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活动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于资源开发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江阴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
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指社区可利用的有形资源及社区的环境。据调查,江阴大多社区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尽力开发潜在的物质环境教育资源,并建立丰富的教育阵地。如社区注重绿化美化自然环境,建立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党校团校、再就业培训中心、人口学校、全科医护服务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学习阵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如申港镇锦湖苑社区的延陵丝竹社、锦湖书画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新城东滨江社区的香山书屋,自助服务形式深受居民欢迎,曾被央视媒体报导;城区文定社区的“书香文定”活动中心、石牌社区的“低碳之家”等都各有特色;新桥镇绿园社区的休闲广场专门聘请澳大利亚专家设计,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娱乐品质。
2、社区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有助于居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江阴各社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式多样、效果各异。据调查显示,主要依靠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各社区基本都开设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信息中心、健康娱乐中心等。精神文化资源是社区教育要着重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塔南社区提出创设“银色港湾”特色社区,建立爱心港、友谊港、健康港、风采港,本着凝心聚力、自我满足、他人快乐的目标开展活动;城中社区的“五个一”活动、申港江南花园社区的“五老队”等,都显示了社区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而且效果显著,深受居民欢迎,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可度、接受度、亲切度的体现,社区归属感的增强有利于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和参与,因此,社区管理人员要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如新桥镇绿园社区以“家庭归属感”培养为主,提出的“家园”意识、“服务零距离”、“侨之家”、道德讲堂、以花会友美化家园活动、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等,给居民创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3、社区人力资源
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的事务。据调查统计,江阴各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空间设计在城市社区的利用
摘要:随着不同时期的社区发展,每个城市的老旧社区都居住着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但是这些老旧社区在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上并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不同居民生活的人性化社区是值得思考的。由于社区不进行很好的保护和维护,老旧社区的社区公共场所中,缺乏完善的设施,这就更加导致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效率低下。所以社区公共空间的再设计就非常的急迫,虽然在一些社区中也有许多吸引人的社区公共空间,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一些适合人群聚集的空间也很少被使用,这就更加加剧了社区公共空间的落败。同时,目前的社区居民很难相互沟通,他们的思想也很固定。社区居民只在自己的空间活动,也就极少发展社区关系。笔者希望通过对不同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在挖掘保留居民城市印象的同时,为居民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公共生活空间提供一些帮助。利用公共空间的再设计创造社区活动,以促进中国住房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特定时期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变化、公共空间设计需求研究、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三个方面的研究,阐释不同公共空间设计的利弊、社区活动与公共空间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空间设计;社区活动;公共空间设计需求
一、中国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历史变化
中国社区居民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建筑形式居住时表现不同。由于中国在不同时期人们行为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社区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互动机会的开放区域空间也在变化,这也就导致了在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在公共空间的不同活动,不同的公共空间设计引导着不同的邻里间的互动。在中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从一个农村社会开始,到了一个小城镇,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城市,中国社会已经走过了一条城市化的道路。今天的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延续,既是城市发展的延续,又是公民现代化的延续(费孝通,2002)。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过程,也是改变社区关系的原因之一,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表现,导致了人们对公共空间设计需求的改变,也导致了中国老旧社区中公共空间的变化。其中,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基本计划经济时代是与现代社会不同的重要时期之一。单位制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协调性。国有企业有很强的“公共”氛围,与周边居民“共享”的氛围相辅相成,人们在观念上也倾向于“共享”的感觉。(费孝通,2002)就也就是在没有公共空间设计这个概念的情况下,人们自主的共享空间,不需要刻意增加公共空间设计也展现了公共空间的功能。比如,在各地的老公房中,由于空间的局限,没有单独的厨房,居民自主的无意识的在走道进行空间布置其实就是在进行着公共空间的设计,但是同时也是这样一种共享的空间设计带来的是邻里之间的交流。居民们共用空间,设计空间产生了互动。这样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是无意识的但是更加贴合居民的需求。但与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不同,中国在过去20年中,对室外空间的设计利用,特别是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已经变得不活跃和毫无意义,在住房开发中占用或缩减了开放空间的设计,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缺失改变社会关系。中国在过去20年社区发展中,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忽略环境,减少了空间设计,如果连集体空间的设计都不鼓励人们利用社区公共空间,那么社区居民也很难改变公共空间设计,在社区内没有足够的空间活动时,他们便只能把生活空间扩展到外面。这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公共空间质量的清晰设计元素和未能创造出合适的区域。(贾岩,2001)日益减少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公共空间设计需求研究
近现代,在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问题后,现代社区居民逐渐要求的是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所以20世纪居民逐渐意识到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其中需要关注的群体就是孩子和老人,但是在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很少有更多的变化,比较基本的景观简单铺设和冰冷坚硬的公共硬装之间的不协调的搭配设计并不能给老年人带来归属感,老年人活动不会有新鲜感就会减少活动,这样不能满足需求的空间设计便需要增添更多的变化。针对这一类人的空间设计就是要保证足够的活动场地给予老年人步行和参与活动的需要。而孩子和老人会经常性的一起出现,孩子就非常需要公共空间来活动。在中国,因为孩子的特殊属性,孩子们在公共场所是最活跃的,但他们没有处理风险的能力。(林玉莲,2006)根据中国特色国情,公共空间的安全方面的设计是这一类人群需要关注的。再加上因为社区的公共空间是孩子们活动的首选,为了照顾孩子,老人需要照顾他们,所以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老人们需要一个视野开阔的休息场所与他人互动或照看孩子,以避免感到孤独,也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这些特别的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就是空间设计需要关注的。公共空间是我们城市的重要资产,为人们聚集在一起和与社区互动提供了许多机会。所以公共空间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需求。公共空间的再设计需要通过以人为中心的方式,创造和振兴我们的公共空间。
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建筑设计教学的革新
一、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从调研,广场环境分析,广场人群活动模式分析、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与完善、方案的生成到方案成果的完整表达。在此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洞察力,以问题为切入点来思考建筑,以环境行为分析为出发点设计建筑,着重关注场所与居民活动、建筑与人的社会活动的关联,激发学生对社区活动中心的社会性、人文性思考,让学生认知到影响建筑的社会、城市、文化因素和其他广泛的相关因素,而非孤立的理解建筑。
二、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设计任务书只提基本要求,即用地现状及红线、设计目标和成果,不再具化每项设计内容,而社区活动中心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加以编写、细化完善。此外,依据调研结果,学生还需对社区中心周边的广场区域进行合理改造。由此,教学方式一开始就要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扮演引导者,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以调研的方式,以问题为切入点去思考建筑,设计建筑。学生则需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进行系列目标问题的思考,关注建筑的介入将会对现有场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居民行为产生的改变,思考如何既能较好地延续居民日常行为模式,又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
(二)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
旧城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策略
【摘要】在旧城区增量空间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更新改造。文章以成都市旧城区中三个典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基本建筑现状、居民使用情况和文化服务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从建筑改造和文化服务更新两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
【关键词】社区更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层文化服务
1引言
在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趋势下,成都市自2007年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到2012年建成了能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量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这段时间被建成落地。这些建筑在使用了一定年限之后,其建筑老化、功能陈旧,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对其完好的建筑结构直接进行拆除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本文选取成都市旧城区中的七道堰社区、西安路社区和玉林东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基本建筑现状、居民使用情况和文化服务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调研,总结出存在的普遍问题,再结合当代居民的需求,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探讨其可行之路。
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建筑现状
2.1交通便利、可达性高
本次调研的三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紧邻社区布置,基本满足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规划,为居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基层文化服务。
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来临,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也让国民的眼光渐渐投入到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上了,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特别关注在社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对老年人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的空间进行分析,设计出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我国现目前的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口控制政策实行以来,对我国家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家庭结构产生了变化,导致现在老龄化现象变得十分严重。现目前对于老年人来说,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生活体验有直接的影响,也同样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直接要素,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基础,社区的公共区域如何设计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直接影响,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活力,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身心都有健康。
一、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不足
老年人每天都出门活动,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室外活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在设计上缺少一定的创新性,最基础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搭配并不能给予老年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老年人每天出去活动不会有新鲜的感觉,会让老年人乏于出去进行活动,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公共活动空间的场地分配也不合理,老年人每天的活动都没有隐私,太公开或一点儿都不公开都有问题,都会影响安全性,影响老年人的出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活动空间设计
在社区里老年人有主要的活动想法,老年人在社区中活动需要不受限制,社区需要给老年人施工舒适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域中有专门的社区景观,也有方便老年人和方便居民进行活动的不同区域,提高老年人的锻炼质量,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出适合其进行活动的空间也是社区的特殊服务。
建筑学课程适老化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在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对包括理论类和设计类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引入建筑适老化理念,讲授适老化建筑设计原则与要点,开展适老化建筑社会调查与设计实践等,引导学生关注老龄化社会问题,认识适老化在建筑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解老年群体的建筑空间、建筑物理环境等需求,掌握建筑适老化的设计方法,这些探索有利于为老年群体营造合宜的建筑环境,促进社会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老龄化,建筑适老化,空间需求,环境需求,设计方法
1背景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正快速增长。在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已确立了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重点的基本国策[1]。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查[2,3]、探索适应社会与时展的养老模式[4-6]、针对养老设施与养老建筑开展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上的研究[7-9]正成为当下热点。作为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师,笔者敏锐地捕捉到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授课内容,对老龄化发展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2专业理论类课程改革探索
对专业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设计,将建筑适老化的理念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适老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10]。当前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群体对所在社区、建筑的室内外物理环境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年轻人相比较,老年人对物理环境更敏感,营造采光通风条件良好、舒适安全的室内外环境,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康复和精神关爱多方面的需求。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型实验,以局地气候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物理环境各影响变量对老年群体的影响差异。通过客观数据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对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需要的不同,并通过对养老建筑相关规范和老年建筑相关案例的解读来扩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风速、采光、隔声等要素如何满足老年人安全性与舒适性需求。在《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板块,结合知识点增设了养老建筑的设计要点与相关知识。在住宅户型设计、老年公寓等章节,针对老年群体的身体特征,图文并茂为学生讲解了符合适老建筑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尺度设计,结合案例教学介绍了老少居、适老化套型和养老建筑室外景观设计的要点。此外,通过布置养老住宅改造设计题目和当地养老社区及建筑的调研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调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学习方法、开展改造设计,以多媒体形式对调研与设计成果进行汇报,提高学以致用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专业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
终身教育视域下社区老年教育创新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保定市社区老年教育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在老年社区教育中,应不仅加强资金的投入、增大社区老年教育的宣传力度、丰富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还要积极创建社区老年教育协会,不断提高保定市社区老年教育质量。
关键词: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保定市社区
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2016年1月22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龄化所带来社会问题日趋凸显。如何使老年群体能够在现有的社会发展阶段真正享受生活、服务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家面临的新的课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1]本文在对保定市多所社区老年教育现状进行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社区老年教育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力争创新原有的老年教育方式,完善终身教育环节,建立新型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
一、保定市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
1.社区老年教育政策实施尚需具体化,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保定市多所社区调查结果表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受阻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对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区老年教育往往没有列入各级行政部门年度优先发展的项目中,与中小学教育、医疗保险制度等的重视程度相比更是相去甚远。社区老年教育相关政策实施尚需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制约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有些社区尽管配备一定的老年教育活动场所、简单的桌椅、报刊杂志等,但在这些设施的质量方面不尽如人意。社区老年教育场所不规范、不固定。
2.社区活动宣传不到位,辐射面不广
老年人交流空间设计论文
1研究思路和调研分析
1.1老年人活动特点
老年人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小型的活动通常是以2人~4人为主,参加对象通常是朋友关系,活动内容为聊天,散步,锻炼。集体活动一般以3人~5人为主,参加对象通常是邻里或朋友关系,活动内容主要是锻炼。老年人最经常活动的空间场所主要集中在专用活动场,社区活动中心和住宅附近,一些腿脚不便或冬季惧冷的老人会以门厅作为锻炼场所。由此总结出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有如下特点:1)良好的景观环境能够鼓励其进行交流。2)交往空间合理分布,通常由一个主交流空间和几个次交流空间组成。3)小规模交流对私密性要求高,避免干扰,需要单独空间,大规模的交流活动则发生在社区中心等专门场所中。4)习惯于传统的交流习惯。常在散步的街边,楼道入口,住宅的阳台等处进行交流,富有生活气息。5)特殊情况。对腿脚不方便或冬天怕冷的老人应适当在楼内提供其休闲交流的空间。
1.2三个小区调研
1)学湖里小区。a.景观现状:优势:小区绿化植被良好,种类繁多,高低错落,且设置了可进入的绿化空间,配合以凉亭,休闲座椅等设施,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景观和公共交往空间。劣势:由于缺少管理,凉亭等休闲设施陈旧,阻碍了老人到此休闲交流。b.老人活动空间:优势:小区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形式,在小区边缘设置大型的活动场和专门的居民活动室,起到公共服务中心的作用,而在小区内部则沿街道和组团入口等老人经常活动的场所灵活布置小型休闲座椅,花架或凉亭,符合传统交流习惯。在住宅底层设置了半私密性的庭院,方便室内外的居民进行交流,符合老人的交流习惯。劣势:楼道入口处理简单,仅起交通作用,老人在此仅作短时间的交流,如打招呼等。且没有提供临近住宅的室内或半室内交流空间为行动不便或冬季外出散步的老人提供交流平台。
2)新园村小区一期。a.景观:劣势:一期主要是兵营式布局,绿化单调,没有宜人的景观。b.老人活动空间:优势:住宅底层增加了半开放的庭院,小区内街道尺度宜人,这都为老人所习惯的传统邻里交流方式提供了可能。且在公共健身区的座椅布置灵活,为来此锻炼或休息的老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劣势:只在小区中心处设置了公共健身器材。道路,组团入口都没有提供可交流的场地。兵营式布局不具备围合感,空间较为僵死,对交流起消极作用。楼道入口处理简单,仅起交通作用,老人在此仅作短时间的交流,如打招呼等。且没有提供临近住宅的室内或半室内交流空间为行动不便或冬季外出散步的老人提供交流平台。
3)新园村小区二期。a.景观:优势:景观经过精心设计,铺地形式多样,具有美感,且增设了水景,花架,雕塑等元素,使小区具有宜人的景观。劣势:对水景利用不足,几乎无人在此停留。植被只是为了绿化,绿地的可达性低。b.老人活动空间:优势:设置了老人健身区,在物业楼后增加了健身设施。增加了休闲座椅的设置。劣势:小区周边楼层过高,中心景观区则布置的过于空旷低矮,容易使老人产生压迫感,不符合老人所熟悉的交流尺度。可进入的休闲空间仍集中在社区中心,住宅附近几乎没有适宜老人活动的场地。社区中心距住宅较远,且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室内活动的场所。小区锻炼设施分布不均。小区的锻炼器材主要集中在小区中心,与儿童游乐区混合,老人的交流活动易受儿童噪声干扰。另有少量锻炼器材分布在物业楼后,没有结合休息的设施,也未与人流最密集的中心景观区产生联系,利用率不高。小区休闲座椅主要集中布置在锻炼区前的空地处,距离较近,缺乏领域感和私密性。且在老人散步,聊天时易经过的道路,绿地和组团入口周围缺乏座椅布置。楼道入口处理简单,仅起交通作用,老人在此作短时间的交流,如打招呼等。且没有提供临近住宅的室内或半室内交流空间为行动不便或冬季外出散步的老人提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