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服务体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管理的作用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
目前,全国有150余家高职院校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大多数院校的该专业都是2006年以后才成立的,均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对于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少社会关注,专业建设相对滞后。针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资源来看,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理论比重大、门类多,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重复交叉以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独特性等问题。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打破现有课程之间的藩篱,在不同的课程之间,尤其是在社区工作专业技巧课程之间建立起前后的承接关系,强化社区服务各环节技能的训练,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整体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为全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平台
面对全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总体供给不足、发展参差不齐、人才供给分布不均的现状,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需求,带动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快速缩小高职院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差距,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从而解决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2.为城乡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
社区护理对护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过一定的素质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并不完全和彻底,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至今的。因而,大多数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其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另外,长期的课程分科设置,使学科相对独立,联系较少,不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而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走进社区、接触社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居民健康服务,促进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自信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我院对社区护理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并且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队,由护理系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有2009级、2010级180余名同学,共分6个队,每队下设3个组,各队、各组设队长、组长各1名。工作方式与内容如下:节假日开展相应的街头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定期举办社区义诊,每周分组下到各居委会,为弱势人群做健康服务,建立居民档案,调查居民护理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对本科护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护理本科教育中的缺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护理系2009级、2010级两个年级所有参加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成员180名,年龄19~23岁。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见表1、表2、表3、表4,采用无记名方式,发出问卷调查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问卷合格率99.4%。 2结果 2.1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专业思想和明确专业目标的情况 见表1。由表中可以得知,86.7%的护生反映社区护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或比较能提高对专业目标的认识,88.6%的护生认为能或比较能巩固专业思想。 2.2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况 见表2。由表可见有85.0%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实践活动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93.9%的同学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81.7%的护生认为能够很好或较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85%的护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动手能力。 2.3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 见表3。由表可见,83.9%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实践活动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96.1%的护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使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94.4%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培养团队精神,98.3%的护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4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进行个性化发展教育的情况 见表4。由表可见,84.5%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建立自信,83.9%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挖掘自身潜力,75.6%的护生认为该活动有利于展现个人才华,82.2%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够加深自己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83.8%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能力。 3讨论 3.1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专业思想和明确专业目标 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虽已近20年,但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不成熟,在生源、师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存在师资缺乏、方法僵硬、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再加之社会偏见,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护理人才流失的问题在目前仍然很严重。所以,为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和稳定护理专业队伍,必须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摆在高等护理教育的首位[2]。定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利于使护理系本科生们逐步认清自身的专业趋向,通过表1的情况并与每个年级的同学交流和探讨,了解到高年级的同学对专业的认识普遍比较乐观。这一结果说明,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稳定本科护生的专业思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渐进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逐步形成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加深理解,拓宽职业接触面,这样一来,护生们开阔了眼界,专业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形成和巩固,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意识。 3.2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证的过程,社区护理服务实践活动就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转变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状,自我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和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3.3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让她们早期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加强沟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效地提高自身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3]。从表3的结果来看,护生们对护理工作有了良好的认识,社区护理实践活动能使同学们早期了解临床工作内容,认识培养自身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语言艺术修养训练,人际关系修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的修养,传统文化修养等的重要性、迫切性,使她们时时刻刻能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修养[4]。 3.4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进行个性化发展教育 #p#分页标题#e# 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在本科护生个性化发展上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较早地开展相关社区服务活动,使护生们了解专业内容和指向性,提早做出发展计划和发展方向,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她们的自信,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社区护理活动满足了护生的发展需要,突出了她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增加了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同学们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社区护理相关实践活动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并突出了护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发挥了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护生专业思想,确立专业目标,为本科护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使护生得到实践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
摘要: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日渐兴旺,其尽管对养老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各地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就要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并将其与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为促进和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一些优化措施,以便为相关人士作为参考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应用分析
目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尤其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这些发展项目也为我国养老问题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养老产业要想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就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尤其在技术信息方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协同发展,不仅要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而且还要构建信息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满足现下社会养老需求。
1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现状
1.1发展力不足
养老服务机构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其运营发展所需的启动资金,基本依靠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建设上,常常会出现因资金不足及管理水平不高,而导致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已呈现出日渐扩大的趋势。
1.2缺乏现代管理意识
社区管理课程教学研讨
一、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解构与内容重构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社区管理的重要性论文3篇
第一篇
1、设计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的意义
现有的普通公寓住宅不能完全满足居家养老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普通住宅未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来进行内部设计和人性化的空间功能扩展,并不具备居家养老建筑的特征。例如,一般住宅未考虑老年人走动或是轮椅进出的无障碍需求,过道空间过于狭小甚至设有门槛等。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上,年轻人与老年人也大相径庭,年轻人喜热闹,积极求新求变,而老年人喜安静,思想传统保守;年轻人经常熬夜,晚睡晚起,而老年人易受干扰,这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及冲突,必将给居家养老带来困扰。随着国家福利保障制度的发展与进步,养老机构虽为孤独的老年人提供了住宿和医疗服务,但很多机构存在服务项目不全,养老设施简陋,人文关怀不足,亲情归属感缺乏等诸多问题,社会认同度低。因此,老人主观上并不一定愿意选择家庭和社区之外的机构养老。对21个城市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1/3的老人目前自住,半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相当一部分老人喜欢独居,只有1%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院。某省地级市的一项调查表明,机构养老往往是老人“最后的选择”,大部分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持一种普遍的拒斥态度。基于此,为缓解家庭养老问题,弥补机构养老不足,应探索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它是在社区管理内部空间上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配以完善的服务和管理设施,结合良好的社区网络服务,使老年人的生活与活动更加安全便利的老年公寓。在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区,老人有专人照料,提供保健服务和医疗护理;为满足亲情交流和家庭归属感的需求,子女可与老人共同居住,也可定期看望老人,一家团聚;为满足老年人群居和社交的心理需求,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社区里设有棋牌室、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康乐中心等娱乐休闲空间,提供健身、娱乐、交流的平台,给予老人足够的人文关怀。由此可见,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既能为老人提供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也能兼顾亲情的交流互动,还能使老人享受到保健、护理的社区功能服务,也能满足老人娱乐、交友的心理需求,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补充与加强。
2、基于社区管理的公寓设计
2.1社区公寓的整体规模和架构设计
为享受完善的社区服务,欧美国家的老年人一般喜欢居住在自己的公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我国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开始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选择独居。但是老人分散居住,一方面限制了设施的统一配置,从而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居住的安全性和不能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也将成为子女的担忧。所以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由于国情不同,规模亦不尽相同,欧洲国家一般在30人左右,美国则以70人~140人为标准。社区老年公寓不论规模大小,其设计目标都是一致的,都要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家庭氛围。因此,为便于社区管理,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社区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以老人为本,要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配套服务设施,既要能满足在生理上照顾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的要求,在心理上,又要能充分挖掘家庭照料资源,体现人文关怀,适应中国国情下的养老需求。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可规划成组合式社区,其中包括有不同居住类型的公寓、住宅、别墅和其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组合式社区公寓可分为三类规划分区:1)独立式老年公寓区,这是为健康并能够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的居住空间,可以是别墅、住宅或独立公寓,类似于普通住宅单元,居住空间独立,包括卧室、起居室、厨卫等功能空间。选择此类公寓不但可享受社区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也能体验到老年公寓无障碍设计的便捷舒适功能。2)服务型老年公寓,是为具有半独立生活能力,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集中居住单元,带有公共的活动室、浴室、餐厅和简易厨房,设有专门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和人员。选择此类公寓日常起居上可以自理,也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社区监护、家政服务和基本医疗。3)护理型老年公寓,是为身体机能衰退,活动能力受限或生活基本难以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宿舍式居住单元。选择此类公寓可以得到全天候的照料帮助和完善的医疗护理。组合式的老年公寓设计,可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老人不同的养老需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可由独立式老年公寓,到年长者专用公寓,再到护理型老年公寓中连贯性的居住,在社区不同类型的公寓中,老人和社区管理者相互熟悉,可以进行系统的长效服务和护理,避免了不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既高效利用了养老设施、节约社会资源,也减轻了子女和老人的负担。在公寓社区管理中还可引入“服务自助存储”模式,即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选择去服务型或护理型老年公寓单元提供服务,并将其存储在“银发服务自助账户”中,可在以后的自己进入被护理阶段得到无偿护理服务,这样既可缓解护理机构的人员紧张矛盾,也可让老人老有所为,充实老年生活。
2.2基于社区管理的老年公寓选址
妇产科日间手术分级转诊模式
摘要:从妇产科专科医院角度,通过搭建合作二级医院妇产科日间手术分级诊疗协作机制,探索可行的专科病种分级转诊模式并给出建议方案。通过实施分级转诊完成日间手术,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和满意度,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关键词:日间手术;分级诊疗;妇产科
日间手术是指在完成术前检查和预约的基础上,安排患者在一个工作日入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并在24h内出院的一种手术模式[1]。日间手术是临床手术流程的再造和优化,能充分利用医院床位资源,具有效率高、流程便捷、能够有效降低人均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日。因此,本文从妇产科专科医院角度,以开展较为成熟的妇产科日间手术为基础,通过完善合作二级医院妇产科日间手术病种首诊准入制度,建立院际间分工协作转诊平台,探索实践符合妇产科专科特色日间手术分级转诊流程与模式。
1模式设计
1.1国内外日间手术和转诊模式现状与分析
国外日间手术是有着完善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不同医疗机构均有明确定位和职责,相互协作。WHO提议,术前评估应由社区医院完成,这样可以减轻专科医院工作压力,使社区闲置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缩短术前等待时间,从而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在国外日间手术开展多年已有相当成熟的首诊制度和转诊流程[2]。从欧美国家日间手术诊疗服务来看,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在日间手术病人转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转诊流程得以实现的关键,病人只有在社区医院全科医生进行评估后才能转入上级医院的日间手术中心,并在治疗结束后转回社区康复,这都要求社区全科医生具有较高的诊疗能力[3]。其次,欧美国家均实行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制度,或者经济鼓励制度,使得非危、急重症病人会优先选择费用较低的社区医院进行就诊,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信息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咨询。此外,医保和信息化的全网络覆盖,使病人转诊、治疗流程更加全面和流畅。我国日间手术起步较晚,但自2013年起,进入快速发展和全面铺开阶段,已列入国家医改重点项目[4],同时,国家卫计委又将分级诊疗加入日间手术方案中,目标是逐步建立“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我国在分级诊疗方面,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5]。除采用“1+1+1”签约分级诊疗模式以外,还成立了多家医联体,实施分级转诊。通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以期实现整合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目前实施分级诊疗的病种主要为慢性或老年性疾病。由于我国日间手术分级转诊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的挑战,例如:对日间手术管理和认知比较传统、社区医师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尚不完善、社区支持康复体系方面尚不健全以及其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等等。
1.2调研、设计妇产科日间手术病种分级转诊模式
街道工作总结报告2篇
第一篇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好字当头,先行先试”的工作主线和区委、区政府“三个优先发展”,打造“四个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目标,推动了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坚持好字当头,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街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好字当头谋发展”的工作要求,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推动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街道完成财政总收入17838万元,完成年计划19000万元的93.88%,同比增收751万元,增长4.4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978万元,完成年计划10680万元的93.43%,同比增收385万元,增长4.01%;中央级财政收入7860万元,完成年计划8320万元的94.47%,同比增收366万元,增长4.8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9794万元,完成年计划139767万的10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7094万元,完成年计划117576万元的91.08%;外商实际到资880.3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按验资报告统计)367.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350万美元的105%;海关出口总值501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6000万美元的8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64万元,完成年计划6564万美元的26.3%,招商引资14198万元,占全年招商引资任务8500万元的167%。
1、以实施项目带动为载体,不断增强经济后劲。以项目引资、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加强辖区房地产开发在建工程跟踪,建立目录库,并把跟踪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社区和个人;注重长线投资,在项目规划设计中留住空间,吸收更多企业、商家落户,重点跟踪伟润房地产开发项目(40亩地)的商业开发、街立交桥边原医药公司综合楼和南少林寺片区改造建设大型三产项目,把它作为街道经济增长点。
2、以改进招商理念为契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以服务引资招商为纲,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建立健全网络招商体系,创新理念,突出产业链招商,以企引企,以商引商,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提高多易电脑城入驻档次,引进新品牌,重点引进台湾电脑及动漫企业;坚持从小处、从细微处入手,抓大不放小,树立一个店面、一套房子、一间写字楼也是引资载体的意识,继续跟踪青年大厦(已基本完成前期招商,民生银行、齐鲁证券、中海集装箱物流、绿洲餐饮、泰康人寿、鸿泰科技等6家企业有意进驻),促进企业、商家尽快投入营业;落实专人负责协调各个项目,争取在区政府协调下,顺利解决多易电脑城商家税收同福厦两地接轨的问题,让入驻商家真正落地经营。
残疾人福利文化发展论文
一、台湾地区残疾人福利文化的具体表现:日趋完善的福利制度
福利文化是福利制度的内驱动力,与此相对应,福利制度也是福利文化的具体外化。通常而言,围绕残疾人福利制度的构建主要有两个理论模型:一是个体模型,即将残疾的原因、责任归因于个人,其后果也由个人承担;第二是社会模型,将残疾视为个体与社会多元因素的结果,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祖国大陆同文同宗的台湾地区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并以立法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这种努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探索,以“一辈子照顾、无所不在的保护、全方位的服务”为宗旨目标。台湾地区自1980年制定出台《残障福利法》以来,又先后于1997年、2007年颁布施行《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及《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围绕残疾人群的就业、培训、康复、无障碍参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陆续出台30多项法规,逐步在制度层面构建起日益完善的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残障福利法》对于台湾地区残疾人的福利保障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立法宗旨彻底改变了对残疾人进行单纯养护的传统观念及模式,进而转化为注重完善外部救济与扶助自立更生。从“授之以鱼”兼而“授之以渔”,不仅使残疾纯粹作为一种固有的家庭负担,获得了社会力量的分担和化解,更为残疾个体提高物质权利,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满足精神追求,提供了必要保障和可行途径。《残障福利法》施行18年间历经3次修订,扩大了残疾人的认定范围,将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老年痴呆者、自闭症、慢性精神病等也纳入保障对象。1997年颁布的《身心障碍者保护法》最大的立法价值在于: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残疾人群应负的各类责任,彰显了将残疾人纳入公平参与社会生活机会的核心价值;更认识到解决残疾人群的多重困境、多元需求,无法仅依靠单一的社会福利部门,因而创造“多重主管机关”概念,划清了不同部门在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中的权责,强化分类规范和服务,重视构建个性化、在地化和小区化的保障模式。2007年制定的《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则是台湾地区在残疾人保障立法方面首次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一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提出的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4大组成要素及所定身体功能结构8大分类,规划设立残疾人的认定种类和伤残等级,改变以往标准特殊化、定级不对等的情况。二是将残疾人家庭及其主要照顾者也纳入服务范围,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三是强调机会均等,以积极的福利取代消极的救助,以需求而非身份作为提供服务的主要依据,同时将残疾人福利体系从单纯的物质给予向公共服务、人身安全及居住权保障等相关领域拓展。《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施行以来也已进行3次修订,现有的116条条文在康复、就学、就业、养老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彰显残疾人享有的健康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及经济安全、人身安全等权益,致力于为其提供全生涯式的服务保障。目前台湾地区对经相关专业评定并领有身心障碍证明的残疾人群,依据障碍类型及程度、家庭经济情况、服务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等因素,提供的福利及服务主要包括:
1.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残疾人拥有生存权、物质权的基本保障。《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残疾人的保险与就医、教育训练与辅导、生活维护与救济,应予保障,并扶助其自立与发展。”在实践中,除了对低收入残疾人群直接发放生活补助费、障碍年金,还按其残疾等级,在托育、养护、交通、辅具、重病医疗及保费、房屋租金及购房贷款利息等方面给予补贴。为使残疾人在其直系亲属或扶养者年迈时仍受到应有照顾及保障,促进残疾人财产有效管理,台湾地区重视推广残疾人财产信托制度,授权相关信托业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财产信托服务,增强其抵御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2.就业支持。
实现就业是残疾人强化经济保障的重要支撑,更是其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台湾地区一是以“点面结合”的措施增加残疾人就业机会,在“面”上通过推行公私营机构的“定额录用制度”,开放合适岗位以保障残疾人拥有就业机会。在“点”上则针对有就业意愿但能力低下、无法参与竞争性就业的特殊人群,设立集培训、就业于一体的“庇护工场”,让其在获得薪资报酬的同时,也享有社会康复的机会。二是以专业化的服务增强残疾人就业能力,注重提供就业辅导和职业培训,通过成立协助残疾人就业的专职服务机构,在能力评估、岗位培训、就业信息、提供支持性就业方案等方面,为残疾人群提供专业化服务。
3.教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