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石雕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古希腊服饰造型中的文化内涵
一、古希腊人的着装理念
在地中海地区,古希腊人的着装理念是:人是着装的主题,衣服必须附着人体而存在,人的形体和活动机能决定着服装的造型和穿着方式。通常情况下人们不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文化中对人体美的宣扬也成为这种“浪漫式”着装的成因之一。“认识你自己”,这句希腊格言,让每个人舒展大方地正视自己的肉体,没有丝毫羞怯扭捏。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也评论道,古希腊的服饰穿脱均是很容易的事,举手间便可以完成。他只能勾勒出人体的基本体型,绝不紧裹躯体。衣着对古希腊人而言,只是一件结构松散的附属品,不会拘谨身体,可以随心所欲地瞬间扔掉。这点在许多著名的大理石雕刻上都可以看到。公元前8世纪的一座青铜雕像——塔克西特公主像也可以说明这点,这座雕像虽为着衣雕像,但女像身躯上罩着一层薄纱似的衣服贴体而细密将所有的女性特征表露无遗。这些恰恰表明了人们对人体与衣服之间关系的巧妙认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服装主要是以优雅悬垂的线条来表现人的自然形体,用人体的“有型”塑造布料的“无形”。古希腊人以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的宽服大裙来包裹人体,是以原先的“无型”在人体上牟取。这恰恰导致了服装对人体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将服装摆到了附属位置,即衣服是隶属于人的。正如古希腊的主要服装——基同、希玛申以及克拉米斯斗蓬等的形式,均是附着在人的身体上才可以称之为服装,因为它没有严格的定型形式。就如古希腊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一般,人是衣服的主体,衣服附属于人。
二、古希腊服饰造型中的文化内涵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希腊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城邦制大帝国,它在吸收各地文化养分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化影响了它所占领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所以希腊素有“西方文化摇篮”的美誉。而古希腊辉煌的文化成果是如何映射在古希腊服饰造型中的呢?公元前5世纪中叶,哲学家们对社会性问题极为关注。最杰出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他的思想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界上决没有绝对真理可言。”在谴责奴隶制度的同时,他更为强调认识人的自身价值,宣扬并支持自由民主的思想。这种精神自然也就常常被用于表现身份,而显示地位的服饰则得以保持自由、纯真的特性。所以在被后代欧洲人幻想为人类伊甸园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社会中充满了自由平等气氛,人们无需利用服装来抬高自己。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自豪地宣布:“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以无忧无虑、安逸自在为生活理想的希腊人热爱自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甘愿为维护思想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无处不在地体现在他们身上,所以即使是穿衣,也要获得最大的自由。只需一块布,通过披挂、缠绕或系扎塑造出优美的波浪褶饰,即成为最惬意的衣服。同时这条条细密而优美的褶饰也体现出古希腊文化所特有的既优雅、细腻,又热情、奔放的感性风貌。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公元前306年的雕塑作品《萨摩色瑞斯的尼开女神》,是为纪念季米别里•波里阿尔切特战胜埃及托勒密王的舰队而建立在萨摩色瑞斯岛上的大理石雕像。女神耸立在悬崖上,面对海洋,足下石基作成船首状,整个雕像富有强烈的运动感。尤其是雕刻家运用纯熟的技巧雕出被风吹动的衣裙的纹褶,层叠有序,线条流畅,似乎真的把石头变做了薄纱。这些流动的衣褶给整个塑像增添了优美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表现氛围。还有雅典卫城尼开神庙残存的《尼开女神》浮雕,它运用繁密而又流畅的石刻线条来表现衣褶表现人体时,会使人不禁联想到与印度犍陀螺风格如出一辙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意韵。
诚然,古希腊服饰不仅能体现古希腊人感性、不羁的风采,同时也能表现理性、严谨的一面。先进、严谨的数学研究观念,以及大理石雕刻和建筑蕴育的立体观念,同样在希腊人着装上有着鲜明的反映。按照当地当时关于世界观的认识,既然物质对象是可测量的,美的形式就有精确的比例和具体的形式。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基础性的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美不是主客体交融产生的朦胧意象,而是可以由人来规矩的形式:直线构成的最佳形式为‘黄金分割’的矩形(长:宽=1:0.168);曲线构成的最佳形式为立体球形和平面的圆形;音乐的和谐则取决于发音体长度、直径和紧张程度的数量关系。匀称形式的标准为理想的人体比例数据。”学者们通过测量“身体的一切结构部分之间得出适当的比例关系”来理解和谐原理。这些和谐的原理都被运用在希腊的建筑和服饰造型设计中。雅典的帕台农神庙、米罗的维纳斯雕像在创作中都曾经以数学模型为依据。而且艺术家们还将这一切总结为艺术准则。雕刻家里西波司的著名人体比例审美准则:“人体最美的比例是头长为身高的八分之一。”古希腊的服饰也是如此,在衣褶的数量、方向,腰际线划分的上下关系,以及服装折叠后的整体造型都是符合“数”的比例和谐的观念。
从雅典卫城的大理石雕像《柯拉》,伊瑞希台翁神庙的女像到著名的大理石雕像作品中,可以看到遍布人体躯干的衣褶,在宽度上均保持着惊人的相等性。无疑,这些褶饰对于古希腊服饰来说立体效果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从这些褶裥的细密程度、规整程度来看,它还反映出希腊人寓于感性之中的理性观念在起作用。除了这种常见于爱奥尼亚式基同中的细细的褶饰之外,还有一种立体感兴相对较强、与人体的关系更为密切的衣褶,它多存在于多利亚式基同、希玛申和克拉米斯斗蓬上。它事先没有经过手工定型,完全是在布料系扎过程中一次成型的,所以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但是无论是细密的褶饰还是凹凸效果明显的褶裥,均是为了彰显服饰的立体效果。它的思想来源是大理石雕刻和建筑艺术培养出的立体观念,如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时这样描述古希腊柱饰与古希腊服饰的异曲同工之妙的,他说:“爱奥尼亚柱式修长秀美,犹如女性身姿亭亭玉立,其柱头为优雅的涡卷纹,好象女性柔软的卷发;在柱身下部安装了如同靴状的突出线脚和柱基;科林斯柱式从爱奥尼亚柱式发展而来,柱头更加华丽。在著名雅典娜巴底农神庙建筑群中,还出现了直接以女人体作为柱身的优美杰作。最重要的是希腊柱式皆有贯通柱身的条条竖直凹槽,在阳光照射下,显出优美的明暗变化,富有节奏感,不禁使人联想起希腊人衣裙上缕缕下垂的衣褶。”同时古希腊服饰重“形”不重“色”的特点也是由此而来。
三、结束语
两山理念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产业因其天然的低污染、低损耗性已成丽水打开“两山”通道,践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现阶段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与总结,提出从谋划顶层设计、优化产业体系、强化营销手段和发掘高端人才这4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以有助于推动丽水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两山”理念;丽水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第七次到丽水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这句掷地有声的“尤为如此”,坚定了丽水人民以“两山”理念为指导,以绿色生态发展为道路的信心。2020年3月底,到浙江考察调研,又再次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经济”。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破题的关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主要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的产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耗和污染远低于其他产业。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符合丽水打开“两山”通道,践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创新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坚持彰显特色与借鉴交流相结合,通过各种举措,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
一、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1.总量增速明显,发展势头良好
2012年是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通过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丽水市文化产业总量和GDP比重皆为全省倒数第一的情况迅速得以扭转,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省首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2.63%提升到2018年的5.90%,跃居全省第3位。2019年的前三季度,丽水GDP为1055.03亿元,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贡献值达到了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占GDP比重为8.0%,整体发展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
2.传统工艺项目融入文化创意,内涵不断丰富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一、与育人理念相融合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三、以环境与活动潜移默化
在六合中专,你会流连于雨花石文化墙边,徜徉于雨花石文化大道,漫步于雨花石文化长廊,晨读于雨花石实训楼,小憩于雨花石荷池畔,驻足于“天落雨花”雕塑前。如果你有闲情逸致,还可以慢慢欣赏雨花石文化墙上按照淘石、赏石、品石、赞石、藏石、咏石、刻石、颂石等八个主题制作的八块大理石浮雕,以及长廊两边雨花石展示柜里定期更换的雨花石精品……学校以“雨花竞秀,技创风流”为主题进行校园道路与长廊文化、墙壁文化、雕塑和园林小景等环境的设计和建筑物命名,将雨花石文化镶进浮雕、嵌入石壁,刻进师生的心中。“第四周‘雨花之星•志愿之星’1309班张家伟同学,作为1309班的语文课代表,他每天积极配合老师按时组织同学早读;作为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他带领全体成员每天认真完成教室、包干区、绿地及宿舍的卫生检查,并组织公布在公告栏内。这件事虽然繁杂,但他从不抱怨,兢兢业业地为校园的干净美丽立下汗马功劳……”每周一评的“雨花之星”是学校渗透雨花石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品格形成、能力提高而常设的活动,主要挖掘和表彰那些在劳动、学习、管理、志愿服务、道德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每周一评,每次评选一位。除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外,还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进行同步宣传。学校还对“雨花之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凡是获得过“雨花之星”荣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均良好。其实,在六合中专的校园中,无处不烙下雨花石的印记。如学校先后举办了四届雨花石精品展,时间定在每年的10月份。每个班级都要上交作品,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选出精品,集中展出。除了学生的作品外,还有部分教师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雨花石的自然美,体会其内涵美。将学生社团冠以“雨花”之名,组织与雨花石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将校园龙狮队命名为“雨花魂”,将校园舞团命名为“雨花飞炫”,依据雨花石的意韵编排节目内容,让学生对雨花石的内涵有更深的体验;成立“雨花情”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社会提供5000余人次的服务,内容涉及环保、关爱弱势群体、交通安全、义务献血、公益宣传等;校园文学社命名为“石韵”,文学社主办的校报命名为“雨花真彩”,每月一期,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华……同时,学校还结合雨花石姿态万千、个性独立、本真至善的特质,推行“角色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儿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企业做一名好员工,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
作者:丁锐 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门窗雕饰的艺术内涵论述
作者:尹建国 谢荣东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一、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的表现形式
永州地处湖南南部的丘陵山地,建筑构造多以青砖外墙和木质板墙(内部分隔空间用)为特点,呈现出一种整齐、均衡、和谐的美感。外墙上的主体石雕大门和砖雕漏窗以及内墙上以木雕为主的门窗,将审美与实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善于就地取材。石雕和木雕以本地盛产的青石和杉木、香樟木、椿木为主,砖雕则以黏土烧制的青砖为主。石雕线条凝练,细腻流畅,富有力度,主要用在外墙大门和过道石门的装饰上;木雕质朴率真,简约含蓄,灵秀生动,主要用在木质板墙的各类门窗装饰上;砖雕古拙生动,粗犷质朴,主要用在外墙上的漏窗上。永州古民居的大门一般分为开在中轴线上的正门和开在侧面的边门。正门一般都比较高大,有一整套的装饰手法,由门罩、门楼、门斗及门廊四部分组成,气势威严,是当时贫富贵贱的等级标志。大门因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名称也各不相同,一般分为屋宇式大门和柱廊式大门。门扇下部设下槛,上部设中槛,在中槛上加门簪,中槛以上为走马板,走马板上为上槛,再上为正心檩,门心板上钉有门抠和门跋,又称“铺首衔环”,这种大门称为屋宇式大门;另外还有一种大门主要用两根或四根柱子支撑上面的屋顶结构,支柱的材料一般为圆木柱,下面形成一个空廊,称为柱廊式大门,在永州古民居建筑群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周家大院的周崇傅故居大门(图1)。大门一般有较高的台基,台基由方整石料砌成,中间做重点雕刻,具有防雨防潮和以示尊贵的作用,两边均设有门墩石雕。另外,门簪雕刻也是主要装饰之处,多用木雕,表现花鸟鱼虫或乾坤八卦,以寓吉祥,用来支撑匾额。
在永州古民居中,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繁有简,主要起采光、通风及分割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外墙上的漏窗以砖雕为主,通常成圆形、方形、八角菱形和扇形(图2)。室内的槅窗以木雕为主,按其开启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向左右推开的,称为平开窗,一种是分成上下两段的,上段可以向上推开,下段可以摘下,叫支摘窗,还有一种是固定的,叫直棂窗;按其功能还可以分为花窗、隔扇窗等;[1]室内装饰以天井四周隔扇门窗为主,槅窗与槅门大多结合成一体,常用的门窗隔扇形式一般是由竖向的边梃、横向的抹头组成框架,内芯由格心、绦环板(亦称腰花板)、裙板等组成。装饰门窗时多在格心、绦环板、裙板等表面雕刻丰富而生趣的纹饰。(图3)
1.形式多样、灵秀生动的表现手法
永州古民居现存的门窗雕饰主要承袭了明清两代的装饰风格,既有明代雕刻的朴拙古雅与简洁洗练,又有清代雕刻的精巧缜密与灵秀夸张。雕刻手法既有明代的平雕和浅浮雕,也有入清以后的深浮雕、圆雕以及透雕、线雕和嵌雕工艺等方式。其中运用到门窗木雕上的大多是圆雕和透雕,运用到大门石雕上的大多是圆雕和浮雕,运用到外墙漏窗砖雕上的大多是透雕[2]。但从整体来看,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通常因材施艺,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使雕刻层次丰富,且极富韵律节奏之美。周家大院是永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位于永州市零陵区何仙观镇的涧岩头村,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历经26代近600年,由六个大型宅院组成,分别为“老院子”“、红门楼”(周希圣故居)、“黑门楼”“、新院子”“、四大家族院”和“子岩府”(周崇傅故居)。其中前三座建于明朝,后三座建于清朝,其门窗雕饰表现出由简洁到繁复,由朴拙到精巧的装饰风格[3],清晰完整地体现出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的艺术特色。以“四大家族院”中隔扇窗上的木雕为例(图4),其整体窗格的构成采用传统对称的吉祥纹样,如万字锦、团万寿、回纹等。其单体植物、动物、人物或图案纹样多用圆雕加透雕,也包含有贴雕或线雕等。由于隔扇窗的通透性,所有的雕刻无法依附于任何背景,因此采用透雕、圆雕与贴雕比较多。根据需要雕刻地方的大小,或是先根据某一构件局部的要求,采用深浅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的方式,进行逐一雕刻,构成层次错落有致、来龙去脉交代清晰明了、疏密变化自然得体的深浮雕或多层透雕,雕刻完成后再贴到相关的位置。另外还有一些在雕刻中因失误而无法弥补的部位,或是一些很小的局部难以通过其他的雕刻方式来完成,就通过贴雕的方式来补充。这样把变化各异、大小不同的形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雕刻造型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构图饱满而又透着灵气,和谐统一,宾主尹建国谢荣东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有序,疏密有致,装饰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各个单体形象的雕刻造型,生动逼真,神情姿态栩栩如生。不同刀法朴实娴熟,抒情凝炼,令人叹服(图5)。
2.匠心独运的构成语言
传统影雕艺术的审美与发展刍议
影雕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成长于厚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影雕艺术,集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把南派石雕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审美意识。
1.精雕细琢的娴熟技法再现国画之韵
影雕作画以针,层层细雕,凿点成面。其勾点苍劲、超凡脱俗,犹如中国画风般古朴神韵。影雕艺术可以最大限度对接、融合、表现历史、文化、艺术、国粹的神韵,达到天衣无缝、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影雕艺术所特有的,是别的艺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比如,中国画是以其特有的线条和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用“勾”、“渲”、“染”、“点”的技法,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不管是计白当黑、水墨交融的水墨画,还是细节入微、层层渲染的工笔画; 不管是线条灵动、笔意墨象的名家书法,还是复现真实、借影还魂的精彩摄影作品; 都可以用影雕艺术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进行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最完美的创作和再现,它不仅能充分地表现出原作的真实意境,而且能通过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祖国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国的趣闻异事,尽现在这小小的石板画面上。使影雕艺术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与中国书法绘画文化息息相关,完美融合。
2.灵活机变的表达与构图诠释民族艺术的机智与不朽
影雕艺术在表达和构图上,不仅能在薄如卡纸的石板上,也能在厚度至几十公分的石料上用铁笔自然勾画; 既能雕琢出不亚于摄影作品般清晰逼真的图像,也能表现出书画家笔下惟妙惟肖的书法、篆刻、写意、工笔山水、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诗词书画既可以出现在同一幅壁画中,也可以按需要勾画雕琢在不同图幅之上。在用色上,既可以单纯用黑白对比来表现素墨淡彩的画面和景象,也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颜料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来表现。它有素拙有艳丽、有坚劲有柔韵,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隽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而且,影雕作品的面积也可大可小。小者玩入股掌,大者数平方一幅,甚至可以雕琢几十、几百、上千平方米影雕壁画长廊。近年来上海的许多公共市政项目上就请专业的影雕技师人工雕琢了像《清明上河图》长卷、《百年上海》和千米影雕《文化长廊》等巨幅影雕壁画作品,而且还在不断刷新着影雕单幅和整体面积的记录,异彩纷呈,震撼人心! 这也是近年来传统影雕艺术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的双重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传统民族艺术不朽的艺术魅力和与时俱进的艺术朝气。
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汉代园林雕塑风格与艺术
1汉代园林———中国园林艺术的奇葩 园林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和技术手段,所形成的优美的环境景观和游玩休息场所。汉代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大转折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其影响全面地渗入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这种文化历史因素的大背景下,园林雕塑发展到了西汉时期更注重写意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更注重于性灵的颂扬而不是细节的装饰;更多的表现个体人性从集权政治中的解放。任何一个时代中杰出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由形成、发展的必然土壤与相类似的大众文化共同孕育的。在汉代文化的滋养下汉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塑造了其里程碑的意义,其造园规划和建筑技术日趋成熟,注重天人感应,开创了我国造园“叠山理水、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的先河[1]。 2汉代园林雕塑风格———兼收并蓄的汉代雕塑 和秦文化相比,汉文化开放性和吸纳性都有所提升,加强了浪漫气息和兼容的气量。因此在文化的各个层次上汉代文化都善于兼收并蓄,因而有利于创新和发展,就汉代的社会精神风貌来说也显得豪迈洒脱,不像秦代那样过分僵硬。然而汉代文化同时呈现出武力过弱,文德有余的倾向[2]。体现在园林雕塑上可以从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作为切入点来对比分析(见图1)。马踏匈奴的主体由一匹孔武雄壮的战马和一个被马踏在蹄下苦苦挣扎哀求的匈奴头目构成,两者作为包含象征意义的极具代表性的形象,展现了对霍去病的纪念、颂扬、追思这一主题[3]。说唱俑作为汉代代表性雕塑(见图2),直到今天仍被人津津乐道。说唱俑是泥质灰陶材质,陶俑蹲坐于地面之上,扬起右腿,右手作敲击状,看似正在敲击左臂下的圆形小鼓。俑人嘴部大张,在开怀大笑,好像正说唱到表演的精彩之处,引起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最值得一提的是,人物面部的表情通过细致的刻画被表现得非常传神。幽默、诙谐的击鼓说唱俑反映出东汉时期在塑造艺术方面的极高成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及参考价值[4]。 3汉代园林雕塑艺术 3.1雕像石刻艺术 西汉时期的牵牛织女像作为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期的园林雕塑,是古代较大的园林雕塑作品。它们是由整石雕刻而成,石像含蓄、简洁、生动、形体高大。石刻内容是关于神话故事牛郎和织女。该石刻抽象传神地将艺术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这一时期的雕塑家在表现手法上不在细节上过多地雕饰,更注重雕塑的整体体积。艺术家在石刻中展现了亲近大自然的理想,这使得早期的中国园林雕塑作品显得更加自由开放,从而更大程度地摆脱了具象的束缚[5]。徐州汉桥的镇墓兽也是汉代雕塑的典型代表,该雕塑取材于豹,本是猛兽之一,汉代雕塑大师给它戴上一制作精美的项圈,有驯化之意,将凶残的野兽转化为庇护墓主人的神兽(见图3)。 3.2水榭楼台的雕塑艺术 人形柱陶水榭(见图4):绿釉三层人形柱陶水榭,高144cm,进深47cm,面阔43cm。1952年于河南省淮阳九女家出土。楼共分为三层,平面是一个方形,可以分拆组装。每层都是四阿顶,通体施有铅绿釉[6]。其中第一层前面有廊,廊的后面有一个室,室前有一呈“人”字形的楼梯,梯旁还有四个女俑像。第二层和第三层的造型完全相同,都是敞开的亭式结构,内放卧榻。亭四周有围栏,每个面还附有变形的人体斗拱若干个。楼建筑整体豪华壮丽,三层都是四阿顶,有云形雀替、挂拱、人形柱等,这些艺术微构件在当代研究汉代建筑艺术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汉代绿釉陶水榭(见图5):出土于浙川县,由塔式亭榭和象征着湖塘的浅口圆盆构成。中间为一圆形的台座,座中为一个四柱二层的亭子,亭子四角立一凤凰,每层都为四面坡式。下层的亭座中间端坐着一人,据查应为亭子主人。池塘中有鸳鸯、家鹅、乌龟、鱼虾等水禽。该汉代绿釉陶水榭已具有私家园林的一些典型特征,所配置的景物极富生动多姿的自然情趣,是研究中国园林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汉代的陶雕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汉代的雕塑主题与审美风格。 4结语 1)汉代园林雕塑开启了日后造园雕塑的新生面。汉代园林雕塑实际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园林雕塑理论的源泉。汉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汉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正是在这种文化及社会背景下,汉代园林雕塑才得以蓬勃发展。汉代园林雕塑所展现的中国早期园林雕塑的审美取向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园林雕塑实际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园林雕塑理论的源泉。 2)汉代的园林雕塑在雕塑题材上具有部分情节性,能记录一定的时代生活内容。在汉代诸多的园林之水榭楼台的雕塑艺术品对比中不难发现很多作品都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所呈现的太平盛世景象。它为研究汉代的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典型的实物资料,不仅映射出汉代雕塑的审美风格与主题,还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3)园林雕塑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代园林雕塑,其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 4)汉代园林雕塑开创了雕塑写意艺术的新格局。汉代以前的雕塑多以写实为主,如秦代雕塑很少有夸张和虚浮的成分,精于比例、善于细节、富于装饰、稳重敦厚,有严整的秩序感。相对而言汉代园林雕塑更加浑然天成。 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来说,园林雕塑反映了相应时期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了对应的大时代的思想内容,其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是全园的构图中心。因此系统的将汉代园林雕塑风格进行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该课题对现阶段城市文脉建设及人文装饰等相关方面将具有很强的实际参考及应用意义。对汉代园林雕塑风格的研究仍需要更多园林文化、雕塑文化爱好者及相关专家的关注。 #p#分页标题#e#
工艺美术产业开发状态及对策
一、福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其一,盲目产业化思维制约着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工艺美术一直以各自为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着,由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以手工作坊为主要经营单位。艺术产业中很大一部分产品必须保护它的品格和稀有度,即物以稀为贵。盲目产业化和盲目追求规模,不符合行业特性。例如,稀有材质的雕刻,高档的玉雕,特殊材质的工艺品,个性化、低产量的民间工艺品在规模生产之后,价格下降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形成高产量后的价值低产出,降低了产业效率。 其二,市场无序竞争制约着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福建工艺美术产业涵盖众多工艺美术门类,每个门类下根据材质、工艺、艺术形式等维度还可细分为多个品类。由于工艺美术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市场监管难度都大于其他产业。目前,福建省在产品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客户拉业务,竞相降低价格,以至于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甚至造成产业萎缩。许多企业既想抢占市场机遇,又不舍得投入研发成本,一味仿制他人获奖或畅销产品,损害原创企业利益。更有一些厂商受短期利益驱使,将假冒伪劣产品推向市场,蒙骗消费者。例如,福建仙游的“仙作家具”,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但部分厂家的偷工减料却给刚刚兴起的古典家具热潮泼了冷水,使“仙作”的声誉受到影响。最负盛名的寿山石雕业则存在石材造假、以次充好、哄抬价格的现象。以上种种情况,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行业整体声誉。 其三,人才缺乏制约着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人才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福建工艺美术产业面临人才缺乏的窘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既懂工艺美术又懂管理的企业领导者。工艺美术产业是艺术与产业的结合,企业管理者应该是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懂艺术才能懂得行业的特性,遵循行业规则,作出合理决策;懂管理才能有效结合内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走上正轨。二是缺乏高层次的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共有26人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现在世的仅2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140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得大师真传并能出成果的年轻艺人更少。高层次人才断层势必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培养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其他类型的人才不同,工艺美术产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高校无法完成培养大师的任务。《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中列出了10所大中专院校,作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和集美大学这两所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早已弱化了工艺美术,年轻老师中鲜有能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的人才。三是缺乏训练有素的基层操作人员。福建省的优势工艺美术产业中,树脂工艺品、铁艺、木雕、石雕,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工艺美术企业员工多数来自农村,或为外来务工人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大,给工艺美术发展带来了困扰。 其四,创新不足制约着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创新是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文化产业尤其重要。如果缺乏创新,就只能走低附加值的老路。工艺美术产品的构成要素为材料、造型、题材和工艺。当前,企业多在造型、题材上翻新,致力于申请外观专利,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不多,所以在面貌上是传统多于现代,维持多于突破,共性多于个性,复制多于原创。不少企业满足于重复加工传统产品,无暇进行新产品研发。例如,一些生产传统佛像的木雕生产企业,满足于在华人文化圈和市场圈内小打小闹,打入欧美主流市场的拳头产品不多。一些企业苦于缺乏创新人才,以高薪聘请国外专业人士为其设计新产品,但工艺美术浓厚的民族性,使得“外援”的技艺难以施展。创新的缺乏还表现在品牌建设上。厦门乌石埔商品油画村、仙游坝下仿古家具、德化陶瓷、泉州丰泽树脂工艺品、惠安石雕等产业集群,整体上还处于“量大价贱”的低层次运转,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一些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品牌,进行市场宣传,在大中城市开连锁店,将产品推向海外,但是由于品牌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一味宣传“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雅高贵”,未能形成有效区隔,无法发挥品牌应有的市场影响力。 其五,产业配套不足制约着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中生产终端产品的加工型企业居多,产业服务配套型企业少,如行业的产品研发、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市场调研、法律支援、信息统计与咨询等配套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分工,产业链不完整。工艺美术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高,还存在为数不少的手工作坊和工作室,这些企业由于资源和能力有限,只能专注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如果没有配套的服务机构支持,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二、促进福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在充分听取企业界、学术界及民间艺术家的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借鉴工艺美术强省的经验,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前进方向。福建省已出台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产业发展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接下来的重点是将政策细化并落到实处。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低俗工艺美术产品,净化市场环境。政府应为福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价值提升、打击假冒伪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将相关政策和形势变化及时告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各地政府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工艺美术营销中心,发挥它们在工艺美术品收集、收藏、鉴赏、鉴定、展览演示、培训、交流、购物订货、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功能。#p#分页标题#e# 第二,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应根据工艺美术各个门类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发展模式。陶瓷、树脂、木雕等工艺品适合大规模生产,应坚持以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这类工艺品可走“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路子,致力于开发实用型工艺品,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寿山石雕、珍稀木制家具等受到资源限制的产品,则不能追求产量,应走高端、精品发展道路,做优做特,让有限的资源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那些濒临失传或市场还没有打开的工艺美术门类,不能盲目发展。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在发展某个工艺美术项目之前,需要对各地的类似或者接近的项目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比对,思考本地区的项目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容量、市场发展速度是否足够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能盲目上马,而应以文化传承和保护为主。 第三,全方位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传统的工艺美术大师通过师徒制培养,单纯的师徒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应深化校企联合机制,共同培养人才。工艺美术专业院校可以为大师候选人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先进理念;企业则能够为大师候选人提供实践场所,并通过产品的市场反应检验他们的技艺。基层操作人员可由企业根据自身要求自行培训,主要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如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等。有条件的企业也可自办学校,使“学员”成为“职员”的后备力量,缓解民工荒的压力。应将物理、化学、机械、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引入工艺美术行业,通过材料及工艺创新,完善工艺美术产品功能,丰富工艺美术产品种类,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成本控制。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彩色玻璃制品,正是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使得产品的配方和工艺不断改善,牢牢占据着全球玻璃制品的制高点。将工艺美术引入基础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手工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工艺美术产业培养接班人。可借鉴苏州高新区东渚和镇湖的经验。镇湖是刺绣生产基地,当地在中小学都开设了兴趣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刺绣的感情,还准备自编各种民间工艺的教材,在中小学普及。福建省也可成立专家组,编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工艺美术教材,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兴趣班、课外活动小组或美术课中采用。 第四,加强产业联合,形成合力。现代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工艺美术产业应切实加强与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的联合,拓展销售渠道。在海西经济建设中,建筑业一年一个台阶,成为“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工艺美术产业与建筑业结合,将带来两个产业的共同发展。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宣传力度逐步加大及景区建设日益规范,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与旅游业的结合,借力旅游业获得发展。一是根据市场需要,与景区特色相结合,大力开发出多品种、小批量、价位合理、做工好、包装精致的旅游纪念品,改变目前各景区纪念品千篇一律、低档、粗糙的状况。二是将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工艺美术园区与景区“捆绑销售”。近日,德化以“中国瓷都,戴云之旅”为口号,将瓷都、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等进行整体推介,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五,打响品牌,拓展渠道。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用于识别产品(品类)的代码、记号,是创造差异,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利器。工艺美术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塑造品牌的关键是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没有鲜明个性的品牌不易识别,没有文化内涵就缺失了产品的韵味。除了开发视觉识别系统、打广告之外,品牌还要苦练内功。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企业应严把质量关。服务是品牌的重要支撑,是商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应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企业声誉与品牌共生共荣,应恪守企业伦理,积极投身公益,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大力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依托国内外知名的工艺品经销商打开市场外,企业还可到省外大中城市建立工艺品连锁店、工艺品专柜,机场、星级宾馆、高档会所都是可行的选择。有条件的企业还可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销售中心。企业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业务,可单独设立网站,可与同行企业联合建设网站,也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企业还应积极与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联系,为他们提供庆典、会议、促销等礼品。
传统民居建筑元素的餐饮空间设计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对衣食住行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如今,在现代和传统的碰撞下,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餐厅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本文立足于桂北传承本土民居建筑文化的角度,从饮食文化情感与环境结合,将桂北建筑美学、环境心理学、地域文化体验相关理论与餐饮空间设计进行结合探索研究,从而使人们既满足实际的要求也能让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桂北民居;建筑元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
广义的桂北是指广西(桂)北部地区,包括了桂林、柳州、贺州、河池地区,狭义上的桂北包含了桂林的灵川、兴安、全州、灌阳、资源五县。受桂林当地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及文化因素的影响,桂林存在了多种形式的民居形式,主要以汉族平地式的砖木结构传统民居和高山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为主,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多采用天井式、堂屋式布局方式,在桂林山水间都极具当地的地域特点。许多传统村落的建筑元素为地域性建筑改造、建设和室内设计、空间设计都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
1桂北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分析
桂北传统民居是桂北文化中最具有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桂北地区的传统民居空间层次比较丰富,建筑构件装饰朴实精致,受到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建筑空间、形式、材料和色彩都极具有地方特色。
1.1少数民族民居干栏式建筑
南方气候温润,丛林密布,高山少数民居住宅多数依山傍水,因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住宅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石材、木材和竹子等材料,建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桂北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此类型建筑有木构架结构的吊脚楼干栏式建筑和平地干栏式建筑两种,斜坡屋顶灰瓦。从比例、尺寸、色彩、材质上都能和自然和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