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色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特色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区特色文化

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对策探究

摘要:论文在阐述打造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对践行“两邻”理念、提高居民思想和文化素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依据社区文化和品牌建设理论,对社区文化品牌及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含义进行界定,对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提出沈阳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层次还有待提高,文化内涵、品牌知名度都需要提高等问题,并提出以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沈阳社区文化建设上台阶,多主体、多方位建设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社区文化品牌“两邻”理念一社一品思政工作品牌

1建设沈阳社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性

1.1建设特色社区文化品牌有利于践行“两邻”理念

2013年8月30日,来到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积极培育“一社(村)一品”、一区(县、市)一特色的邻里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感召人、教育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推动形成倡导真、善、美的良好社区风尚,是沈阳市积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任务。

1.2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居民思想和文化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陶冶人、提升人、塑造人。丰富的社区文化是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品牌的创建活动,把特色文化的思想贯彻到社区工作中,能够使居民更加清晰自身的文化特色,强化创建特色文化型社区意识,提高居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阅读全文

社区教育与非遗的保护传承

〔摘要〕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教育宝贵的天然教材,它凝聚了闽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近几年,随着工业现代化以及城镇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快餐文化”使本就濒临消亡的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保护与传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应倡导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入到社区教育当中,从而唤起民众非遗保护传承的热情,投入非遗生产性保护,助力闽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特色文化产业

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相辉映的民系文化。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一颗璀璨瑰宝闪耀在闽南文化的灿烂星河中,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不容低估。从语言、饮食、建筑到民间风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无不渗透着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凝练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与智慧。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使广大居民了解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这不仅能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国家和乡土的情感与凝聚力,也促使人们爱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全民都热爱自己的文化,这些珍贵的遗产才会得以久存,并永放光芒[1]。因此,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推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教育宝贵的天然教材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体现,与大众生活生息相关,独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歌仔戏、布袋木偶戏、锦歌、德化瓷烧制技艺、梨园戏等闽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是闽南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闽南文化的结晶,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是闽南文化、艺术、传统工艺的集中体现,它们各有不同,各美其美,却又交相辉映,互相映衬。闽南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长久以来,数百万闽南祖籍的海外侨胞,通过闽南的各个港口,分散到世界各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台湾3.6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居住的2350多万人口中就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一衣带水,一脉相承,他们身上流淌着闽南的文化血液,传承着闽南的文化。从戏曲、民间技艺、到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历史进程中,吸引了更加广大的侨胞和台湾同胞承续文脉并将闽南文化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在海峡两岸民众的文化生活中生根发芽。随着近几年两岸人民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祖地文化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亲缘优势,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两岸各领域中频繁开展,成为联系两岸民众情感的纽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加强对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弘扬优秀闽南文化,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守护这份血浓于水的民族深情和两岸民众共有的精神家园,继续增进同胞间的了解和共识,消除空间隔阂,可以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共建和谐、开放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地区的社区教育,自然要根植社会现实,切合社会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闽南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级发展。因此,更要加大对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社区教育因为其特殊的社会定位,具有优越的社会功能,它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闽南区域的社区教育应当拓展相关内容和途径,主动服务与介入,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闽南文化,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设立首个国家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2014年5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公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引导和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设。非遗作为闽南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以漳州为例,目前漳州已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批10大类135项,1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漳浦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各县(市、区)也都建立本级“非遗”名录,一个较为完整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基本建成。然而,工业现代化推动着城乡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高速生活的产物———“快餐文化”正一点点蚕食着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在民众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严峻挑战。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不仅仅停留在民间艺术、风俗、工艺,更要注意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而这些包括本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因子要保持原生态,自然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就目前看来,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大众生活已经存在严重的脱节情况。社区教育以其天然优势成为对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拉近与人们日常生活距离的一种最佳方式。通过社区教育将闽南地域范围内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开发起来,可以极大的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自身文化鉴赏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文化层面提高生活质量。

二、社区教育对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社区居民作为闽南文化主要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如果能够通过社区教育将非遗融入日常的社区生活中,通过动态的传承和保护,最大程度的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博物馆当中的陈列物,它们将由静止转为可持续的发展,从无人问津、死气沉沉到重焕光彩。

阅读全文

高校文化建设研讨(4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重塑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的重塑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攀比之风严重,不正常的交易丛生,胡乱消费现象严重,这些现象大面积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让校园文化蒙上了灰色的阴影。建议:在高校校园建设中,应从大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出发,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以让大学生重新焕发出应有的青春活力。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育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资讯涌入学校之中。但是这其中,不乏一些黑色咨询。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校园文化形成了不好的影响。和之前相比,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这些信息的变种能力也非常之强,学生们之间的交叉感染现象也十分严重。而想要要高校校园文化重新焕发出活力,就必须要建设好校园文化。而体育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是最具有活力的,其不仅能有效促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不断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基于此,本文在主要借鉴学者樊超《关于用体育精神重塑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一文的基础上,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出发,对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精神的重塑进行了梳理。

1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攀比之风严重

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攀比思想。其实从幼儿园与小学时候,老师就开始教导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攀比,这一点在中小学不太明显。但是对于大学生业说,因为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高校学习,父母一次性给的生活费也比较多,不知不觉之间就产生了攀比的心理。尤其是现在微博等社交网络的价值观引导的并不是很好,拜金现象严重。这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衣服、手机、电脑、手包等东西都是学生们的攀比对象。但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都是很畸形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建设应该以勤俭节约为主。不正当的攀比之分只能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阅读全文

社区教育的建设策略研究

一、促进品牌建设,做到全民参与

应坚持以点带面的建设原则,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进行构建。首先,需要示范带动。广大社区干部、党务、各级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工作,在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中,身先士卒,建立示范性社区,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在社区实行先行试点,全面铺开,由点及面的地实现建设目标。其次,引导全民参与,作为居民共有的家园,社区建设需要浓郁的学习氛围,并对特色品牌教育进行构建,在居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凸显特色,注重创新,提升社区软文化能力,提高社区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打造社区品牌建设、开展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开展和组织社区教育工作时,应更好地创新开拓、与时俱进,促进社区的品牌特色建设。以盐都打莲湘为例,在苏北里下河地区一座古老集镇,名叫楼王镇,那里人杰地灵、水美物肥,特别以民间舞蹈而闻名遐迩,曾被授予“十佳特色文化乡镇”。

随着时代的变迁,楼王镇因为民间舞蹈而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其中莲湘舞独树一帜,它不仅时代气息浓厚,而且继承了传统的舞蹈特色。经过20几年的时间,通过对莲湘舞的来龙去脉的整理和挖掘,并经过不断的提高和充实,无论是节奏和形式,都彰显了时代的特征。如今,无论是各种游艺活动还是市县的庆典,都抽调该镇莲湘舞参加表演,莲湘舞已经成为当地独特的品牌,令观者无不为之拍手叫绝。其节奏明快的音乐、斑斓的服饰以及精彩的舞蹈,让人赏心悦目。打莲湘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还极富民族特色。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生活水平,打莲湘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文体活动,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到了20世纪末,在当地的各个中小学中,已经普及了莲湘,学校将它作为特色文化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打莲湘的技巧,同时农村也相继成立了莲湘队。莲湘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县领导也曾多次观摩表演,评价极高。进入21世纪,楼王莲湘舞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牌文化彰显在世人面前,莲湘舞逐渐演变成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保障品牌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对品牌建设做出保障,在对社区教育品牌特色进行构建时,还应积极开辟场地,完善管理机制。如构建社区教育中心,组建管理队伍,以社区成员和政府领导组成,对社区教育经费进行落实,完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对有特色的教育场地进行开辟。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各项活动需求,组织艺术队、合唱队和书画社等,上下联动,更好地开展社区特色教育工作。

另外,应利用数字化手段,依靠现代化信息支撑技术,打造居民新生活。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实现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提高品牌社区的文化品位。在品牌建设和社区教育本土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开展摸底调查,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掌握社区的优势和本土特色,以品牌建设为立足点,为构建品牌特色社区,夯实基础。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场地,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品牌建设做出保障。

作者:张文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楼王成人教育中心校

阅读全文

广府文化社区教育开发与利用

摘要:

广府文化是满足广州地区社区居民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是实现这种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广州社区教育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广府特色文化,开发广府文化特色课程,整合和理顺社区教育主体的关系,建构广府文化社区教育师资资源库,让广府文化助力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广府文化自觉,推动新时期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广府文化;广州社区教育;开发与利用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广府文化“集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是千百年来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供教育机会,以提高全体社区成员总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教育活动。广州社区教育与广府文化共同的地域性和教化功能,使得两者在发展中可以相互利用和促进:社区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常态化和普遍化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教育范式[1],广府文化正是满足广州地区这种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因而,广州社区教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广府文化,从而形成广州社区教育的地方文化特色。

一、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开发与利用的时代价值

(一)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要

阅读全文

新媒体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优化

[摘要]我国红色文化历经多年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正确解读红色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分析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新渠道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高校

我国红色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符号,为中华儿女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新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先后来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进行考察,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平台、新载体、新手段的出现,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高校要想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就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将新媒体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单一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思政课的建设上,高校不断增加投入、引进人才,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但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进度、教学安排由教师决定,学生缺乏主动性[2]。由于思政课教学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无法有效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政课教育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相对扎实,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仅通过课件、PPT等形式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对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兴趣。实践育人一直是高校重要的育人环节,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按照活动分类,校园文化活动包含文艺类、体育类、科技创新类等;暑期社会实践则包含企业实训类、志愿服务类、参观走访类等。第二课堂体系庞大,但单独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缺乏整体的方案构建,虽然学生需要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较多,但是在第二课堂中他们所能汲取到的红色文化知识不成体系。

(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有待创新

阅读全文

石油企业物业管理

一、完善并且创新机制

石油企业管理部门需要充分认识未来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紧紧抓住当前资金宽裕且市场相对稳定的良好时机,完善并且创新相关体制,成立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管理集团或服务公司,使现代物业管理逐渐走向规模化与专业化,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为服务者提供更加高效、全面并且优质的物业服务。此外,石油企业物业管理要争取创建自主品牌,管理者应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全面创造品牌,提升服务质量,从经营理念、服务质量、宣传与技术创新方面打造品牌。

二、加快实现网络化管理进程

借助网络优势,建立独立的物业管理网络系统,将最新物业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并建立用户管理网络平台。通过此平台,用户可以及时反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业管辖范围内的问题,或是针对现在的物业管理方法提出个人建议,真正让用户积极参与到物业管理中来,此种方式既有利于增强物业管理部门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又可以减少管理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三、转变传统管理理念

现代人们对工作环境与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更期望有一个舒心、美化与人文的居住环境。此种形式下,物业管理也不再仅是单纯的绿化、保安或者工程维护等功能执行者,现代物业管理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全力缔造良好健康的社区文化。重庆公管中心坚持“大文化”工作思路,突出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倡导形成了“同唱一首歌、共建一个家”特色文化理念,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基层特色文化,逐步在各基层单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如保安大队的“做企业忠诚卫士、保一方稳定平安”、养老保险代办所的“同是石油人,相伴到永远”等特色文化理念,形成了重庆公管中心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而且中心坚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健康社区文化的发展,坚持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来凝聚员工队伍,坚持每年举办社区文化周和开展文明小区、文明住户的评比活动来融合社区群体,提升社区文明度。

四、多元发展,扩大物业管理范围

阅读全文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研究

摘要: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体现了诸多成功经验:以需定供、弘扬传统、以评促建。同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目标设置众口难调、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课程内容整合亟待优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者应合理优化已有课程,并考虑以从旧与从新相结合的路径设置适当的新课程。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社区教育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而在社区教育中,课程建设又居于核心地位,关乎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近年来致力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诸多成效,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及布局。对于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维考量,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同时揭示不足与问题,进而引导社区教育良性发展。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以需定供

社区教育应以人为本,课程建设应面向居民需求。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了需求导向,遵循了“以需定供”理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涌现了《木兰拳》《剪纸》等诸多契合居民所需的优秀课程。木兰拳动静结合,有机吸收结合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等特点,伴随优雅音乐舞动,有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但是,学习者多是自发、分散练习,缺乏统一组织指导交流平台。社区学校关注到居民对木兰拳学习的需求痛点,开发了木兰拳社区教育课程。一方面,组织开发了《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教材,不断推进木兰拳学习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课程学习,搭建各类课堂、比赛等交流平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切磋交流。居民对木兰拳的需求不断被释放,许多社区、学校、村委等都纷纷组织了木兰拳学习团队。

(二)弘扬传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