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美能力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歌唱审美能力中声乐教学论文
一、如何进行歌唱审美的培养
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声的审美和乐感的审美是歌唱审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范唱的教学方法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歌声审美的形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声音形成,还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声音和运用标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所产生的声音进行比较,若学生能够正确辨识声音之间的差异,说明学生在声音的美感方面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鉴赏能力。在音乐中,感觉的审美是歌者对音乐的一种感知和领悟。在歌唱活动中,良好的乐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声乐表演的质量。由于乐感主要是由调式感、节奏感和音乐听觉的表现能力三部分构成,所以有的人天生具备良好的乐感,有的人则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对于声乐学生来说,需要通过强化学习视唱练耳和进行更多的生活体验来加强自身的音乐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包括情感审美的培养和形象审美的培养。艺术的魅力主要在于情感在艺术中的体现。西方音乐文化史上,黑格尔作为感情论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曾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故而,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诠释歌曲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现和处理。意大利歌唱家史开勒斯说:“演唱一首歌时,思想上不能有片刻的静止,真正的艺术家是先在思想上把歌儿唱起来。”阿布梅依也说过:“真实的感情给歌声带来激情和色彩。”人生无外乎喜、怒、哀、乐这四种情感,而声乐作品也无外乎把它们通过词曲来一一展现。每一首歌曲都会有一个艺术形象来诠释,无论这一艺术形象描绘的是景还是人,最终它所要表现的都是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尽管每个作品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歌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突出歌曲中艺术形象的独特性。
二、表演意识的审美培养
歌唱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更是歌者思想情感的流露。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中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贵,这里的真是指真情、真实、真心。”可以说歌唱者在声乐作品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才是声乐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一个声乐作品即使有好的声音,没有歌者真实情感的表达,那歌声也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加强学生表演意识的审美培养,能够使学生习惯于将情感审美融入演唱中,进而树立学生自身演唱歌曲的自信心,做到“以情带声”,用自己最积极的歌唱状态进行演唱,进入歌曲所描写的意境当中,从而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进而使演唱过程中一些比较普遍的不良现象,如目光呆滞、身体僵硬、动作不协调等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因此,作为声乐教师,从歌曲表演的审美方面训练学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如果在平时训练中重视学生表演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或是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歌者在演唱歌曲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歌曲作品中,将歌曲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自然地表现出来,正如优秀的演员可以将自身融入所演绎的角色一样。这种模拟多种角色的想象力可以丰富歌者自身表演意识的审美培养,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舞台表演模式。
三、演唱实践中的审美培养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理论基础和演唱技巧时,其自身对声乐表演的演唱心理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等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此时,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演唱实践的审美能力。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习者在理论知识、歌唱技术、表演艺术性与演唱的实践性等方面做到互相结合、融会贯通。演唱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文艺演出,即舞台艺术实践,学生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得到所掌握知识和本领的验证和提高。所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舞台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歌唱审美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课,也是提高歌唱审美表演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舞台艺术实践审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实践中的音乐审美就是要缩小课堂与实践的距离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设计
一、从教材出发开展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最核心、最常用的材料来源是教材,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将审美教育与教材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得一定的启发。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经典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自身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为后人留下的文学财富。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关怀和强烈的情感元素。通过这些实在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美学教学资源能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形成,能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例如,教材中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教师在解读过程中,可以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对文章中的言语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通过朱自清在文章描绘的优美的荷塘画面将景色和人文情怀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将美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构建,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地融入美景之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交流提升审美能力
美的感受不仅能够在自身的感知中获得,同时也能在相互之间的沟通中提升。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心理认知和体验感受进行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学生对于美的理解深度上的提升,也是审美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材《故都的秋》中,教师首先将秋之美景向学生展示,利用秋的视频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学生的身在课堂之内,而心已经飘忽课堂之外,充分地将自身对美的感受延伸拓展,同时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与同学沟通,交流自己感受到故都的秋是怎样的情景,通过对于不同感受的对比,最后指导学生完成一篇自己对故乡之秋的感受文章。通过交流提升审美能力,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将亲情之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亲身感受到的美通过沟通和交流进行传递,在表达过程中提升美的境界,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感受美。
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呈现立体之美
文字对于美感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本身没有其他感受的冲击,高中学生无法从简单的文字中感受美之所在,更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对其进行描绘,这样导致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难度增加,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角度并举的模式来吸引学生的视觉。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优美明丽的图片、直接客观的视频、复杂生动的声音来将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画面来感受美,同时也能透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到美的存在,呈现出一幅图文并茂的景象。例如,在教材《荷塘月色》中,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荷花美景的图片,伴着月色淡淡光亮将荷塘映照,似有似无的感觉,月色、荷塘之光和荷花相互作为衬托,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美。而通过对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特点的把握也就会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作者之感。
四、根据不同阶段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审美感受
学术期刊编辑应培养的基本技能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概念最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的。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指出“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一种对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在媒体融合趋势的影响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媒体融合使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读者与作者获取信息更加高效、快捷,对传统的期刊发表载体和发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媒体融合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断提高,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周期提出了挑战;三是媒体融合使读者日益多元化,新的阅读方式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1]。出版物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编辑则是给出版物增加含金量的重要一环,编辑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期刊出版物的流程、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物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2]。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学术期刊传播应该始终坚持“内容质量第一”的原则。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媒介,读者都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知识。因此,提供有价值和高品质的内容是期刊编辑的重中之重,始终要遵循“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编辑要改变思路,才能与时俱进。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科研能力的体现,学术期刊既是对学术能力的展示,也是对学校进行宣传的窗口。一本好的学术期刊必须是以优质的稿源为支撑,因此,也需要有敏锐嗅觉的编辑团队参与到“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发稿”的整个过程。编辑人才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出版业的成败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编辑人才培养是出版业发展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编辑是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3]。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丰厚的专业储备和开阔的眼界与思路,只要这样才能“慧眼识珠”。“编辑”是一门很奇妙的专业,它仿佛是一门技术,又不完全是一门技术,也不是读几本编辑类的书就能成为编辑的,它需要有熟稔于心的文字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静思默想的定力、高屋建瓴的认知能力以及在积累中形成的个人独到感受力和鉴别力。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编辑,就要成为一个“杂家”:要具备理论知识、实践智慧、思维品质、文字技能、审美观点,等等,更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三冬寒”[4]。新时代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一个合格的编辑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一、敏锐的辨别力
学术期刊是传播知识的渠道之一,所以,编辑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个传播命脉,要保证输送正能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编辑行业更离不开国家制度和行业制度的规范。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要用期刊质量来证明,要经得起读者群体的检验。因此,编辑应该保证优质稿件的录用与合理修改,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编辑不仅对作者服务,而且还对读者服务,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会造成误导,所以,一定要从点滴做起,从质量抓起。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和政策审读稿件,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坚决杜绝思想政治上的错误和偏差。在思想政治方面,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力。期刊办刊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促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要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5]。在职业素养方面,编辑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尚精神,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在稿件面前一视同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因为作者没有名气就放弃一部分高质量的稿件,也不能因为找关系就刊发低质量稿件,而是要坚持在稿件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另外,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对工作精益求精,时刻维护期刊的形象。
二、编辑基本功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要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精准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编辑加工的能力。虽然不要求编辑是写作高手,但是,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要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放矢地对稿件进行编辑和加工。编辑要练就独具慧眼,才能得到作者的信赖,最终编校出高质量的稿件。编辑应该具有基本的语言规范能力。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通用规范汉子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文件,必须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做到字斟句酌,以点睛之笔为稿件修缮和添彩。此外,编辑还应该熟练掌握编辑的业务文件,比如,选题报告、编辑计划、审稿意见、外审报告;掌握编辑书信,比如,约稿信、退稿信、退修信、日常联系作者信和答读者信等。在处理这些文件的时候,编辑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态度诚恳、语言精练、表述明确。
三、再学习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对于高校学报科技期刊的编辑而言,编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首先,编辑必须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为了提升编辑技能,编辑每年都应该参加国家出版总署或者期刊学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从中可以熟练地掌握出版知识、法律法规、新国标等;语法修辞、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物理和数学符号、量纲、插图图1期刊编辑基本技能图等。编辑就要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编辑技能。其次,编辑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再学习能力。在高度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网上采编系统的应用,要求不仅要熟练运用word、pdf、adobeacrobat等基本文字处理软件,而且还要学会AutoCAD、Excel等图表处理软件,也应该了解新媒体技术的Flash、Photoshop等音频视频软件。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建议分析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个人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释放学生的青春活力,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等问题,提出提高整体教师专业素质、加大重视力度、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等措施,以期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创新理念
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生学习道路的每个重要阶段,也影响着学生的教学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更多相关政策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相较于之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然而,对教学现状基础认识更应建立在教学改革上。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在发展道路上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和改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音乐的认知有了很大提高,制订了一系列教导中小学音乐工作的文件和法律,编订了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具和教材。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音乐,获得审美愉悦地体验,让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得更加完善,国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幼儿阶段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可以塑造学生的艺术天赋,增强学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课外爱好,使学生更加朝气蓬勃。低年级是学习音乐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大脑可塑性很强,音乐训练的效果也最好,人们要充分认识儿童音乐学习的敏感性。通过学习音乐,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幸福感,还可以缓和对于学习的压力。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优秀作品地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学习音乐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提高其身心健康。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古代文学美育策略
一、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一)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力和认知力
我们咿咿呀呀从一首简单的诗句到一首古诗再到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大声朗读和应和的过程中逐渐摇头晃脑。很显然,学生已经对一个陌生的知识由最简单的认知到后来产生了一种审美的体验,这说明认知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深刻显著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中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获取的。古代文学作品或通过向我们介绍知识,或通过议论文向我们讲述道理,或通过散文带我们感受文字艺术之美,让学生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美育比其他教育学科更能较好的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古代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手段来塑造文学形象的,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画面,使文中描绘的事物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不知不觉的接受。古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首先是把作品的艺术和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再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比较的过程中进行再构造,再想象,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的情商
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气质、爱好等)都可以在审美的过程中留下印记。比如说有人热爱李清照的婉约细致,有人喜欢岳飞的刚直不阿,有的钟情于林黛玉的柔情似水,有的人偏爱李煜的沉郁顿挫,有人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是审美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情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情商。因此,注重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
室内设计教学创新路径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室内设计专业与建筑装修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装修市场需要一高多能的人才,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应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一高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建筑装潢、工艺美学等多方面技能的基础上尤为精通某一项技能;多能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在培养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把学生、教师、实训、学院、教学质量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需要,顺利上岗。在教学设施方面,数量上应该满足学生需要,质量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室内设计专业的最新技术。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机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供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场所供学生实践操作。另外,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实践的原则,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培养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由此可知,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增添教学设施。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模式,进而确定教学内容。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这一目标指引着后续的教学活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想象力和艺术素养,以适应该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置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应多介绍美学、建筑学、力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注重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达到一高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音乐学习中的多元文化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吹进我国音乐教育的一阵“春风”,把音乐课程定性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音乐课程文化内涵的状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体现出的对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视。的确,音乐艺术蕴涵着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传递、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介绍讲解音乐文化内容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机械而被动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效渗透,帮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需要思考的课题。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设计“学习准备”环节,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
在音乐文化信息迅速传播、通俗音乐铺天盖地的今天,一些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音乐不感兴趣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成为顺利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阻碍,许多教师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认为,学生对课本音乐缺乏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理解音乐的基础,他们会感到在欣赏音乐时难以理解而无法获得心灵的共鸣。只有充满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也更容易理解音乐文化。因此,音乐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准备”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环节里通过收集相关文化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感知不同的文化,获得学习经验,这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前提,为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分别收集相关历史、地理常识;音乐相关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礼仪等社会知识,以及音乐相关民族的姊妹艺术知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创作思想和贡献等背景知识,等等。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在音乐课上予以展示,如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全班学生播放他们收集的材料。
这种方法与教师收集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相比,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不但体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理念,而且符合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学生收集资料的准备帮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使他们在理解音乐文化时更顺利)。采用分组协作探究法能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完成设计任务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这样,有了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就更容易理解音乐相关文化,从而感受到音乐美,在音乐美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现代文学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但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学生阅读作品数量的减少和兴趣的流失,既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不易解决的难点。笔者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拟从多个角度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借此探索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路向和方法。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学法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语文教育特色专业”(20101183)阶段性成果;亳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
一、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