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市场经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市场经济学

论经济学中市场经济学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学对我国我国高校经济学的影响

第一,经济学的影响要素发生改变。经济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使用抽象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经济现象非常复杂,研究时总要忽略掉一些“次要因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学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进行分析。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色,例如中国晚近30多年经济表现就可以分析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特色。其次,要分析市场经济学内容还要结合其他经济学理论,包括影响经济要素的制度因素外,人口结构、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比较优势、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储蓄和投资和空间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经济增长表现。例如在研究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增长表现,不能放弃包括产权制度变革的体制变量。

第二,经济学的教学形式也相应发生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高校的经济学内容逐渐与社会接轨,进入信息化时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和技术训练尤其重要,需要在基本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运用基础理论方法的直觉,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对象基础上,精细化研究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很多经济现象都没有一个基本准确的描述和概况,而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工具则体现更多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方式,更加需要建立基本的逻辑框架和直觉,基本逻辑、基本假设,对基本变量和关系的处理和定量描述,再加数学方法分析等方式都现代市场经济学中的关键方式。

二、我国高校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经济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通过采用多变量回归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分析技术,为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具有竞争性的理论解释工具,并且能够较好的检验和论证其市场特性。

随着市场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加强,很多经济学分析推论,获得广泛市场经验的支持。在“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较低因而“恩格尔系数”随经济增长而下降,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会如“配第-克拉克定理”预测得那样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趋势,需求定理描述的物品相对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化等等。”经济学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加强了与社会科学的紧密性。

另外,随着市场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学的预测开始逐渐建立在特定的分析机构和程序基础之上,但是其预测的科学规范性也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市场经济学的发展也开始呈现一定的不可控性,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呈现市场化。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探讨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利用宏观经济学实现国家市场经济稳增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影响;稳增长

宏观经济学倡导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宏观调控手段,甚至其中还包括了法律手段干预,它是国家维持自身经济体系建设稳定的关键。现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转型成为市场经济型国家,经济管理权限相对分散。此时就希望政府能够合理运用更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手段实现对社会微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保证国家市场经济的稳增长发展态势。

1宏观经济学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4年底,“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顺利举办,论坛上就主要围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趋势及成因”展开讨论,深度思考了我国若想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还谈到了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包容性、国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创新等等内容。众多学者专家也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型思维主题导向国家经济向前发展,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宏观经济学背景下宏观调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趋势的有效干预。实际上,我国目前依然还处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级建设阶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尚且不深。所以在利用宏观经济学阐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客观讲是取法完善的建设思路的,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也相对匮乏。在如此背景下,国家政府才开始积极思考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原因,学者与专家才会利用论坛契机讨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它就希望依靠宏观调控帮助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公有经济理念加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影响作用,最终促进全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1]。

2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就提到了宏观管理主要应该采取投资驱动,围绕工业主导,拉高政府投资份额比重。在这里,政府调控与干预对市场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点上我国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举个例子,在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他们就主要以消费作为主要驱动,围绕服务业主导展开投资份额分析,一般情况下投资份额主要在私人资本家领域展开。反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快速,虽然在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在近年来广泛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后已经有所突破,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为此,我国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架构,统一完善市场环境,充分适应国家地域空间差异较大较明显这一问题,也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指导性与管理性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相互比较,必要时还应该建立静态模型,并时刻注意模型中所存在的弊端问题,结合弊端问题对其宏观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对于我国来说,在套用国外宏观经济静态模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过去国家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展开深度分析,客观判断宏观经济的优势内容,虽然说当前的说法无法统一且缺乏共同研究基础,但根据我国对投资、消费与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等因素的现状来看,还应该基于不同经济体对所有指标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举个例子,目前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中有60%左右是通过国内外投资带动的,而消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占据另外40%。不过在美国,该结果却恰恰相反,它的投资自由流动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转化为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则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所以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市场经济对GDP增长因素的影响还是存在诸多区别的,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会共同影响经济发展,并将这种影响不断放大,最终造成质变区别。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投资企业、金融部门与各个行业都会因宏观经济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影响形式。举例来说,西江当今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微妙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像某些高耗能行业诸如基础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等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投融资项目实施。在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宏观经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性影响,规避企业自身所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局面,就必须思考基于消费领域有效控制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微观经济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性等等,思考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内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再者,我国社会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包括行业内是可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问题的,为此我国需要基于宏观政策取向将企业微观经济需求面转向供应面,基于长期制度性因素来优化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经济结构内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化,利用宏观调控下的企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稳增长刺激企业技术进步,利用政策长期调配企业的专属管理政策,实现企业基于宏观经济学指导下的供给角度“经济结构持续调整”[2]。

阅读全文

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应用分析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同时对企业各项决策以及市场竞争力提升起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对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作了相关论述,首先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现状问题,并通过对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相关应用,提出了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未来发展前景,以能够全面提升管理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经济学;应用策略;应用前景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学科,其是以市场化活动中的厂商为对象,通过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由于管理经济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所以这对于企业管理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管理经济的理论中,企业要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将其中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确保企业在管理发展战略中的可行性、科学性、高效性,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方向,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保持长久生命力。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层对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为了探讨管理经济学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和策略,以及应用前景,文章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以助力企业的稳健发展。

1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决策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颇多,但决策能力的欠缺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者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根据经验进行管理,而对于决策的制定,是通过脑门一热来制定的,而且决策的随意性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将企业推向了风险市场中,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而且还面临着成本收不回来的问题,而这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生产力的提升。

1.2内部管理混乱。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存在管理混乱、管理交叉的现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管理环境中,实际的执行效率往往不高。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凭借经验管理,没有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工作繁琐缺乏针对性,管理人员整天处于重复管理中,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这种管理方式长期发展下去,会将企业带进新的管理误区中,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1.3利益划分不合理。对利益主体的利益划分不合理,也是目前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利益分配不均,直接影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对于大型企业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居多,而在他们中间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其矛盾和意见重重,利益分配不均,合同存在漏洞等,都会造成后期的纠纷,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合理、科学地对利益进行划分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

阅读全文

公共管理中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和庞杂与课程教学内容取舍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而且这些理论流派之间在理念和观点上存在诸多争论和矛盾之处。一方面如果在基础教程中只有一个流派的观点和理论,那么学生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以后的思维和认知,所以简介地介绍大多数经济学流派是极其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很多经济学流派对于理解公共事务和体制改革极为必要。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制度经济学对于理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技术与创新经济学对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转型经济学对于加深理解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个矛盾: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和庞杂与课程教学内容取舍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距离现实生活和经济实践非常遥远,如果安排其他理论流派进入教学内容,就存在如何取舍理论流派的问题、以及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经济学教材与中国转型经济形态的矛盾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和哈儿•瓦里安曾经这样记述到:“在与学术界之外的人接触时,我们时常听人抱怨说经济学在今天的经济中已经没有很大的作用了。一开始,我们感到很纳闷儿,因为这些抱怨经常来自向我们咨询建议的人。然后我们恍然大悟:他们抱怨的是大多数人在学校学习的古典经济学,它的核心是供给需求曲线和像农产品市场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以市场这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为例,西方经济学的教程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处理方法,要么没有解释,要么仅仅一句话解释,“市场是参与人交易的场所”,然后开始讨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等四种市场结构。成熟完善的市场已经存在是教材上的基本假设前提,关于“什么是市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丰富内涵都被忽略了。至于市场是如何演变而来、市场如何才能规范、市场如何才能有效运行、市场与计划如何协调等等这些问题在西方经济学基础教材中几乎根本没有涉及,这样,学生们读完教材后无法与中国的背景和历史对应,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依然无法理解中国经济形态产生的理论逻辑。至于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教程中更是没有位置。所以现今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让学生们学完一个学期之后“感觉好像与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并不直接挂钩”。身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次接触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竟然没有任何有关市场转型的课程内容,值得深思。至于市场经济模式的丰富性在基础教材中也没有提及。实际上,市场经济模式绝不是只有英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一种,就是欧洲也还有多种模式,诸如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北欧模式。有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混合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者所占比例不同时,整个市场会有什么不同?政府该如何在这种体系下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样的问题在现存的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如果学生们以后不再学习相应的经济学课程,那么这样的问题只能束之高阁了。另外,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处理交易和交换行为以及资源配置及其最优化问题,但是忽视了学习概念,排除了组织学习和群体知识概念,强调的不是生产、积累和增长而是治理结构的选择和给定资源的有效配置,无法有效处理学习、生产和知识等重要议题。

三、西方经济学个体自私的假定与公共管理天下为公的理念如何兼容

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有一些基础假设,这里涉及两个:方法论个人主义和自私。其中自私,就是指个体利益最大化。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看作是个体行为与个体之间的互动的结果,认为集体或者群体不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决策者,集体只是个体的组合,是指经济学的分析是从个人开始的,是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或者说从经济角度研究个人行为的,这是一种将个体作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指涉道德的个人主义是有差异的。相对的概念是方法论集体主义,相比较而言,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方法论个人主义占据主流地位。实质上,两者不能截然对立起来,正如霍奇逊所述:我们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些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些在社会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个体…为了了解这种个体,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其群体环境中来加以研究;而为了了解这种群体,我们又必须考察那些个体,正是这些个体之间相互关联的行为组成了社会群体。公共管理学科是研究公共事务的学问,一向标榜“天下为公”的公共精神。这样,西方经济学个体自私的假定与公共管理天下为公的理念之间就出现了矛盾,两者如何兼容是必须面对的艰难问题。在使用西方现代经济学分析公共管理问题时,是以某一级政府为分析单位,还是以政府官员为分析单位?笼统地分析某一级政府的经济行为是否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中清晰地展示出来,以供学生思考。

四、结论

阅读全文

民办院校宏观经济学论文

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宏观的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理论性较强,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一般看来我国现有的本科院校中,一部分学校偏向科研的教学,这部分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相比之下,另一些学校特别是三本类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这样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学本身教学上的困难。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适当调整。而目前看民办院校学生的毕业学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学校的期末考试普遍强调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的学习,而缺少对实践理解的要求。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多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明确,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改革的目标。到目前我们国家已建立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一,现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在逐步减少。第二,市场的竞争性和有序性不断提高,维护市场有序性的法律逐步完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期货市场管理条例》等的出台为市场秩序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别行使不同的对经济的调节权,中央当局也同时行使对货币市场的调节权。特别是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

1)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为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提供了逐步改善和提高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分析都是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国民收入即GDP的概念,GDP的核算就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基础的。其次,宏观经济按支出把GDP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种商品市场的完善和投资市场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调控都为宏观经济学的这部分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再次,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使学生容易对什么是宏观调控产生兴趣。

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也应该能够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宏观经济学首先强调的是需求决定供给,即需求决定产出。那么需求有哪些呢?宏观经济学把需求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需求要能够对产出起决定作用那么必须通过市场完成。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没有价格机制的需求决定产出的作用就很难达到。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这一分析,我们国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各种市场:消费品市场、投资产品市场。而在这些市场中又必须让价格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否则市场的运行就会发生扭曲。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当国民收入不足是政府应该起的作用。既然一国的产出取决于消费、投资、出口,那么当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企业的投资倾向不足时,政府应该起到主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即增加政府的购买支出,而当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企业的投资倾向过高时,政府就应该减少购买支出,这样就可以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三、如何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

经济学的思想内容与未来挑战

摘要: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取舍的学问。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的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已被应用或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门类及商学中。本文主要以经济学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学的内容及在未来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学;内容;挑战

一、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内容

(一)历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中国为例

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对主要国家地区的GDP进行了一个历史的回顾,其中,中国古代的经济学史是怎样的。在公元元年,也就是西汉末年时,中国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GDP总值占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的印度。其实,无论印度还是中国,二者均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古老文明的孕育,GDP总值领先于世界是历史必然的结果,稍稍逊色的中国位居当时第二也印证了这点。当时间移至公元1870年,即清嘉庆年间,由于印度文明的衰落,而中国的经济,历经大唐盛世,宋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再到康乾盛世的余辉,中国经济占居了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封建经济是极度繁华的。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侵入中国发达的封建经济,一次次的剥削,一步步侵蚀,中国的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形成了封建经济、官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三者并存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行,中国经济又迎来了崭新的面貌,对内主要是经济改革,对外招商引资,中国的GDP逐渐直线上升,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而且极有可能在2030年占世界GDP的23%,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

(二)中国古近代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即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欧洲,近代世界重要的经济支柱,世界经贸中心,靠的不仅仅是新航路的开辟,亦或是罪恶的三角贸易等。他们真正崛起的,是他们先进的头脑和伟大的科学理论。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本来经济就有所复兴的欧洲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革命。而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欧洲的经济带来了质与量的发展。在科学理论的领导下,和先进生产手段的推动下,欧洲又怎不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呢?反观中国古代及近代,经济的发展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仅凭思想,有的甚至没有思想,单凭经验。古近代中国所形成的经济学是不成理论系统的,没有形成科学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所以经济学不同物理学那样可以用社会来实践,当今各种各类的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经济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厌烦,主要原因就是过多的理论和无法对应的实践,也无法制定相应的制度。所以,科学理论在指导经济发展上有着重大的作用,当然,理论的指导应该是精而准,并非杂而粗。

阅读全文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新常态

摘要: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有三个: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意义不在于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而在于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理想市场环境的总体条件设计。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与这些设计不谋而合,可概括为“理性人”重新发现的“新常态”,“信息完全”逐步实现的“新常态”,以“市场出清”为理想目标的“新常态”。把握新古典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假设对理解和丰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取向,完善“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经济“新常态”

一、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是和古典经济学相对的概念,在外延上是指西方经济史上,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始,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止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假设有三个: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的研究较多,但是大部分集中于其非现实性批评。例如,论证“理性人假设”并不完全符合人性的现实,因为现代西方哲学认为理性只不过是人性显露在水平面之上的“冰山之一角”,在“理性”的水平面以下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存在。在现实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羊群效应”、“赢者赌咒”等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投资者的行为背离了“理性人假设”。现实中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在各种摩擦和冲突之中,会丢失部分信息;由于传递机制不畅而造成信息传递受阻;由于信息的封锁和垄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等等。即使不存在上述情况,经济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样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因此,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在部分信息状态下做出的。大量的经济现实也证明,市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出清的,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而供求均衡则是非常态,等等。也有学者研究经济学家在发展中对基本假定的改进。例如,用“有限理性假定”代替原来的“理性人(完全理性)假定”,用“信息不完全假定”代替“信息完全假定”等等。但是,一种理论的价值并在不在于其假定是否符合实际,而在于其是否反应了客观事物(包括经济现实)的本质联系,与竞争理论相比是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事实上一些建立在并非符合现实的假定之上的理论却是很成功的理论,正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假设条件下,做出“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事实上,一个物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力作用),但是这一不符合现实的假定,不妨碍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惯性定律。显然,这种“不符合现实”的理论假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弗里德曼在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得出“经济学假设与现实的非相关性”的结论。[1]因此,以上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研究似乎有些误入歧途。其实,每种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这个“运”主要是指当时的现实经济情况,也包括当时的人们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批评。据此,每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特定历史条件和逻辑前提。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在边际学派对古典经济学革命的基础上,由马歇尔、瓦尔拉斯等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学派与边际学派综合而形成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它以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构成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新古典经济学盛行的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正是西方国家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上升的时期,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上升时期对理想市场环境或有效状态的总体条件设计。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凸显。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一届领导集体实行了“放管结合、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此背景下,研究处于西方社会相似阶段的主流经济理论,特别是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体制和理想市场环境设计的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对我们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取向,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合理确定政府的权利边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假设与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

一、科技革命的推动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面对挑战和质疑,以都留重人、莫里斯•多布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给出了相应的回应和思考。莫里斯•多布认为,对待资本主义既不能断言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制度,虽然国家作用在增强,技术进步在加速,但这些不能“在任何意义上证明‘新阶段’言论的有效性,或者在任何基本方面改变我们对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的评价和对其未来的估计”。S.都留重人同样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繁荣,但却是以巨大的浪费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不会改变。于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有组织的或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并不能完全消灭经济危机,利润率下降规律仍然在起作用。Y.A.克隆罗德否认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抑制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大大增强,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仍然不能避免。就在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的讨论如火如荼进行时,资本主义的快速增长和繁荣发展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以石油危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危机的爆发。平稳而快速的增长被“滞胀”所替代,社会累积多年的矛盾以信贷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价值危机等形式不断地爆发出来。危机的爆发和劳资关系的破裂引发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热潮,英美等国家开始涌现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学派和市场社会主义学派等。这些学派都从各自关注的视角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例如,美国左翼代表人物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用经济剩余增长规律代替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证明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客观性和周期性,他们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经济剩余总量由于无法找到出路,决定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趋于停滞的客观趋势。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戴维•哈维认为,资本主义虽然通过转变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即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转变到“灵活积累方式”,基本摆脱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困扰,但这种转变更像是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仍在继续起作用。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在他的著作《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一书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两个重要的出发点或历史条件,虽然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追求高额垄断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因而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更克服不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经济危机,更改变不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顾海良教授认为,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的历史地位,并不会因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改变,但是这种过渡的进程以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形式和路径,显然可能有多种选择。这是因为:科技革命导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已经并将更快地改变生产方式。所以,研究科技革命给现阶段及其继续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变换,并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是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徐崇温教授认为,“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问题上,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要从总体上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以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但如何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却是历史留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具有实践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科学地认识到:俄国还不具备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条件,它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这一中间环节,这是小生产自发发展的必经阶段。列宁未能见到过渡时期结束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未能提出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斯大林虽然也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但是他认为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能进入市场交换。因此,斯大林的理论是不彻底的“半商品经济论”,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关系的根本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