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交流材料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师德交流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师德交流材料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培养途径

【摘要】介绍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论述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阐述了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标准,重点论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师德师风的培养途径,探索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师德师风素养和综合素养模式。

【关键词】师德师风;双师型;培养途径

1.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来看,师德师风的建设一直是其职业教育先进的关键因素,师德师风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重要环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正在“职教20条”的政策引领下快步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师德师风标准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教师应该是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教师队伍,应具备的能力标准有:(1)师德师风与职业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敬业爱生,具有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具有大国工匠的职业风范和职业素养。(2)专业理论素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具有较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独立承担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工作。(3)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精益求精的实操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基本功,熟悉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能够独立承担该专业的实验、实训、技能鉴定考核、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相关实践教学工作。(4)专业扩展能力:熟悉建材专业链和产业链关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5)教学组织与管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能够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课堂节奏,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保质完成任务。(6)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的科学理念,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掌握创新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创新活动和参加创新型技能大赛。综上所述,“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养。

3.师德师风在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培养中的有效途径

阅读全文

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趋势依然迅猛,为满足教学评估等办学指标需求,此类高校不得不大量引进刚毕业青年教师来解决燃眉之急,导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因此,提高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以滁州学院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例,详细阐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和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深刻探究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力求切实把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路径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尤其是千方百计促使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在于为地方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此类院校由于起步晚,导致发展不平衡、师资条件相对较弱,并且教师队伍中主要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新建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德师风相关政策既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更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大都超过一半,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任责无旁贷。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与当代大学生言谈举止相似,形象特征相仿,思维形式相近,甚至年龄一致,无形中能够影响着大学生言行。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修养方面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路径,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其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传道授业的灵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状况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个别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显现出以下几方面滑坡倾向。1.理想信念不坚,思政素养有待提高。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理想信念不强、思政觉悟不高等现象,对师德修养意义认识不足,忽视理论学习,这样无形中淡化了师德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等活动,甚至有时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非主流思想,发表消极负面言论,错误评论不良社会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坚,觉得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2.育人理念不强,唯科研意识需要弱化。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属于转型发展学校,起步较晚,因此,在大学全员育人理念方面相应的体制建设仍不健全,存在唯学历、唯项目、唯论文等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现象。学校为了发展,会出台相关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比如对于获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发表国内外高级别论文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措施或者物质奖励等,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下,让青年教师唯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滋生青年教师全员育人理念淡薄、片面追求科研业绩等不良现象。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财力较少,有限的资源用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课时津贴投入不足、教学考核评价不完善,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投入备课的精力少、课堂育人随意,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不能“授人以渔”,与育人宗旨存在差距。3.奉献精神不高,集体观念亟需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青年教师奉献精神较弱,平时容易急功近利,较为看重物质利益。一些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授课不认真,较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另外,还有的青年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关心爱护学生,觉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自己毫不相干。现在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工作中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不愿意多付出,更不愿意融入团体,存在着追名逐利,唯利益至上、奉献意识不高、集体观念不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文化传承的美誉。

阅读全文

开放式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开放式教学培训模式探析

(一)师德类培训模式

师德类培训针对的主要是教育新理念、师德性素养的培训,以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理念,完善新的知识体系,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师德培训的主要手段有:读书反思式,即通过学习一些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的书籍,相互交流并深刻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然后撰写学习心得,反思教学行为,使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增强,并且提升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等等,最终目的是将新观点、新理念与自身教学实际相联系,不断审视、分析和反思,达到精神和理论、素质的升华;专题讲座式,即将与教师及学校发展实际相关联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讲座主题,聘请专家或安排本校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后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交流,培训面积较大,能够及时地针对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展开,与教育教学发展新方向联系密切。

(二)知识类培训模式

知识类培训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式,即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拟定学习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确定自己学习的所需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再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体或小团体学习的一种培训模式,该模式突出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性地位,能够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对教师自身学习动机及学校学习氛围及条件的要求较高;创新学习式,即在培训中以新知识、新能力、新技术的传输、学习为主的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使教师能够科学地认识和学习新的思路、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以创新性理论推动教师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深入。该模式有利于教师新观念的塑造,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技能类培训模式

技能类培训模式主要有:诊断矫正式,即聘请专业的培训者或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过程进行理性的、严谨的考察和讨论,有目的性地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步骤可以分为:诊断、处方、学习、实践、总结,这一模式为教师实践活动的反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机会,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有利于教师个体技能的提升;导师带徒式,即一种以名带优、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分为:选聘、建制、引领、评价,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把培训过程落实到个人,培训过程简单明了,模仿式操作能够促进自主操作的转化;观摩交流式,即组织教师之间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类的观摩交流,以课堂实践为基点,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观摩,这种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有利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困境

摘要:师范院校应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将师德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但在推进师范生师德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遇到了一些困境。为了摆脱这些困境,需要建设多维度师德教育模块化显性课程体系,优化师德教育培育模式,建立基于知识与行为表现相结合的师德教育课程评价范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困境;优化策略

一、遇到的困境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教育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建设”等要求。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也将师德作为首要素养提出来。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首要理念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反映到师范院校层面,各类培养小学师资的院校应当更加以师德为先,将师德教育置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应当成为小学教师的首要核心素养。师德教育课程按其表现形式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推进师德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无论在显性课程的设置与价值取向上,还是隐性课程对师范生的师德行为塑造与养成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师德教育的显性课程存在的困境

1.师德教育课程设置:《教师职业道德》模块课时和学分少,甚至没有。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明确要求设置《教师职业道德》模块。从2016—2019年期间一些学者对师德教育课程建设的调查结果来看,师范院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模块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有些学校没有独立的师德教育课程模块,有的分布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模块内,易将一般的社会道德与特殊的职业道德相混淆;有的分布在教育学类课程的教师与学生章节中,师德内容散落,难以形成体系。也有不少学校按照要求,独立设置了师德教育模块,但从课程设置的课时、学分看,该模块一般只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只有1—2课时,学分仅1—2分,有的学校开设的还是选修或系列讲座。2.师德教育课程目标:重规范的认知,轻德性的养成。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乃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精神品质,具有主体性。规范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社会性。师德教育一直呈现出一种重规范教学而轻德性养成的取向。这种取向完全受“知识论”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知识论”师德观的影响下,师德教育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但“知识论”师德课程观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唯“知识”倾向,忽视人的情感,造成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不统一,规范与德性的疏离,现实教育中诸多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事件的发生也证实了这一点。3.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求崇高化,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关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规范;2012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提出了“专业理念与师德”19项基本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实施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的“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坚持言行雅正、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规范从教行为”十项行为准则。这些规范、要求或准则体现的是国家、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一种抽象化的原则性的道德期待,具有理想化的特征。教师相比其他社会职业而言,需要更高规格的道德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理想化、抽象化的师德内容往往被人为拔高地解读,过于强调崇高性,从而失去了师德教育的现实性,只重视教师的事业需求,忽视了教师的正当合理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易使大多数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践行的动力。现实生活中,人受认知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道德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会有差异,期待每一名师范生的师德行为都能达到理想化的高标准,显然缺乏现实的教育实践基础。

(二)师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存在的困境

阅读全文

职院师德师风创建思索

调查的主要内容

教职工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职工对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认识;教师职业素养。

调查形式与方法

本课题组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师德师风抽样调查。师德师风调查形式、方法包括:1.问卷调查;2.座谈会(召开小型师生座谈会);3.个别走访(走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和学生,如离退休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受表彰教师和学生、违纪被处理学生等);4.查阅资料(为佐证调查的结论,从学院的规章制度、教师结构、教师违纪记录、教师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资料中获取材料)。本次共发放教职工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84%。从问卷回收情况和答卷的情况来看,广大教职工积极配合了此次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中男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32%,女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68%;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占56.2%,35~50周岁占31.4%,50周岁以上的占12.4%;从工作岗位来看,教学一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员的47.6%,管理(含双肩挑)占27.8%,教辅(职工)占24.6%;从教育工作年限来看,从事教育工作1~5年的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73%,5-10年的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13.5%,10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3.5%。本次共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其中男生46人,女生96人,分别占32.4%和67.6%。一年级42人,占29.6%,二年级50人,占35.2%,三年级50人,占35.2%。共产党员4人,共青团员123人,一般学生15人。

调查结果分析———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师德师风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院师德师风总体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我院师德师风是比较满意的。教师回答“很好”、“较好”占86.5%(教师问卷35),学生对教师的师德持肯定态度的人数达89.4%(学生问卷20)。可见,我院教师和学生绝大部分都认可我院的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校师生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高职办学的特点认识比较清楚。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勇于创新、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但少数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对自己胜任教学工作的信心不足、育人意识不够、科研水平不高等,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可见我们作为一个三校合并,仅成立6年多的新高职院校,在面临三校合并后行政人员、教师、后勤各部门重新融合的重重困难下,我院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高职教师队伍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复杂也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对于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和威望的因素,“作风正派”(18.3%)、“举止优雅”(27%)、“知识渊博和教学水平”(64.3%)、“对学生有爱心“(65.1%)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应该具有情操高尚、学识渊博、富有责任心,同时谈吐得体、举止高雅。在回答“您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有无必要”问题时,有94.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仅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无所谓”,没有学生选择“没必要”进行建设(学生问卷)。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59%的学生都选择了“道德品质”,33.1%的学生选择了“待人接物”,24%的学生选择了“创新素质”,20.4%选择了“工作能力”,只有9.2%的学生选择了“研究能力”(学生问卷)。反映了学生最看重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其次,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在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师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之间,高职学生更重视后者。在回答“您认为有没有必要把师德作为评价指标,列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有61.1%的教师选择“应该列入”,说明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教师问卷)。说明我校师生普遍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肯定师德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上比较统一。

阅读全文

教师师德创建影响因由思考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可由内因而至外因,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心理健康、职业认知、评价机制、外部环境。可从这四个维度入手,探索从良好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职业认知、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心理健康是良好师德的前提,是处于最内核的因素。目前,由某高校完成的《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再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7%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教师中有23%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的教师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2%的教师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目前呈现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职业倦怠症,即对教学科研工作提不起兴趣,缺乏进取心,工作应付差事,创造力枯竭;二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即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学生的信息源越来越丰富,高校教师的权威感和成就感降低;三是心理亚健康状态,即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持续的焦虑、失眠等。大学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还是管理者,多重角色对教师提出了多重要求。而青年教师更是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工资调级、课题申报、受聘任职等一系列带有硬指标的具体问题。

在繁重的压力之下,一些青年教师出现了焦虑、紧张、烦躁、工作懈怠等情绪表现。此外,生活压力也成为影响现代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收入低等现实条件下,年轻人所面临的住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青年教师背负的沉重的心理负担,一些青年教师心生迷茫,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高校青年教师虽然普遍具有高学历,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能力。所以,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师德建设的影响作用,把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同时,要关注青年教师的个性心理,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调查,在每年岁末年初、职称评审前后、年度考核前后等敏感时段,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讲座,还可以通过温馨谈心室、青年教师沙龙、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疏通心理宣泄的渠道。此外,还要关注青年教师生活,解决实际困难,提供进修平台,拓宽提升空间。[4]

职业认知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和职责的履行。教师师德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对教师的一项职业要求,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实际上,师德建设目标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应当着力促进教师将师德提升内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这是从内在因素加强师德建设的第二维度。现在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就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教师角色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识没有扎根在思想深处。一些青年人只是将教师定位为“从事某职业的普通人士”,将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于教师所被赋予的神圣职责认识不到位。因此,要下力气引导好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提出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观念,确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角色定位,既要做学生学问的领路人,又要做学生品德的楷模,以从教为乐,增强内驱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第一,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做好职业规划。许多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学校,来到学校之后,没有受过正规的从教培训就直接站到了“三尺讲台”。在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很多不适应,教学设计和教法上遇到很多困难,对自己的职业认知不深入,职业规划不足,或者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职业规划,陷入迷茫和彷徨。针对这种情况,要把教师职业认知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可组织新入职教师学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学习《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把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及其他师德材料汇编成《学校师德建设手册》,每位新教工人手一册。此外,请优秀教师代表现身说法,在岗前培训中讲解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认识教师职业要求,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职业道德意识。第二,选择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业务素质等方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师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来带动和感染青年教师。切实解决青年教师遇到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还可选送青年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培训。第三,积极组织青年教师的党、团活动和联谊活动,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渗透师德教育。如,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我的育人观”大讨论活动;结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教师节前夕开展“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促和谐”师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开展“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和我国当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树立正确导向。

师德考核既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考察和评定,也是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转换机制和教育渠道的方式。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将考评、激励与监督结合起来。首先,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评机制。各高校应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制定本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明确学校师德考评制度和师德档案制度。认真开展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坚持以平时考核为主、定期考核为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其次,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激励机制。坚持把师德考核结果放在年度考核结果的首位,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在各种师德评选活动中,对被评为师德先进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之外,在涉及到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出国进修、评优奖励等重要问题时,优先考虑师德考评突出的教师。再次,完善青年教师师德监督机制。一是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监督电话、师德监督网页等,拓宽师德监督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监督;二是成立青年师德建设督导组,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和教师意见,了解掌握一手情况,落实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发放学生、家长、教师问卷,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情况的监督;三是落实督查通报制。对确定的各项师德建设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督查,通报情况,整改问题,促进落实。#p#分页标题#e#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环境因素,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要积极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作用,从外部环境的角度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养成和固化。一是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校园文化。为青年教师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校训解读活动等,搭建青年教师和杰出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和学校未来的缔造者,增强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二是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要定期举行学校师德评选表彰活动,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要充分发挥校报、橱窗、电子屏、校园网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如在校园网主页设立“师德建设”专题网站,大力宣传上级组织有关师德建设的精神、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学校开展师德建设的最新动态,宣传先进事迹,展示师德风采,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5]三是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青年教师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举办青年教师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青年教师音乐会、才艺比赛、青年博士论坛、圆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吸引、熏陶和引导,使青年教师磨砺师德意志,陶冶道德情操,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

阅读全文

学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新思路

【摘要】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幼儿教师职业群体的师德建设要始于职业培育阶段,对学前师范生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应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年来,国家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然后学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仍面临着如师德养成教育的系统性不强,模式缺乏创新性,评价错位带来的改革困难等许多问题。创新学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催生师德养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学习新形态的产生,无疑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师范生;师德;新思路;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注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师教育中的师德建设倍受社会关注。该《意见》指出,“突出师德”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推进《意见》的实施,教育部又相继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3个文件,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培育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职业的特殊意义决定了教师群体应该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正如2018年5月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的“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近日,教育部又曝光了6起违反师德的典型案例,严重损害师道尊严。可见,个别教师仍然“不学习、不守纪、不收敛”,做出了有违师德准则,践踏师德底线的行为。在幼教行业中,虐童事件、歧视辱骂幼儿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而且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敷衍教学、言行失范、无爱心、无耐心的情况,致使社会对幼儿教师群体的不信任、不尊重。[1]因此,探索一条新的学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新思路,对深化新时期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幼儿教师职业群体的师德建设要始于职业培育阶段,对学前师范生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应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学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师范教育当中,学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存在着课程欠缺、内容模块陈旧、脱离实践、途径单一、师德评价错位等问题。学前师范生普遍对幼教职业缺乏情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理解不深入、不全面、不正确。

1、师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框架中第一个维度就是“专业理念与师德”,该维度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已成为幼教领域的普遍共识,也是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学前师范教育都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师德教育类课程就更显不足,且缺乏系统性。有学者对我国七所师范院校或设有师范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明确设有师范生修养课的只有华南师范大学一所,而其他学校则未单独开设专门进行师德教育的课程,仅将相关师德内容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如陕西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如宁夏大学师范专业)之中且其所占比例不多。”[2]在《教育学》、《学前教育原理》等课程的部分章节中涉及到“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时,教师会笼统地讲授一些,学生即无法获得系统的师德理论知识的理解,也缺乏相应的师德体验,并且无后续的指导和引领。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师德素养培育教师,课程教学之外忽视系统的引领和指导,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前师范生师德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全文

影视作品师德教学的应用

本文作者:梁萍云 单位:梧州学院

前苏联影片《山村女教师》中的瓦连卡,师范毕业时毫不犹豫放弃可能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偏远落后的乡村做一名教师,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惜被人误解、责难甚至排挤;《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用她的朴实、善良和执着,别样地演绎了一位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影视作品形象地演绎了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热爱学生就是教师全面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长不懈努力。在教育影视作品中常常浓墨重彩地表现教师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怀。

影片《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为了给孩子们买电脑,一口气喝下一瓶“二锅头”以换得村里“大款”的资助;《烛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师王双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影片《我的教师生涯》中的陈玉老师,自掏腰包送学生去学音乐,卖掉家里的年猪给合唱团的孩子们置办演出服,年老时还出资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光和热。这就是师爱,无私而纯洁,博大又深厚,感人肺腑,温暖人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在专业活动中的表现,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在《乡村女教师》中,为了让孩子们上学,瓦连卡挨家挨户去做家长的工作,第一天上课时,教室空无一人,她依然认真地对着空教室讲课,她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教他们认识花草树木,快乐地学习知识;《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深得学生喜爱。

这些内容诠释了教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源自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富于个性的教学艺术。为人师表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化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言行举止垂范于世人,处处为人们做出表率。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体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内在教育思想和健全个性的外在表现,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如在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连卡为了帮助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她带头捐出自己的薪水,在她的带动下,那些以烧钱为乐的赌夫惭愧不已,纷纷捐资相助;《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用她的善良乐观和朴实的行动打动了城里来的教师志愿者夏雨,使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留下来坚持支教。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和世人的表率,体现了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修养。教育影视作品通过形象地再现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艺术地再造了一个个具有丰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形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这些都是人民教师的道德楷模,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教育功能是在对其鉴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教育影视作品鉴赏是指以具体的教育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作品的教育内涵,并得到精神愉悦和情感升华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教育影视作品作为审美客体,经过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最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1]。教育影视鉴赏过程可分为教育影视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2]。

例如对影片《乡村女教师》的观摩赏析教学,通过屏幕上破旧不堪的民房和校舍,大胡子男人殴打其妻子而旁人冷漠麻木的表情,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女教师所处的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社会环境;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来到田野,观察花草,观赏雨后彩虹,自由快乐地嬉戏,学生读懂了女教师正在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用希望之光照亮他们懵懂的世界;大厅里校友会正在举行,音乐欢快,笑语喧哗,来自各行各业的昔日学生簇拥在女教师周围,头发花白的女教师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学生感受到了女教师内心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由此深切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多么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从事这样的职业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把一生都奉献给这样的职业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从而更加坚定了其教育的信念,并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努力。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学生从屏幕上的直观信息,运用感知和注意心理开始审美直觉活动,在这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想象、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审美情感,最后通过综合概括思维,深化体验,提升情感,实现审美升华。

将教育影视作品与师德教育理论相整合,使之成为师德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师德教育理论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它与心理学课程同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学科,具有先行学科的性质。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因而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相整合,使之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师德教育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感性的维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感性中理解师德理论,在理性中升华师德情感。例如关于教育观,它是师德大厦建设的基石,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源于对“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认识和深切体验。同时,对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也是师范生客观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实施成功教育的基础理念,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中引用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内涵的论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