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美教育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案例教学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发展策略
摘要:我国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美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美术学科不是高考统考的必考科目,部分学校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分析当前高中阶段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美术;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方案、知识内容构架、学科教育理念的重新定位与思考。这一改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功能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教育,既满足了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又让学生有了多样化的学科体验,从而培养他们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美术素养是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人们对美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源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接受。在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美术、爱上美术课,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高效课堂的推进,很多学校愈加重视美术教学,但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在部分学校的实地观摩,参阅相关资料,认为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课堂形式单一
在美术教学中,师资力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硬件配置都是影响美术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知。在高中阶段,部分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出现了其他任课教师占用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兼任美术教师的现象。这些教师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且术业有专攻,一些非专业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储备量有限,在知识、技法的传授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师自身水平的差异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导致部分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依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过于侧重对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间缺乏互动、讨论和交流。以往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些优势,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具备逻辑性且相对高效,但美术课程更多的是感性内容,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以往的授课模式中,部分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美术之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中高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对语文教学启示
摘要: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命制题型中,漫画类试题频繁出现。漫画类试题是对学生识记回忆、理解提取、探究应用、综合分析、评价鉴赏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对漫画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漫画的特点和漫画类试题的命制特点进行教学,同时要注意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如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高考语文;漫画类试题;教学启示;语文核心素养
漫画作为一种考试题型进入语文试卷早已有之,近二十年来更是频频出现。二十年间,中高考语文考查漫画类试题共计155次,其中中考132次,高考23次。尤其是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仅8套,其中就有2套试卷考查漫画类试题,这足以引起教师对漫画教学的重视。就试题特点而言,漫画类试题具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题型多样等传统文字类试题难以比拟的优势。漫画作为试题愈来愈受到中高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且漫画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合理进行漫画教学很有必要。语文科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漫画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相应的能力。由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对漫画的教学,且进行漫画教学时应注意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漫画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目前的语文科漫画教学中,一些教师使用的漫画案例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有些漫画构图纷繁复杂,蕴涵深邃高远的哲理;或者有些漫画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中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而言,他们普遍追求新潮事物,较易接受与他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物。鉴于此,教师所选用的漫画案例应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选用涵盖环境、资源、道德、教育、交通、社会等领域的漫画,为他们创造真实的视觉情境,实现漫画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规律,引导其形成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可选用反映中国式过马路、老人摔倒扶不扶、碰瓷、不文明乘车、环境污染,追星、校园暴力、校园吸烟、手机滥用,世界读书日、科技力量、大数据等现象的漫画。选取以生活为源头,具有时代气息的漫画为教学案例,意在通过漫画教学来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事事关心。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
二、主题倾向:弘扬社会正面能量
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漫画试题来看,批判讽刺社会不端现象的高达70.45%,整个社会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负面的、黑暗的事件。在常规的漫画教学中,较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惯用呈现社会阴暗面的漫画,以批判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些弊端,初中生们易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夸大现实的阴暗面,走向对社会的极端认识,极易造成他们的思想迷失和价值观混乱。中学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时期,良好的引导至关重要。近几年,讴歌赞扬社会正能量的漫画越来越多,学生常接触这类漫画,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性。就漫画材料主题倾向而言,教师应选择呼唤社会正能量的漫画素材呈现给学生,如宣传世界读书日、赞扬人性的真善美、讴歌诚信现象等。漫画教学应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案例,尤其是要从“社会黑暗面就是真实生活”的单向思维中解脱出来,回归真实而全面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择取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漫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正面潜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
高职院校民族风格钢琴教学审美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民族风格钢琴演奏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实践能力的相关问题。此外,笔者还认为,在民族风格钢琴作品演奏中,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拓宽其艺术视野,并借此呼吁高职钢琴专业积极引入并推广民族风格钢琴曲,展开多元化的教学与训练,以获得更为优越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职;民族风格;钢琴;演奏;审美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高职院校连年扩招的跨越式发展,钢琴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钢琴演奏人才,赢得了广泛好评。而经过十余年的快速扩张后,高职教育的发展已进入盘整期。对于钢琴专业来说,要践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演奏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拓宽训练曲目的种类和内容,凭借丰富多样的曲目类型来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应顺应近年来兴起的民族风,积极引入民族风格的钢琴曲目,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与能力,力求引导学生在钢琴演艺道路上实现多元复合的进阶式发展。
一、利用民族风格钢琴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表现美、塑造美、传递美,是包括钢琴演奏在内的一切音乐表演的终极目的。所以,能否生动、恰当地传递、表现出音乐特有的美感和情韵,决定着钢琴演奏的成败。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我国钢琴音乐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在连年扩招的跨越式发展中,其音乐院系因缺乏适用教材,普遍照搬高师、综合性大学乃至单科类音乐院校的教材,使得技法、技巧教学得到突出强调的同时,审美观念和素质的培养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倾向体现在钢琴专业教学与训练中,表现为相当多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甚至弹奏十分流畅,但难以传递出恰当的美感,导致演奏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缺乏审美情韵的苍白机械式演奏,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钢琴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素养,成为本专业教研教改中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引入民族风格的钢琴曲目来探索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风格钢琴曲培养学生审美实践的策略
(一)腔韵化民族化钢琴曲的审美教学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与德育融合探索
摘要:高中生在文化学习上有着开阔的视野,学量的优秀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观、审美观的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高中文化课占据的比例较大,在面对文化课带给学生压力时,将一周一次的美术课作为缓解学生压力的课程很受欢迎。美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讲解美术时,教师除了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外,还需要开动脑筋,使用辅助教学工具,上好美术课程。
关键词:高中美术;学习;德育
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一定的计划和目的,实质上就是将一些社会观点和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阐述为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德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营造氛围
美感的培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艺术气息,能够轻松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以美教人的目的。如,很多美术教材中,构图作为绘画基础是难点,因为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抽象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进行绘画学习。如,在上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的《拾穗》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展示关于拾穗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展示的图片畅谈自己的感想。当学生的情绪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教师便可抓住时机顺势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关于拾穗的作品。学生由此就会发现展示的《拾穗》作品画面是由三点即人、麦穗、土地组成的图像。
二、课堂渗透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鉴赏者需要以情感为基础体会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着一颗追逐的心,对于赏心悦目的东西爱不释手,对于好看的风景流连忘返,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过目不忘,但是因为缺少正确的美感认识和审美判断,对于一些事物不能做到正确的鉴赏和判断。教师需要对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教师需要用一把拥有美感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更加接近。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而纯净的心灵又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着一定的作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给德育创造了很好的空间。在进行美术教育前,教师要透彻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求知欲强和思维活跃的特点给美感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作品的寓意外,还要对学生全面讲解达?芬奇既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又拥有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美誉。虽然达?芬奇一生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几乎全部是世界级的名贵珍宝,他在机械、军事和工程上的杰作也数不胜数。通过陈述达?芬奇一生的丰功伟绩,学生便会更加有兴趣学习他的美术作品。
小学语文教学探寻(10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打下更加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语文基础。探究模式教学正是一种高效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因此,文章分析了探究模式教学的内涵,并分三个步骤来探讨探究模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模式;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高效且创新的模式备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被运用到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1探究模式教学的内涵
高中美术教学探析(9篇)
第一篇:高中美术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本身属于艺术文化的类别,它是人们展现个人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体现绘画者个性的方式。在高中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国内外不同时期的美术知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则蕴含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的文化变迁,作者在表达的同时,又赋予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想要真正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高中美术知识,情感教育是现代高中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学生在高中时期,虽然心智上已经开始快速的成长,但大部分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仍然过于表面,特别是在美术相关的技巧上,只懂得基本的运用,在运用美术技巧和知识的同时,加入自己的风格方面仍有所不足。而情感教育的方式,则是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热爱和学习欲望,并以自己独有的个性去理解、思考高中美术知识,最后转化为拥有独特情感的美术思想和美术作品。但目前,很多高中美术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中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以及以往接受教育的情况,对于美术领域的知识是比较匮乏的。同时美术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文化,而现代学生在历史文化方面相对了解的不足够全面和深入,并且美术的内容相比现代流行的漫画来说并不是十分有趣的,多数学生更喜欢像漫画那样轻松、夸张、搞笑的图画。并且部分老师在美术教学中,把相关内容讲解成高深的理论和概念,就造成高中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有兴趣的学生又因此失去了情感上与美术的交流。另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和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学校的很多老师也一直灌输给学生美术只是打发时间的闲余爱好的想法,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学生正常的课业。主学科就好比是行驶中的火车,前方任何事物都要为其让路。高中学生因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就会把美术当作一种可有可无、无所谓的学科,会把美术当成只是用水墨、颜料等在各种媒介上随便画一会儿的东西,这是随便的心态,直接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即使有的学生自己本身对美术很感兴趣,但因为家长和老师的不鼓励,甚至是阻挠学生向美术领域深入发展,从而令学生慢慢疏远美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会被慢慢的磨平,从而令多数学生的思想变得统一化。
二、高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生活与美术的融合
有的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与美术相关的都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艺术行为,自己是达不到那种高层次的境界中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任何形式的美术行为,其实最初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学生的个性也是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所以情感教学的第一步,应是把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美术老师在让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其内容不一定完全是要山水、植物和人物等常规事物,因为现代高中学生对山水的了解和情感上的认知都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与学生情感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设定为绘画内容,如:“生活的一角”,这“一角”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如:学校的一角、家里的角落、学生的卧室,或更小一些的范围,学生的写字桌、床铺等。而表现的方式,可以分为“真实”和“想象”。想象也就是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的情感需求来画出自己梦想中的桌子、床、房间或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加大绘画过程的自由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而真实,则可以以超现实的形式来表达,如:大小颠倒。即:绘画内容常规物体大小进行转化。
旅游文化课程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探索
摘要:充分利用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课堂思政的背景、定义、目的、课程本身特点、具体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课堂思政教育的途径。通过在教学手段上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学内容中植入家国情怀,以教学单元“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为例,就“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思政进行案例教学分析,提出“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思政、课堂+地方、课堂+实践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特色。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应用实践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过往相比,他们的民族意识相对薄弱,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冲突中容易受到物欲诱惑和控制,导致自我迷失〔1〕。如何维持人的尊严、智慧和理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2〕。《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育是强国之本,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应该从道德开始〔3〕。因此,从拓宽和深化两个维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势在必行〔4〕。强调,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并行发展。在这样的倡导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5〕。“课程思政”通过一种完全综合的教育形式〔6〕,推动思政理论与专业课程并行,大力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7〕。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8〕,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资源〔9〕,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10〕。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育者在讲授各类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因素,使各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1〕,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育环节的根本任务,从而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格局,这是一种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12〕。
1“中国旅游文化”课堂思政整体设计与实践
开展“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课堂思政教学,需要挖掘”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各个环节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对“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中现有课程资源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积极探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从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优化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的创新设计三大方面,按照问题导向、同向同行、广泛融入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中国旅游文化”课堂思政教学与专业教育有机契合。
1.1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优化设计。1)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多种文化特性及实现手法。2)课堂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情怀。具体而言,本课堂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方面入手,解构如下: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多种文化特性及具体的实现手法。能力目标:作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提升学生们承担起讲好中国园林故事,传播中国园林文化的使命的专业能力,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领略祖国锦绣河山,美丽景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审美教育等功能。具体而言,本堂课主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重点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一,作为旅游服务提供者,该如何更好地为游客讲解园林文化?其二,作为游客,该如何更好地欣赏园林文化?
1.2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通过集中研讨和对比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特色和育人内涵主要体现在:针对旅游业的主体(旅游消费者,主要指国内游客,今后未从事旅游行业的本专业毕业生)和介体(各个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今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本专业毕业生),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旅游业的客体(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专业技能)的日常学习和熏陶,增强凝练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路径浅议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了新闻传播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无论是传播主体、媒介渠道、传播内容,还是接受者、受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引入新媒体情景,紧跟社会发展,通过新媒体影视创研实践活动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新闻传播学实习实践项目,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实操、美育德育相辅相成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是当下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实践,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从专业理论教学、新媒体影视创研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美育创新设计,探索以美育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同时,文章提出产学研互联互动和以新媒体短视频创研活动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学实习实践项目,为探索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技术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构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生活教育、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效合作的“县校合作”双向互动创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美育;新闻传播学;新媒体;影视创研;县校合作
一、文化自信与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融入美育的设计构想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大学生美育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要求各级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这为探索美育融入新闻传播学创新性课程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与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开展跨学科的专业融合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1]。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2]。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下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三全育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此,可以通过挖掘新闻传播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摒弃简单粗糙的硬切入、直接添加,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艺术审美、文化隐性模式将美育、思政、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二、新闻传播学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两级教学活动模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线索,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探究中华文化的千年发展文脉,围绕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精神境界等方面增加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校内第一课堂,将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融入生活案例,拉近专业理论与学生的距离;适时引入中国美育文化元素,选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充分利用歌曲、影视剧等多媒介形式的视听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第二课堂实践,通过实践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认同,进而完成专业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三重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中开展艺术审美、人文素养以及思想品德精神的美育、德育双重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中华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自我传播的可能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