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摄影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摄影技术论文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测绘工程的应用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测绘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倾斜摄影技术成为目前测绘行业的研究热点。论文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测绘工程;无人机;倾斜摄影

1引言

无人机倾斜摄影是指通过携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通过多个角度对待测目标进行测量的操作。相较于传统的垂直摄影,倾斜摄影可以将待测物体或地区的高度差展示出来,使所拍摄的景象更加的真实、直观。因此,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我国的测绘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

2.1技术特点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搭载多组摄像头,可以在斜向角度拍摄待测目标,获得其顶部与侧面的信息,使待测目标更为真实。此外,搭载有多组摄像头的无人机自身的技术也比传统的无人机更加先进,不但操作更为简便,其续航、载重和操控性等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倾斜摄影无人机搭载的遥感探测技术缩短了其摄像的时间,在拍摄相同数量的照片时,倾斜摄影无人机用时比传统无人机更短,提升了测绘工作的效率。

阅读全文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实验室建设

[摘要]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一般会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建设摄影实验室,由于面积、投入、管理情况各不相同,高校摄影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建设经费投入高,设备更新换代快;维护管理费用高,设备损坏老化快;摄影技术发展快与实验教师知识更新慢。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设施设备,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发和使用摄影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以解决经费缺乏、设备不足和维护问题;大力加强摄影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对摄影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以解决技术发展快与教师知识更新慢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实验室;摄影艺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使用产品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攀升。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各高校二十几年来开设了大量艺术设计类专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产品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人才。而为这些专业提供基础实验教学辅助的摄影实验室也应运而生,伴随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实验室基本状况

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一般会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建设摄影实验室。建设的目的通常为承担本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基础实验教学。同时,为加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美育和通识教育,摄影实验室经常承担非专业学生摄影知识公选课的实验教学。此外,为科研创新实验教学如慕课等提供摄影摄像服务。以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摄影实验室承担的任务为例,一是为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开设有关摄影的基础课程;二是承担其他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摄影任务;三是为研究生、教师、研究室及产业界的科研、生产需求提供摄影条件。高校摄影实验室因专业设置的不同,在场地建设、设备配置方面有所不同。实验场地面积从一百到几百平方米不等,设备的配置和投入经费多少也根据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如苏州科技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摄影实验室使用面积为100平方米,有仪器设备15种72台(件)。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摄影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仪器设备35件,总价值40多万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摄影实验室面积250平方米,设有传统冲放暗房、数字图像工作室、摄影棚,拥有40台传统相机、20台套传统放大系统,70台尼康数码单反相机、30台套后期图像处理输出系统,完整的摄影棚摄影设施。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设有理论教学评片室、摄影棚、录音棚,拥有数码单反相机、VR全景摄像机、数字化摄像机、摄影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总价值100多万元。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摄影基础、商业摄影、服装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网络摄影、建筑摄影、微电影制作、摄影与摄像、摄影技术与艺术等。开出的基本实验项目如下:照相机(传统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的基本使用,摄影感光材料的应用,摄影测光与曝光应用实验、摄影景深技术应用实验、数码照相机使用实验、摄影用光实验、摄影构图实验、摄影技法实验,包括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花卉摄影、夜景摄影、运动摄影、微距摄影等。摄影实验室由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大多为兼任)管理,有1~4人,大多具有较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

二、艺术设计专业摄影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经费投入高,设备更新换代快

阅读全文

新闻摄影教学教育技术反思

一、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相关设置不合理。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阅读全文

电影数字特技分析

 

对电影数字特技的视效进行有效而客观的评判是对其进行研究发展的基础,尽管视觉艺术很难进行具体标准的制订,但可以在现有的视效实践和电影艺术的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为数字特技设计的应用建立一些基本的原则。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这些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在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考量的维度。对于当下数字特技泛滥,用特技掩饰影像创作的平庸而言,是一个带有回顾总结式的整理性思路。   对数字特技的评判视角很多,可以是技术角度、视效创意角度、影视语言运用角度等,本文重点从数字特技在电影叙事和视觉表现方面来探讨,这是一种从宏观角度来把握电影与数字特技关系的尝试。   数字特技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丰富了影片的叙事手段,但数字制作技术与实拍技术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两者在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上必然会有不同,这就使影片中的视觉风格甚至叙事风格上脱节;另一方面也由于虚拟内容的虚假性和非现实态(观众的心理预设),使得观众在虚假和真实的情境中难以协调,从而影响了观众对叙事完整性的感知。   优秀的数字特技设计作为服务于叙事的视觉形式,首先要与电影整体叙事保持从视觉风格到语义表达的协调一致,这包括以下三方面:   1.数字特技视觉风格与影片叙事风格的统一   电影的修辞元———镜头可以从宏观的整体角度大致分为“叙事性表意”和“意向性修辞”,但由于影像辞格的丰富性、多层性和多向性,对影像修辞的分类也是相对而言,且要结合电影的总的叙事主题和结构框架来看。对于数字特技镜头而言,本篇论文更为侧重从影像整体和影像创作规律角度来审视数字特技的意义,所以在论述数字特技镜头时借用电影修辞学的概念以作参照。   在侧重“叙事性表意”的数字特技镜头中,镜头画面中景物的光影色调既要保持画面内实拍景物与虚拟元素的协调统一,同时也要符合整个叙事段落的影调变化。另一方面,在镜头画面的组接中镜头运动是影片风格系统中重要的摄影元素,由于传统摄影技术和虚拟摄影技术在创作手段和创作流程上的不同,在最终画面的视觉呈现上存在有天然的差异。   虚拟摄影主要体现在视觉的“平滑、自由”和感知的“间离”,所以,在“叙事性表意”段落中,将实拍镜头与虚拟镜头进行连续剪辑时,除了保持镜头画面风格统一和镜头剪辑的顺畅外,还要谨慎处理两种“摄影”风格的差异。就目前大多数的由虚拟摄影机完成的特效镜头(不包括在实拍画面中添加虚拟景物的镜头)而言,多是大全景的场景描写镜头和一些无法实拍的战斗场面。在大全景场面的镜头中,往往会让镜头过于平滑,同时产生多个景别间的跨越,如果前后的实拍画面景别递进不够,又没有在情绪控制上进行有效构建,将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如果在大场面中,镜头的运动过快,也会形成“沙盘效应”,虽然全景展示了场景全貌,但观众却感到场景就像个模型。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中,如前所述,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不仅虚拟角色的动作夸张,而且虚拟摄像机的运动幅度也同样激烈,整体效果趋向卡通化。   在实拍镜头中运用虚拟摄影机制作的镜头要有一个情绪和景别的构建过程,这也是一个缝合过程,弱化两者的差异性,平稳地完成叙事功能,否则,只能打破影片原有的叙事链条。   在影片《泰坦尼克》的“全速前进”段落中,是影片开始后的第二次高潮,也是泰坦尼克号邮轮第一次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性能(象征人类工业文明的辉煌),剧中人物情绪的一次气势磅礴的释放,为后面剧情冲突———沉没的发展做了一个强势的铺垫。此段落包含了四条叙事线索:船长———轮机房———泰坦尼克号———杰克,同时对应找四条情绪线索:船长:踌躇满志,轮机房:积蓄力量,泰坦尼克号:劈波斩浪,杰克:激情呐喊,四条线索相互依托、呼应,构成了一个丰满立体的情绪表征体系和多维有序的叙事空间。最后用了一个虚拟摄影镜头全景展示了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雄姿,从泰坦尼克号右侧船头的杰克开始,升到了望台的船长和大副,再从船顶烟囱上掠过,虚拟摄影镜头在此越过船体中轴线(视觉转换点),最终在船尾左侧落下(视觉转换完成,形成心理反差),给了激扬的情绪一个舒缓而阴郁的结尾。由于虚拟摄影镜头空间起始幅度变化很大(景别和高度),在空间转换的同时,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心理转换,影片的情节由此向冲突———沉没阶段发展。   如此超越常规的虚拟摄影镜头将杰克———船长———泰坦尼克号在视觉上编织为有机的整体,利用虚拟摄影镜头的跳轴和大落差视角变化,流畅自然地完成了情绪、心理和段落的承转。   由于前面进行了充足的建构和铺垫,又有叙事、情绪、人物的多维线索的牵引,遂使此超常规虚拟摄影镜头运动在心理上是合理并可接受的。   这说明,利用虚拟摄影机进行大幅度运动时,要注意其与实拍镜头的衔接和构建,还要充分利用叙事、情绪、人物等线索进行引导,否则,不成熟的叙事结构难以承受虚拟摄影镜头的超现实的虚假感。   2.数字特技丰富影片叙事表达   电影中的镜头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动态图像在共时性范围内组成的物影的组合,这种组合构成动态符号进而产生出历时性意义上的动态结构。艾柯在《电影符码的分节》中提出“电影符码是唯一具有三重分节的符码”,即照片———象形义素———象形符号,这使得电影镜头的含义构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多义性的选择可能性乃至某种“偶合性”,使影像对意义的“表述”变得复杂、含义模糊和不确定①。 #p#分页标题#e#   数字特技的发展在带来新的视觉表现形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影像的无限的操控性,这意味着在数字影像的三重分节的每一层上,都可以进行完全人工化的控制,传统影像的多义和不确定性既可以被增强,也可以被削弱。影像在叙事、表意和象征层面的编织上前所未有地灵活和自由,既可以将若干视觉元素人为地整合在一个镜头中,也可以“提纯”镜头中的元素,打破原有景别变化的极限,直至超现实空间,突破常规空间时间的局限;无缝拼凑若干镜头,突破原有镜头间的剪辑。数字特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创作者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具有层次的审美意境界来呈现。   数字特技一方面带来了对影像操作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对人工影像的构建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像不是被简单表象地堆积拼凑,而是需要更“精密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组合而成,这就需要在影像与深层心理机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从当代电影风格的发展而言,视听语言日趋丰富,内在关系日趋复杂,对人的内在心理的探索愈来愈深入,数字特技影像与此暗合。   数字特技镜头应在影像叙事、情绪调动、审美意境和象征意象四个方面达到均衡协调,形成立体层次的视觉所指。   例如,在影片《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杰克(由爱德华•诺顿扮演),在体制内处于激烈的内在矛盾中,在一次乘飞机出差的途中,幻想飞机失事的段落,视觉效果非常震撼,让观众以从未有的主观视角感受了失事瞬间,重要的是此段落成为整部影片叙事的重要情节点。此后的叙事完全是主人公精神分裂后的空间,主人公分裂的人格外化为泰勒(由布拉德•皮特扮演),此段落的特效在多个叙事层面上达到了统一:1,完成了影像叙事内容———飞机失事表意;2,给观众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感观享受,调动观众情绪;3,叙事情景发生转变,审美意境进入新的空间;4,用灾难暗喻杰克无法调和自身内在的矛盾———人格分裂了,另一个叛逆的自我———泰勒出现了。   一个飞机失事的特效镜头在瞬间完成了多层次的叙事功能。   3.数字特技的电影辞格意义   电影修辞学从“表意”的视角来研究镜头自身的表意策略和技巧,分析影像的表意功能。   而只有从表意功能的角度才能在技术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像表意技巧,这正如德勒兹所言:“电影评论遇到的两重障碍:一方面要避免单纯描述影片,另一方面要使用外来的概念。评论界的任务是提出一些概念,这些概念既非‘产生’于电影,又只适用于电影,适用于某一类影片,适用于某一些影片。……这不是一些技术概念(镜头推移、短镜头、景深等等),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服务于它所定的而又无法解释的目的”。数字特技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进行叙事表意”的命题,尤其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从尝试运用数字特技,慢慢到具有了数字特技创作意识,进而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在美学和叙事技巧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创新。这说明在数字技术及其制作理念日渐普及后,必然要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发展新的视觉表意形式。所以,只有从影像“表意”角度来对数字特技镜头进行总结和研究,才能突破纯技术描述,将技术优势整合在影像整体叙事的概念中。从数字特技电影的发展历史看,无论是《侏罗纪公园》还是《泰坦尼克》,正是由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才造就了数字技术的辉煌,只有艺术性地运用数字技术才能彰显其神奇。   电影修辞学根据镜头的自身特性,将影像辞格划分为十三种,分别是:长镜头、特写、递进、叠印、重复、闪现、插入、变格、形变、碎切、偏重、喻意、幻构。影像本身的“表意”具有含义模糊和不确定性,而且电影修辞是多元素、多向度,是诸多元素从多个层面的动态性建构。影像辞格的功能界限只是相对而言的常常相互交叉或相互叠合,一种辞格有时可从不同层面概括出不同功能②。   数字特技可以进一步地强化镜头辞格指向、融合辞格功能,其意义在于创作者将拥有对影像的完全控制,影像的表意将更精确、更丰富、更具感染力和渗透性,影像的视觉表征体系将更趋完善。同时,人为的可控性也会带来更多的斧凿痕迹,如同画蛇添足,形成指向混杂,滥用特技、千篇一律的现象。

阅读全文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不动产测绘的应用

【摘要】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需要引进先进的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准确、有效的测绘信息。论文分析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研究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策略,给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不动产测绘;应用策略

1引言

不动产测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产数据采集和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不动产登记调查工作进展缓慢,无法满足不动产登记调查的需求。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在采集数据、构建模型、获取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特点,结合实例研究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策略,以提高不动产测绘的效率与整体质量。

2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分析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国际摄影测量领域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其本质是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的多台传感器从垂直、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图像的传感器来获得地面物体完整的信息,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2部分。数据获取部分一般包括1台垂直摄影相机和4台倾斜摄影相机,与GPS接收机、高精度IMU惯性系统进行高度集成。摄影相机用来获取影像信息,GPS、IMU分别获取位置和状态信息。数据处理部分,一般通过在系统中集成定位、定姿设备信息拍摄的每张影像上提供位置姿态信息。

3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优势

阅读全文

新媒体艺术中身体叙事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其独特的魅力,叙事符号也不再单一,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身体作为叙事符号的象征,呈现了艺术家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也体现了艺术家高度的理性和智慧,更是通过身体叙事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环境,引发人们对现实与生命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身体叙事

一、身体叙事的内涵

身体叙事,“即以身体作为符号、以动态或静态、在场或虚拟、再现或表现的身体,形成话语的叙事流程,以达到表述、交流、沟通和传播的目”。在传统艺术中,舞蹈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无论是何种艺术,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都是其两种最基本的功能,而舞蹈艺术则通过形体动作来描绘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性格。在民族古典舞剧《红楼梦》中,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用身段、指法、碎步等身体语言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悲苦无奈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所以身体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出语言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而新媒体艺术是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它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信息科学和数字传播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艺术家的想象力在科学技术中也得到解放,由于身体叙事的表现载体是身体本身,而人类的一切社会观念、行为习惯等主观因素都能在身体上体现,所以身体叙事语言产生的效果较其他语言更为简洁明晰,因此艺术家们也开始对人类身体进行艺术实验,以身体作为内涵性表达,传达出艺术家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反映出当下信息和媒体社会中人类的思想和生存状况,引发人们对生命与现实的深入思考。

二、对身体的直视

在工业化和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时代,照相机作为新媒体艺术中二维平面艺术的开端,与新媒体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传统的绘画艺术不同的是,摄影艺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及客观性,可以客观纪实被拍摄的事物及人物,留下永久的影像。“摄影的客观性赋予形象以令人信服的、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具有的力量。”因为即使是写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加入些自己主观的想象,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完美的形象。以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代表性作品《美惠三女神》和莱昂纳德•尼莫尔的观念摄影作品《三女神》为例。《美惠三女神》是希腊神话中象征美丽、温雅、欢喜的三女神,拉斐尔致力于裸像的完美,为的是表现人更接近于神,也为了表现出人生全部美好的美惠女神形象,拉斐尔选取几个美丽女子身上最完美的部位,再把这些最美的部位重新组合在一个人的身上,塑造出了更完美的人体,其比例体型都具有独特的美感,《美惠三女神》表达了喜悦、美丽、欢愉的情感,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在莱昂纳德•尼莫尔的观念摄影作品《三女神》中,对人类的身体进行了直观且真实的直视,还原了生命之本来面目。莱昂纳德•尼莫尔不拘泥于高贵完美的人体形象,他的关注点在于一些肥胖的身体,不完美的人体却更接近真实的人体,因为理想中的美不是客观的,于是他把这种“丰满”的裸体用于自己的摄影艺术作品当中,挑战传统的审美标准与理想的女性身材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身体肥胖的人群,揭露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些人群难道就因为她们自身肥胖的身躯所以要遭受社会丑陋的目光和卑劣的言语吗?人们虽然欣赏并赞美完美的身体,但是“美”的定义不应有界限,这些身躯肥胖的女子勇于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她们也希望能得到“身体解放”和“形体认可”。至此,这种身体直视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身体评判,促成了多元的身体审美观照。“摄影虽不能像绘画一样对身体进行粉饰和美化,却能够以一种真实而直观的角度直视人类的身体,打破传统禁忌的界限,真实地呈现人类生命的状态。”在一些数字图像艺术作品中,性和暴力对人的肉体欲望及其表现折射出当下时代人性的丑恶,在美国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的私密视觉日记——《性依赖的叙事曲》中,她以同性恋、性工作者、异装癖等群体的身体为叙事符号,不带任何主观偏见色彩的眼光、不加任何修饰的镜头来真实地记录这些不同于主流生存状态的群体,通过对他们身体直视的表现,揭示出处于社会边缘群体的尴尬困境及苦闷生活,南•戈尔丁不仅对这些边缘人流露出极大的关注与焦虑,他们自己的生活实态也体现出这个时代人性的脆弱与无助。20世纪后期,在数字图像艺术逐渐向成熟与稳重迈进的同时,手提便携式摄像机开始运用于大众生活,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家们纷纷丢掉画笔,拿起摄像机,以录像作为艺术手段批判当代社会问题,以此传递艺术家个人的声音,于是录像艺术成为新媒体艺术真正形成的标志,“影像艺术在尊重技术原则的同时,也给予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方式”。非线性结构是新媒体艺术的表达方式,非线性叙事意味着艺术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融合在一个时空里。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在他的录像艺术作品《无辜者》中,男子与女子分别张开双手用身体接受雨水的洗礼,其作品用升格镜头诉说生命的力量,表现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和敬畏。在他的另一部录像艺术作品《殉难者之土、空气、火、水》中,四位“殉难者”分别用自己的身体抵抗自然界的四种元素,探讨了人类身体的极限及人们在现实挫折与苦难面前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传达出一种生命意识。英国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的录像艺术作品《10秒/米》也探索了生命与死亡的严肃问题,片中一个男人看起来正在进行体操训练,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他的身体不断地抽搐,每一次试图站立起来都以失败告终,此时观众才意识到他可能是一个身残的人,戈登通过表现这个男人自己身体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探讨人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深层问题。

三、对身体的塑造

阅读全文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全息影像技术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从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以该技术与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结合案例为研究背景,从应用现状、应用分析和应用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思索,深入浅出地剖析和归纳了该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势。这对促进未来全息影像技术和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融合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应用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逐渐从传统静态设计发展到互动式设计模式,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和展示途径。这种现代时尚的交互手段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过程。将全息影像技术引入到商业广告领域并加以应用推广,其良好的互动和逼真的体验过程将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新媒体时代的全息影像技术

1.新媒体时代的缘起

“新媒体”一词最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1967年,时任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P.Goldmark在开发EVR的商品计划当中首次提出“新媒体”一词,之后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扩散开来。“新媒体”中“新”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媒体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产物,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它是以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媒介,以卫星、无线通讯网、互联网等渠道为途径,进行娱乐和信息供给的传播媒体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内部的相互交流增多、相互依赖加强,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将新媒体推到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位,它在迅速蔓延的同时也将我们的生活引入了一番新的天地。

2.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与原理

阅读全文

绿色设计理念下平面设计运用

摘要: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绿色设计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体现绿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当今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研究绿色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对平面设计实践和视觉体验进行分析,让平面设计遵循合理的发展秩序,达到促进平面设计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绿色设计;视觉体验;协调发展;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和绿色设计概述

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平面设计”这一术语,著名的美国设计师威廉•艾迪逊•德维金斯最早使用平面设计的称谓。平面设计曾有多种称谓,如装潢设计和装潢艺术等,直到1970年之后平面设计才真正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的设计术语。平面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设计活动,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二维空间中的诸多要素,如文字的使用、图形和色彩的搭配等,通过将这些元素相互穿插和布局进行设计。当然,平面设计还包括对字体元素的设计、摄影技术的融入、版面编排等。平面设计主要的功能是利用各个设计元素准确地传达观念、信息,所以其核心内容是合理安排各个设计元素。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或环境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反消费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是由著名记者帕卡德对当时美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带来环境巨大污染进行抨击而引发的。从狭义上讲,绿色设计通常指以运用绿色环保技术为前提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减少、回收、再生是其所遵循的三大重要原则,其目的主要是对传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既能够满足基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可持续的运用。从广义上说,绿色设计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宣传和营销等环节。

二、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