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设施农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设施农业论文

农业生产经营视阈下水利设施论文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阅读全文

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面临问题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800余种,其中仅360种左右来自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占比不到8%;期刊的学科分布比较全面,涵盖理、工、农、林、牧、医、地质、天文等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科普类期刊各有侧重;办刊主体中,高校学报占多数,其次为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少数科技期刊为企业创办。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也逐渐普及了电子版等版本。

(一)2014年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部分地区分布

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北京、江苏和广东,分别是66999篇、46555篇和31481篇。民族地区科技论文数以5个自治区为例,排名最高的是广西为9296篇,最低的是西藏230篇,5个自治区科技论文总数为23931篇,比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还少7550篇。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期刊整体上排名较靠后,无论是论文数还是比例均较低。

(二)2013—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CSTPCD)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3—2014年基金论文数比最高的是北京、江苏、广东,5个自治区排名较靠后,单纯从基金论文比上看,差异不大,但从基金论文篇数看,差距极大。排名第一的北京基金论文篇数为40688篇,排名最后的西藏仅168篇。5个自治区合计16289篇,比排名第三的广东少2622篇。

(三)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SCI)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分析3篇

(一)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探究

摘要: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创新会强有力地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又给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分析了沙特科技创新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单一的“石油经济”逐渐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经济格局,阐述了国家科技进步如何对工业、农业、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以及沙特阿拉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方向。

关键词: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格局

1沙特阿拉伯R&D投入研究

沙特阿拉伯在科技发展方面,非常重视对现有科学技术的提升和改造,同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瞄准前沿技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本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2019年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为0.7%,约49亿美元,与2009年的0.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几年来数据缓慢下降,如图1所示。

2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分类研究

SCI中共收录沙特阿拉伯共发表的科技期刊论文130391篇。按研究方向分,最多的是化学类21523篇,其次是工程类18040篇,第三是物理学方向13612篇,此外材料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类别数量也较多。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数量如图2所示。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向分类数量如表2所示。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统计,沙特阿拉伯2019年有82名学者上榜,高被引论文271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方向为化学、农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高被引数38篇。被引用最多的学者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的客座教授VINODKG,他同时担任石油与矿产大学达赫兰分校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他在2019高被引文排行榜中排名第22,这也说明沙特对化学工业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研究

阅读全文

开放大学设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福建省近年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从业人员和人才需求不断攀升,为开放大学设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契机。基于农业供给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开放大学设施农业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开放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家庭农场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每年夏季台风来临常常给农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设施农业既可摆脱不利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又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200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与之相适应,一些院校先后开设了此专业。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三所高校成为首批招生院校;至2005年,又新增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5所高校设立该学科专业;至今已有20余所高校设置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这些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为开放大学开设该专业提供了样榜和借鉴。

一、开放大学设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一)开放大学开展设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设施农业被看作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农业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都非常重视其相关人才的培养,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如荷兰、美国、日本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产业特点,设置信息、材料、工程、园艺、环境、经营等相关课程,注重技术和能力培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联合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传统农业学科的限制,设施农业大多附属于园艺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温室的增长己成为中国设施农业的亮点,与之相关的温室配套设施等二、三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和塑料温棚栽培等技术,至2016年底,全省设施园艺面积已超过100万亩。2013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3〕9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并在政策、资金、示范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为提升我省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良机,各地设施农业的建设与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开放大学设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阅读全文

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革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定位增加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应地,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多重战略目标。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教育,即通过教学传播普遍知识。19世纪末期,德国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主张科研是大学的第二个职能,即通过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目标可归纳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一)教育服务: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教育服务职能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现代农业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宽广的理论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层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专题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二)科研服务: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发挥科研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提供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并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在研发基金和课题专项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建设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形式,组建研究项目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政府财政支助和政策扶持,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创办科技成果推广实体机构,解决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技术难题。

(三)社会服务:决策咨询与社区建设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能力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潘晓红 单位: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近年来,安康市农科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以深化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为中心,大力实施科研强所战略,在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等粮食经济作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引进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5个,开发科技新产品4项,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个,育成国审及省审品种3个,累计取得各项科技成果115项,农业应用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市(厅)级成果奖8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创造社会效益50多亿元。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1创新思路,明确工作定位

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链、信息传递链、成果转化链、人才培养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引领当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安康市农科所地处安康恒口镇,距安康城区25km。20世纪80年代后,我所在发展基础农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科研方向调整不及时,一直偏重于传统的粮油生产,对全市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弱化,加上国家人事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影响,人才得不到补充,反而快速流失;经费得不到保障,越来越枯竭;条件未得到改善,越来越落后。前几年,我所忽视了构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大好机会,没有参与到产业体系之中,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下降,全所发展陷入低谷,与兄弟所的差距越来越大。

近年来,面对工作发展的现状,所党委一班人首先从思想上寻找症结,提出了解放思想、打造农科强所的发展思路,并明确提出将以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集成为主的应用研究和以农业新产品、新工艺、新装置、新服务为主的开发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狠抓科研方向的调整,瞄准重点农业产业,全方位投入,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技术主导权。在加强马铃薯、玉米、水稻育种的基础上,从安康农业产业实际出发,启动了富硒农产品、食用菌、特色果蔬和设施农业等新型产业项目,设立科研课题20余个,基本涵盖了安康农业的主要方面。所领导亲自挂帅,组建研发团队,顺利实现了在安康农业产业中的角色转变,现已在马铃薯产业、食用菌产业、富硒产品产业、设施农业方面起到了引领和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还依托地方资源,积极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和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在魔芋快繁、果胶开发、野生果蔬驯化、高钙高硒功能食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为构建我所特色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安康特色高效农业开辟了新途径。现在,我所已不再是安康农业发展的“边防部队”,而真正成了主力军,全所上下形成了人人谋发展、个个思进步的良好氛围。

2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一是狠抓基础建设。安康属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科研工作,争取项目经费成为保障科研工作,改善研发条件的唯一途径。我所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放在了项目的争取上。在省农业厅、科技厅、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取得各类项目资金近千万元,翻新了危房,建起了实验室,修筑了实验区道路,改良了试验地土壤,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建起了马铃薯脱毒基地和菌种繁育中心,改造了科技示范园的设施等等,较好地改善了科研工作条件。二是大力改善科研设施条件。科研设施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2000年前,我所实验室是安康唯一的农业化验中心,但因仪器设备得不到更新现已解体,研究手段停留在一杆秤、一把尺的水平上,根本无法完成重大的科研项目任务,不仅影响了科研工作,也制约了安康农业科技的进步。面对严峻的现状,在市政府、主管局和财政、科技、计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积极争取项目,利用这些项目资金,全力改善研究条件。先后筹资500余万元,建起了中心实验室,改造了植物组培中心,新建了食用菌研发中心。

阅读全文

新乡村银行发展论文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