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汇报材料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师德汇报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师德汇报材料

以评促建高校班主任管理模式思考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从班主任考核办法的修订、内容、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深度分析了所在学院的以班主任测评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管理模式,给出了一种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模式思考。

关键词:艺术类学院;高校班主任;班主任考核;班主任队伍建设

1积极听取意见,完善考核办法

笔者所在的学院属于艺术类学院,由于专业特性,专业老师对做行政工作有经验不足,对于如何开展工作不知所措。学院的班主任工作一直在开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效不大。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院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考核办法》,一方面通过考核评优给班主任施加一定的工作压力,激发工作活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班主任考核办法》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指导,补足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短板。每年招生完成后,学院根据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新一级班主任的招募;9月,对招募到的新班主任进行上岗培训,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发放与《班主任考核办法》配套使用的《班主任工作手册》。经过几个学期的实施,《班主任考核办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某些考核条例不够明确,表述含糊无法进行评估、一些考核条例与实际情况不符、同一考核内容在加分和减分上体现得不一致、毕业班肄业班的考核标准一样但实际情况不一样、评优人数过少分布不均、学生测评部分所占比重过大等。通过多方调研,积极听取意见,学工办不定期组织班主任对《班主任考核办法》进行讨论,不断对其修订、完善,更好地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推进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2严格执行考核,激发工作积极性

学院的班主任测评主要考核各位班主任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由学工办量化考核、学院测评、学生测评三部分按照相应的比重组成,也即:班主任考核成绩=学工办量化考核∗50%+学院测评∗30%+学生测评∗20%。量化考核主要考察班主任的勤和绩,侧重点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组织评奖评优工作、与学生沟通交流情况、家校联系情况、学风建设、宿舍管理、活动开展、班级建设等方面。“学工办负责对班主任履职情况实行一月一公示、每学期末汇总再公示。”摘自《班主任考核办法》(下同)第六条。“学院测评由院领导及教师代表对班主任履职情况进行打分,取平均成绩为该班主任的学院测评成绩。”(第七条)主要考察班主任的德、能、廉,侧重点在班主任的个人品德、所带班级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创新性工作等方面。“学生测评随机抽取班主任所带班级学生代表通过网络对班主任工作予以评分(参评率不低于30%),取平均成绩为该班主任的学生测评成绩。”(第八条)主要考察班主任的德、能、廉,侧重点在班主任的师德师风以及工作的落实情况。根据《班主任考核办法》的规定,“每学期对班主任的履职情况进行一次测评,年终取两个学期算术平均分作为自然年度班主任考核最终结果。上半年毕业班班主任及当年新生班班主任只计一学期考核成绩。”(第四条)“班主任工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优秀率为30%,其余原则上评为合格。学院对获评‘优秀’的班主任进行表彰,发放荣誉证书及物质奖励,并且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合格的直接撤销其班主任资格。”(第九条)从2017年严格班主任考核以来,在《班主任考核办法》和《班主任手册》的指导下,本来不擅长开展行政工作的艺术类学院的班主任都慢慢成长,工作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已经有20余名班主任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各班学风建设、党团建设、精神面貌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先后涌现出了两个校级十佳班集体、一个校级活力团支部、两位校级十佳班主任,学院的整体风气也变得更好,学院的班主任管理在全校范围内深受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基础是“合”,要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全过程链接“生师家校社”五大主体,全局性优化“人财物时空”五大条件,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此背景下,学院的《班主任考核办法》对班主任提出了家校联系要求。新生开学时,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日常管理中,班主任通过家长群分享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学习、发展等问题;每学期末,通过网络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动态,解答家长的疑问。通过一系列举措,学院沟通了家校联系,实现了家校共育。

3及时总结表彰,做好经验分享

阅读全文

中心小学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区教科局党委的部署要求,从年4月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这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结合我校的实际,现就在党支部和党员中深化“科学发展先锋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以“争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战斗堡垒,争当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时代先锋”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六个教育发展方向,从我校实际出发,强化举措,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学校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战斗堡垒、党支部带头人的模范带动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全校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办好镇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实践工作中建功立业、创先争优。

学校党支部和党员都要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要根据党员的岗位特点,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确定具体活动主题,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是学校党支部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服务教育、建设队伍和围绕区教科局党委中心工作任务,继续开展效能建设、蹲点调研、公开承诺、行风评议等工作,强化业务素质,抓好主题活动,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作风转变,提高机关效能。

二是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设计载体,通过创建党员先锋团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模范教师评比和争当师德标兵等活动,努力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让广大师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听取师生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监督,并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在全校中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阅读全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3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篇1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师德建设的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师德建设内生动力,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关键词:师德建设;策略;立德;立业;立人

随着师德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不同程度地遇到建设内容“难深入”,建设举措“难落地”的问题。因此,通过聚焦师德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源于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人的需求是人行为动机的产生根据,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愿望反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来分析高校教师的行为动机。

1.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从道德存在的社会视角来看,立德是指教师遵守社会对其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教师职业伦理。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要遵守社会契约、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分工,要遵守社会对教师“正当性”的规定,以符合教育对善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普通人,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具备基本的道德保障和教师工作待遇保障,从而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和维持基本生存所需。

阅读全文

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现象分析

摘要: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以其习惯性、隐蔽性和危害大的特征,通过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和情感冷暴力三种表现形式显露出来,已成为当前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鉴于此,通过分析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产生的原因,从导师、研究生和高校层面提出了遏制减少教育冷暴力的建议。

关键词:冷暴力;师生关系;研究生

研究生师生关系作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教育冷暴力现象作为研究生师生关系极端不和谐的表现,成为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影响研究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值得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研究。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概念

冷暴力一直以来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冷暴力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虐待,主要出现在家庭成员、工作单位成员和学校师生之间,造成了许多社会悲剧。针对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已有文献材料综合[1],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冷暴力是出现在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一种隐性暴力,作为处理矛盾的方式之一,作为施暴者的导师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对作为受虐者的研究生实施语言、行为、情感三方面的非暴力攻击行为,致使其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从而达到惩罚研究生过错的目的的行为。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特征

阅读全文

特邀党建组织员参与青年教师党建工作

一、青年教师党建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及薄弱环节

(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诉求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文化理念的交流、交融和交锋错综复杂,日益深入。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战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阵地,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分化渗透的“突破口”,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成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夺青年人才的重要区域。面对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思潮、生活方式的杂乱冲击和负面影响,一些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严重扭曲,他们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出现巨大波动,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领导的信赖。这就更加需要在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一贯表现和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作为重要考察内容,严格把好发展党员的入口关。

(二)利益分配格局和价值评判标准多元化对青年教师人生目标的干扰。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式。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势必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的规划与憧憬。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使得一些人不讲社会责任,不守道德底线,不谈人间真情,罔顾客观规律,由此极大地冲击着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衡量标准。在是非观念模糊、评判标准不一、制约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有些人注重物质利益享受和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团结意识、奉献意识、系统社会思想,最终必将导致个人私欲膨胀,使团队意识和集体力量弱化。这些虚浮杂音会对青年教师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主旋律产生一定干扰。

(三)高校党务工作人员的紧缺和经验不足对青年教师党建工作产生一定制约。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大幅攀升,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总量也迅速扩大,并且呈现出年纪轻、学历高、国际化的特点,这就使得高校青年教师的党建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近年来有些高校机关精简、部门合并的改革,使专门从事党建工作的人员编制相对紧张。对一些基层党务工作者来说,由于他们自身存在着党龄较短、党建知识较薄弱、党务经验较欠缺等不足,所以他们在从事青年教师的党建工作中,就会产生理论水平不高、党务知识不够、发展流程不熟、监督把关不严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质量。因此,当前青年教师党建工作亟需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党建知识规程熟练、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强感召力与亲和力的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

二、特邀党建组织员参与青年教师党建工作的优势特点

(一)老同志们高尚的思想觉悟和坚定的党性修养令青年教师肃然起敬。这些特邀党建组织员,既有从小坚定革命信仰、矢志解放事业的革命老前辈,也有从事党务工作多年、熟悉党建工作规程的领导干部,还有理论功底扎实、政治素养深厚的思政教师,他们大多数“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过历史风雨的磨练,感受社会沧桑的巨变,得到党组织长期的教育培养,对党的事业忠诚奉献。与现在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政治觉悟、理论功底、党性修养和奉献精神会让青年教师们从内心深处肃然起敬、心悦诚服。

(二)老同志们精湛的业务知识和崇高的师表风范为青年教师树立标杆。这些特邀党建组织员,很多都是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老专家和老教授,他们不仅有精湛的业务知识和广博的学科背景,可以在专业上给求知若渴的青年教师们释疑解惑;而且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师表风范,也给积极要求上进的青年教师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甚至他们传奇的人生阅历和可贵的探究精神,更为青年教师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了行动的标杆,指引着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

阅读全文

思想品德课中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

教师在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效仿的楷模。这样才能建立教师在学生心目的高大形象,学生才能愿意亲近教师,并认真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才不会去机械地记忆,而是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样更利于学生道德水平与修养的提高,更利于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如要求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自己首先就要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珍爱生命;要求学生与同学搞好关系,自己首先就要与学生、与同事和谐相处;要求不热衷网络游戏,自己首先就要远离网络游戏;要求学生讲诚信,自己首先就要成为重承诺讲信用的人;要求文明用语、礼貌待人,那么自己首先也要做到。唯有如此,才能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情感、思想等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才能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其德育教育并不是教师将知识强行附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真正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理论条框,只注重学习结果的方法,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1.立足教材,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是一切知识产生的源泉,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要用生活之水浇灌教学之花,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提高教学参与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中心向宽广的现实生活辐射,达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使得教学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亲切性,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如在学习《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课时,我问学生:“学期初在全班投票选举班长时,如果我让票数第二的学生当班长,你们怎么想?”学生纷纷表示心里不痛快,因为这样不公平。由此来引入公平,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实例。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来谈谈什么是公平,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公平的现象等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基本达成了对公平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获取直观认知,经过主动思考转化为抽象认知,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巧妙设问,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为学生创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探究行为,积极地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积极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达对到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如在学习《自立自强》时,我首先选取学生代表来说一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最依赖谁,并举出实例。然后再让全体学生思考:“你依赖他人时,你是如何想的,有没有想过不依赖任何人,自己要自立自强?”这样的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激起了学生求知的火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展开主体参与、主动探究。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内化

阅读全文

教育综合改革教师培训评价研究

一、评价方法趋于综合性与技术化

(一)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教师培训开展初期,培训评价主要是对出勤率、日常作业、课堂表现、结业论文或试卷考试等形式的考查。这些评价方法常见、易操作,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方法自身的不足和方法间该如何相互配合使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如出勤率可以有效统计出勤人数,但对培训本身的优缺点难以反映,更不用说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又如考试,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测量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考试来评价,在应用上仍存在局限性,同时,考试内容的设计,也存在信度与效度的检验。现在,很多教师培训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询问学员的培训满意度和学习情况,但仍存在片面性,很多如学员掌握程度、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就难以反映出来。总而言之,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教师培训的评价工作,需要多种评价方式间的相互配合、互补有无,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改进,生成综合性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范式。首先,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体现在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相互配合使用上。定量的评价主要指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手段,如表现量表打分、标准化考试等;定性的评价则提倡观察、访谈等。对教师培训的评价,单一的定量或者定性都会使结果产生误差。纯粹的定性方法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精确;而纯粹的定量方法相对科学和严密,但现实的培训情况十分复杂,定量方法很难做到精确模拟现实情况,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很难是准确的。评价中的定量是对培训现实的客观测定和反映,而评价中的定性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前提,而对事实的定量测定又需要相应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判断进行解释。两者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种都会使培训评价不够完整。其次,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相辅相成,从重视结果逐渐向过程和结果评价同样重要转变。以前的培训评价模式,关注对培训结果的鉴别、确认和监督功能,目标往往只在于教师培训执行后的结果与预设的培训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忽略了评价结果对培训过程、方案的改进功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培训的效果,坚持有效的,并对缺乏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进行整改。培训评价的改进和发展性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和开发,这主要体现为评价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培训执行全程的监督和监控,培训评价的功能定位不仅包括鉴别和选拔,还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并重视培训的意义和发展意义。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丹尼尔•斯塔弗尔比姆教授在《系统的评价》一书中指出:评价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如“国培计划”的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监管系统,重视对培训的全程监控,并开通网络匿名评估作为培训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及时发现和修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发挥评价的监督、改进功能。因此,教师培训评价应同时关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即时性、阶段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统一起来,在不同的培训阶段,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反馈,反映问题,以便发挥评价在培训中的监督、改进功能。

(二)技术化的评价方法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培训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主管教育部教师工作全面工作的许涛司长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向现代信息技术要出路,已成为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以“国培计划”为例,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启动教师远程培训探索,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对9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和高中课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010—2012年,通过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培训农村教师近300万人,基本实现了对23个中西部省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面覆盖。越来越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依托网络实现。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也在逐渐扩大化、专业化,逐步形成集培训课程、学员参与、实时互动、提交作业、汇报成果等为一体的成熟网络社区。远程网络培训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远程培训评价系统,监督、保证远程教师培训的效果与质量。如“档案袋评价”,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袋”已经开始制作、使用与更新,相信针对教师在职培训的“电子记录袋”也会在培训评价时发挥作用。而该思路也已经在“国培计划”的信息化数据管理中开始实施,相信会对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示。教师培训评价也应与时俱进,新的培训评价观念、方式也将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发展。

二、评价内容趋于标准规范、结构合理、依托理论

培训评价的内容设计通常是围绕培训的目标与实施展开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评价内容,可以科学、有效地反映出培训的效果,并能监测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培训呢?总结现有的文献研究,培训评价内容的设计正从标准规范、结构合理、依托理论三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阅读全文

民办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民办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从民办高校课堂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发现了民办高校在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管理。建议从建立规则、重视教学学术,建立师生情谊,激发学习动机等角度提升课堂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堂管理;对策

教育部2019年7月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民办高校750所,普通本专科招生183.94万人,在校生649.60万人。面对庞大的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民办高校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都应深入思考。课堂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一、民办高校课堂管理现状

(一)民办高校生源、师资情况

与公立高校相比,多数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政府投入的经费也较少。很多家庭在子女求学选择时,对民办高校的学费、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顾虑。许多学生由于成绩不够理想,无法进入公立高校就读,于是只好选择民办高校。以福建省为例,自2011年高招录取取消“本三批”,将原有的本三院校并到“本二批”后,成绩在本科二批录取线上下的学生会考虑填报民办本科高校。上述表格由笔者根据福建省2017-2019年高考招生本科二批的分数线整理而成。实际招生中,一些民办高校在高考补录阶段还存在招生名额未招满而降分录取的情况。由此可知,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相对薄弱。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都比较差,学习氛围不浓,较依赖外部管理。这些情况为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从师资上看,民办高校虽经近二三十年发展,但相对公立高校,仍无法望其项背。民办高校教师主要由年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公立高校新近退休的老教师组成,其中年轻教师占大部分。为节约用人成本,校方一般将高学历、高职称的老教师安排到领导岗位,主持工作,人数相对较少。专任教师中有不少第一学历为本科,经进修获硕士学位者。全日制研究生比重不大,博士生更为稀缺。年龄结构上以80后居多,40-55岁年龄层的人员比较缺乏。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生师比合格标准为不超过18:1,实际运行中,许多民办高校达不到这一标准。民办高校一般都对专任教师提出基本工作量要求,每周10-12节左右。有些公共课老师周学时甚至不止12节。公立高校常见几个老师同上一门课,民办高校教师为了达到工作量要求,每学期承担两三门课程教学任务也很常见。除了上课,专任教师还需承担指导实习和论文材料、指导竞赛等工作。大量工作挤压了教师科研、教研的时间和精力,又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出现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层次不高的情况。由上可知,民办高校师资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数量、研究水平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够理想的状态。这些情况必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管理。 

(二)民办高校教师课堂管理的基本情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