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结课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师德结课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师德结课总结

当代教师师德探讨

一、当代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学不够严谨,缺乏敬业精神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要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当代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治学不严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看重评职称、获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成果不惜造假,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个别教师还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败坏了学术风气,玷污了高校校园净土。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疲于上课,获取超课津贴,由于教学任务过重,而忽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和一些商业活动中,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无心钻研教学,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有的上课甚至没有教案,手捧一本书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不可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目前高校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化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经常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不注意自己话语的导向性;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组织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开会讲话,随意调课,讲课时接打电话或抽烟,随心所欲;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动不动就发牢骚和怨气,以致对学生造成误导;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随意用参观、看电影、阅读等方式代替上课;有的甚至重言传轻身教,在对学生说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形象。因自身缺乏修养,师表意识不强,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所以在学生中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应该倾注同样的关爱,同样的尊重。眼里只有学习优秀的学生,看不见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学习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提携、指点和鼓励,而不是冷眼想看,漠视他们,更不能说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作为老师,说话一定要注意:教育他们,但是不能口不择言。师生真诚相待,用真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生,许多学生在真情感染下会慢慢改掉劣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阅读全文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浅论

摘要:

本文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感悟,反思高校师德现存问题和成因,浅谈如何在制定师德规范、完善师德考核等健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执行和监督,创新建设方法,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先进典型,构建监督监管机制,真实开展学生评教,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师德建设;执行监督;长效机制

高校是教育和培养青年的天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践行的前沿。高校教师是党和国家实现教育育人兴国的前行军。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质量,甚至可能影响至他们的终身。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期待;教师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心不强,为人师表不够自觉;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亟需更新,教书育人的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教师虐童、教师公开索要礼金、著名教授学术不端、知名学者贪污科研经费等师德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挑战着公众的良知和底线,国家、各省市不断出台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文件规定,把高校师德建设提上重要的工作议程,自上而下要求高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1高校师德现存问题

1.1不同年龄教师存在不同的师德问题

阅读全文

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探析

摘要:

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的后备军,而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师德的养成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师德状况。本文从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入手,指出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课程强内化、榜样示范等方面提出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师德;养成

一个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更取决于其个人的师德素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行业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师德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内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师范类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跟其他非贫困生相比,大多数学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往往通过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以便减少父母的负担,尤其是个别学生可以作为师德教育标兵加以宣传。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他们自卑、自我封闭、脆弱、盲目攀比但又囊中羞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部分同学加以密切关注,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使其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增强师德内化,成为祖国教师的后备军。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家长及教师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师德的八大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模范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中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师的职业纪律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循的规章与条例。师德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结果中得以体现,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师德中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师德中的教师作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的总和。师德中的职业荣誉是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肯定及赞扬,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建设的投入。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在这里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国家、自身、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最后总结,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问题;对策 

近年来教育界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从上海携程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到江西南昌豫章书院打死学生,再到湖南桃江县肺结核事件,这些事件都是近年来发生的,虽然这些事件没有发生在高等职业院校,也没人能说清楚学校的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是这样的事件足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也给高等职业院校敲响了警钟,加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

1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思想认识滞后,育人意识不够

在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因为喜欢教书育人而选择当老师,更多的是因为教师工作相对稳定,并且有寒暑假。他们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作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承,也没有想过要实现高尚的教师职业理想。有些教师甚至为了挣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时刻做着跳槽的准备。还有一些教师迫于生活压力,利用高职院校教师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优势,身兼数职,开办公司、开网店、做微商、公司兼职等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过多的从事社会活动的时候,就会逐渐忽略教育教学工作。

1.2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不够

阅读全文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论文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师德修养

1.1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许多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及时更新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和知识,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1.2参加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短期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

1.3通过自学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师德修养

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机会毕竟是有限的,而学习与掌握的信息知识又是无限的和迫切的。要想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自觉学习,就必须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教师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阅读全文

双元育人模式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校企融合不紧密、“双师”力量薄弱、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以沈阳中德学院的发展经验总结出一些措施:学院要对教师进行“双师”培养,与企业进行校企联合育人,采用“双元制”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学徒的培养,不要局限于课堂教育,还要渗透到学院日常工作及人才培养的始终。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元制”育人模式;师德师风

一、立德树人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立德树人重在“德”字。德字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教师的德行。教师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无法以实际的工作效果来衡量工作量,一节课是否用心准备、是否心系学生等都是无法量化的。教师要时刻以道德为准绳来鞭策自己。二是学生的德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课堂及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习得的。作为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结束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技能型的工作,工作中稍有怠慢就容易使整个零件损坏甚至造成整个产线停产,所以,对于高职学生,对德育方面的培养尤其重要[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时代,在“2025中国智造”大背景下,“工匠”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人,也可以是任何领域中勤勤恳恳、专心专注、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3]。工匠精神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凸显,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是实现智造强国梦想的重要支撑。党建工作是高校师生政治思想工作的统领[4]。将日常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到例行党的知识理论学习中,对于提升学院整体师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道德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学校培育现状

(一)党政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不紧密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采用单一的依靠学校自身的培养模式,虽然现代学徒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校企合作并不紧密,仅限于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仍由学校教师在校内教室独自完成,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没能形成良好的衔接。“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5]。采用“三会一课”制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没能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到每次的会议和党课中,造成学习中过于停留在党的思想上,而与实际教学结合不紧密。

阅读全文

国培计划对英语教师师德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笔者首先逐字转写了访谈录音,并总结了背景信息。数据分析主要有三轮:第一轮,仔细阅读了数据,根据论文的中心内容围绕“师德”与“国培计划”做了初步的编码;第二轮,对第一轮的内容进行了改进,进行二次编码;最后一轮是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再次仔细阅读编码内容,确定需要的材料。笔者在分析全过程中撰写了备忘录。

二、研究结果

1.教师职业倦怠对师德的影响。

面对各种压力,很多老师都产生了职业倦怠。L这么说:有的人老说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其实我们做老师的也有来自工作、领导和家庭的压力。当提到如何去处理这些倦怠和压力时,L提到,有时候一定要学会给自己放个假,同事相劝啊,自己想一想,这些事情就会慢慢淡定下来,这么多年了,也学会如何去控制负面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但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其把握能力可能有些欠缺。W提到,会把事情先放一放,冷静下来,如果一堂课下来感觉不在状态,自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

2.师德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

从受访者所谈到的他们所教的学生,我们了解到师德对教师教学方面有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各个方面。这就说明了教师要从“台上圣人”sageonthestage改为“身边向导”guideontheside。(秦秀白2005)教师其实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外语教学尤其如此。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交际人和参与者,只是教师多一种责任和功能,需要时给学生指点和帮助。

阅读全文

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摘要: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高师院校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尝试,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加以课堂实践,以期培养出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师范生。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学科教学论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其要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任。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基地和摇篮,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实施。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同时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想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师范院校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职业道德培养,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进行师德教育。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等,其中学科教学论是专业性和教育性并重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以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1“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

“学科教学论”是面向大三师范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共计54学时,3学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本课程主要向学生系统传授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的策略、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等;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的能力。本课程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传授给师范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关注到对师范生的价值引领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建设,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场所大多是中小学或教育机构,教育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师范生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因此,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实践探讨

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进行师德教育时可着重培养师范生的爱国敬业之德(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之行(敬业、平等)、与时俱进之品(敬业)和尊爱学生之情(平等、诚信)。总之,既要让学生成为具有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合格的未来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健康身心的社会人。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以本课程的一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为例,阐述在课程教学中是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