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市场贸易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与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我国与别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商务英语不仅作为交流工具进行使用,还应将其应用到贸易发展中,以提升本国竞争实力。本文将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入手分析,探究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及运用思路。通过商务英语人才队伍的构建,全面提升商务英语运用水平,从而应用语言交流技巧,以尊重为主,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谈判成功率,并有利于维护我国与别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关键词】商务英语;农产品;贸易;运用思路
引言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促使我国与别国之间联系紧密,但也对我国贸易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以致我国竞争力逐渐减弱,归根结底,在于商务英语的应用出现偏差,导致贸易谈判出现争议。因此,在农产品贸易中,要针对贸易交易、谈判等各方面运用商务英语,全面注重语言使用技巧,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其争取最大利益,从而发挥我国生产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因此,探讨商务英语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运用作用及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
(一)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正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此,贸易人员充分结合我国相关政策与信息,并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优秀技术与贸易管理方式,从而不断调整贸易出口计划与战略,最终找到适合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利润率被迫降低,且市场风险与日俱增,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却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导致农产品贸易不仅要控制风险,还需不断拓展贸易市场,压力持续增加。
国际贸易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越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越发需要人才建设的支持。因此,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正在积极实施“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本文将从市场外贸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情况,找到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阻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和“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全程校企合作”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拓展相关技能,为我国输送高级别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全程校企合作”是我国进行高阶段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人才输送渠道。就目前而言,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一直是受到家长和学生青睐的重要课程,因此该门专业所背负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获得理论知识,拓展实践技能,成为“复合式”的发展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下,仍旧有许多问题等待相关教育专家学者和专职教师去解决。只有在传统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中找到教育方式改革的新出口,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图书版权输出的问题及化解途径
一我国图书版权国际贸易的困惑与检视 作为一种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有形载体,图书的国际贸易源远流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版权保护与利用制度的建立,图书实体及其版权权益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性资源。我国是世界文化与技术发展前沿的文明古国,过去曾居于图书输出大国的地位。自平安时代遣唐使和有留学生始,日本来华的僧侣和留学生就搜集了大量的汉籍带回日本。[1]两宋文化兴盛,图书出口更是遍及东亚各地与海外。[2]当代,国际间图书贸易进入繁盛时期,我国图书出口事业与快速提升的国家相比却落后了。若从结构上分析图书国际贸易,我国实体图书的进出口在持续了多年逆差后,在国家和出版企业的大力扶持下,2006年出口量已达到736万册,进口360万册,还初步实现了实体图书贸易的数量顺差。若与实体图书比,图书版权贸易是目前最弱的短板。 图书版权作为现代图书贸易活动的主流模式,是实现图书国际贸易平衡的重点攻关方向。随着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版权的签署与全球推行,版权贸易日益成为国际图书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图书国际贸易的着眼点也从实体图书的出口扩展到图书版权的国际输出。和实体图书贸易一样,图书版权也经历了长期的失衡。自1992年正式加入版权公约以来,出版社才初步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但由于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4]我国在1990-2000年十年间引进与输出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在2001-2004年间,由于WTO体制的正式确立,国外图书版权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引进与输出的比例达到10∶1。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通过金水桥计划、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多项扶持措施的实施,[5]2004年、2005年开始有好转的迹象,版权出口与进口比例分别达到了0.13∶1和0.15∶1,连续两年小幅递增。 在2006年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版权输出合同首次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顺差。200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在加快版权产业发展和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方面的专项战略任务,指出要大力扶持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支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点作品的创作,要完善制度,促进版权市场化,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版权市场化中的作用,推动版权出口和文化输出事业。作为我国图书“走出去”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图书国际版权贸易正由困惑转向生机。[6]版权贸易不仅将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事业与国际主流趋势接轨的重要途径,也将在我国图书出口战略实施中显示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二我国图书版权国际贸易的起点与接点 随着图书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受众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当前,国际图书版权贸易已进入买方市场时代,传统的作家中心主义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特别是对于版权国际贸易的后发国家,只有在整体上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接受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生产的现代企业经营原则,才有可能规模性、持续性地提升国际业界地位。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就得益于现代产业链运作,以读者反馈好的杂志连载漫画作品为基点来营造庞大的综合产业规模。[7] 由于各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版权出口面临着许多制度性障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时,图书版权的单向输出特征比较明显,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要实现国际出口,就必须在优势领域集中投入人力和资金资源重点突破。以近年来文化贸易输出快速增长的韩国为例,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间,以版权形式出口的韩国图书中占据第一位的是漫画领域(37.1%),之后是儿童领域(27.3%),而文化(15%),语言(6%),技术科学(5%)等图书难以成为气候。总之,视觉性强且需要翻译的原文分量相对少的领域的出口显示上升趋势。[8]日本漫画,就成功地突破了语言文化的区隔性,占据了全球漫画市场的60%,其出口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的规模超过了亚洲市场。而我国版权输出如何把握好自身的起点与国际的接点呢?本文认为有三: (一)悠久史脉,不竭之基。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以历史、武术、医药养生等为代表的特色东方文化是能够获得国际关注亲睐的,其他类型的题材也应进行针对性的挖掘和组装。科技出版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小,限制更少,所以亦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9]在关注民族特色文化题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国际文化语境的开发。有学者强调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性视角对于华文文学作品版权成功出口的具有重要意义。[10]对于文学类作品而言,讲述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题材是一棵长青树。 (二)重点突进,兼及他径。版权出口应考虑区域化市场的特殊性,以市场细分理念为指导进行突破和经营。台港澳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是我国图书版权出口的桥头堡,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研究预测,未来5-10年内大陆简体字图书在台湾地区的销量将有高达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达到台湾地区图书年销售码洋的20%以上。[11]这类市场能够吸取各类题材的华文图书。与之相比,欧美地区对东方传统文化和旅游地理类书籍集中关注,是这类题材的版权出口目标国。 (三)校准接点,弱化助抗。在产品形式上,应客观认识到语言翻译、体例编排等技术细节的重要性。在注意力经济兴起的21世纪,要重视出版物视觉的国际接点,比如采取英文目录和简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国际出版对我国图书版权的注意力。[12]我们在策划、设计和出版环节上加强对目标市场的调查、推销和改进工作,尽可能使实体内容得到形式上的完善,弱化因技术性问题导致的输出助抗。版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具有智力成果和物质财产的双重属性,具有可复制、重复以及分离使用等特点。目前,我国版权出口的主要模式是由我方组织作者提供作品,对方负责出版发行,版权归属于我方,给对方付酬。这种版权模式灵活性不够,交易双方缺乏前期沟通协作。若采用综合化一体操作模式,建立起采购定制协作机制较为主动,即进口商调查和选择国内市场需求品种,并和出口方进行充分交流,再由出口方提供相应类别题材版权。当然,这种贸易模式,需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持续的合作应对选择调查的成本。 三我国图书版权国际贸易的三思与建言#p#分页标题#e# (一)不世之略的国际性版权贸易平台 出版产业不仅是内容制造和加工产业,而且更重要的是以版权要素为核心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版权产业。作为版权产业应该具备包括版权生产交易主体、版权交易客体在内的完善的版权市场以及版权市场保障体系。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面世,但交易不畅成为了制约版权产业发展的瓶颈。构建版权交易中心,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目前我国版权贸易落后的局面。[13]过去在版权交易发展的早期,由于具体国情和时代的局限性,区域性的版权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支持。然而,我国图书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整合版权交易平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易中心就成为了远见卓识的不世之略。如何推动国际版权交易平台及其制度体系的建设呢?本文认为,须在现有的国内出版物交易中心/会展的基础上进行择优整合,以国内领先的区域文化产业聚集区为依托,由政府支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的文化版权交易和输出平台。过去,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数量失衡、省区失衡和区域失衡三大失衡问题。[14]实际上,省区和区域失衡正是对文化和产业集聚差异的市场反映。国际版权交易平台正是以发达的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之所以成为全球版权交易中心,与当地长期繁荣发达的图书创作文化和完善强大的图书制作、出版与营销产业分不开的。从我国的文化格局和产业布局来看,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和出版中心,具有非常丰富的版权资源和十分方便的对外交流优势,开展版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5]因此,北京、上海等地当成为国际性图书版权交易中心的应然选择。就具体设计而言,版权国际交易中心运营平台将集版权作品登记、版权交易合同备案、版权查询、版权认证、版权公告、版权展示、版权交易、版权维权等功能于一体,既符合版权管理部门的需求,又能满足版权企业市场化运营需要,以形成一个上下游良性循环、功能完善、开放式形态的版权产业链。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络版权交易平台也将成为必要的设置,特别是对于国际版权交易的信息、前期遴选和沟通作出导领。 (二)不费之惠的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 由于引进图书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我国出版社在版权贸易的购买条件(预付金和版税率)方面呈水涨船高之势。[16]对于版权出口来说,我国出版企业在资本规模、专业能力、人才资源、实务经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是存在缺陷的;一是作为企业个体的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薄弱,二是版权出口不仅是企业个体的营利性业务,还牵涉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制度完善、市场咨询等多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由于资金投入大、直接收益慢,个体企业不愿承担,从而阻碍了行业整体的进步。目前,我国在印刷、出版等专业领域都组建有行业协会,在进行量卓有成效的运转。但是,图书版权出口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系统工程,现有的行业协会组织不甚了解该领域的独特的专业性,且一些协会组织往往还保留着某些政府管治色彩,难以在充分市场化的国际图书版权交易领域中发挥作用。因此,完全依靠市场主体力量,在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以不费之惠之举,组建的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专事对我国图书版权出口贸易的市场指导和权益协调,国家不司行管和财物力,实为明智之策。 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面向国外,通过参加国际书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宣传、推介本国的文化产品;通过在其他国家建立办事处等机构,维护本国会员的权益。[17]比如美国出版商协会、英国出版商协会、德国书商协会等,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国内政策导向与业界协调,也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了法律保障、市场咨询、政府沟通等制度性功能,更是国际版权法律体系及其市场规则的积极构建者和推行者,为推动本国图书版权出口、保护版权拥有者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日韩等国,虽然这些协会性质有所异,但这些协会始终代表着整个出版行业的共同利益,成为向上与政府、向下与出版者沟通互动的桥梁。[18]图书版权出口贸易协会在组织的成员构成上,要改变一般行业协会的单一性,按照产业链进行一体化整合,除吸收传统上分离的出版商协会、书商(图书营销商)协会、作者权益协会以及版权交易机构协会等中介性组织的有效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外向型协会,须组成一个图书版权贸易相关市场主体的利益联合体,以充分发挥系统协调、整体推进的效能。在组织机构建设上,重点建设专业推进实体和智囊团机构,强调专业服务职能而非管理职能,比如韩国出版文化委员会建立的出版研究所,就为韩国图书贸易的战略转型和前沿实务开拓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组织管理体系上,要在自治原则基础上把握好市场协调和政府指导之间的协调,一方面为增强行业协会的市场适应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确定协会的民间自治社团性质,以协会的自治性质促生协会成员市场化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政策扶持、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方面争取获得政府的指导与助力。 (三)不可或缺的版权交易服务机构 我国书刊出版行业与国际接轨程度尚低,[1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版权出口贸易服务机构的缺失与人才的匮乏,包括图书翻译和推广机构等。版权贸易既涉及到特定国度受众的思想意识、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又涉及到出版人的出版理念、选题策划、营销技巧、开拓创新和果断决策,[20]要求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单就语言障碍而言,图书翻译工作就成为版权输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出口图书翻译往往需要高额费用,对时效性和适备性的要求都很高,出版社往往难以承担,不少优秀图书版权由于翻译费用无法落实而失去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站在版权世贸视阈上看,版权市场与机构在出版业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都要求专业版权机构成为市场间的接点,发挥其连通交易双方的关键媒能。同时还要求版权机构备具业务纵深挖掘力,使双方求取更多利益。在版权的服务种类上的突破,开拓图书以外的衍生产品的业务。[21]因为版权业是微利行业,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稳步发展,品牌、信誉和创新是版权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2]虽然我国在版权贸易规模有限的当下,要依靠有限的市场发育出完善的版权机构需假以时日,但而版权机构的不成熟又反过来制约了版权贸易的扩大化。这一悖反现象是不能漠视的。本文认为,在启动初期,国家可以通过专项基金、财税优惠、人才培训补贴等措施,催促版权机构和翻译机构的勃发。嗣后,再纳入规范。#p#分页标题#e#
图书版权贸易状况及化解途径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服务贸易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版权贸易是一种无形财产权贸易,是服务贸易的一种,属于许可证贸易的范畴。版权贸易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影响很大,已经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贸易内容。我国开展版权贸易,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至今已有20多年了。199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紧接着相继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国务院还颁布了《关于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规定》。从此,版权贸易有了法律依据。我国出版界的版权贸易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国版权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 1现阶段我国版权贸易面临的严峻问题 1.1版权贸易发展不平衡 1.1.1我国在版权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对于香港、台湾地区,再到韩国、新加坡等大中华文化圈,基本是持平的甚至处于贸易顺差。也就是说,我国即使输出了一些图书版权,也主要是输出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而对美、英、德、法、加、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逆差为11∶1,其中对美国一国的逆差是20∶1。这说明在国际文化贸易逆差中,我国仍然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产品,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却只能主要在中华文化圈内流动[2]。 1.1.2版权贸易在国内发展极为不均衡 从数量上看,1998~2005年,全国已开展版权的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地区居首位,其版权贸易量占全国总量的50%~60%,引进总量为28380种,占全国引进总量的67.2%,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分别高出第二名上海和第三名辽宁56.2和58.5个百分点,是其他地区的数十倍之多。从区域分布看,图书版权引进存在地区不平衡的情形。近年来引进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10个左右的省市,如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天津、浙江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量的86%以上,其他地区则较少,更有几个地区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从输出内容来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类书籍受欢迎,其他类别则较少见。例如,2005年版权输出类别1517种,其中历史、地理类279种,文教科体类148种,医药、卫生类164种,这9类图书输出类别的将40%[4]。 从输出渠道来看,我国图书输出版权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地区都有很大局限。我国版权输出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从地区看,近些年来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10个左右的省市,如北京、江苏、上海、广西、吉林、陕西、辽宁、广东、天津、浙江与湖南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有近10个地区开展的版权贸易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1.2缺乏版权贸易人才 版权贸易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关人员既要精通贸易规则,又要熟悉出版业务,还要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洞察市场的能力,这个要求对我们大多数出版社来说无非是个难题。所以应加强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版权贸易的培训班、研讨会,邀请一些具有版权贸易实战经验的人士进行讲解,或是选派外语基础比较好、业务素质比较强的人员赴欧美等地考察或作短期进修等。 1.3版权保护力度弱,盗版现象仍然猖獗 盗版是困扰出版社和国内外版权人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版权贸易广泛开展的最大问题之一。许多外国出版商由于害怕卷入他们所不熟悉的中国的法律体制中进行诉讼,而拒绝对中国进行授权。我们的版权管理和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关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的宣传还不够深入,打击盗版违法活动还缺乏有效措施,打击力度还不够。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在我国刚上市,就一举登上了京、沪、穗三地图书销量排行榜的榜首。但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的盗版至少有6个版本,这6个版本既有平装书、也有精装本。为了使盗版书能够顺利发行,有些盗版商甚至为销售盗版书的书店支付罚款,出版社为此蒙受巨大损失。 1.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少一定数量的版权机构 虽然我国的著作权制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世界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性法律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对称性。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有200多家版权公司,美国有600多家公司,我国的版权公司还不到30家。相对于全国560多家出版社、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2000多家报社、数千家网站和其他版权相关产业,版权机构从数量上看显得微不足道。同时28家版权公司仍然是国有资本垄断专营的局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良好体现[5]。版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懂专业、懂图书编辑、精通外语同时还具备一定市场敏感性的人才凤毛麟角。我国目前的版权机构从数量上看显得微不足道,与国外版权商相比,我国制度尚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有些人员甚至侵害作者的权利。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整个出版界精通版权贸易的不过百人,在全国52万个出版从业者中微乎其微,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瓶颈[6]。 2发展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持续发展,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版权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后不仅使我国版权贸易的规则更清晰,制度更完善,保护更有力,而且使我国版权贸易的市场更广阔,方式更灵活,范围更广泛,同时也有助于培育我国出版业的竞争力。我们应抓住这个契机,针对对外版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苦练内功,为自己积累核心竞争力,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能够采取的改善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项:#p#分页标题#e# 2.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现阶段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还处于较低水平,而输出版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收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事关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提高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正视我国版权贸易现状,明晓版权贸易的重要性,加大对出版社的扶持力度是必要的。具体说,政府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在税收、资本等方面给予出版社优惠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建立专项资助基金等。输出版权就是输出文化,在国外,扶持版权输出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政策。德国为了加强版权输出,设有多家基金会资助翻译出版,法国文化部、外交部也设立专门基金资助法语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政府还应多设几个相关的奖项刺激国内疲软的版权输出市场。 2.1.1加大在国外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对现有的实力强大的出版社直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在信息提供和数据统计上提高服务水平,从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织稿源到编辑加工、装帧设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推出精品,并支持他们踊跃参加国际书展和国际图书贸易洽谈会,通过书展和书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图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我国精品图书被认同、被欣赏、被引进的机会。另外,对有特色的中小出版社,地方政府也应发挥在本地区的作用,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扩大输出。我国政府于2005年1月推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www.chinabookinternational.cn),以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 2.1.2从财政上加大对版权输出的补贴支持力度 世界各国对出版业都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包括财政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通过政府拨款来扶持和鼓励出版业中的某些项目、环节或某些出版单位的发展,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扶持版权输出是很多国家的重要政策。例如,德国为了加强版权输出,设有多家基金会资助翻译出版。法国文化部、外交部也设立专门基金资助翻译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众所周知,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线工程,鉴于我国目前没有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为了确保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该积极提出对策,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拨出专款、建立专项基金来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2.1.3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出版社一定的减免或优惠 我国对出版业虽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增值税税率为13%,比其他行业低4%,有些出版物的增值税先征后返。但与国外出版业相比,我国出版企业的税种偏多,税率较高,加上很多出版社同时要向其主管部门上交利润,我国的出版社的经济负担要远远大于国外的同行。因此建议,在增值税方面:对出版社的不同产品实行差别税率,对国家鼓励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或者先征后退,对其他门类的出版产品降低增值税税率。在所得税方面:可以参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等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低税率。对公益性出版,可以免税甚至政府投资出版。国家应采取通过设立专业基金补偿,免税等措施,对输出版权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鼓励输出好的精神产品[7]。另外,我国新闻出版署、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版权贸易机构,这些版权贸易机构间应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合作与交流,使我国的版权对外输出工作迈上新台阶。新闻媒体也应在文化产品的宣传方面做好工作,为文化产品的营销做出应有的贡献[8]。 2.2分析国际图书市场,了解不同的需求 版权输出要有适合海外市场的选题,目前我国内地图书市场的许多选题不适合海外读者,包括文化差异、理论结构、内容体系等。对海外读者了解不足,自然无法开发出适合海外读者需求的图书。因此输出版权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市场,确立可以开拓的海外市场的具体类别,通过对外合作部门或者专业的版权机构开展针对海外图书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有目的地生产适合海外读者口味的图书。 2.2.1利用国际图书博览会推销自己 国际书展为各国出版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它不仅可以显示本国的文化实力,还可以发展文化外交。在出版实务方面,国际书展为版权贸易提供了最重要的场所。西方出版社一般参加的大型国际书展有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伦敦书展、波罗尼亚书展、东京书展、以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其中法兰克福书展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版权交易市场。据统计,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达成的版权交易占世界全年总量的75%以上。同时由于合作出版有利于增加印数,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应用很广。而国际书展为合作出版提供了最为直接交流的机会,寻找项目、共同拟订生产计划或者是交易条件的讨价还价等。此外,国际书展是一种有效的推销各国图书的形式,参展商以看样定货、现场选购的形式促销图书,成为一种重要的图书直销形式。 2.2.2开拓与国际图书业交流合作的新领域 国内出版社要不断开拓与国际图书业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入国际市场。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搞好、搞准选题策划,在内容、版式、装帧设计、用料、印装等方面下功夫,把适应国外读者需求的图书搞上去,出精品书,出创效益的书。把加强选题策划作为出版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因此,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就必须兼顾国内外两种出版资源、两个出版市场的关系,既要有国内的双效益,又要有国际竞争能力。比如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和读者不同的需求,搞“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可搞各种开本,可搞精、平、简、缩版本,也可搞以文为主的插图本,也可搞以图书为主的绘画本,通过“综合利用”的深加工,搞成系列产品,以增加出版资源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2.3加强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健全版权机构 2.3.1加强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中国版权局原副局长沈仁干称“拥有版权贸易人才是开展版权贸易工作的首要条件。要爱护人才,给他们以相应的待遇,使人才留得安心,干得顺心。只有拥有了一大批版权贸易人才,我国的版权产业才能尽快发展起来。”要做好版权贸易,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关键。对于版权贸易中的编辑人员则要求其应当是集策划、编辑、宣传、销售等众多角色于一身的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开放性人才[9]。此外,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产生高质量版权的资源库,出版社及文化团体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版权贸易的重点建立相应的作者信息库。因此笔者建议出版社应尽快建立专门的版权部门或相关业务归属部门,并配备版权贸易专职人员从事版权工作,建立著作权人信息库使版权工作真正做到有人负责,同时,应根据当前版权贸易的新形式和特点,尽快培养既懂外语,又熟悉版权知识的版权贸易专业人才队伍。 2.3.2健全版权机构制度 版权机构应立即行动起来,拓宽现有业务范围,摆脱只有纸质图书版权者单一品种的恶性局面,努力开发图书的附加值,比如电影、电视、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立体版权形式,实现版权产品的利益最大化。在欧美国家,除了一些大型的出版企业拥有自己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外,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是通过版权机构来进行版权贸易的。我国也应该加速版权贸易机构的建设,努力打造版权贸易信息服务与交易的平台,使一些力量薄弱的出版社也可以借船出海[10]。尽快考虑实施“版权人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事版权贸易有关人员的入行门槛,强化版权人的专业素质和国际意识,培养一支懂规则、守法律、精业务的专业人员队伍,推动我国版权业法制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4扩大版权出口,扭转版权贸易逆差 2.4.1以原创精品开拓版权输出之路文化是出版之源,学术和思想是图书的价值之源。原创精品图书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选题对路、营销得力的话,这类图书很容易在海外找到市场,关键是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原创精品图书的产量较少,对原创精品营销的力度不够。相比之下,大学出版社在加强原创精品图书开发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其中以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尤为突出。例如,复旦大学出版社近年来一直坚持独创性,原创性原则,在推出一流学术著作方面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图书版权输出相应也实现显著增长。2000年,该社引进版权22种,输出版权达43种,实现了版权贸易的“顺差”;2002年,对外输出50种图书的版权,跃居上海各家出版社之首,这50种图书中,绝大多数是有着较高学术含量的原创精品,其中包括《中国思想史》、《国史概要》、《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1世纪的世界》等原创性学术专著与优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月平均输出图书210余种,均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古希腊哲学》等等[11],有些人大社教材还被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当作教材、辅助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近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更是创造了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新高,已原创精品打进了国际市场。我们能够推出的本土化原创性优秀作品表明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作品,而是缺乏对它们的发掘和扶持。开发原创作品,必定比引进译作更费时、费力,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对原创的坚持,无疑在客观上保护了民族文化生态,这种坚持也为出版社积淀了学术气氛和人文气息,最终有利于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2.4.2多方寻求进入国际图书市场的渠道 经验和事实表明,中文出版走向世界是一项艰苦而困难的工作,其中的困难来自3个方面:一是中文出版在国际市场中仍居边缘地位,真正走进外国出版主流的依然是少数;二是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上的弱势自然无法形成文化上的强势;三是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风格不一,使出版难以与国际接轨,上述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所受到的局限与障碍在今后很长时间无法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多方渠道打进国际图书市场。如增强对海外业界的了解,采取合作出版的方式等。 2.5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版权贸易网络化 版权贸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作品、作者、作品版权、出版者方面信息的搜集、传递与使用的过程。目前,全球电子版权与出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正成为版权贸易领域的热点。但是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滞后,导致版权市场信息的不畅,严重地约束着我国对外版权贸易的发展。虽然中华版权总公司筹建的“中国版权信息网”(www.copyright.com)于2000年1月正式开通,一些省的版权局、版权机构及众多出版社、书店等都有自己的网页,在利用新技术广泛出版信息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信息网络并不能满足现在网络环境下对外版权贸易发展的需求。所以应该构建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我国对外版权贸易信息通道,同时还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专门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信息更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出版社与国际的版权贸易将越来越多。版权贸易涉及到外汇版税、版权管理以及一些特殊条例等,因而手续繁多。通过Inter-net,出版社可方便地与国外出版商进行协商,从而迅速解决相关问题,使翻译图书能得到及时翻译和出版,甚至能做到与国外图书的同步出版。网上版权贸易是对传统版权贸易的升级换代。它所涉及和联系的范围以及它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深度和详细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版权贸易的发展趋势。 3“走出去”模式国内成功案例———《狼图腾》的版权输出分析 长江文艺出版社成功将其出版的《狼图腾》一书的全球英文版权转让给企鹅出版集团。这不仅是我国图书首次被一次性买断全球英文版权,也是我国当代文艺作品首次大规模进入英文主流文化市场。《狼图腾》所创下的国内版权输出的三项新记录:我国图书按照市场规则首次成功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和世界市场;10万美元的预付款,是先前所有中国图书单本书版权输出一次性收的最高纪录;10%的版税也创下了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版税收入的新纪录。令国内出版商惊羡不已,也让处于逆差中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市场为之兴奋。目前,《狼图腾》己经售出英、法、德、日、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土耳其、葡萄牙、希腊、匈牙利、韩、泰、越南语等不同语种翻译出版权,版权贸易成交总金额己达110万美元,其中包括意大利文版的20万欧元,英文版的10万美元。据保守估计,仅仅((狼图腾》一本书的总产值(包括电影)就将达到5~6亿美元[12]。#p#分页标题#e# 《狼图腾》的成功之处是制作全英文推广文案,在国外主流媒体刊发书评,理性选择合作伙伴,不遗余力地自我推销。其最后的预付款、版税都是企鹅集团按国际惯例处理的。这本书在国内市场的成功,电影版权被紫禁城影业公司购买并引起好莱坞导演的青睐,都增加了该书的商业价值,使得在和外商的谈判中赢得高价,这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全世界的读者都期望能了解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西方普遍认为2008年前后世界范围内将掀起“中国热”,这将给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提供难得的机遇。
松茸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为让云南出口型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云南松茸近十年的出口国家、出口数量、出口总额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的出口类型和目标市场、越来越严格的贸易壁垒、物流水平低、大型出口企业缺失,是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提出了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规范生产和销售,同时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增强松茸相关科研力度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通过历年数据认真分析了云南松茸出口数量、目标市场、出口企业现状、创汇金额、产品类型、国际贸易方式、国际市场地位以及结算手段,最终找到了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贸易,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云南松茸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从1980年云南松茸开始出口日本,并且日本成为云南松茸的主要出口国,少量出口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东南亚、韩国等国家[1]。根据2000年~2014年的云南松茸出口报告显示,云南松茸出口和创汇金额在国内名列前茅[2],详见表1。由表1可知,2000年~2014年,云南松茸产业的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近一半,出口创汇金额占比高达67%。占全国总出口量不到五成的出口量却能有67%的创汇金额,这个数据相当可观。由此看出,云南松茸的成交价格比全国松茸的成交价格更高,云南松茸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定的份额,购销渠道发展相对成熟。
2云南松茸出口贸易方式
云南松茸出口企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出口贸易方式,其中包括订价买断方式、委托贩卖方式(寄售)、订价买断与委托贩卖两者结合的方式。
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思路
摘要:现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建设工作依然具备了较高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频率不断提升以及多元化实际贸易模式的不断完善,使得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相关产业建设正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对外贸易相关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成为了相关市场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具有商务英语能力以及英语使用能力较强的人才正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体制建设中人才需求的主要形式。现就农产品对外贸易背景下的商务英语应用思路出发,浅析当前环境下商务英语建设应用的实际内涵。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商务英语;应用思路
商务英语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专业学科之一,在我国对外贸易频率逐渐加大的实际环境下呈现出较高的热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及职业院校中均存在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环境受国际市场实际冲击较为严重,因而国内市场氛围相对较为复杂,因此以对外贸易为目的的专业英语教育,依旧在自身教学目的及教学内涵上存在方向上的不足。
1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建设工作中的对外贸易环节主要在于针对我国当前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从我国经济贸易出发来对经济交易进行具体化建设。由于对外贸易市场与当前我国国内主流经济市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外贸易背景下的市场环境建设依旧存在较大的实际落差。但就交易形式进行分析,对外贸易的实际交易模式与国内传统交易模式并不存在较大出入,因此就对外贸易的交易流程来看,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关流程大致相同,即了解商品、对商品进行总体评价,并最终签订合约达成交易。在对外贸易的实际过程中,如果对于商品了解以及商品评价过程中语言不通,势必会对交易过程以及交易结果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可以说,不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做到实时交流沟通,便不具备了后续的交易内涵,因此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语言交流十分重要。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人员需要针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要贸易内容、自身产品相关信息、产品优缺点等诸多内涵加强自身的商务英语实际能力,并最终应对贸易需求提高自身的英语实际能力。就此看来,在商品了解、评价以及合约的签订过程中均需要对商务英语进行相关应用。由于当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诸多贸易形势之中都存在具体应用,因此在应对多数对外贸易的交易项目时,商务英语相关人才均能够针对自身素质特点为交易过程提供翻译及相应的知识技能援助。
2商务英语在对外农产品贸易中的主要特点
相对于传统英语内容,商务英语在对外农产品贸易时,在自身常用语内容以及交流共同常用词汇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由于当前英语在世界各国之中均存在着具体应用,因而多数国家在自身教育体制的建设工作中均存在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实际外语教学工作。然而就英语教学结果而言,在应对诸如贸易内容、交易形式及合同签订时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实际英语能力,往往并不能够针对对外贸易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来为交易过程提供相应助力。为应对传统英语教学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适用性及适配范围较窄的现状,商务英语教育得以应运而生。作为面向商务活动背景下的英语交流沟通需求而进行的商务型英语教学,在接受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英语学习能力在目标的制定上以及教学环境上均与传统英语教学存在较大差别。当前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项目建设中正不断加大实际建设力度,因此应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方向的商务英语教学建设成为商务英语教学内涵的组成之一。近年,我国积极推进三农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发展,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相关项目的实际背景下农业产业相关的生产力均得到了较大发展。三农建设在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相关项目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的同时,农产品对外贸易实际频率的提升也随之形成了正反馈,势必会对我国传统农业建设造成积极影响。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相关项目中,商务英语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了贸易体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在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利用自身英语实力来对客户进行农产品自身产地、质量、价格及诸多产品信息的介绍,进而为多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协商搭建起沟通渠道,进而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相关企业争取最终利益。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特点主要在于英语语言环境直接面向于商品交易、经济谈判及合作竞争方面;同时英语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多包含农产品的学名、生产指标等诸多专业性词汇;同时在与客户开展交流沟通工作时自身语言使用不应过于口语化,交流需要语言的使用者具备一定程度的反应能力及思想深度。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上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也极大地提升了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改善了国内的金融投资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因此,有必要研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为更好地借助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来促进经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影响
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贸易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从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主动采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中的新加坡、泰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等却在并不具备很强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积极推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出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参与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由此可见,尽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表现多样,各国却并非仅仅为了贸易利益,更多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利益考虑开放其国内的金融服务市场,这是因为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与其它各部门联系甚广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经济功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对于提升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水平、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因此,研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扬长避短、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分析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提出始于1986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此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传播,随后在世界部分国家得以实施。有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研究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内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综合当前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分析,可以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界定为两个方面,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形式和动态形式,[1]静态形式是指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及政府监管程度;动态形式则是指整个金融市场从普遍的限制阶段走向逐步开放,最终实现相对的自由竞争的过程。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已经逐步凸显,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见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共存。
数字经济驱动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数字经济带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变革,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明确数字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提出该专业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数字经济为驱动,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数字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造就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混合式综合发展人才,给“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蓬勃动力[1]。针对高校经管学科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点,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力推动,应当顺应数字经济市场规律的竞争趋势,以全方位的创新提出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具体路径。当前,数字化转型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侧重相比于以往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数据思维能力和新商业思维的磨练[2]。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以数据为驱动,通过发挥专业基础优势,以扎实、严谨的学科专业基础,推动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字经济潮流的推动下,新商业思维和新商业规则发挥作用巨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急需寻找新的培养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基础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失衡,后续提升空间受限。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情况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具体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该专业培养方案上看,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的设置区别较小,培养方案中虽对实践能力培养安排的环节较多,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很多实践环节并没有很好的实施,造成实际效果大打折扣[3]。此外,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学校内部的实训大楼或是在商科学院拥有的实验室,能够走出校门到外企实地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少之又少;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课时有限,在一个学期里难以完成所有的实操环节,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挑选其中较为简单的实训环节开展练习。对于能够真正达到较高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接触较少,自然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此状况下,相关负责教师为使学生拿到实践课程学分顺利毕业,并没有严格遵循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要求执行。大四毕业生校外实习这一跨期比较长、实践要求高的实习任务,也没有达到高校的培养预期,一则很多毕业生由于考研、考公或参加其他类型的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参加校外实习;二则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方面的期望值变低,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变差,导致相应的实践指导和教学环节形式化严重,无论是高校还是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管很不到位,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实际需要,距离数字经济时代外贸类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差距较大。
(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数字化时代外贸企业实际要求。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稳定性差的不利局面;另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外贸类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却越发强烈。现实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难以达到外贸类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的相关能力要求,也即出现了虽毕业生人数众多,达到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人数却不足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数字经济时代带来新技术、新方法、新体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细分的能力需求相比于过去存在巨大的变化;二是随着国内各批次自贸试验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制度创新改革带来自贸试验区内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产生一大批最佳创新实践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贸试验区内的制度创新成果逐步拓展到自贸试验区外,各地区对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实际状况却是各大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严重滞后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这一较为严重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三)部分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到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科专任教师学历层次逐渐提高,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专任教师中具备外贸企业工作经历或挂职锻炼经历的老师较少,造成从事实践环节培养的指导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外贸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对实践环节的认知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外贸企业实际状况到高校实践教学。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大背景,实践环节教学容易出现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的弊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到位,也难以真正达到数字经济背景下快速发展的外贸类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技能专业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