识的提高尤为重要。探讨经济行为,可以采取哪些形式呢?第一,采取漫画教学。在学生有准备的预习前提下,可以在课堂上发放一些教师预先收集的有关经济犯罪行为的漫画或其他经济行为的黑色幽默漫画。让学生自己理解与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漫画谈谈自己的看法。漫画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可以通过漫画的讽刺作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合法的行为。学生在讲述漫画寓意时,教师要注重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色的心理角度来谈感受、谈危害。第二,采用社会调查形式。学生其实对社会上的一些经济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看法。例如学校的小卖店的垄断经营,学生往往只看到他的不合理、不公平,却没有看到小卖店的垄断正是竞争的结果(投标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开放性地探索他们所不理解的问题。如开出研究性课题:“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根源”,“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等。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去了解市民的消费心理,了解周边的市场经营情况。进行经济法制教育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社区经济建设中,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讲到制裁违法犯罪时,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法律处罚的威力。他们还停留在违法只要受教育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上。因此在结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教育与处罚是怎样的。例如带领学生去少管所参观,学生在参观后可以写一篇感受,谈谈少管所的成立的意义,通过了解少管所的宗旨使学生明白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罚是遵循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地参观改变学生意识误区,使学生感性地理解法律的普遍约束力与国家强制力。又例如,进行模拟法庭,学生的兴趣就更浓。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亲身体会执法的威严,了解司法工作的程序、步骤,进一步体验法律权威性。在设计模拟法庭时,应该注重案例的挑选上,我们应该特别选择未成年人违法的案例,这样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阅读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从制度和操作两个层面加强对信贷业务管理,积累了先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商业银行过于注重发展速度,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信贷管理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目前银保监会强监管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和内审监督作用,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对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保障和实现信贷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贷前调查;评审;操作流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问题主要集中在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环节。

(一)贷前调查方面问题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进行调查,未对现场调查情况进行记录,甚至没有开展实地调查;未严格审核借款人提供的申请贷款材料,未及时识别和发现借款人伪造的虚假资料;没有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包括对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没有核实担保人和抵质押物的实际情况;个别客户经理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仅凭个人感觉就形成了调查报告,甚至个别客户经理让借款人贷前调查报告;部分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反映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导致贷中审查依据不足;续贷时未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等问题。

(二)评审审议方面问题

阅读全文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一、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

1.缺乏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就目前而言,小额信贷企业对于信用资产的评级和管理相关制度上都十分欠缺,这往往会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进行信用评级。对于该公司而言,其主要还是结合公司的自身发展特点和现状,以本地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来制定本公司的信用额度管理办法或则是相关的制度。此外,小额信贷企业并没有针对一定时期内,单一的企业法人类的客户中对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财务报表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及内控信用的最高限额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企业严重缺乏统一的评级系统和授信管理体制,往往会导致企业对单一的企业法人客户的贷款没有办法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掌握。

2.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科学

小额信贷企业中运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及流程等方面,从申请的受理、贷款的申请、审批、审查,直至贷款的最终发放,都是建立在信贷发放等环节来操作的。其流程进行的线索往往是根据贷款管理为主线,而没有从贷款风险的管理角度着手,因此,其根本无法具体表现对贷款风险进行的识别、对贷款风险进度的具体监测或者对贷款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需求,也根本不能够满足现代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实际需求。

3.缺少必要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小额信贷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贷客户的风险信息反馈体系,未能涉及到信贷风险的相关预警手段以及能够进行预警的内容,因此,在根本上不能发挥出风险预警的提示作用。此外,在贷款中,往往是采取对客户资料的客观分析,或者是对客户出具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静态的书面分析,或者是对借款人各方面条件进行静态的分析,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且很难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阅读全文

水利水电工程中历史洪水调查探析

摘要:历史洪水调查是水文调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其他相关工程项目的开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调查人员要以历史洪水的文献记录为基础,结合实地走访等多种调查方法提高历史洪水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同时要对历史洪水资料进行科学的计算分析,并准确判断洪水发生的时间以及最高水位等关键性指标参数,从而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以及采取防洪减灾措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文调查;历史洪水;调查方法;资料分析

水文调查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参考数据来源,其需要对历史洪水发生时间以及空间等各项关联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以掌握历史洪水水位、过洪断面变化等数据,并要结合调查资料对历史洪水重现的时间以及洪峰流量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在开展历史洪水调查工作时,调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合理确定历史洪水的调查内容,并积极的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提高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调查数据分析与计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建设以及相关防洪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水文调查中历史洪水的主要调查内容分析

水文调查中的历史洪水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是对历史洪水的典型场次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同时还需要调查沿河村落中存在的洪水痕迹,以便准确掌握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查范围内的历史洪水灾害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在历史洪水的典型场次调查中要重点对洪水特征、灾害程度以及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解,而在洪痕调查中则主要是调查高洪沿程水面线。此外,在历史洪水调查工作中还要结合洪痕以及历史洪水典型场次调查结果来计算分析洪水总量以及洪峰流量等,准确判断调查数据的可靠程度,并要完成调查报告的编制。

2水文调查中历史洪水的主要调查方法分析

在进行历史洪水调查时应首先做好组织准备工作,然后通过调查访问以及河段踏勘方式来收集历史洪水资料,最后还要对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查。其中调查访问以及河段踏勘是历史洪水调查中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对河流水系演变、水文监测站点分布以及流域区的历史建筑、人类活动以及风土人情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以达到收集历史洪水资料的目的。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课堂探寻

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发展水平。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生活味。这样,就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科学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内化,从而让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的挖掘教材中有关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利用与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而营造浓厚的生活化教学氛围。首先,我们应该生活化处理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不一定符合我们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渗透生活味。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就采用多级分类法让全班学生开展分类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分类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其次,把课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着边的内容删除。最后,按照一年中时令的变化把教材体系打乱,进行重新编排。这样,就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内容是蚂蚁、蜗牛等动物,而教学实践中蚂蚁还未出洞,学生无法观察实际情况,于是就把它移到后面进行教学。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生活化知识趣味

一切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真知。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把酱油经过漏斗倒入瓶中,然而却倒不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空气这个概念。用漏斗倒液体是学生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但是倒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却很少思考。在教学《溶解》时,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怎样把一杯果珍快速地泡好?泡果珍是小学生生活中常做的事,于是立即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列出许多解读问题的办法,不停地搅拌以加快果珍的溶解速度,用滚开的水来泡果珍等等。从学生们想的这些办法中可以看出,虽然不能解释溶解的概念,但是对溶解这种科学现象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探究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探究学习方式,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暗盒里有什么?》时,就给学生准备一个“暗盒”,让学生猜猜盒子里装着什么。有学生拿起来摇摇,听听没有滚动的声音。这说明里面的物体是个长方体。用手掂一掂,估计重量的大小,来判断里面的物体是金属还是塑料。还有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判断盒子中是什么物体。最后,由老师当众打开盒子,让全班学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生活中学生接触了很多材料制作的物品,已经有了判断物体的经验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而深切地体会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们就会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