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美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术课堂中的审美培训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 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地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并不是要中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教学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目的。 二、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时期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形成期,他们的审美范围日益扩大,审美评价也逐渐形成,审美感受日益增强。 因此,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趣味。同时,要明确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扩大其知识领域,当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和艺术实践有意接触体验,并从中感到惬意和兴趣时,其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便随之逐渐得到提高。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其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照、比较,加深对其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互动式、主动、探索、合作式等。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开展讨论,让学生来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另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培养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现状调查
摘要:为了解当前美育视域下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的现状,自编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美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对幼儿体育游戏具有的审美特性认识不足;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美育理论基础,但缺乏渗透意识。
关键词:美育;体育游戏;游戏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美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游戏本身就是审美存在的方式,而幼儿体育游戏是融体、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幼儿体育游戏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健康美的主要教育途径,是发展幼儿身体之美、线条之美、力量之美的重要载体。幼儿体育游戏中的艺术精神能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为充分了解幼儿体育游戏中美育价值的体现、美育内容的挖掘、美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探究当前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围绕幼儿园体育游戏设计理念自编问卷,向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7.1%。最后,采用SPSS22.0对有效答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论形体训练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影响
摘要:院该文主要分析了健美操与形体训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健美操与形体训练两者之间的关联,最后探讨形体训练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院健美操教学;形体训练;高校
健美运动是一种将音乐、体操、舞蹈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健美健身需求的运动模式。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韩国很多大学开设了健美操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身体训练是健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健美操教学,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为此文章对形体训练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1健美操与形体训练的特点
1.1健美操的特点
健美操的核心是有氧运动,涵盖了动作心理学、人类解剖学、体育舞蹈和其他学科的理论结构,其核心任务是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在行动创造过程中有氧运动会引入人类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运动学等内容,以不断构建来促进身体功能的社会适应性。动作结构部分有底部、内部、外部,总的来说这一系列系统的动作结构不仅可以增强练习者的记忆力,促进训练技能的创新,还可以防止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受到身体伤害,有效提高学生标准技术能力。此外,健美操可以在动作中逐渐确立左右对称的审美观念,迎合人体机能的发展,最终使人体协调平衡发展。学习者的经常性培训有助于提高健康,也有助于降低自身体内的脂肪含量,达到塑造体形、提高自身肺活量、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健美操中的音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美操音乐节奏生动,旋律清晰,呈现出抑扬顿挫、高低交替、有序的用力、和谐的节奏,使健美操充满了强大的时代气息。通过有氧研究,不仅可以给人精神上的愉悦,还可以让人身心舒畅,忘却疲劳。健美操的风格一般是热情奔放的,比其他形式的音乐更情绪化,因而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广泛的喜爱和认可。参加有氧运动的人是否处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训练环境和实际情况,运动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和物理条件选择和改变培训内容,培训强度和培训时间。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锻炼自身的体质,塑造我们的形态。
1.2健美操形体训练的特点
古筝教育和审美探讨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对美的体验并未发生变化。不论在人类文明史上,还是在艺术发展史上,审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我国音乐教育角度来看,古筝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乐器,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就要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本文对古筝教育和审美教育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审美教育对古筝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并对教育方法展开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高潮,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摘要: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标。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及智力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系统、科学、完善的儿童美术教育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开发想象力及创造力、锻炼儿童观察能力、提升发散思维、培养健全人格等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水平逐步提升,但依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方法陈旧、教育评定方式不科学等问题。该文通过研究儿童教育现状,寻找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当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新
一、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培训提高教育为辅助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集中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两个平台。在学校教育方面,各省、直辖市等几乎都对艺术课程的总课时量设有最低限制要求,大多学校基本要求其艺术课程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要求总课时的10%左右,而美术教育约占其中的一半。在课程内容上,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教育目标的设定围绕“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提高审美”“形成素养”几个方面。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涵盖范围和内涵深度是合理、科学的。在校外教育中,随着社会培训机构的兴起,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这些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各有特点,但大致可分为以追求快乐成长为核心、以增强儿童才艺技能为核心、以追求技能提升取得考级以及升学优势为核心等。在课程设计上,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涵盖内容更为丰富。从幼儿时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到儿童时期的审美能力提升与创造力开发,以及专业性美术教育和技能性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了更多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产生教育模式化
当前,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依然比较侧重技巧的训练,弱化了学生审美和创造力的提升,这与丰子恺先生“重兴味”“轻写实”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相违背。视知觉能力作为智力发展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分学校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刻板,“根据不同标准发现儿童美术作品的创造力”尚未实现。仅仅从颜色、构图、线条、比例等方面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不客观的,儿童时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类一生中最为丰富的,让儿童通过快乐的方式表达感受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追求统一标准的评判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摘要:美术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该文首先分析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因地制宜,发挥农村自身资源优势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农村中小学
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①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有些农村地区美术教育还有待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部分学生认为美术就是简单地描摹对象。第二,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不足,部分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教学培训。第三,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难以持续,针对美术教师的培训较少。第四,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第五,教学设施较为落后,缺少专用画室和教具,教学信息较为闭塞,学生较少参与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完人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其中一条是“美感经验,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把美吸收到一个人的人格中去以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分等”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待发展,而中小学阶段是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下幼儿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策略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要振兴乡村,教育必先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这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美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美术教育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更是一种具有引导、启蒙性的教育。通过调查研究农村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现状水平,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策略振兴
乡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人才的培养,弥补整体素质欠缺的短板,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软实力”。美术素养作为农村幼儿教师必备能力之一,也是当前突出的薄弱环节,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制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艺术课程的标准是“使学生形成基础艺术素养”,包含对艺术作品的基本理解,对艺术创作方法及经过的基本认识,对社会中艺术价值的基本认识。艺术成就包括艺术知识、艺术观念、审美能力、艺术兴趣和艺术理想五个方面,这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谁也取代不了谁的存在,同样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最后整体组成了个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及教育理念
本文选取的调研地区为S省J市的幼儿教师,笔者对50名农村幼儿教师发放的问卷中,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为35份,这35份问卷中农村幼儿教师的年龄平均在28.8岁,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26.43%,大专占比35%,学历属高中(中专幼师)的占比37.86%。职称层次较低,幼教高级8人,占比5.71%,中级10人,占比7.14%,87.24%为初级职称,或者是没有职称。这35名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类学校毕业的,在校期间,他们的课程学习种类繁多,自身的美术素养也是高低不一,有42.3%的教师认识到自身的美术能力不足,只有23.9%的教师觉得自身的美术基础以及知识技能良好。15.65%的教师在美术课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有38.64%偶尔使用,从未在美术课上使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有45.71%。
(二)农村幼儿教师具备的美术技能
美术设计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
美术设计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术的感知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种能力从哪儿来,又该怎样转化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之一。简单来说,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一个教师不断培养和学生不断自我暗示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上课前要为学生准备欣赏素材,以欣赏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传达美术的魅力。在欣赏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的美丽画面应该都是不同的,那么相应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让学生在欣赏中自己感悟、理解比教师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讲更有意义。当学生欣赏完之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进行补充,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设计素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素描是设计的意图、结构、草图的前期体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主要是技巧和表现手法。现在,对学生的设计要求高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比较少的时间培训基本的绘图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图方法,就立刻进入设计培训环节。比如,对新产品的改进设计,对身边存在设计问题和动能不强的产品的再次设计。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对一个产品进行派生设计,在不改变这个产品的功能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再次设计。在设计中,教师还可以设定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是极大的考验。
三、在构成训练中突破定式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要想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就一定要打破常规,去除学生心中的思维定式。只有彻底击碎思维定式这把枷锁,才能深层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现实的培训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为他们构建多层次、立体的想象空间。比如教师给学生一个点,让学生朝这个点的四面八方进行立体的思考,组成他们认为可以形成的事物,并且这个事物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思维风暴,带领他们朝着更高层次进发。真正打破了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式,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发生思维,为他们打开了美术设计创作的大门。
四、在设计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