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美教育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钢琴教学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摘要:
在钢琴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提高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本文主要就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
钢琴教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意义;方法
必要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其中,钢琴就是一个有效的艺术方式。而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钢琴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原因在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必要的钢琴演奏是将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有效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对于人在生活中情感的充分发掘,集中性的表现出来钢琴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工作,使得我们有效的进行钢琴教学,更好的表达出、挖掘出人心中丰富的情感与对艺术审美的方式。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于钢琴教学来讲,通过有效性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充分的挖掘人心中的情感与审美,使得他们在钢琴教学中进行更好的生活体验,即更好的挖掘美、体验美、追求美、表达美、使得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得到提升。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钢琴课的质量与水平,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与思想的课程中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在一种享受性的教学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灵魂的寄托,最终使得钢琴教学的作用得到升华1。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联性
一、中外审美教育的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程。从古希腊早期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提倡节制色欲,强调音乐、绘画等一些艺术欣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到赫拉克利特强调教养,培养智慧,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倡有节制的享受,提高爱美和追求美的能力等。这些早期思想家提倡的学说思想,虽然谈不上什么审美教育学说,但是或多或少的言论中都有涉及到审美教育的多个方面。可见在古希腊早期审美教育意识就已初见端倪。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学说的融合,后期学者在思想认识上对审美教育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升华,认为审美教育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既是情感的激动也是情感的教育。到古罗马时期,审美教育越来越趋向神性,到最后演变成宗教信仰,成为宗教教育的附属品。至此,当审美教育趋向于宗教教育的时候,已到了思想发展的尽头,不得不返回现实,承认审美教育是对感性型教育的培养,隐约显露出人性教育的曙光,预示着审美教育思想确立人性基础的到来。一直到近代,在反对宗教科学和封建贵族的激烈斗争中审美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在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学校教育,比较系统的美育思想提出则源于先秦,当时孔子提倡“师教”“乐教”,强调有节度的适度的审美享受。
道家学派庄子主张“心斋”“坐忘”,虽然不谈审美教育,却十分重视个人的审美修养。到汉朝又出现了萎缩的趋势,这是先秦儒家学派审美教育思想的一种倒退。一直到宋代,诗人王安石注重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人情操的感染、陶冶,这一时期审美教育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发展。近代我国的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审美教育理论大为扩展和深化。明确了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在教育领域里的区别与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机关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审美教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成为我国教育组织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教育是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美术教育
不一样的名称体现了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的涵义的不同理解。有的教育家把美术教育称为“造型艺术教育”,也有的称之为“视觉艺术教育”,其范畴主要包括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影视现象、艺术绘画以及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既包括传统的国画、油画以及手工艺、建筑、雕塑知识的传达和技能的培养,也包含影视摄像,还包括我们一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性和节日,以及能体现我们生活兴趣、生活质量、个人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视。受教育者的审美理解、阐述和沟通能力的塑造和提高,是以审美教育为媒介来传授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以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审美教育,是一门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教育。审美教育运用美学原理传达审美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使个体得以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学有着自己的教育手段。美术直接反映了人的生活内容、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思想、感情、理想等等,并以此构成丰富多彩的美术题材。这样,美术教育中,无论是艺术创作的教育还是艺术欣赏的教育,都离不开美术所涉及的生活内容。而生活内容又大都是带有政治、理论等功利性的内容,既是生活中的美,也是或多或少地相关着功利。或者就是本身存在于功利之中。因此功利性之于美术教育,就好像水之于花,花当然不是水,但离开了水,也就不再艳丽。而审美教育就不同,它的目的在于构建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完善人性,无利益性,康德就认为在审美中存在着无功利而生愉快。因此,进行美术教育不一定会想到这种欣赏有何社会意义和价值,所以就不能一概否定和抹煞审美愉快的无功利性。
艺术社会学与审美教育相关,而美术教育,是一门包括艺术社会学的教育。不过,相关是一回事,即是又是一回事,依据在于艺术社会学主要是作用于认知体系,不是对审美意识、审美情怀的塑造。同时美育重视的不是诉诸认知,而是诉诸情感。很多艺术批评,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研究者或教师,可以把诗歌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以把戏剧史的脉络讲得清清楚楚。在这方面,他们可以比大多数成名的诗人或戏剧家都强。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要说是创作,既便是欣赏也不一定有很高的水平。美术教育的一些手段的非审美性,如美术理论的系统讲授,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方法、技巧的知识传授和操作训练等,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于教育者来说是强制性的。比较而言,审美教育的方法灵活、宽广得多,可以说审美教育本身就是追求舒展、自由、和谐的。卓有成就的美的教育,是在分享美中进行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怎样提升学生欣赏美的水平,欣赏美的水平提升了就可以去创造和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是美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美术教育,无论是美术欣赏还是美术创作,首要的,就是进行审美意识的组建,从而达到审美自身所必备的要求。美术教育的内容包含艺术创作的美和生活中的美。
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对策思考
摘要: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美术教学时,高校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始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本教学方向,结合理论与实践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美术审美教育不仅只是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同时也需要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加以渗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健全学生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应当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并结合学校办学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高校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帮助。通过观察现阶段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部分高校仍然不重视审美教育,还是只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却并未得到预期的提高,甚至在学习时也没有理解美术的内涵。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审美教育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因受到教师教学理念、学生思维水平等的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也很难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美术教师应当思考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高校美术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的积极意义
1-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渗透人文素养
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审美元素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审美教育会通过理论和实践等多种形式,对人们的所有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来讲,亦是如此。首先,审美教育可以从美和真两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审美情怀。美术专业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最后,高校结合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审美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同时也会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后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由此可见,高校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得以发展。高校和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赏绘画作品、雕塑作品、手工作品等,培养其审美水平。
2-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专业水平提升
1.造型审美的重要作用
高校开展的各个专业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实则有很多联系。因此,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通过教研、交流等形式,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在审美领域中,造型属于主要内容之一,造型教育可以被分成造型、空间、结构、工艺等多个层次,或者被分成具象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造型。例如,建筑学专业、园林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都会有相应的造型审美知识。再如,从园林设计角度讲,我国在园林设计中就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又如,在素描速写中,也可以通过园林的尺寸、空间构图等显示出造型审美。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
审美教育不仅是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其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当代化、以人为本为中心,以意境为主要载体,这样才能增加古代文学学科及课程活力,实现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当代化;以人为本;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专业的核心与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是分析中国文学从先秦到近代在不同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发展、繁荣与演变情况,具体包括经典作家与作品、文学流派及其艺术表现规律、文学运动与思潮、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旨在培养、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鉴赏、解读等综合能力。这些教学内容和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维度:一、认知维度,即要求学生掌握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现象相关的各种具体的文学知识;二、审美教育的维度,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中净化和升华师生的精神和心灵,以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认知维度是审美教育实现的知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文学艺术来进行审美教育是最好的途径之一。高尔基曾说:“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以同样的强度既作用于思想,又作用于感情。”审美教育是美学在人们人生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审美功能的最终体现;在教育领域,审美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现实语境中如何发挥我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教育价值和功能值得我们去关注、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理念要实现当代化
如何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化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涉到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研究教学的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化”问题,而今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因为古代文学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自身的价值与目的。如果教学与研究目的是为古代文学而古代文学,那么古代文学的教学就会失去当今学生和读者的热爱,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失去古代文学学科及课程的生命力。本课程目前的教学实践已经面临这一挑战。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古典文学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教学教育手段的当代化,如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设备;更重要的是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之价值取向与目标要当代化,要能有效应答学生和读者在当下现实中所面临种种困惑和不安,塑造他们的心灵,净化他们的情感,吁求理想人生境界。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那么,古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在本质上都具有当代性。但是古典文学的当代性价值如何实现这一命题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在当下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要求中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实现对古典文学的创造性诠释与“误读”。这就要求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充分理解时代要求,发掘古代文学资源,并能运用后者来阐释时代命题。古典文学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下的时代困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物质匮乏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现代化工业社会中人之异化、生态环境等命题,这些命题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回应、介入这些具有时代典型特征的命题。在《诗经》中、在诸子百家散文中、在汉赋唐诗宋词中、在元曲明清小说中,在中国古代人们创造种种精美的意境中,充满着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集中体现着古代中国特有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文学既有必要也有能力、有资源、有条件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化。面对日益严重的人之异化与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有足够的文学及相关文化资源储存,可以大有作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对当代人们来说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虽然该诗语言浅白通俗,但意境清新优美高远,颇具哲理性;诗人没有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同在。更重要的是这些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话语与意境塑造了一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的人之形象,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人之本真存在”的向往与践行。孟浩然在《春晓》中描绘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具体内容与意境完全可以结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地进行生态阐释。这样类似而又独特的诗句、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学生和读者就是在这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境界、审美中实现了生态教育,在对古典文学进行的审美享受中重塑、重建、重构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实现对时代现实生活中生态危机的回应与介入;同时也实现古代文学自身价值的当代化,实现了“古为今用”,展现古代文学的勃勃生命力。
设置艺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作者:刘丽雅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一、高等院校设置艺术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艺术概论》课程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由于《艺术概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艺术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情况较好,学生们对这门课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较高的参与热情,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近些年,我国更加大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全面开展,针对高职院校也普遍开设了艺术理论课程。然而,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注重技能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对艺术理论的学习缺乏认知,不够重视。
二、高职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重要意义
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有下面几方面的意义:
1、了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了解各门艺术共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了解艺术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艺术观是指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的一般规律及相关原理的观点,它指导人们认识、分析和判断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艺术观是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了解我国优秀艺术传统和外国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和认识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熟悉中外艺术史上著名艺术家和经典艺术作品,学会赏析中外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社区教育美育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
一、关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我国开展终身教育?面对物的功利化追求导致的信仰缺失、人的异化,如何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拯救精神危机?面对诚信危机、道德危机,如何解决人际关系淡漠和隔阂?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获得在城市谋生的能力?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会催生新的教育需要。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各地的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地域性的特点。但总体来看,可以归属于“教”、“学”、“用”、“娱”四个方面。“教”涉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区教育,一般包括学习平台的建设、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服务的提供;“学”包括学习理念的提升、学习技术的培训、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组织的建设;“用”指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培训;“娱”指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文章开篇提到的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艺术比赛、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及与艺术相关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可以简单归属到这一类。
二、关于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及特征
蔡元培先生对美育进行过这样的表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席勒的《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美育问题。席勒认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到达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3]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之中,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哲学层面看美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美育是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结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是美学理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所以对美学、艺术史、审美批判和艺术批评等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美育必不可少的理性教育活动。它促使人们养成自觉的艺术创造意识和审美活动意识,加深人们对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美育实践中的理性教育不是美育的主体部分,美育的主体是感性教育,即审美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审美实践活动也不是纯粹的感性活动,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感性活动。因此,美育是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调节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使人性得到均衡发展。
2.美育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融合。美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将审美客体呈现在审美主体面前,吸引审美主体身临其境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进行直觉关照,在关照中体验、感悟和整体把握,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沐浴在审美客体带来的美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化。审美主体在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在美的感受和体悟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信息化素质教育新思路分析
摘要:阐述中央美术学院的信息化教育的现状、美育信息化素质教育的作用,重新认识了信息化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探索新思路,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新思路 0引言 虽然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但是美育对于学生教育上仍然是薄弱的一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大学生在审美认知、审美课堂、审美环境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美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中,高校更要重视美育的发展,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1信息化美育素质教学的现状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审美教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有其复杂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学生在审美的时候会产生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等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的变化或者出现也对大学生的审美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大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停留在直觉性的、较为肤浅的层面,没有对事物的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鉴定。而如今社会环境瞬息万变,网络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各种各样,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社交网络获取碎片化的信息,而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很难得到正确的信息,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带着跑,不利于学生正确审美的提高。另外,一些庸俗化的网络视频也在慢慢地影响着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时间较短,有时候不能了解网络信息的真正意图,大学生容易陷入肤浅美的现象中,慢慢失去对崇高美的追求,导致审美认知的偏差。教育是让人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将美育作为教育的附属品,大学生更多的追求是狭隘的教育目标,长此以往,大学生忽视美育的重要性,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的进行,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认知的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近些年来,我们的美育理论在持续完善,但在高校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的相分离,高校缺乏对美育理论的系统学习,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美育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不能做到美育与实践的融合,需要加快美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高校忽视了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区别,艺术教育范围较窄,主要是音美为主,而美育就不仅仅是音美的培养,艺术只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高校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忽视了美育的提高,造成了艺术高校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我国普遍审美能力的低下。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不论是从国家宏观角度,还是站在公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都已经成为时代的紧要任务。教育开展的初衷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而美育是其中必不可缺的部分。美育的开展,能够直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知力,增强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道德教育与美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道德观念薄弱,故意伤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社会新一轮的关注和讨论。追根溯源,这与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失不无关联。审美环境的变化。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社会中的人更重视物质文明,渐渐忽视精神文明的提高,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更看重何以为生的本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如何应对复杂的就业环境、迎合职场的需要,而忽视了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另外,在高校的教育中,专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被看重,强调大学生技术、学历等方面的提高,忽视短期内看到成效的美育的发展,淡漠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情感的发展。艺术院校应该更加重视美育教育的开展,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建设者,更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美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实践 加强主体认知引导。首先要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认知,艺术院校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应重视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审美认知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避免出现审美偏差,出现功利化的价值观。美育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的课程教育还需要大学生自身主动的学习,大学生要自觉加强学习文化知识,因为美学理论指导着美育的开展,所以大学生需要主动接受美学理论的学习,提到自身审美认知能力,并且能够针对审美能力的提高进行自我培养,形成符合自身个性的审美。大学生如果在审美过程中缺乏美学理论,缺少美育,那他的审美可能留在事物表面之上,缺乏对事物审美的深入思考。另外,正确践行美育,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体的地位相当,但是实践生活中,人们忽视对美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美育与德智体相互联系,发挥美育的作用,同样地对德智体有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美育的培养,有利于其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美育教育的发展。将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相结合,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开展美育的过程中,重视对第一课程的建设,通过创新美育课程,吸引学生眼球,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与第二课程的结合,通过对大学生研究,精心策划各种与美育有关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文学、艺术等活动,在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丰富大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将美育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美育中受到熏陶,感受到美的魅力。另外,将美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而目前对大学生的培养过于功利化。因此大学生更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行业精神,契约意识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将自身专业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方面统一,大学生也要在实践中感受工作和生活的美。美育的作用:(1)促进个性发展。审美可以说是具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事物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审美,大学生通过美育的学习,可以慢慢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观,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学科也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育的教育方式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的学习,去引导学生多去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教育中,美育可以丰富传统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教育。(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德、智、体、美的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美育的非功利性和美育对德育、智育以及体育的促进作用。美育通过美好的事物产生美的感受,促使大学生开始对美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陶冶情操,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提高。 3结语 通过对艺术院校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现状的分析,重新认识了美育的作用,了解到美育仍然被高校教育有所忽视,大学生对美的认知存在偏差或者有错误的理解。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对德智体的教育都有促进作用,在高校的教育中,既要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通过一些发展美育的方式,美育教育的发展或者加强主体认知的引导等,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02):84-87+95. [2]孙晓华.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J].津图学刊,2002(03):67-70. [3]方卫华.论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性[J].教育信息化,2003(07):11-13. 作者:翟寅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作用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与艺术,其教学必然离不开审美。一直以来,音乐审美教育都是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只有在良好的审美素养下,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和感受音乐教学的内容与知识,并能将音乐审美融入到自身的实践演奏中来。因此,提高音乐审美教育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审美素养,已然成为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任务。本文简单介绍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教学,分析前者在后者中的作用,并就相应的音乐审美教育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逐渐成为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音乐教学而言,音乐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整个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而展开和推进的。而对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而言,音乐审美教育更有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意义,其重要地位更是难以取替。
一、音乐审美教育和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概述
就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概念而言,其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概念来看,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作品或形式对学习者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其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水平,强化其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悟能力。而从广义概念来看,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及路径,扩散出更加全面的艺术审美,让学习者通过音乐作品及形式充分理解艺术审美内涵和价值,并促使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及思维观念得到转变。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而音乐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所谓的“鸡肋”课程。不过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音乐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巩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