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综合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
摘要:社区是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构成单元,也是社会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当前常态减灾已成为社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反映了社区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和开展综合减灾工作的真实情况,提供了社区减灾的工作经验,还记录了社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时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减灾文化。目前对于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有关文件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也几近空白。加强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可从明确归档材料和加强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与培训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区综合减灾;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档案管理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类灾害事故发生时的承受主体,具有基层动员、应急自救、减轻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职责。2007年,《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1]。2010年国家减灾委员会首次颁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并于2013年进行修订完善,均对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做出了规定,如第九条“档案管理规范”提出“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2]。从此,我国社区档案工作中一个新的专门档案——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为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2018年3月,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渠道逐级下沉,也使得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1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的涵义
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收录了基层社区在综合减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内容涵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个环节,直接反映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部过程,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属性。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是一项需要多措并举和综合协调的系统工作。截至2017年底,国家减灾委共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048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命名的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也有10000多个[3]。这些社区根据各自地理环境和社区主体构成的不同,在人防、物防和技防上都各有侧重,都有各自独到经验和鲜明特色。可见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因此社区综合减灾档案呈现点多面广、来源复杂和形式多样的特征。
2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区综合减灾档案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但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进。“我国档案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档案部门同社会危机管理的职能部门及辅助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4],社区综合减灾档案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及时关注并优化完善。
社区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浅议
【摘要】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受居住小区、绿地、道路等的分割,普遍采取分散式布局模式,社区功能弱化、社区活力不足、社区归属感丧失,降低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社区综合体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是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背景下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需配套服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实施背景与内涵,以及在社区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做法,并以案例形式进行阐述,希望为其他城市的社区综合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综合体;规划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场景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社区服务“无序+分散”的布局模式尽显疲态,人们需要一种就近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又能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社区综合体应运而生,一种趋向于“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综合型服务供给模式[1],为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1发展成都市社区综合体概述
1.1发展背景。成都市在社区综合体建设方面做了较多探索,自2010年来陆续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导则来指导社区综合体建设。2010年出台《成都市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导则》[2],提出居住区服务中心项目宜以综合体方式叠建布置。2013年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3],将中心城区划分为200个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每个基本公共服务圈内建设1个社区综合体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一站式”公共服务需求。2015年出台《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规划》[4],规划建设200处社区综合体。2020年出台《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5],规范了社区综合体的建设及交付标准。2020年出台《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6],提出五大特色社区综合体概念及综合体功能设置建议。社区综合体,已成为成都市解决居民综合服务需求,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1.2社区综合体理念内涵。社区综合体是指将社区服务设施进行集中集约建设,集合了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综合建筑物(群)。成都市社区综合体是由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社区商业等功能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体,是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表1)。
1.3建设现状。2014年,成都市启动了第一批37个社区综合体建设[7]。2017年底,成都市启动了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到2020年底全市新建2818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其中社区综合体261个。
高血压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给予高血压患者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分析控制疗效。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入组我院56例高血压患者且采用数字表法均分,各28例,纳入实验组的患者行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纳入对照组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及门诊随访。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血压水平、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遵医嘱率、血糖及血脂水平均获得了显著改善,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控制疗效
0引言
慢性疾病中多发高血压,不具有传染性,发病率最高,可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脑衰竭及冠心病,可诱发死亡。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病因不明确,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明确,可持久性或者暂时性升高。高血压常见并发症是脑卒中,有效控制高血压,可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起到有效控制作用[1]。分析获知,高血压患者受到不良生活习惯干扰,患病率剧烈增加,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发病情况不容乐观。本组入组56例患者,研究课题是分析给予高血压患者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及综合干预的控制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随机选取56例高血压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及治疗,选自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均签订了知情同意协议,根据数字表法分组,28例实验组患者年龄44-81岁,平均56.3岁,男女比例20:8,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例数分别是15例、4例;2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80岁,平均56.5岁,男女比例19:9,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例数分别是14例、3例。将2组患者入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不大(P>0.05)。
社区综合管理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糖尿病前期(PM)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糖尿病认知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科学构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社区健康体检中诊断为PM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2组糖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试验组干预后的体重指数(BMI)、空腹静脉血糖(FPG)、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糖尿病知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方面,试验组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方面,试验组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可明显改善糖耐量受损人群糖脂代谢水平,提高该人群糖尿病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社区综合管理;糖代谢;脂代谢;体重指数;认知;生活质量
糖尿病现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预计2035年糖尿病前期(PM)患者人数将接近5亿,如无不采取措施,将有约90%的PM患者在20年后进展为糖尿病。健康管理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进展的有效途径[2]。本研究旨在分析社区综合管理对PM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糖尿病认知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糖尿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人群中被诊断为PM、并已在社区建档的常住居民20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男25例,女75例;年龄20~72岁,平均(53.96±11.66)岁;体重指数(BMI)为14.98~35.54kg/m2,平均(24.32±3.79)kg/m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6例,初中24例,高中及以上20例;本地户籍91例,外地户籍9例;住在城市者33例,住在乡村者67例。对照组男2例,女76例;年龄22~74岁,平均(54.29±11.43岁);BMI为15.44~34.26kg/m2,平均(24.50±3.52)kg/m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2例,初中28例,高中及以上20例;本地户籍90例,外地户籍10例;住在城市者32例,住在乡村者6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以上,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2)非糖尿病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史及其他原因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
1.2方法
城市治理现代化社区管理论文
一、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积极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系列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和程序的总和,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目标就是要规范社会权力的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涉及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三个次级体系,而城市治理现代化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也应该首先理顺好政府与社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使政府在职能上归位,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达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府要首先转变观念之外,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必须看到,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因此,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既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盐田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
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在多年的城市管理实践中,虽然无法一开始就将其提升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高度,但是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仍然有不少做法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2002年初,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居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承担起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任。并且,明确指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的任务是“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指导思想符合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基层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创建现代化的文明社区。2002年开始建立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能和任务是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完成社区服务任务以及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居委会有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二是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的权利机构,是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选举社区居委会,负责审议居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研究决定社区内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虽然社区党支部仍然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这种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开始体现出政府和社区的职能、权责的分离,实现了居委会从“议行合一”的旧体制向“议行分设”的新体制的过渡,最重要的是使居委会开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性质,起到了“还权于社区、还利于社区、还位于社区”的作用。2005年,盐田区委、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对社区组织体系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将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中分离出来,作为区政府设在社区的唯一的承接政府下达的各类行政事物的工作平台。社区工作站的设立,将居委会原先承担的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然后由政府通过社区工作站的雇员为居民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同时对居委会的委员实行直接选举,这样既激发了居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又使居民对自己选出来的委员和主任有信任感。对于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区委和各街道党委还注重发挥其协调矛盾、民主自治、依法监督的功能,创造各种条件使居委会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工作,起到正确引导群众的思想情绪,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治安环境,保持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居委会也就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2011年5月18日,盐田制定下发了《盐田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工作方案》,再一次提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任务,要求做到党建有力、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全面实现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工作目标。这个工作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而且责任到位。该工作方案的出台,巩固了前一阶段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完善了社区管理机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基层社区负担过重、考核过多的问题,2014年8月盐田区正式出台实施“1+2+1”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其目的就是通过理顺基层各类组织关系,强化综合党委核心领导地位,减轻社区工作站负担以及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待遇等方式,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共融共治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这次改革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要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综合党委在基层社区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三是为社区工作站“减负”,提升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的质量;四是增加基层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让愿意扎根基层者拿到体面的工资。而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系统地梳理并制订了社区工作站工作目录和考核目录。根据这两份目录,盐田基层社区工作站承担的工作事项被压缩为30项,考核事项从原来的70多个压缩成2个。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社区的三难:“婆婆”多,任务重,各种考核泛滥。
三、盐田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
盐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盐田社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浅析
1社区管理模式
1.1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社区卫生机构每月应定期举办糖尿病知识宣传和讲座,设立健康咨询电话,随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1.2规范管理模式
要确保社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持续的医疗服务帮助,社区医护人员要对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管理,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适当锻炼,同时应重视糖尿病家人的作用,指导其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饮食,督促患者锻炼,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中。
1.3增加与医院的联系
邀请综合医院专科医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对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会诊,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入院治疗,待病情缓解和稳定后,回到社区继续治疗,确保所有糖尿病者,均进入社区规范化管理。同时,对于社区35岁以上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属史的居民进行体检筛查,对发现的糖尿病确诊病例及时纳入社区管理。
糖尿病肾脏疾病社区管理现状
【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慢性肾病的首要原因,合并DKD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升高,死亡率增加的同时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目前DKD社区管理现况进行综述,阐述目前社区DKD的管理现状及管理模式,探索在医联体模式下如何实现对DKD的综合管理。目前我国社区DKD管理尚处于初步阶段,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干预管理可明显改善DKD患者多项危险因素;管理模式主要为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模式和“市级-区级-社区”管理模式,社区DKD分层个性化管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在分级诊疗模式下通过“互联网+”及政策支持有望实现社区对DKD患者全程最优化综合管理。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模式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显示,2009—2012年我国社区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DKD的患病率为30%~50%[2-3],目前DKD已经超越肾小球肾病成为我国慢性肾病的首要原因[4]。合并DKD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死亡率增加的同时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5]。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对DKD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可有效逆转或延缓肾病发展,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花费[6]。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推进和完善,社区对DKD患者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DKD社区管理现况进行综述,阐述目前社区DKD的管理现状及管理模式,探索在医联体模式下如何实现对DKD的综合管理,以期提高DKD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1DKD社区管理现状
DKD的防治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DKD的预防,对重点人群进行蛋白尿筛查;第2阶段为DKD早期治疗;第3阶段为预防和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进展,治疗并发症,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考虑肾脏替代治疗。DKD的治疗以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为主,还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治疗肾功能不全等[7]。目前,社区对DKD患者防治干预管理多集中在早期阶段,具体内容包括:
1.1DKD早期筛查现状
微量蛋白尿是DKD早期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DKD的主要依据。目前社区DKD筛查主要使用蛋白尿点收集法,检测尿蛋白排泄率或尿清蛋白与肌酐比值。《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每年均应做肾脏病变的筛查[8],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总体筛查率低[9]。多个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全科医生糖尿病规范管理率的要求是每年4次空腹血糖测定,对筛查蛋白尿没有明确要求,再加上社区全科医生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以及患者对疾病防治认知欠缺等原因[10],社区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筛查总体情况欠佳。
农村服务体制创新社区管理论文
1有关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相关概述
想要明确掌握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对策,首先就要对其概念予以理解.所谓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就是指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各方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协调机制、制度管理以及运行方式的总称.该内容的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逐渐转变而来的,完善的农村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体制的创新是影响农村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与运行成本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助于农村形成良好的风气氛围.在基层民主政治逐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管理和社会建设体现出了自治化的新特征,实施创新服务,构建农村建设完善体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坚持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持续攀升,构建城乡一体化、打造和谐国家也成为了社会探讨的主要话题,新农村建设逐步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服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如下:第一,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所谓的新不仅是要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还要加强管理、创新服务、做到统筹兼顾.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能够帮助农村地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完善管理水平,强化地区发展,并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真正构建和谐农村.第二,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传统的农村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社区服务缺乏针对性,内部管理不协调,服务不到位,且监管不严,经常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有助于改进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细化管理职责、确立明确的权利与责任,提升员工的素质文化修养,从而让他们坚持以百姓为基础开展服务,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提升他们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第三,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国民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做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协调发展,进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良好发展.
3新型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式
社区管理体制是阐释社区管理理念、落实社区管理内容、达成社区管理目标的一种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结构特征也有了进一步创新,管理形式和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已经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其职能和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3.1政府主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