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建设意见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市委办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驻新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推进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生产、服务等要素;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压煤村搬迁为抓手,突出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使用、资金来源、拆迁复垦、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拆旧村庄、建新社区;以公共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就业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居住向社区集中,项目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集中,逐步实现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推进4个镇试点,全面铺开城市建成区外全市所有乡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1+X”模式,突出小城镇建设,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最大程度地吸附聚集人口,力争10年内各镇区人口均达到2万人以上规模,有条件的建成镇级市。同时,合理设置镇区外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各乡镇选择1-2个基础好、吸附聚集能力强的村或社区布点,先期集中,稳妥推进,逐步形成镇区吸附聚集为主、镇区外新型农村社区居住为辅的建设格局。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推进迁村并居,力争10年内使全市50%以上的村庄完成整村迁建,对拆旧区全面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复垦。
二、工作重点和要求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紧密结合,与区域承载能力、农田保护、生态建设、地质资源、农村习俗、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有机衔接,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在突出镇区“1”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村社区“X”的数量和规模。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科学论证布点选址。压煤村庄迁建社区的,布局选点原则上不占压或尽量少占压新煤田。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农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特点,合理确定安置区容积率和住宅高度,合理划定生活区、养殖区、贮物区和服务区等,鼓励建设大社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古迹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配套好水、电、路、医、学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镇区外的新型农村社区要首先建成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创新路径解析
提要:农村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助力器,政府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创新路径是因地制宜建设,分步实施管理;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居民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强化资金保障;改善社区民生,提供多元服务;善用人力资源,提升建设质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一、农村社区助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任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文明程度得到全方位提高,具体讲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得到保证。农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得以实现,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更为科学,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更好地衔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呈叠加的正效应。
二、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建设过程。在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需要政府因势利导、合理规划,政府要组织和带领作为主人翁的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建设。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主要发挥服务和引导的作用,积极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整体规划、社会保障、规范乡村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改变地方政府直接行政干预农村社区建设的行为方式。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加大宣传等方式逐步引导,也可以在与村集体协商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但是政府从始至终都应该扮演一个协调、组织和服务的角色。
三、农村社区建设创新路径
住建局农村社区建设通知
各县区建设局,开发区、高新区、新区规划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精神,年以来,全市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圆满完成了三年工作任务。
三年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既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民生、增进农民福祉的民心工程,又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载体,真正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发展得空间、党政得民心”。为继续推进全市农村住房建设,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市政府决定,从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农村精品社区建设工程,其中年全市共启动50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精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精品社区。现通知如下: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创建农村精品社区建设工程,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满足农民需求,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各县区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谋划,推动创建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各精品社区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做到职责明确、政策到位、工作有力,形成推进农村精品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狠抓巩固和提高,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通过创建精品社区工作,使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二、明确任务、有序推进
按照市政府要求,结合各县区基本情况,对全市50个精品社区进行了任务划分,详细情况见附表。各县区要认真总结三年农房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工作质量,在巩固三年农房建设成果的同时,继续积极深入开展精品农村社区创建活动。强化服务指导,注重工作实效,做到有序推进,整体提高,确保完成创建任务,充分发挥精品社区在推进当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乡村社区建筑节能准则及构思
作者:孙晓冰 沙凯逊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明确基本原则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4(]以下简称《意见》),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牢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的原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意见》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应遵循的宗旨。偏离了这个宗旨,就会落入“无发展的增长”的陷阱,即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5]。《意见》指出,村庄治理“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出现盲目撤并村庄、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和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等问题[6],这些偏离宗旨的做法导致农民住进楼房而失去生计、居住条件改善而幸福感下降等诸多问题。
二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4]。广大农民是农村建筑节能的主体,农村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因此,不能用对待城市社区的方法来要求农村建筑节能,不能以城市人的眼光和思维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进行“现代化”改造,而是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充分倾听农民的意见,最终让农民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4]。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服务水平、不同的室内状态、不同的使用者行为、不同的操作方式等,这些不同导致建筑节能途径有所不同。一种技术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节能,在另一种模式下可能就会费能。因此,农村建筑节能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充分吸收千百年留存下来的乡土节能智慧,采用“最合适”而不是“最优”的技术和方案。
构建工作平台
社区教育发展历史背景分析
一、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而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部分地区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便在全国蓬勃兴起,各地开始尝试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上海市(1999)、北京市(2001)、大连市(2001)、常州市(2001)和南京市(2002)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拉开了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序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具体意见。自此,社区教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十八大报告(2012)等都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教育未来10年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二、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郑州市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两大战略选择。“科教兴市”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其最终目的则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综合国力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2003年,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总量不大,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首位度不高,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5%;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关联度小,集约化程度低;外向型经济薄弱,与内陆开放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较大;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两提前,一率先’,即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前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4左右。”同时省委、省政府对郑州的发展寄予厚望,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要求郑州市要不断增强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中部崛起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依靠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把教育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郑州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此,纲要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优化教育结构,巩固‘两基’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幼儿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
三、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打造和谐宜居城市的迫切需要
社区是现代人赖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载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随着郑州市经济体制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快,老年教育、居民教育等问题更加突出。“九五”期间,郑州市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在3.3%以上,高于全国3%的平均增长速度。2003年,郑州市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87%,已进入老年社会的行列。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各种服务主要靠社区来提供,解决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市可以使每个人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都有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知识丰富和提高自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有限的,而对人文精神的充实和需求却是无限的。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表现为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转向追求精神生活提升。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家庭,可以促进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爱情婚姻、家庭赡养、个人进步、闲暇娱乐诸方面的知识更新,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涵,营造家庭幸福美满人生,实现家庭可持续发展;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增强居民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学习精神,增强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会使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在持续不断地接受来自社区提供的学习和教育,优化人与环境,实现社区与人协调发展;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动员社区成员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学专业、学技能,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居民教育等问题,全面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保证社区的和谐稳定,并以此带动各项工作,向社会提供各种精神文明服务,改造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城市软环境和文明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2000年9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市的社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的意见》(郑政〔2002〕3号),提出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即2002年实现每个社区居委会有一个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社区警务室和治安巡防队。2003年,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县(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郑政〔2003〕11号),提出要加强社区文化,“积极创造条件,兴建街道文化站、居民文化室和文体娱乐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认真抓好面向广大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促进家庭、邻里关系和睦”。2003年,市政府颁布《郑州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3—2005年)》(郑政〔2003〕33号),提出要繁荣社区文化。一是加强社区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市内5区每年新建100个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全的健身公园或健身广场,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或文化站、社区居民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先进文化,倡导团结、互助、慈善等社区意识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文明新风、文明行为深入到每个家庭。二是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活动教育化,创建“学习型”社区。依托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成人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网络,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2005年,《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若干意见》(郑发〔2005〕41号)再次提出:“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进步。发展先进的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的道德水平,推进科学文化普及,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需求。抓好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三年内90%的社区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图书阅览室、一个室外活动健身场所、一支社区文艺队伍。抓好社区文化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办好市民文明学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居民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从2002—2005年市政府出台的文件看,当时已经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加以推进。2004年10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郑发〔2004〕30号),正式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号召,其中学习型社区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被各个部门所重视。2005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等5个单位下发了《郑州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意见》(郑教职成〔2005〕62号),提出强力推进社区教育;民政局、文化局等11个单位下发了《郑州市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实施意见》(郑民〔2005〕49号),提出加强对社区学习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市委宣传部、农业局下发了《郑州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实施意见》(郑农办〔2005〕16号),提出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建设学习型村镇,培养新型农民;市委宣传部、市妇联下发了《郑州市建设学习型家庭实施意见》(郑妇联〔2005〕13号),提出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四、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是社区重要成员,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意义基础上,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常州刘高职)为例,实践探索具体参与路径与面临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习成为时代的主题。近年来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党的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开放共享学校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高职院校是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才能不断地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这里的地方指以社区为代表的某一区域。由此可见,鼓励和支持各类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教育和服务水平,是未来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趋势。
1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通过社区合作,调整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大优势实现其社会功能。2014年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高职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内涵是促进高职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专业化的理论基础[3]。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是一种功能型的新型机构或职能,需要双方在组织管理上充分融合互通、协作统一,是我国未来高职院校依靠社区、融入社区、发展社区,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自我发展的新趋势。
2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意义
2.1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避免被淘汰。我国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学习型社区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高职院校作为学习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助力社区教育发展是其职能。社区成员数量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需求不同,社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学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开发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提供公民素养、人文艺术、职业技能、生活休闲等为核心的服务性活动。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优质的专业课程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一些教学设备与培训活动场所,甚至是专业化的师资支持,有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管理水平,促进社区教育专业化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必将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进程。
市长在城乡社区建设会发言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建设经验,推广先进典型,研究部署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建设工作。刚才,大家参观了城市社区现场,观看了农村社区建设专题片,听取了经验介绍,表彰了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责任状。这次会议得到了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副厅长专程参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明晰方向,针对性和指导性都非常强,我们深受鼓舞,也增强了信心,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已经成为促发展的基础、保民生的依托、抓稳定的源头。对党来讲,巩固政权的根基在社区。党的方针政策,无不通过社区贯彻落实下去,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在培育社会协同主体、调动公众参与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肩负着夯实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使命。对政府来讲,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在社区、反映在社区,社区建设成果也直接关系到群众幸福指数。只有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增进城乡居民福祉。对全社会来讲,维护稳定的重心在社区。“风起于青萍之末”,所有社会矛盾苗头最先在社区反映出来,社区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充分发挥好社区“减压阀”作用,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总之,社区建设与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国家和省对社区建设高度关注。去年,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把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等重点任务。省委省政府将社区建设确立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年、年连续出台社区建设相关文件。去年8月和9月,国家和省还分别在和召开了全国社区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和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这些都说明国家和省对社区建设都十分重视,各地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人力、财力和物力推进社区建设。 从我市看,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社区建设达标率、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不断提高,区打造农村“五型”社区,成为全省典型,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发展、等21个社区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区,市和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县。但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面临许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可概括为四方面矛盾:一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社区管理水平滞后的矛盾。随着改革深化、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更多“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给社区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城市面貌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社区及居民小区环境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二是居民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性趋势,从单一的生活需求,向公共治安、生态环境、医疗保健、公用设施、文体活动等综合需求转变,而社区服务跟进不及时,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需求。三是管理服务拓展与社区能力建设落后的矛盾。当前,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日益繁重,有些属于职能部门的工作也硬压给社区,加上目前社区综合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社区的工作开展和服务水平,居民对社区也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政府机构改革与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的矛盾。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的一部分社会职能转移到社区,但职能部门在向社区交办工作时,没有赋予社区相应权利和必要保障,存在社区工作“责权利”不对等问题,社区与政府相关部门、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理顺。 总之,社区建设工作十分重要,也非常紧迫,特别是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关键期,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也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社区建设意义重大。前不久,我到区调研时看了6个社区,总体感觉区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较好,城市社区虽然起步较早,但硬件设施有的还没有达标,其他县(市)也存在这方面问题。因此,我们要突出硬件设施,推进社区建设,实现提档达标。今年年底前,各县(市、区)城市社区66%以上要建成达标社区,建成1个以上精品社区和1个以上示范社区,70%的村要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下面,我就如何抓好社区建设,讲五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确保、两个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有处议事。办公和服务用房是社区建设的载体和依托,没有这个硬件,社区建设就失去了基础。总体上看,我市城市社区基础建设明显加快,19个社区达到了省级和谐社区标准,并形成了一批养老型、平安型、文明型、互助型等特色社区。但一部分社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办公和服务用房还很紧张,老年活动场所也严重不足。目前,只有市建成了几个精品社区和示范社区,其他地方都没有。刚才,我对今年社区建设的达标率,以及精品社区和示范社区数量都提出了具体目标。各县(市、区)要树立“穷尽一类”思想,竭尽全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的城市小区,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标准,将社区公益用房和服务场所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新建的住宅小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社区用房一次性规划到位,要求开发商预留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并及时移交给社区。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要严格把关,对没有完成社区用房建设的住宅小区,坚决不予验收。同时,搞好室外活动场所、健身器材及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的城市社区,要在提档达标和设施配套上狠下功夫。现已达标的社区,在完善公共服务大厅和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社区图书室、日间照料室“一厅四室”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慈善超市、便民服务室、法律援助站等场所,新增一批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社区,1000平方米以上的示范社区。未达标的社区,要通过新建、改建及调剂置换、购置合并等形式,加快社区“两房”建设。在这方面,市探索出了好经验。近年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19个城市社区全部达标,建成了4个精品社区、4个示范社区和一处4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区今年也加大了城市社区用房建设力度,计划完成6个社区的建设改造任务,其他地方也要结合实际,多想办法,集中力量,新建和打造一批精品和示范社区,尽快实现提档升级。#p#分页标题#e# 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有人管事。社区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社区干部队伍不断加强,有的地方还选派了一批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但按照《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和新修订的《村民组织法》,社区工作人员仍然不足,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一是选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近年来,各县(市、区)都招聘了一批社区工作人员。以区为例,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18人,其中高校大学毕业生21名。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62%,取得国家社会工作师职称人员占40%,平均年龄37岁,基本实现了年轻化、专职化。去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和省委书记吉炳轩来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各地要在按照程序选好配强社区领导班子基础上,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形式,把具有一定素质、热爱基层工作、善于联系群众的同志,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吸纳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同时,要通过开展“双岗双责”等活动,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社区兼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和搞好服务。二是抓好社区工作者职业培训。要建立健全培训培养制度,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继续教育,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社区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处理矛盾纠纷的本领。要实施专业化社工服务工程,推进综合性社区服务实验基地建设,培养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三是切实关心社区工作者。广大社区工作者长期工作在基层,是社情民意的第一知情人,是化解矛盾的第一协调人,是反映诉求的第一联系人。他们干的是“小巷总理”的活,管的是千家万户的事,非常辛苦。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宣传先进事迹,帮助解决困难,真正让社区干部感受到工作有责任、干好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三、加大社区资金投入,确保有钱办事。年以来,我市社区基础建设投入8000多万元,社区人员平均补贴标准也有所提高,在全省各地(市)处于中等水平。这次会议出台的《意见》提出,提高社区工作者补贴水平,落实各项保险待遇,完善经费和人员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为社区工作正常开展创造条件,各县(市、区)及财政、民政、人事等部门都要认真落实好。一是提高社区工作者补贴标准。近年来,区在提高补贴标准的基础上,相继为社区工作者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将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我市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现在还处于爬坡阶段,但也要下决心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标准。今年,各地都要按照社区主任每月不低于1300元,副主任和委员不低于1200元,社区工作者不低于1100元的标准,兑现社区人员补贴待遇,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要建立绩效考核考评等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优秀、良好和达标的社区工作者,要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同时,人社部门要参照公益性岗位人员补贴标准,为社区工作者解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二是提高社区工作经费标准。区、县社区经费标准相对较高,分别为每年2.7万元和2万元,其他县(市、区)都在1万元左右。从今年开始,各县(市、区)每个社区每年办公经费都要达到3万元,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以奖代补”投入力度。省财政今年设立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5000万元。市政府今年也安排“以奖代补”资金200万元,用于奖励城市精品、示范社区和农村样板社区。各县(市、区)也要按照100万元标准,设立“以奖代补”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化创新意识,提升满足居民需求服务水平。服务居民是社区的最基本功能,也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有效途径,创新社区服务的内容及方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一是实施市场化运作。社区服务属于生活性服务业范畴,发展潜力很大。要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走“以服务养服务”的路子,有条件的社区要成立服务中心,把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团体、社会零散服务力量,以及有技术、有特长的下岗职工进行有效整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居民提供家庭护理、餐饮配送、管道疏通等多样化的有偿低偿服务。县在社区成立了特色服务队,根据居民医疗陪护、幼儿托管等需求上门提供服务,并实行评星定级的方式优先向居民推荐,以可靠的质量、公道的价格受到了普遍欢迎。各地都可以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探索实践。与大城市社区相比,我们辖区人口数量小,各种社会资源较少,资源整合也相对较难,但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社区管理方式,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钱随事转,责随事走,认真研究责权利相匹配的管理方式。二是拓展延伸服务领域。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关键是以居民需求为根本,居民需求什么,社区就服务什么。比如养老服务,我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1.6万,占总人口的12.3%,而且空巢老人及鳏寡孤独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需要社区服务的最大群体。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和老年人的需求,把老年人活动场所和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结合起来,鼓励社区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高龄及失能半失能、生活贫困老人提供餐饮配送、医疗保健、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优惠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建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开展便民服务。三是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基础工程,省里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要搞好网格划分,配齐配强“格长”。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居民分类档案,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基础信息。按照省规定标准,落实定额补贴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逊克要抓好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试点,为创新社区管理提供经验。四是发挥社区志愿服务作用。志愿服务是一个城市、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宣传部、文明办、共青团、妇联是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主力军,要把社区内的热心居民、共建单位及社会爱心志愿者广泛组织起来,无偿提供法律援助、节假日学生课程辅导、健康保健培训等服务,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把志愿服务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五、密切协调配合,提升社区良性运行保障水平。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密切协作,上下联动,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一是明确责任。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区年度目标考评制度,市政府也与各地签订了责任状。各县(市、区)要将社区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要腾出精力,将社区建设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推进。市和县两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社区工作“协调中枢”作用,做好指导、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完善体制。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不是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不能随便派活,但一些职能部门却经常需要社区提供材料、报表,到社区进行检查,严重影响了社区正常工作。要理顺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权责关系,建立准入制度,职能部门委托社区办理的事项,要经政府主管领导审查同意后,才可进入社区,并为社区提供相应费用。另一方面,社区也要发挥与居民和谐共处的情感优势,支持配合政府开展房屋征收、小区绿化等群众工作,做到分工不分家。三是部门联动。做好社区工作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参与。要继续组织中省市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帮资金、帮项目、帮培训,送政策、送信息、送书籍“三帮三送”主题活动。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共同研究制定加快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其他职能部门、驻区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要为社区建设出人、出钱、出力,有实力的部门可以“一对一”包扶社区建设,形成多方面投入、多主体承担、多部门发力的共建共育发展格局。#p#分页标题#e# 同志们,社区建设事关人民幸福,事关社会和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科学谋划,创新实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包容理解、温馨幸福的美好家园,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
社区治理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分析
摘要: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通过对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和社区治理关系的梳理,基于社区治理,以问题为导向,对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模式的建立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社区治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长效管理;社区建设;社会组织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长效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表明了,我国已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纳入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范围。本文基于社区治理,对老旧小区长效管理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1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关系
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模式就是以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相关组织的功能进行优化,架构进行重整,职责进行明确,而形成较为具体、紧凑和有效的社区管理方式。长效管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和社区治理有共同的承担载体。承担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工作的组织,诸如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就是承担或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二是老旧小区长效管理和社区治理有共同的组成要素。诸如行政职能、居民职责、社会组织作用、市场作用等构成社区治理模式的基本要素,也是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须基于社区治理。一方面,一个好的社区治理体系可以较好地建立起老旧小区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机制,更好地巩固老旧小区的改造成果;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长效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还能有效推动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2我国目前社区治理体系的现状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社区建设,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党组织、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