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社区管理论文
一、安全社区的建设现状
1、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2014年10月,在浙江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小区,一对空巢老夫妇在家离世,几天之后才被人发现,人们对此唏嘘不已,随着社区老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与日俱增,如果只靠家庭成员力量解决老人安全健康问题,会加大单个家庭的负担,加剧社会矛盾。
2、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程度不高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公众性的活动,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社区居民的踊跃参与,通过不断挖掘社区本身所具有的预防伤害的潜力,引导公众树立安全观,目前,社区中大部分居民忙于工作,很少能参与到安全社区建设中,我们组织本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对学院附近的社区居民走访发现,有两成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就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有三成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就是安全用水、安全用电,这些也只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的,大约有近一半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是物业上的事情,许多社区居民认为自己已经缴纳了物业费,安全社区建设与个人无关,这些都应该由社区物业公司来完成。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们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12社区两个班,13社区和14社区学生进行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状况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由调查者独自完成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37份,同时对已毕业的10社区和11社区的50名学生进行网络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安全社区建设的认识,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经费来源,以及相关计划、制度和规定等,资料搜集后对之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茶文化下社区“茶话会”社区建设作用
摘 要: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茶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形式之一的茶话会,也即饮茶谈话之会,是我国社区建设常用的工作方式。茶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作用值得社区工作者深入研究。而如何有效发挥茶话会对社区建设的作用,更是社区工作者应当关注的议题。本论文从茶文化与社区建设的视角入手,分析两个主要变量之间的融合价值,在针对社区建设具体研究时,总结当前社区建设的弊端和不足,在解决方法上用茶文化为代表的茶话会的活动来提出解决构想,让茶话会活动对于调解社区矛盾的主要作用可以被发现,丰富社区基层治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 茶文化概述
1.1 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 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茶文化下社区茶话会的社区建设作用
摘要:茶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茶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形式之一的茶话会,也即饮茶谈话之会,是我国社区建设常用的工作方式。茶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作用值得社区工作者深入研究。而如何有效发挥茶话会对社区建设的作用,更是社区工作者应当关注的议题。本论文从茶文化与社区建设的视角入手,分析两个主要变量之间的融合价值,在针对社区建设具体研究时,总结当前社区建设的弊端和不足,在解决方法上用茶文化为代表的茶话会的活动来提出解决构想,让茶话会活动对于调解社区矛盾的主要作用可以被发现,丰富社区基层治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茶话会;社区建设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饮用的一种饮品,其清香沁人、提神益体、安全性高,因而广受民众喜爱。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越来越盛行,并在此风气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主要精华思想是以茶会友、以茶养性,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茶文化内容丰富,其核心和精神内涵称之为“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开展茶道活动时融入文化因素,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茶道活动的开展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等目的,茶文化不仅仅只茶道活动本身,也代表者以此形成的关于情操、心性、品格等情感的培养,使群众受到人格的锻炼和升华。
1.2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为题的茶话会、采茶舞等的广泛使用,代表了茶文化的活动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也传达了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和茶文化的熏陶来调节和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质,利用茶文化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同时我国也积极的宣扬和推广我国特色的茶文化,利用茶文化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全世界人们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未来社区特色场景设计探讨
【摘要】未来社区建设以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为3大主题。礼贤社区具备未来社区的基因,该项目重视城市花园社区建设和基层创新治理建设,为创新城市高水平治理体制机制命题提供了参考。论文阐述了礼贤未来社区的设计理念,详细介绍了其4大特色场景设计。
【关键词】未来社区;礼贤社区;场景设计
1项目概况
礼贤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位于衢州市柯城区,项目规划单元占地100hm2,实施单元占地26hm2,属于改造重建类,需要改建的小区为20世纪70~90年代小区,主要有南滨花园一区、南滨花园三区、双港路43号、47号,均属于自管小区,改造面积128563m2,改造后建筑面积565000m2。礼贤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直接受益人口总数为8007人,实施单元内老旧小区现状常住人口数为6987人,另从邻近地块古城双修项目征收中安置,1020人。
2礼贤未来社区设计理念
礼贤片区经受儒家文化的洗礼,是南孔文化朝圣地、“天人合一”传承地和围棋文化孕育地,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衢州有礼”承载地。同时,礼贤片区还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主阵地,是衢州城市花园社区建设和基层创新治理的重要载体。礼贤社区的建设以南孔文化为核心,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根本,通过对人有礼、对自然有礼、对秩序有礼的3个有礼构建人文有礼社区、自然有礼社区和秩序有礼社区。礼贤未来社区以打造“三个有礼”未来社区建设为目标,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3个维度价值坐标(见图1),以高品质生活发展为主轴,关注未来邻里、教育、健康、治理4大特色场景设计。
3礼贤未来社区4大特色场景设计
区块链在智慧社区数据共享使用中应用
摘 要:智慧社区是指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基层社会的管理与服务之中,智慧社区的建设是新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细胞,其智慧化发展关系到广大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利益。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性和公开性等特点适用于促进智慧社区优化升级、治理及服务过程透明化,从而推动智慧社区数据共享与使用的便民化、安全化和高效化发展,促进智能化和诚信社区建设。课题组基于对贵阳市部分智慧社区的走访调研,试图对区块链技术在智慧社区数据共享与使用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运行机制、存在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智慧社区的现实成效。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能有效促进智慧社区信息共享与应用,并能保障社区信息安全,有利于智慧社区和诚信社区建设。
关键词:区块链;智慧社区;信息共享;数据安全
1研究背景
1.1 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数据信息早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资源。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需要依靠数据共享和使用,因此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运用和管理。然而,现实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使用还存在问题,诸如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信息共享水平低、隐私信息恶意传播等弊端严重阻碍了数据信息的共享、使用与管理进程。当然,也阻碍了社区智慧化建设进程。在促进社区数据信息共享与使用方面,作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新兴高科技技术——区块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能够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促进社区数据信息共享和使用,有助于打造透明、安全、高效的智慧化服务型新型社区,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进行数字治理的发展目标,从而推动社区革新软着陆。自2008年区块链技术诞生以来,该项技术已经实现在货币市场、金融领域、社会管理、政府建设等多元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和效能发挥。诸多发达国家早已将区块链应用于投票、物流领域、金融服务、社区管理等具体场景。在国内,福建省厦门市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推动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厦门教育大数据;广东省佛山市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政务服务中,推动政府数据信息跨区域或部门共享使用;河北省提出超前布局区块链技术,以此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抢占发展制高点;江苏省常州市大力发展“区块链+信用”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区块链+信用”行动计划,建立信用区块链平台;江西省综合运用区块链、5G、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科技引领、数据支撑、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文化和旅游智慧服务体系。国内学者戚学祥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可追溯、透明、安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能有效克服当前数据治理存在的问题[1]。作为闻名全球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甚至认为区块链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具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潜能的核心技术”[2]。
1.2 政策支持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3]。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中央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性政策文件。2016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对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标准化路线图等提出了相关建议[4];2018年5月,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快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5]。各省、市政府在结合当地发展的情况下,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性政策文件,贵州省贵阳市政府于2016年12月了《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了《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的意见》。
社区教育与发展探索
一、社区发展的定义
我们坚持中期汇报后对课题的重新界定的研究方向: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江阴市临港街道社区教育可视为由教育本体和本体周围多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生态系统。社区教育通过教育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行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化和教育水准,以达到社区建设发展和的目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二、社区教育与市民素质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第一国力。”可见,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于公民素质已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能够直接面对社区居民的需求,直接介入居民的现实生活,直接参与各阶层群体的组织化过程,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渠道。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通过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陶冶情操,营造“我学习、我快乐、我进步”的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地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等功能。
三、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作为居民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包括居民的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习惯以及社区居民从中获得的各种能力。而社区教育对这些文化内容的传播、提升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社区创造新文化的基础,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载体。体现在:
(一)社区教育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防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探析
构建依据:大学职能的践行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民族地区社区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论文从边疆民族地区社区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出发,探讨现存的问题和社区管理系统构建的具体模式与创新对策,推动社区管理系统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更好地融合发展,为云南地区的人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和智能的社区服务,进一步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区管理系统;大数据
一、云南地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发展理念落后。云南边疆地区在社区建设中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地区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相应政策不能满足社区发展。落后的社区管理观念使得政府部分将社区管理作为其行政职能延伸的载体,无法对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放权,受到制约和限制的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无法发挥其自身的效能,难以达到一种良好的自治效果,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干扰了社区管理系统的构建[1]。
(二)社区建设资金匮乏。在云南,社区的数量众多,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具有办公场所的社区占比不高,且社区办公经费没有上级财政来支持,剩余无办公场所的社区要进行租房办公,经费不足极大地制约了社区价值实现。此外,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的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管理和社会自治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的收入与付出不相一致,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没有充足的热情,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云南的社区之中由于民族种类繁多,一般会建成民族社区来适应当地的发展,但是在民族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社区内工作和提供服务的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不具备社区服务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是满足社区内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要的社会服务活动,但目前云南很多社区管理机构重视对社区内事务的管理而忽略了其居民的生活需求,服务质量难以达到民众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在民族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的治理方式和提供的服务缺乏了解,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2]。
(四)社区工作繁重复杂。云南地区的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接壤的国家有越南、老挝和缅甸,与之接壤的边境线分别长达1353公里、710公里和1997公里,靠近边境线的县市达到25个,乡镇多达1000个,该地区还具备多种口岸和边民互市通道。在民族构成上,云南的民族种类多达26个,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在傣族自治州的民族多达13个,并且该州的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边境县有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等等,这些都为实际的社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