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设施农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水利设施构建思索
作者:赵婧 张翔 单位:安徽大学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地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农业水利是促进地区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乡镇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安徽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安徽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然而由于安徽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是高空西北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遭遇和控制的地带,常常有暴雨和干旱,所以安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旱涝灾害的频发地区。虽然气候条件是造成洪涝频发的主要因素,但是安徽省在防涝抗旱方面的工作尚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然灾害预防调控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安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中部其它农业大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有设备老化,新增水利设施不足现有的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从2000年到2009年,安徽省农村小型水电站和水库只增加2%的数量,反而因为老旧报废了一些设施,而本省农业不断地发展,提高了对区域水利设施的需求,以致于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维护管理不到位,产权制度未明晰农业水利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因为水利设施主要是集体经济时期兴建的“公共物品”,在产权未明晰的条件下,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导致使用者只关心设备使用的最大效率,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对设备进行过度的使用,不重视对其的维护与有效管理。所以即便设备存在也没有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以安徽地区2000年至2008年时段为例,农业水利设施年平均维护费用虽然逐年递增,但是管理与维护总支出仅占其总支出的5%,80%以上的费用都用于新建设施,存在较为不合理的“只重投入,不重维护”的问题。此外,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建设中参与意识不强,中小型水利设施乡镇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多数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三)财政拨款不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安徽省部分地区因为财政资源的有限,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用于新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充分的财政支持是水利设施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安徽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安徽省2005年至2008年水利设施建设总支的年平均值,仅为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60%,但是本省是一个水旱常发的省份,水利设施建设需求性与紧迫性巨大,但是财政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设备的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维护不到位,必然影响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安全与水旱灾害的预防调控。
设施农业农机应用思索
本文作者:韩琴 单位:张家口市农机推广站
1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
设施农业包含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栽培三种不同的技术层次。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前者反映现阶段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而智能型温室则更接近“工厂化农业”,代表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设施农业机械的现状
适合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和收获等农艺特点并主要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简称为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种植的品种繁多,且受设施空间的限制,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较慢,应用较少,配套水平也不高。国外对温室中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如耕整地、播种、间苗、中耕和除草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我国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大部分作业均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农业机械品种、作业内容较少,但随着我国对农机产品加大研发和推广,设施农业机械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应用较多的机械主要有,
一是耕整机械。设施或大棚内的耕作机械更是用户急需的,现有产品的机型不多,应用较普遍,多为借用现有的露地用小型耕耘机械,其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不稳定。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国内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与耕作配套的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残膜)回收机,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但地膜(残膜)回收机现有机型作业效果还不太理想。
二是卷帘机械。卷帘机械主要是针对日光温室使用,现在的推广数量较大,它以省时、省力、效果好逐渐被农户接受。
设施农业开展途径研究
本文作者:阿生祥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水务局水电设计公司
1设施农业及其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0多年前,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观点,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一段话:设施农业就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和气象技术,按照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机理、产品储藏保鲜的要求,提供可控的、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进行动植物微生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种类上分,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无论是哪一类,无论是简易的塑料大棚,还是智能化的工厂化生产,都是利用人工设施,调节光、温、水、土、肥、气等要素,优化动植物生长、发育、储存环境,实现平面、立体、空间利用,放大乘数效应,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获得最佳效益。
2我县设施农业现状
全县现有日光温室2186座,温室规格(26米~42米)*7.5米,其中巴燕乡上胡旦村(270栋)、波航乡胡思洞村(90栋)、和平乡和平村(88栋)比较集中,其余均比较分散,主要种植蔬菜、果品、花卉等。根据以上现状可看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温棚在各村试点中大部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种植的品种,也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3我县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设施农业水利现状
设施农业气象装备技术现状
摘要: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的特殊领域。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关系模型的建立是设施农业气象预报的关键,温室内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本文对温室环境实测监测设施的应用情况和设施农业气象装备领域发展现状进行阐述,表明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在观测准确性上不能完全满足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和设施环境调控的要求。针对现有问题从加强装备精准研究和专业合作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发展及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装备;土壤水分;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施农业因其可控、保温、光照及设施灌溉的优点,已经在我国农业种植业中广泛推广。设施农业是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体现。这种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技术手段,通过改变自然日光及温度条件,创造供农作物全天候生长的温室环境,进而提高农业产量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的核心工程就是安全型环境温室,关键技术是能够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及相应的调温保温设施构成冬季保暖,夏季防晒的小气候环境。在小气候的温室环境下,光照、温度、湿度及通风条件是温室作物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温度是最为重要的气象因子[1]。研究表明温室栽培适于北纬30~40°的区域,超过此范围区域,作物成本就会增加[2]。设施农业的高效益特点,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温室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调控设备先进、生产和技术规范标准化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其设施农业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少,但在中国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室内调控设备简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目前还是设施农业研究亟待提高的方向。
1温室气象灾害及预警
由气象灾害导致温室灾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温室设施受到的外界大风、暴雨(雪)和冰雹等气象灾害造成农业设施破坏性的机械损失和物理损伤;二是温室作物本身因强降温、连阴天、久阴骤晴和高温等天气现象导致危害设施内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虫害等。在我国北方主要有掀棚大风,暴雪垮棚,低温寡照、高温热害等4种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其中掀棚大风、暴雪垮棚气象灾害程度是温室结构设计、棚膜预防及保护措施的关键指标;温室内低温寡照和高温热害是蔬菜减产和降低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气象观测场的大气候与温室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和温室内小气候对作物的灾害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灾害标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御和预警、防灾减灾决策等方面提供准确的技术依据。现有的设施作物气象灾害预警方法主要根据实时观测数据对比灾害指标判断其灾害标准的级别,结合气象台天气预报结果来进行灾害预警;也可以采用数值预报产品,结合1~2d日光温室内气象要素和未来1~2d温室外的气象因素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预报模型,预报日光温室内主要气象要素(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太阳能辐射量、日照时数等)的农用天气预报[3]。
2温室内环境监测设施及气象调控
温室内小气候变化过程和垂直分布规律与温室外气候要素的关系是研究气象灾害标准及农用天气预报的关键[4]。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水平的提高,可在温室内安装实时监测辐射、光照度、二氧化碳、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土壤水分等多要素的气象监测仪,熟悉作物对各类气象要素需求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设施要素的调控方法,建立气象环境综合调节的数学模型。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模型预测及专家知识推理数据库相结合,建立管理决策数据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或手机APP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联动。喀左气象局根据多年人工观测,探索出日光温室内气象调控的有效方法:(1)悬挂“防寒裙”提高棚前沿地温和气温:在温室大棚前沿挂1m左右的“防寒裙”解决了棚内前沿地温偏低的问题。(2)采用透光率高的棚膜增加光照,可起到增加棚内太阳辐射量,提高气温,降低湿度的作用。(3)棚后墙悬挂反光幕提高地温、增加光照强度技术。(4)调控湿度:采用滴灌,防止漫灌、采用烟剂、粉剂防病治虫,减轻棚室湿度、调控棚室温湿度,调控生态条件防治病虫害。(5)采用垄鑫处理棚室土壤,消毒、增产、防治病虫害效果明显。(6)采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改善棚室土壤,提高地温和CO2浓度。(7)装置植物生长灯,增光补温。(8)双层覆盖防寒保温:增加大棚的覆盖物,双层(一层草帘、一层棉被)或加厚草(毡)帘等。(9)预防高温天气:用温室大棚遮阳降温涂料涂抹棚膜或棚膜外加遮光网。(10)增温控湿、通风透光防治棚内病虫害的发生。(11)增施CO2浓度,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5]。
农业发展中的农业设施
一、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1、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2、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经济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推广方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覆盖效果,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基于此,首先介绍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分析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限制因素,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建立农业机械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基础条件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当今社会,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类新型农业机械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更新节奏加快,对相关推广应用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必须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出发,引入价值化理念,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
1.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
在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农业经济始终占据着基础性战略地位,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发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丰富灵活的技术选择。在传统农业种植与生产环境下,农业生产者往往对传统种植方式与耕作模式具有较强依赖,若外界客观要素发生一定变化,则农业种植与生产过程将受到严重影响,弊端十足。而通过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充分应用,则可降低对传统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依赖程度,将现代科学技术理念、机械化理念等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为新时期农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1]。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在农业机械化操作标准、设施农业技术方式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进程营造了良好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社会体系的日趋完善,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价值,农业生产行为对其所产生的需求愈发多元化,只有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充分迎合农业现代化、时代化、技术化的发展需求。
2.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限制因素
2.1农业机械设备落后,基础条件落后。农业机械设备是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的优劣。纵观当前农业机械设备实际,普遍存在着设备落后、技术陈旧等共性问题,无法为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可靠载体。长期以来,尽管国家大力实施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发展,但由于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系统性相对不足,加之我国地域间的地形等要素差异明显,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普及程度依旧不足。基础条件的落后发展局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阻碍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浅谈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国正逐渐采用更加科学的设施农业技术。
关键词
设施农业;害虫防治;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设施农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
1设施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民以食为天,农业事关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的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业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各种农业设施,为农作物的生活营造更适宜完善的环境,使其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因素减少,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从20世纪中期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初具规模。例如,之前我国在农作物配置方面广泛采用保地技术,即在土地表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这种技术能对一些株茎较矮的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温度,但是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一些株茎较高的农作物,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塑料大棚技术,这种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株茎较高的农作物的生长;但就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环境来说,农作物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会放缓或者不再生长,因此温室栽培技术又应运而生,这样不仅解决高度问题也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设施农业已经逐步溶入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如今这种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整体规模,完善技术和逐渐发展的科技方面的技术的发展趋势[2]。此外,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局限应用于普通的蔬菜瓜果等的农作物产品的培植,还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畜牧和水产方面的养殖等,这对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田间小气候的建立,蔬菜病虫害的发展发生了新变化,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设施农业;蔬菜;病虫害;防治设施
农业中病虫害问题是蔬菜健康生长,提质保量的最大障碍。设施中的病虫害问题不断在环境中累积、增殖和传播,在环境中通过病原、感病植物相互作用造成蔓延流行。另外,相对封闭的设施环境造成水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状况皆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了病害、虫害的变化,这些变化严重威胁着设施农业的健康持续运行,它比露地上的病害、虫害抗性更大,更难防治。
1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指的是现代农业和设施工程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使传统农业的框架限制被突破,不再受温度、季节、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崛起。实现了反季节栽培和高价值植物的跨区栽培,满足了人们对多种蔬菜的周年需求。现阶段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的生产者为了提高短期效益,会采取较为极端的生产方式,如盲目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造成投入高品质却得不到保障,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蔬菜病虫害抗性不断增加,这不但增加了防治难度,而且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商品质量。这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使设施农业发展不能够可持续进行。目前的设施农业正在积极地加强对工程设施技术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有效运用,针对生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的研究,最大限度的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降低药物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
2 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科学管理,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