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师德自评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
一、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的不足之处
1.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较差
当前,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在年终时所进行的年度考评。年度考评的主要手段常常是定量考评,通过对被考评人一年以来所做工作的罗列,在监督审核的基础上,“用量化的方法,侧重于从行为的数量特点对人员进行考核,反映的仅仅是被考核人工作完成的数量”。由此,从工作量的角度对被考评人的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但是,与科研、教学等具体工作不同,教师的师德问题难以用量化打分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往往充满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所以,职业院校对其教师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定性考评。具体而言,就是对被考评人的日常行为进行经验性的观察,从而在性质上得出结论。这种考评方法由于缺乏客观依据,所以其公正性、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可操作性较差。
2.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师德的动力
为什么要进行师德考评呢?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但是,当前的师德考评在做出结论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督促、整改措施,所以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走过场”式的表面形式。就职业院校的其它考评措施而言,考评的结论往往成为该校教师职称申报、工作奖惩的重要依据,但是,师德考评的结论往往难以获得同等地位。在教师的职称申报中,具有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该教师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所获奖项以及教学效果,师德的水平被放在末端。事实上,只要科研成果过硬,师德的状况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在每年的职称评审中,因为科研成果丰硕而破格获得职称的教师比比皆是,而如果一位教师的师德突出,但科研一般,他的晋升之路就充满变数。对于日常工作的奖惩也是如此,由于师德状况难以产生系部额外的创收,所以工作奖励也就无从谈起。
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对于各种工作考评而言,其考评方式通常有“他评”和“自评”之分。当前,职业院校的师德考评主要采用“他评”方式,具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安排相关专家考查教师的授课、指导学生状况,从而给予相应的评价。第二种形式是学生评价,即由教务等部门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通过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凭借学生为教师师德打分,进而对教师的师德做出评价。第三种形式是推动处于同一单位的其他教师对被考评人进行评价。催生这一考评方式的缘由在于,一个人的师德状况往往体现在其日常的工作、活动当中,而对这些情况最为了解的无疑是他们的同事,所以由这些人来进行师德评价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第四种形式是由系部领导针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进行考评,填写意见。总的来说,以上四种形式都是力图从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考评,教师的自我反思则往往被忽视,而由同事互评、师生互评导致的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在此状况下,师德考评的准确程度也被打上了问号。
师德考评的难题及对策
作者:黄全明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
重惩戒轻激励,功利性明显纵观目前所进行的师德考评,重惩戒而轻激励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当前无论是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还是教师资格的重新认定等,许多地方都有“师德一票否决”的规定,“筛差”成为评价的目的。因此,这种评价较多的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考量教师的师德,对师德中的“肯定”性成分显得较少,因此,对多数教师来说,在师德考评时最为担心的恐怕不是获得“优秀”与否,而是担忧被列入“否决”“倒数”的行列,以致广大教师每当面临师德考评就“诚惶诚恐”。考评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被弱化,教师大多成了被动的参与者,能应付过去就完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重结果轻过程,教育性不足长期以来,在实施教师评价时所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师德考评也不例外,这种评价方式虽有其优点,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在师德评价活动中,我们往往更多地看到,每逢学期结束或学年度考核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就开展集中形式的师德考评工作,而平时这种考评几乎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大的师德问题发生,日常的师德提升工作就只能靠教师们的“自觉”行动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不能对教师个体以及教师群体的师德进步过程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不能发挥评价对教师师德发展的激励作用,无法适时帮助教师改进提高。因此,评价的教育性价值被缩小了,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鉴定。
重形式轻内容,科学性欠缺在当前的师德考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打分评价的形式,以分数的多少来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学生打分、教师打分、领导打分,加在一起即为最后师德考核成绩。这种考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和群众,充分吸取民声的意愿;但由于师德考核与教师的利益相挂钩,为了在考评中能够获取好的分数,有的教师私下进行“游说”,暗地拉票;有的找到领导述说,希望照顾;有的联络同事,相互关注。由于与现实利益联系密切,打分掺杂了一定的不正常的“人为因素”。导致有的结果和考评的初衷相悖,“优秀”的未必优秀、被打成低分数的教师未必师德差的现象时常出现。一些默默奉献、不善交际的教师在考评时常常处于不利的位置;而那些人际关系“好”的教师则优势明显,教师师德评价在公正性上存在欠缺。
师德考评不道德现象的成因
之所以出现上述师德考评不道德的现象,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模糊,主观色彩较浓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中,考评标准十分重要,因为评价者的价值认识与评判标准不同,其评价结果就会不一样;在评价活动中,哪些要评、哪些不评,也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评价标准同时对被评价者具有导向作用。就目前的师德评价工作而言,尽管研究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评价标准,且评价的实践不断创新,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考评标准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做到什么程度算好?这种道德行为其持续性要多久?各人的道德行为其表达方式是否要统一?道德行为是否一定反映了其道德认知、道德素养?如:何谓“尊重学生”或“不尊重学生”?怎样算歧视学生、怎样不算歧视学生?怎样算认真教学或不认真教学?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致评价者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尺度就难以准确把握,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对象的某种道德行为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即使同一评价者对同一对象在两次不同的评价活动中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评价者的主观价值意识在此起着很大作用,那种“先入为主”和“晕轮效应”等现象常常会左右评价者的道德判断。多年来,广大教师对师德的考评结果存有异议,如果没有被“一票否决”,较少有人会去反思自己师德的考评结果,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代教师师德探讨
一、当代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学不够严谨,缺乏敬业精神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当代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治学不严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看重评职称、获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成果不惜造假,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个别教师还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败坏了学术风气,玷污了高校校园净土。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疲于上课,获取超课津贴,由于教学任务过重,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和一些商业活动中,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无心钻研教学,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有的上课甚至没有教案,手捧一本书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不可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目前高校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化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经常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不注意自己话语的导向性;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开会讲话,随意调课,讲课时接打电话或抽烟,随心所欲;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动不动就发牢骚和怨气,以致对学生造成误导;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随意用参观、看电影、阅读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甚至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自身缺乏修养,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所以在学生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应该倾注同样的关爱,同样的尊重。眼里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见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学习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提携、指点和鼓励,而不是冷眼想看,漠视他们,更不能说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作为老师,说话一定要注意:教育他们,但是不能口不择言。师生真诚相待,用真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生,许多学生在真情感染下会慢慢改掉劣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摘要:本文从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对策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理想,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于祖国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德育管理队伍。
1)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引导全体辅导员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辅导员忠诚于教育事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做一名合格党员和合格辅导员紧密结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要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师德建设目标,把师德建设的具体任务落实到教研室,落实到每个辅导员身上。增强辅导员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3)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要平时德育工作中,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要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教育综合改革教师培训评价研究
一、评价方法趋于综合性与技术化
(一)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教师培训开展初期,培训评价主要是对出勤率、日常作业、课堂表现、结业论文或试卷考试等形式的考查。这些评价方法常见、易操作,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方法自身的不足和方法间该如何相互配合使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如出勤率可以有效统计出勤人数,但对培训本身的优缺点难以反映,更不用说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又如考试,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测量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考试来评价,在应用上仍存在局限性,同时,考试内容的设计,也存在信度与效度的检验。现在,很多教师培训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询问学员的培训满意度和学习情况,但仍存在片面性,很多如学员掌握程度、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就难以反映出来。总而言之,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教师培训的评价工作,需要多种评价方式间的相互配合、互补有无,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改进,生成综合性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范式。首先,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体现在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相互配合使用上。定量的评价主要指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手段,如表现量表打分、标准化考试等;定性的评价则提倡观察、访谈等。对教师培训的评价,单一的定量或者定性都会使结果产生误差。纯粹的定性方法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精确;而纯粹的定量方法相对科学和严密,但现实的培训情况十分复杂,定量方法很难做到精确模拟现实情况,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很难是准确的。评价中的定量是对培训现实的客观测定和反映,而评价中的定性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前提,而对事实的定量测定又需要相应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判断进行解释。两者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种都会使培训评价不够完整。其次,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相辅相成,从重视结果逐渐向过程和结果评价同样重要转变。以前的培训评价模式,关注对培训结果的鉴别、确认和监督功能,目标往往只在于教师培训执行后的结果与预设的培训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忽略了评价结果对培训过程、方案的改进功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培训的效果,坚持有效的,并对缺乏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进行整改。培训评价的改进和发展性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和开发,这主要体现为评价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培训执行全程的监督和监控,培训评价的功能定位不仅包括鉴别和选拔,还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并重视培训的意义和发展意义。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丹尼尔•斯塔弗尔比姆教授在《系统的评价》一书中指出:评价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如“国培计划”的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监管系统,重视对培训的全程监控,并开通网络匿名评估作为培训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及时发现和修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发挥评价的监督、改进功能。因此,教师培训评价应同时关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即时性、阶段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统一起来,在不同的培训阶段,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反馈,反映问题,以便发挥评价在培训中的监督、改进功能。
(二)技术化的评价方法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培训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主管教育部教师工作全面工作的许涛司长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向现代信息技术要出路,已成为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以“国培计划”为例,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启动教师远程培训探索,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对9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和高中课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010—2012年,通过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培训农村教师近300万人,基本实现了对23个中西部省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依托网络实现。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也在逐渐扩大化、专业化,逐步形成集培训课程、学员参与、实时互动、提交作业、汇报成果等为一体的成熟网络社区。远程网络培训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远程培训评价系统,监督、保证远程教师培训的效果与质量。如“档案袋评价”,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袋”已经开始制作、使用与更新,相信针对教师在职培训的“电子记录袋”也会在培训评价时发挥作用。而该思路也已经在“国培计划”的信息化数据管理中开始实施,相信会对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示。教师培训评价也应与时俱进,新的培训评价观念、方式也将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发展。
二、评价内容趋于标准规范、结构合理、依托理论
培训评价的内容设计通常是围绕培训的目标与实施展开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评价内容,可以科学、有效地反映出培训的效果,并能监测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培训呢?总结现有的文献研究,培训评价内容的设计正从标准规范、结构合理、依托理论三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中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摘要: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师德教育意义深远。本文首先就中学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与问题展开分析,然后提出建立健全中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则,最后给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德;长效机制
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师提高自我修养,也需要教育培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一、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师德教育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教师队伍堪称世界之最。这支队伍承担着亿万儿童培养教育的神圣使命。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历史和现实一致表明,谁掌握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高质量的教师决定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是改进教风学风的有力手段,更是当代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必要内容。教育优先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发展教育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加向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作风、新作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10年10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提出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党的报告指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教育部先后制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然而,对师德工作的重视和多部文件法规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师德不断提高、师风持续改善,或许更意味着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长期性。
二、中学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与问题
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学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而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学校方面: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传统文化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以智育为中心,德育停留于口号上、标语中;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教师只管教书不知育人,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校德育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方向不明、方法不当、动力不足。教师方面: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工作敷衍,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认真,教学效果差;工作作风浮躁,缺乏责任感,精神萎靡,纪律涣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人师表意识淡漠,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责罚、打骂、侮辱学生;强迫学生购买教辅获取回扣,有偿补课,等等。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教师失德现象发生,切实提高中学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中学教师师德素养。
新形势下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新形势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还指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1]。同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职责,即教师是专业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要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新思想,为学生塑造生命。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努力。鉴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都满意的高校师资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即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育战略,积极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力军。简言之,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陆续提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及“四个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本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意识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性,即有必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其外部环境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及网络环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低、人格品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其作为全社会高尚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角色的扮演,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改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使教师有能力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交流日益增多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作用由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变成了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面对这一形势,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方针,认清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地发挥自身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影响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严肃认真地按照相应要求对待教学工作,这样就能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提供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正处在三观的发展变化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教育。而高校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觉悟、价值取向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旦高校教师的素养达到了这一高度,就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些素养示范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师德教学创建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覃红 单位:贵州市解放桥小学
以活动为载体,紧扣师德教育主旋律,进一步夯实师德教育
加强领导,组织部署到位。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以教导主任为副组长,以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各大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有关岗位及责任人。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确保了系列教育工作和活动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运作高效、成效显著。注重舆论导向,宣传动员到位。学校要将宣传动员作为突破口,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具体要求,让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赋予教育和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认识到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
我校倡议全体教师努力践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为人师表,以德修身,以德树人;———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乐观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为国育才。我校重视师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和社会舆论宣传。通过宣传橱窗、活动简报、办公室阵地建设等形式广泛地向学生、家长、社会作宣传。全校教师对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和目的的认识不断得到强化,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师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习,培训认识到位。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提高认识。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和《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种法律法规;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学习《学会赏识爱满天下》、《向生活微笑》、《欣赏给人力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用生命理解教育》、《态度就是竞争力》、《论责任》、《致加西亚的信》等一系列精品文章或书籍。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广大教师认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明晰的法律常识,还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学会在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去寻找快乐、发现快乐,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此外,以活动促学习培训也是我校重要的教育方式。学校举办师德教育讲座、师德论坛,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习培训。教师在参与和互动中体会到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活动有效地引导广大教师以“德艺双馨争做人民满意教师”为自己追求的个体发展目标。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了认知,指导了教师的师德行为实践。
将师德教育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有机推进师德教育活动,求真求实,注重质量
一是将师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念相融合。师爱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用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师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我们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大力倡导“教育从平等对话开始”,激励教师努力做到“不选择、不挑剔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教学力争“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在实践中,教师们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师队伍的师德认识在不断提升。“快乐是孩子的心理维生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爱生奉献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将师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扣住以师德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个主题不放松,密切结合团队的建设、教师专业化培训、校本研修、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学校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展开,使师德教育与教育教学每一项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师德教育也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了高起点和高目标。三是将师德教育与学校党建和民主评议行风相结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师德修养。抓党员带头。要提升教师整体的师德素质,党员教师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支部结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教育活动,制定了《党员目标管理细则》。党支部要求每一个党员教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自觉地对照自己,认真剖析,及时整改提高,达到“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