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设施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设施建设绿色物流管理论文
1绿色物流的涵义
绿色一般来讲是指:节能、环保,《物流术语》中对绿色物流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物流即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不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
2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策略
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需要物流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运作理念、发展政策、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求转变。
2.1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要发展绿色物流,首先必须树立起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理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增强企业、民众的环保危机意识和他们对绿色、低碳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工商企业改变原有的企业内部独立物流运营模式,积极采用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理,整合物流资源,统一物流设施,以此来节约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率。物流企业要改变原来的“还钱环保,消费环保”的观念,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与资源节约理念相结合,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相结合,以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节约,以资源整合促进绿色环保,将资源节约、减废减排作为企业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来抓。
2.2制定绿色物流规范发展政策
我国电力设施建设中企业文化论文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五个关键点”
1.独特个性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所谓企业个性就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实际内容。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大部分还停留在“走过场”的层次。有的企业提出的口号很多、制造的声势很大,但热闹一段时间后就无影无踪;有的企业一味模仿、照搬他人成果,毫无新意和个性;有的企业不与行业特点相结合,不与单位实际情况相联系,一味的闭门造车。这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以“个性”为出发点的要求相违背。电力行业不仅具有垄断性,更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系着社会稳定。针对这一特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突出“服务、文明、安全”等特性。当然,由于各个电力企业所处的地域、企业规模、管理方式等的不同,各企业文化间必然存在不同差异。这也就为各企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赋予企业文化更鲜明的特色和个性提供了条件。总之,“个性”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凝聚着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和愿景。创建先进电力企业文化,理论上必须密切联系行业和企业特点,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做到内涵上有特色理念、形式上有特色载体,创建过程有特色风格;实践中必须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成功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凸显企业个性和行业特色。
2.规范制度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点”。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操作规程严密的行业,使得电力企业在生产、管理等过程中不能有半点马虎,为达到这一目的,严格的企业制度自然就成了“法宝”。正因为有这些长期形成的、严密的、规范的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基点”。对企业文化来说,企业制度就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点,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但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往往以标准、纪律等形式来规范行为,强调外在监督,是企业的文化“底限”;后者则强调信念和道德,强调自觉和自律等“软”精神,是企业文化的至高境界。文化需要制度支持,没有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不能有序运转,企业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制度需要升级为文化,也就是让制度升级为企业全员认同的文化,让制度从外在约束变成自觉行为。总之,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互依存。企业制度作为硬性管理手段可以覆盖到文化管理的漏洞,企业文化作为软性管理手段也可以填补制度管理的软肋。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先完善“基点”———规范的企业制度。
3.“以人为本”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人既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落脚点”。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第一原则,因为人是组成企业的个体,是企业获得财富和成就的根源。“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当成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管理的根本,把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当做企业生存发展的源泉。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要求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也正因为此,电力企业切实要把“以人文本”落到实处。电力企业要落实以人为本就要打造适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一是要从各方面为员工提供温馨服务,满足员工多方面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营造出一种“企业大家庭”的氛围;二是要抓好员工的学习培训,为员工时时“充电”提供必要条件,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同时,确保“安全生产”方针的实现;三是要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一套“赛马不相马”的选拔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体制,给员工搭建足够大的“平台”,做到“人尽其才”。电力企业长期以来的“重用轻培少开发”的人才机制严重制约企业持续发展。作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关键就在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论文
1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利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失修现象
农村拥有的水利设施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前就被修建的,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排灌的标准较低,且运行时间较长,工程老化,根本不能对重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抵御。近几年有的地方还把大堰切割成小堰,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堰塘改造成为水田,这样的话,一旦遇到大旱,就会使需要进行灌溉的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对水利灌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2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效益较低
因为没有明确的权力,就导致建、管、用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注重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情况日趋明显,很多工程都是有人建、没人管,有人进行使用,而没人对其进行维修以及维护,在平常对管理和维修的过程根本不进行重视,临到用时才开始着急。缺乏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固定人员,这就导致水利设施出现工程老化、淤积、报废以及失修等情况。这样长期累积下去,很多的水利工程设施所具有的作用都丧失殆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只能各自为阵,束手无策。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自发性、无序性以及盲目性的情况普遍存在。
1.3资金投入较分散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以及省级资金投入等。资金的投入由财政、水利以及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利用,虽然投入的整体大,但是通过“分门别类”以后,运用在不同项目上以后,和资金的合力运用还差很大的距离,它对工程建设规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可以发挥出的效益。
新基建重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思考
摘要: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某种程度上都与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密切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类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人类社会工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必然会给我们身处的信息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成熟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带来经济上的乘数效应,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由理论研究阶段转向产业化应用阶段,从而为我国打造出一套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相关产业迈向全球化价值链中高端行列提供重要支撑。为此我们需要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优化改善我国投资结构等方面集体发力,从而实现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效能。
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生产力;重构;信息技术;数字经济
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2021年,国家进一步从宏观层面推动新基建的构建与落实,社会各界随之对“新基建”的认知与关注不断提升,新基建正式进入现代社会的视野。目前对“新基建”的概念一般可以界定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机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第二,融合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代表性的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新能源基础设施等。
第三,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主要涵盖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创新驱动基础设施等。图1较为简洁地表述了新基建的构成及其应用(本篇论文重点分析以5G、AI、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的影响)。
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浅论
【摘要】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在我国当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充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
群众文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却较为落后。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论文简要介绍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对于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文化繁荣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柱。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的,具有公共性、民间性特点的,能够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智慧的文化。在多年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目前我国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尚不健全,城乡群众文化建设的差异较大,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繁荣我国的文化市场,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就必须将群众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为群众创造健康的、文明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宣传先进文化、同时,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特别注意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向群众宣传科学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不平衡的问题,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落后与愚昧,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引起了学者普遍关注。广西作为边境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针对广西城镇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广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广西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国东盟经济联系的桥头堡,其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1]。虽然广西各地市水、电、气、路、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2]。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全区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城镇化率参差不齐,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针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边疆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提出广西城镇化建设科学可行的建设路径。
1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从各地市生产值来看
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从数量来看。2015年,南宁市第一产业最多,为371.1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14.4%;其后依次是桂林市、玉林市、钦州市,分别为339.59平方公里、259.14平方公里、204.37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17%、10.05%、7.93%;防城港市最少,为75.4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93%。其中,南宁市是桂林市的1.09倍,是玉林市的1.43倍,是防城港市的4.91倍(见图1)。近三成的第三产业集聚在南宁市,2015年,南宁市第三产业最多,为1693.83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为26.08%;其后依次是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分别为831.41平方公里、702.33平方公里、550.94平方公里,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2.8%、10.81%、8.48%;贺州市最少,为176.29平方公里,占总量的2.71%。其中,南宁市是柳州市的2.04倍,是桂林市的2.41倍,是贺州市的9.62倍(见图2)。
1.2从各地市人口分布来看
乡村振兴下特色小镇发展探究
摘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入和发展体制机制是党召开后的产物,需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为改革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着力点[1]。本文立足于长春市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对长春市特色小镇建设作出实地分析,评估现状,并提供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全面开展原生态文旅小镇建设、打造新品牌等长春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长春市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十分重视乡村的发展,乡村发展也被列入战略领域中,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方针[2],为乡村发展提供方向。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重视。乡村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十分重视,明确说明特色小镇要注重特色。原生态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精髓,将其融入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在建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乡村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关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的未来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长春市特色小镇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下的基础需要
(一)产业发展强劲。长春市是全国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有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长春市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省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具备这些特色资源以及一定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特色小镇的建设也由此发展起来[3]。例如,红旗绿色智能小镇、鹿乡梅花鹿小镇等,都是长春市特色小镇的代表,拥有极强的产业基础。这对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二)区位优势明显。长春市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占有较大的地理区域优势。长吉图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更是让长春市处于腹地位置,在中蒙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春市也发挥了重要的节点作用。伴随长春市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成为不可或缺的对外开放区。长春市的特色小镇也几乎都建在这些园区中,建在此处的原因主要是有园区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同时还能提高知名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特色小镇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得长春市的特色小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
(三)生态资源丰富。长春市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长春市位于北温带,气候适宜,区域森林面积达到423万公顷,占吉林省森林面积的二分之一。自然保护区约3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3个,气候适宜,适合居住。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这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另外,优越的自然资源使得生态型特色小镇逐渐步入发展趋势,其中以关东文化小镇、波泥河苗木花卉小镇等为典型代表,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活力,成为生态环境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探析
【摘要】历经40多年的努力,我国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经济实力的提升,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际,一些问题暴露出来。倘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使体育产业走很多弯路。为此,论文围绕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展开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影响因素;发展策略
1引言
近些年市场经济不断放开,使得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体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提升身体素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亮眼的表现。要想确保作用充分发挥,需要推动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还存在不足之处,这是今后的主攻方向。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第二部分剖析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提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2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体育建设,目标直指世界最强。为达成目标,我国逐年增加扶持资金。在使用资金时,一直秉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理念,使得体育建设成效显著。随着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热情日益增长。上海市统计局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2018年体育观赛比例已达到24.7%,涉及众多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电竞行业发展火热,抢票场景堪比春运。2020年,我国遭遇困难,这一期间,体育赛事停止举办,困难过去后,引发了报复性消费,势必对恢复体育产业有所帮助。另外,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这无疑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温床。科学研究表明,适度健身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这时就不易被病毒侵袭。同时,健身能够缓解压力,从而让人们有一个好心情。具有乐观的心态,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事半功倍。
3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