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摄影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与摄影的结合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育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探索美育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美术与摄影结合,创新美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新尝试,也是探索小学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摄影;整合
1摄影和绘画的关系
自摄影术诞生伊始,摄影与绘画就形成了相互交融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摄影术的产生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便捷并促进了绘画的繁荣发展。例如,绘画可借用摄影能纪实抓拍瞬间的特性,将拍摄的不易捕捉的瞬间照片运用到绘画的写生临摹中,还可以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作为优秀的欣赏范本,启迪思维,创意绘画;另一方面,绘画在长期艺术进程中积累下的创作理论。例如,构图、光线、色彩等造型技巧也被摄影吸收和借鉴。绘画和摄影都是视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更有助于艺术的美学传播。在小学美育课程中,将美术与摄影结合,是美术教育的新尝试,也是探索小学美育教育,多学科交互,交融发展创新实践的新课题。
2小学美术与摄影结合的目的意义
2.1打破陈规,提高观察能力
美术教育和摄影的结合,首先要拓展思路,打破陈规,要汲取摄影学科能促进美术创作的知识点进行传播。在摄影创作的流派中,有一类纯粹派摄影非常受大众的欢迎,这一流派的摄影擅于运用光线和角度的转变,展现出普通的事物不为人常见的特殊形象。并能突出表现物体的质感,展现出物品独特的魅力。教师可借鉴摄影画面优于美术作品逼真性的创作特点进行举例讲授。例如,著名摄影师韦斯顿拍摄的《青椒30号》和《贝壳》等纯粹派摄影作品,超乎肉眼视觉的高清晰、精细拍摄的作品,能为学生带来特殊的静物观察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摄影师拍摄创作过程,讲授摄影师是如何表现被拍摄物体质感的,让同学在欣赏优秀静物作品的同时,展开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将这样的摄影作品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启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长视觉见识。
媒介融合下摄影专业教育变革探究
摘要:当下媒介生态的变化促进了全新的媒介网络和媒介环境的生成,推动了摄影语言、摄影美学、影像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的转变,从而为摄影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摄影专业教育要革新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独立的摄影理论体系,着力于专业品牌形象建设和摄影生态建设。
关键词:媒体融合摄影专业建设摄影教育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发展的格局得以重构,媒介融合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摄影语言、摄影美学、影像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也随之转变。这也意味着从事影像生产的摄影专业人才的艺术思维和创意技法需要随之革新。单一的图片拍摄和编辑能力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掌握创意思维和创新技术,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整合能力的跨媒介影像制作人才成为行业需要的人才。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摄影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寻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影像人才的发展模式,成为摄影专业教育的新使命。
一、摄影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和资费的降低,以及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内容分发机制的完善,催生了海量的影像需求。以数据图表、短视频为代表的影像信息因为理解门槛较低,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在未来,影像将作为一种新的文字形态或者信息交流的基本单位而存在,并推动人们进入影像阅读的时代。以往,部分高校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对媒介生态变化的反映不足。以往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图片经由印刷媒介呈现、传播的基础之上,图片的拍摄和制作一般由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机构和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摄影师、美术编辑配合完成,并通过报纸、杂志、移动媒体等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图片的采集、传播全部通过数字渠道进行,不断升级的智能手机成为集影像制作与影像传播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而部分学校的摄影专业一般在选修课里开设一至两门多媒体影像制作的课程,动态影像的课程占比较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影像内容的需要。随着人们在手机端对图片修饰软件的熟练应用,图片的真实性常常令人怀疑。纪实摄影对美学的追求已经从真实性表达逐渐转向抽象的、诗意的艺术表达,正如摄影技术在真实性表达上的优势让19世纪末的绘画走向了抽象表达的探索之路一般。手机厂商的影像工程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降低影像表达的门槛,催生了影像表达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摄影的语言体系也会具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媒介融合向纵深的方向发展,给予了传播学、美术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机会,而从属于美术学的摄影专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制,学科弱势的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解决。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和摄影专业师资缺乏的院校中,摄影专业作为弱势学科可能面临着被合并和停招、减招的危险。如,近年来,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已经停止招生,大连医科大学的摄影专业招生人数也逐渐下降。在《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华南师范大学、红河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三所大学撤销了摄影专业。在摄影专业教育已快速发展近三十年的今天,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学校,一些高校的摄影专业未找准自己的学科定位,缺乏独特的美学追求,没有树立专业的品牌形象,辨识度低。同时,部分高校的摄影专业缺乏在业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毕业生,以致社会认可程度偏低。摄影专业的招生要求按美术类专业执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高校的招生质量。此外,摄影专业教育体系以外的摄影文化生态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摄影文化推广领域,摄影图书出版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待提高;美术馆或者画廊中的摄影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比不上绘画、雕塑、装置等其他美术类展览;社会上一些摄影爱好者对摄影的审美意识层次有待提高。当前,摄影专业教育既面临媒介形态、生态的变化和技术的革新等外在挑战,又面临着学科定位不清、理论结构体系不完整等内在问题。如何促进摄影专业变革、确立摄影专业的地位,成为所有摄影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变革措施与发展前景
1.借新文科建设契机,促进多个学科专业融合,构建新的摄影专业课程体系。(1)拓展摄影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度在高校摄影专业课程体系内,摄影理论教学不应完全依赖于摄影史、艺术史课程的教学,摄影学专业应当提升如人像摄影等应用摄影课程的理论教学高度。在以往的人像摄影课程中,教师一般从器材、用光、构图、摆姿、色彩等角度入手开展教学,这属于对图像语言角度和技术操作手段的教学;而摄影摆姿的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模特的专业素养,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从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入手研究面孔和身体姿态在不同种族、地域、文化形态下的意义,也可以从传播学的视角入手探讨身体作为叙事符号在商业传播中的作用,还可以从艺术史的视角入手追溯肖像画的面孔呈现。若是把这些理论建构的任务都交给摄影理论课程的教师,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时里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敦促学生通过阅读、撰写文章和拍摄计划的方式,提升理论认识高度。近年来,经由对摄影史的发展脉络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国内的专业院校开始重视古典摄影工艺、银盐工艺等课程。但观察一些学生的作品可以发现,在剔除古典摄影工艺后,学生作品内容本身的美学高度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甚至有时从视觉造型的手段看,相对于数字影像作品还有所下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2)摄影专业的应用类课程应由单一静态图片转变为数字媒体影像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社会对通过数字相机拍摄的照片的商业需求减少,短视频由于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性、娱乐性更强而备受欢迎。这让摄影专业面临着在商业应用上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1]。但同时,国家、省、市、县级的传统媒体被迅速整合成各级融媒体中心,这些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机构对于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的需求不断增长;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信息传播上的直接性、有效性推动了更多商业类视频的市场需求出现。这种需求端的快速增长和内容的垂直化对影像人才的要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在影像制作类的课程教学水平和硬件条件上与摄影专业往往存在着一定差距,摄影专业的学生在影像素养上具有一定优势,关键是如何把良好的影像素养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换一种思路,教师可将摄影视为视觉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引导学生将摄影作为观看世界的方式。当学生进入影视类、传播类学科专业学习时,将影像素养与具体的内容结合,会有更大优势。就像设计类学科的课程大多从绘画开始学起,绘画的基本技能最终在视觉传达领域得以体现。(3)教学内容垂直化如果把摄影视为应用类专业,那么教师对学生基本的影像制作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与各行业专业内容的结合。如,有的学生对体育感兴趣,那么体育文化、体育传播、体育品牌的相关内容可以成为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要方向,也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主要方向。这种目标导向制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影像制作技能与兴趣爱好结合。这样,教师可对学生开展分类指导,推动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移,形成千人千面的教学互动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闻摄影教学教育技术反思
一、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相关设置不合理。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新闻摄影教育发展及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媒体发展模式的创新,促使传统媒体在实现自我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转型升级。新闻摄影因为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呈现形式与独特的视觉传播的特性,深受读图时代受众的欢迎,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对于视觉获取的急迫心理需求,因此,新闻摄影的地位得以巩固与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为适应媒体传播需求,新闻媒体行业内部也在不断进行产业优化,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的新闻摄影专业在人才输出与培养中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便适应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现状措施
一、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为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读图需求,更直观的新闻感受,以及媒体对摄影作品需求量的增加;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行业利益驱动,使很多非业界与非专业人士涌入。在以上两种因素影响下,新闻摄影行业所呈现出的状态较为混杂。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行业的现状与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机遇,以及新闻摄影教育状况进行研究,探究其未来发展的策略。
二、新媒体时代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最先被提出,但是当时其主要含义为“电子录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并且促使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当相关研究学者还在为其基本定义争论不休的时候,新媒体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传统的媒体格局进行了创新和改革[1]。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互动性、全面化以及多平台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新闻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局面,而新闻摄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新媒体的优越性将新闻摄影从过去的印刷平面时代解放了出来,为其提供了以网络、移动终端等媒体形式为主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其发展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发展优势
摄影教育下网络技术论文
1摄影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的摄影教育从建国起即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专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摄影专业或者摄影课程,摄影作为一种教育的同时,也作为一种丰富人们生活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加强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摄影教学同时也被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对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能够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这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目前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摄影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特点,这同样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忽视对摄影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摄影公共课程。
(2)摄影教育手段比较落后。
摄影教学活动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级式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手段不够先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教育技术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摄影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上都与现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明显落后,这都不利于摄影教育的实施。
高校摄影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摄影实践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改革教育模式迫不及待。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方面出发,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实践教育面临的问题,强调了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重点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技术为例,针对高校摄影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且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各行业均敏锐的察觉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将新媒体应用到了改革过程中。作为高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摄影专业具有开放性强、创新程度高的特点。如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该专业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将可有效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才素质。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实践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理念落后,是高校摄影实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缺乏创新性”、“缺乏艺术性”两方面。目前,高校摄影教师的教学目标多以“知识性目标”以及“能力性目标”为主。为达到两大目标,教师常通过“填鸭法”以及“板书法”教学,将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口头讲解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仅注重“目标是否完成”,而未注重“目标如何完成”。简言之,学生仅需提供摄影作品即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理念了解甚少,学生对上述问题同样缺乏重视。长此以往,学生的作品很容易丧失“创新性”与“艺术性”,导致作品与时代脱节。新媒体环境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的出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教师应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
2.教育内容不足
摄影测量学通识教育论文
一、我校与国内有关院校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情况
在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前,测绘学科本科有4个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虽然都要学习摄影测量学,但是各个专业间差异较大,如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测)对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生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技术、航空与航天摄影技术、非地形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航测实验、航测外业实习、航测内业实习。而原解放军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有关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摄影与空中摄影、航空摄影测量、航天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航测自动化、像片判绘(包括实习)、像片转绘,实践环节还包括航测外业实习。由于当时摄影测量教学中实验或实习内容涉及很多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测量仪器,一些院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当时只开设有工程测量专业。原武测工程测量专业在摄影测量学方面主要的课程有:摄影技术(一学期)、摄影测量学(一学期),但没有相关实习;而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的摄影测量学相关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上、下两个学期)、工程摄影测量,实践环节包括:摄影测量实验、遥感实习;相较一些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其摄影测量方面的学时数已经偏多。1998年第三次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教学专业,现在本科阶段只有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方向之一,与原来工程测量专业比,摄影测量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是该比重远低于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中的比重,并且由于总课时呈压缩态势,因此实际授课时间实际是在减少。随着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摄影测量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模拟、解析、数字3个阶段发展后,摄影测量快速进入了航空摄影测量与航天摄影测量并存的发展阶段;航空摄影发展到了模拟航空摄影和数码航空成像并存阶段,航天摄影(测绘卫星)完全实现了数字成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则实现了全数字化。为了适应摄影测量快速发展的情况,同济大学测量系在2005—2006学年开设了摄影测量学的双语教学,其他院校也对摄影测量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方面涌现大量新知识点,现在本科教学中摄影测量方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因此需要教授的内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以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测绘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都要涉及,而通识教育本身又需要挪出相当的学时进行通识类课程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在摄影测量方面,现在同济本科教学中相关的课程只有:摄影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及实践环节———摄影测量实习,并且其中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摄影测量基础”课时缩减为一周4课时(将来还将缩减为3课时),在这种背景下,摄影测量方面的教学应如何开展,特别是主干课摄影测量基础教学如何开展,教学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过去的模拟摄影测量内容是否要涉及?怎样涉及?这些都须考虑。
二、通识教育下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基础”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摄影测量学在数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测绘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有较大的差异,也是一门非大众化的学科课程;但作为测绘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学习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及遥感等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近、现代摄影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更新非常快,而且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日趋紧密,因此现阶段摄影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内容增多,二是内容改变多特别是涉及应用方面。而通识教育背景下,造成课时数紧缩,因此在摄影测量基础教学中须兼顾两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础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统筹考虑一般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且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深入的要求。结合摄影测量方面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了“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摄影测量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在现在学时大大压缩的情况下,整个教学内容应强调基础性,为学生将来可能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应用,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单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并不多,比较多的从事工程测量,但现在工程测量这方面的仪器不少涉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的应用,如工业场景监测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生从事GIS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针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项目组成员认为“摄影测量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下,传授摄影测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摄影测量学基本框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学习作准备。考虑到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方面课程分为摄影测量基础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两部分,而卫星影像几何处理集中在后续的遥感课程中讲授,且课时数有限,因此现在“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应是:对摄影测量学的讲授内容侧重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使学生建立起摄影测量的基本思想,保证学生对摄影测量整体过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强摄影测量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双语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构建科学的“摄影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
摄影课程教学与教育技术论文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摄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实验在摄影课中的应用
现代多多媒体技术和动画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的三维的立体的仪器设备已能够完全做到仿真操作,一克服设备不足、环境危险和效率低下的实体实验操作,摄影课就是比较适合利用虚拟实验的一门课程。设计摄影课程的虚拟实验时,要充分考虑的摄影课的特点,做到直观、简单。
例如在设计摄影照明中的三点式照明的实验中,摄影试验中的仪器和场景要使用三维的软件设计,实验者可以任意调整观看的角度,不但能从相机的机位处观看整个场景,也可以从主光灯角度、轮廓光的角度来看整个的效果,使实验者能感到像真正在一个摄影棚中的感觉;对各种灯光的位置要全面可调,包括灯具与主体的距离;灯具的垂直角度、水平角度都要连续可调;对各种灯光的光照强度、灯光的色温(800k-10000k)、灯具的种类(聚光灯、柔光灯、散光灯等)等也要能调整。另外,被摄的主体也要有多种选择,比如:人的全身像、半身像、头部像、不同颜色的标准几何体、不同颜色的植物、不同的材质等。在摄影课程教学中使用虚拟实验,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比如上个例子中的光照实验,在实体试验中,不但包括昂贵的照明设备、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还要实验场地,建造一个一百平米灯光实验室,设备加上房产价格,一个实验室可能需要几百万,因此,一般的普通学校,不可能建设很多灯光实验室,只能分时分组来做实验,如果一每个小组8个人,去掉准备时间和老师的讲解时间,每个课时真正提供给每个同学具体操作的时间一次可能只有大约五分钟。
摄影课程教学中,实验大约安排十几课时,其中照明实验的课时也就最多四课时,这样整个课程下来,照明实验每个同学真正能够实际操作的时间也就大约有二十分钟,这样短的时间,不要说掌握照明技术,即便是能熟悉灯具的基本使用都不够。而在虚拟实验中,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因为在虚拟试验中,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提供每个人一套实验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做实验,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对灯光实验进行练习。并且在虚拟实验中,设备的种类也远比实体的实验室齐全,所以实验效果要比实体实验室效果更好。
虚拟试验比实体实验更安全,因为在实体试验中,电视照明设备大都是大功率的设备,一盏灯一般是几十瓦到几千瓦的功率,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用电事故,造成失火等危险;虚拟实验比实体实验更节约,在实体试验中,灯光设备都是耗电大户,一个实验下来,可能几十度点就消耗完了;同时,摄影照明中的发光器件都是易耗品,并且价格比较高,在使用中消耗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实体实验成本是比较高的,与实体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则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