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商业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区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浅议
【摘要】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受居住小区、绿地、道路等的分割,普遍采取分散式布局模式,社区功能弱化、社区活力不足、社区归属感丧失,降低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社区综合体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是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背景下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需配套服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实施背景与内涵,以及在社区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做法,并以案例形式进行阐述,希望为其他城市的社区综合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综合体;规划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场景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社区服务“无序+分散”的布局模式尽显疲态,人们需要一种就近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又能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社区综合体应运而生,一种趋向于“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综合型服务供给模式[1],为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1发展成都市社区综合体概述
1.1发展背景。成都市在社区综合体建设方面做了较多探索,自2010年来陆续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导则来指导社区综合体建设。2010年出台《成都市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导则》[2],提出居住区服务中心项目宜以综合体方式叠建布置。2013年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3],将中心城区划分为200个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每个基本公共服务圈内建设1个社区综合体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一站式”公共服务需求。2015年出台《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规划》[4],规划建设200处社区综合体。2020年出台《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技术导则》[5],规范了社区综合体的建设及交付标准。2020年出台《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6],提出五大特色社区综合体概念及综合体功能设置建议。社区综合体,已成为成都市解决居民综合服务需求,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1.2社区综合体理念内涵。社区综合体是指将社区服务设施进行集中集约建设,集合了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综合建筑物(群)。成都市社区综合体是由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社区商业等功能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体,是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表1)。
1.3建设现状。2014年,成都市启动了第一批37个社区综合体建设[7]。2017年底,成都市启动了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到2020年底全市新建2818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其中社区综合体261个。
多维可恢复弹性社区硬软系统集成初探
摘要:本文基于新型城市化视角,依据中欧实践的国际比较与实证,研究弹性社区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探讨弹性社区硬和软系统集成要素的研究、基于“五大资本”模型的弹性社区及新型城镇化案例研究,探讨弹性社区研究的诸多维度。
关键词:多维可恢复弹性社区;硬和软系统集成;研究逻辑思路
0引言
弹性社区(ResilientCommunity),又称“有恢复力的社区”、“抗逆社区”、“有复原力的社区”,是近年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国外致力于研究的一种基于多维环境要素可恢复的优化防灾社区模式,也是新型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导向。近年哥本哈根成为国际公认的第一个气候弹性社区典范。
1弹性社区硬和软系统集成要素的研究
基于可持续性系统方法所产生的“五大资本”模型,特别是“循环经济”和“自然步骤”框架(Robertetal.2002),其中这“五大资本”确定了五个相应强调的“硬”(物理和生态资本)和“软”(人力,社会和经济资本)的资本(如图1)。一是“硬”系统(Petersetal.2007);二是“软”系统,商业模式(EllenMacArthur基金会,2013;Banaite和Tamo觢iuniene,2016;Urbinati等2017)和更多的社会资本考虑(Kirchherr,2017)的形式不断增加。应该包含经济资本、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本与物质和生态资本并列的循环经济新概念。本研究导入循环经济的概念应用,更广泛的构建环境可能涉及的从要素、规范、设计和采购/承包到设计解构(Brown,2016)等的每个阶段,改变我们当前的工作流程,这需要不断增加循环中的商业模式(Cheshire,2016;Osterwalder,2010)、协作和伙伴关系。
2基于“五大资本”模型的弹性社区及新型城镇化案例研究
社区商业中心空间环境设计论文
一、社区商业中心现状
(一)国内现状
现阶段国内社区商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的配套商业,主要是为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提供便利。第二类属于选择性商业,主要是同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与精神上的享受型消费需求,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商业空间形态上,近些年开始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区域级社区商业中心,设施一应俱全,有全方位的生活功能,辐射范围较大。
(二)项目现状
南京紫荆广场位于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南京南部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北起雨花南路、卡子门大街、大明路、秦淮河、运粮河至绕城公路,西起南河,南至绕城公路、机场高速、秦淮新河、双龙大道。该商业中心有三部分商业建筑组成。北端南端建筑呈条状,中间是方形商业体。负一层、一层、二层是商业,局部三-九层是酒店式公寓。已确定入驻的是在地下一层的BHG超市,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33%。
二、社区商业中心定位定量分析
商业环境设计要适应相应的消费人群。对于社区商业中心来说,周边的居民是其消费主体,其次再考虑是否能吸引到相对远的消费群体。对周边居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消费能力等的分析能够帮助确立社区商业中心环境的定位。为了最大程度吸引消费者以达到商业设施的利润最大化,又必须进行一系列商业定量分析,用数据来指导社区商业中心环境的设计。
湘商文化教育品牌的培育与数字化传播
[摘要]在倡导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湘商(洪商)传统文化,培育有价值的社区教育品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湘商(洪商)的文化内涵和社区教育品牌的特性,探讨湘商(洪商)文化社区教育品牌培育的方式和价值,提出从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加快品牌产品数字化开发、促进品牌线上线下交互式体验三个方面,加大湘商(洪商)文化社区教育品牌的数字化传播力度,提升湘商(洪商)文化社区教育品牌的传播效果与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湘商(洪商)文化;社区教育品牌;数字化传播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指明了我国要加大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方针。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2]社区教育品牌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建设学习型大国和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湘商(洪商)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融合,创建本土化教育品牌,是对社区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培育社区教育品牌、传播湘商(洪商)文化与社区教育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湘商(洪商)文化社区教育品牌的内涵
(一)湘商(洪商)文化内涵
湘商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经世致用”,这也是流淌在湘籍商人身上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湘商文化是湘籍商人在长期经商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的商业文化标准化体系,包括财富积累、商业组织、经营艺术等诸多要素,蕴含了“责任”和“创新”的核心价值。[3]湘商义利兼容,心怀国之大者,敢为人先[4]。洪商更是湘商的典型代表,秉持以义制利、开放包容、诚信为本的作风。洪江地区自古就是湘西重要的繁华商埠和驿站,无数商家到洪江两岸创业,创造了洪江的繁荣。经济的繁荣促使文化的发展,催生了独特的洪商文化。古代,洪商广置族田和义产,赞助社区各种建设,建渡修桥,修葺屋舍。国家危难之际,洪商更是心怀天下,创办医院为贫民治病,创办学堂教人读书,践行着“道以惠民、德行天下”的君子情怀和责任意识。这些行为和优秀文化传统无论今时往日都值得弘扬和提倡。
氢能小镇空间结构特征和设计要素思考
【摘要】氢能小镇是一种以氢能产业、文旅和社区为核心的,以解决能源、经济和空间结构问题为前提,并将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进行高度融合的小型社会生态体系发展模式。文章通过文献调查、案例分析和总结归纳对国内出现的氢能小镇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其空间结构特征和设计要素,对氢能小镇模式进行概念规划设计。
【关键词】氢能小镇;规划设计;空间结构
1引言
1.1背景
随着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的增加,氢能凭借自身优点作为解决能源和经济问题的措施之一被多个国家纳入发展计划,在近两年得到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氢能的作用和价值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大氢能”定位,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我国从2018年开启氢能计划,2019年进入氢能高速发展阶段,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打造氢能小镇、氢能产业园和氢谷等模式,推广氢燃料汽车,建设加氢站。粗略统计,全国各地已经有29个氢能产业园、氢能小镇、氢谷和氢能社区等项目审批。
1.2目的和意义
本文对国内特色小镇模式和氢能小镇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其空间结构和设计要素,将氢能和空间结构进行多维度的融合规划设计[1],丰富相关理论,并为氢能小镇模式的推广发展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城市老年人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我国近代养老模式普遍以家庭养老为主,以居住社区为依托,老年人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其他人群,社区环境品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以北京泰康之家•燕园为例,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及其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老年人适宜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无障碍设计
0引言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1999年。具体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老龄人口数量大、增速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地区差异大;高龄化明显;老龄人口中女性人口多;空巢老年人比重增大;少子化趋势显著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老年人渴望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对社区和养老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国社会养老设施尚不健全,具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造空间。2017年10月18日,“”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养老环境,对于促进健康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在近代家庭养老模式下,居住社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功能,应提升社区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品质,打造友好型社区。营造适老型社区环境,鼓励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既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老年人行为特征研究
老年人是特殊群体,只有在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及需求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老年人适宜性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1.1生理特征
地域型众创空间设计创新与演绎
摘要:本研究以设计研究含工作、居住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众创空间建筑为目标。同时为不同地域型众创空间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本研究根据地域特色研究以“模块化”为原型对其创新与演绎设计符合本地区的众创空间。通过研究现有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研对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和众创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其传统单一的众创空间结合地域特色创新与演绎成含居住、工作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众创空间。
关键词:众创空间;地域性;模块化
1项目研究背景及调研对象
近年来随着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技术革命,使互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和众多手机APP成为发展和改变社会传播媒介的方式,拓宽了公众用户参与与传播的维度。也促使了众创空间的高速发展,各类创客空间、孵化器、创客咖啡和加速器大量出现,使千家万户的生活服务走进了互联网。在大部分创客还处在“孵化”时期,由于孵化“产品”还处于不成熟时期,致使创客们需要低成本,集成式的创业社区,将工作、住宿、消费、运动、社交、生活等“创客”需求进行集约,降低“创客”们的时间成本,提高“产品”孵化效率。
2现状调研
对创客空间、联合办公空间、孵化器和创业咖啡这主要四类众创空间进行了差异分析,为新型众创空间的创新设计提供设计参考。如表1所示,现在主要的四类众创空间主要功能为办公、商业休闲,在规模和可容纳创客数量上有限,资源分布较散,所能提供的服务也较为局限,“房东”的盈利方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如何把创客们集中、社会资源集中正是创客和投资者所需要的。同样我们也对昆明和成都的创客的创业空间和生活居住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是昆明市金顶山金顶园创业园区和成都市西村大院,进行了100份问卷调查,有效问卷96份。调查数据显示:①入驻创业园区的企业时间多为1-2年,入驻时间相对较短,流动性、更替性较大;②入驻人员多为90后群体,本科毕业生数量较多;③项目结构与人员构成较为单一,主要以电商为主,创业群体主要为学生。在国家相继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系列双创指导政策,使得众创空间发展有较强的前景,同样新业态的发展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得以融合,带动了社会经济。如何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搭建社会资源平台、解决创客生活居住问题,使工作、资源、生活集约是可行的、迫切的。
3设计探讨
城市复兴项目数字化传播途径
我国的城市复兴建设方兴未艾,进行了改造工业遗存、复兴历史街区、激活滨水区域等多种途径的尝试,出现了上海新天地、北京798艺术区等知名案例。现有的城市复兴建设尤其是对老旧厂区的改造还存在不少问题,可以用数字化传播手段来增加城市复兴项目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其具备更多的包容性、创造力和影响力。
一、城市复兴项目的常见问题
(一)城市历史记忆的中断
城市复兴建设最常见做法是改造利用工业遗存,包括各类厂房、仓库、工业大院及其配套设施。我国大城市的工业区大多设在旧城边缘,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地方已变为人口稠密、商业价值很高的区域。开发者把工业设备和不适合居住的部分建筑物拆除,翻修出一批低密度、高性价比的办公空间,尤其受到中小规模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欢迎。但是在这种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很少考虑原址的历史积淀,即便是北京798艺术区这样中外知名的城市复兴案例,园区也缺乏对过往历史的讲述。参观者可能对这里独特的包豪斯风格建筑产生兴趣,却无从了解电子工业基地的故事,艺术区使用的是一套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计划经济时代文化逻辑的符号体系。实际上,这些老厂对中国电子工业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也繁荣了北京的东北部城区,与这一区域目前的产业特色存在联系——从最初大面积移植东德生产线到西门子公司等跨国企业入驻,再到如今本土互联网企业的高度聚集。798艺术区这一历史叙述断裂的状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园区的产权所有者开始梳理自身发展历史。
(二)与社区的联系日渐弱化
城市复兴项目忽略或有意排除地方的历史文化,其结果之一就是与周边社区的情感联系逐渐减弱。无论历史街区、工业遗存还是滨水地带,背后都有一群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其中很多离退休职工、原住民仍然生活在周边的街道社区或村落。区域经济由于种种原因发生衰退或停滞不前,曾经条件很好的配套居住区也变成设施老化的底层社区。城市复兴项目获得了大量资金投入和财政补贴,迅速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并迎来新的使用者,而周边老旧社区却难以拆迁或得不到改造,与翻新的园区形成鲜明对比。很多老厂曾经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为职工及周边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改造后的园区却过于着眼经济效益,对社区的公共服务贡献甚微,园区/社区之间的共享传统与情感联系都逐渐弱化以至于中断。如果区域的整体文化生态未得到重建,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园区经济发展。
(三)同质化发展,缺乏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