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计准则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初步研究
摘要:2016年12月23日,我国财政部批准并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开始了审计报告改革的步伐。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梳理了此次审计报告改革的内容,并对新审计准则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审计报告改革;关键审计事项;初步研究
一、审计报告改革的内容
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自20世纪形成至今,几乎没有进行过重大的改革或者变动,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响应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即除了审计意见之外,他们基本上无法获得其他有关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如今的审计报告改革将这一“黑匣子”进行了“解密”,审计报告不再是单一、固定的“八股文”,审计报告使用者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英国、美国、欧盟等相继进行审计报告改革后,我国也制定并了相关新审计准则,推动审计报告改革的进行。2016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审计报告相关准则征求意见稿,同年12月23日,财政部批准并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准则,2018年1月1日起在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适用,标志着审计报告改革的开始。在这次审计报告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新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这一审计准则。除此之外,这一次审计报告改革还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等6项审计准则进行了实质性修订,并且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等5项审计准则的文字描述进行了修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规定,除了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之外,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而关键审计事项,一般分为两步确定,首先是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经验获取对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其次是从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与交流中选取。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还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选取这些事项的原因、事项的描述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应对步骤。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被认为是此次审计报告改革最核心、最有意义的内容,因为通过关键审计事项,审计报告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潜在风险、审计师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审计应对措施等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获取不到的信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规定,其他事项段,指的是审计报告中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是未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披露或者列报的事项,但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如企业外部投资者、监管层、债权人等具有增量信息的事项。其他事项段的披露也同样需要通过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治理层沟通后进行确定。《中国注册会计师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其他信息是否存在与财务报表有重大不一致的地方,且与其在审计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一致。如果发现重大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必须与企业治理层讨论这一事项,同时要进一步实施额外的相关审计程序。通过以上对这次审计报告改革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还是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等准则进行实质性的修改,都可能让企业的审计报告使用者获得额外信息。
二、审计报告改革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本次审计报告改革,可能有以下几点正面的影响。审计报告改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增加了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审计报告使用者能够获得增量信息。以前审计报告在格式、内容上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大部分审计报告阅读者关注的仅有审计意见这一个部分,而对其他部分所包含的信息直接忽略。但在审计报告改革之后,除了以前已有的信息外,还披露了每个企业特有的信息,即关键审计事项。通过关键审计事项的描述、选取理由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应对措施,审计报告使用者可以了解注册会计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最后的工作结果,也可以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感知,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使审计报告使用者能够获得增量信息。审计报告改革使企业更加注重风险的管控与防范。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内容即为审计意见的类型,只要是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企业可能就不会被认为存在有关风险。但在审计报告改革后,需要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即使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但只要在关键审计事项中披露了有关企业的风险事项,就可能引起投资者以及外部监管单位的注意。所以,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需要关注其审计意见的类型,还需要关注可能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以及外部投资者、监管单位在阅读审计报告后的反应,这样企业会更加注重风险的管控与防范。审计报告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责任感。在审计报告改革之前,审计报告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核心成果,也是审计报告使用者最关心的。而在审计报告改革之后,除了审计意见之外,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意味着其需要承担披露这些事项的责任,同时也要承担披露其审计应对步骤的责任,即是否采取了合理、充分的审计应对措施,这些都会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责任感。审计报告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事务所的培训与技能提升。在审计报告改革之前,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出具审计报告的培训可能都是“老一套”。但是在审计报告改革之后,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按照新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注册会计师的技能提升。
三、审计报告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
摘要:内部审计工作是实现企业单位控制有效性的关键措施,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企业当下的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实现对内控管理的指导,更多的是对财务会计进行风险规避,最终实现单位企业的可持续运行。而随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校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中引入了新内部审计,如何在新教改制度下实现对高校相关工作的管理,已然成为了高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审计;审计工作;实现路径
新审计准是在2014年正式施行,紧接着审计理念逐渐发生转变,一方面由于新内部审计准则会对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升级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企业从事相关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而这些新准则的出现,则意味着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和风险规避,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而对高校而言,新审计准则能够实现对学校更好的管理,推动学校的科研发展。
一、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审计观念淡薄
人员的审计观念对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管理机构只注重审计过程,并没有考虑到资金风险、确认和咨询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审计人员长期接触的都是一些传统守旧的思想,缺乏对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认识,这同样阻碍了高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新审计准则的实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阻碍,最终的施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审计人员对于新审计准则还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薄的阶段,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环境绩效审计困难及措施探究
摘要:
随着绿色发展及低碳经济等理念逐渐被世人接纳及倡导,环境审计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形态,并有了初步的发展,其发展成果之一就是环境绩效审计,不过这同时也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导致其成为薄弱环节的问题,透视背后存在的系列困难,籍此有针对性地思考应对破解措施。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环境会计;标准;政府审计
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
(一)环境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不配套
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仍不完善不配套,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给审计带来了难度,表现为:一法律法规过于笼统,不少法规缺少细化的具体标准;二是多部门对同一事项立法,部分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就不一致;三是行政主管部门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排污费的使用。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度”,我国已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雏形,但是《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一直未明确审计在环境保护监管中的权限,并未对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规定。而《环境保护法》只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的责任,但未明确国家审计机关的权责,不利于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失败原因分析与防范探究
摘要:近期许多备受关注的会计丑闻,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了会计界的信誉。内部审计是企业的防火线,对企业整体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就内部审计失败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关键词:内部审计;失败原因;整改对策
引言近年来,发生了许多财务舞弊导致投资者、债权人、雇员和其他人蒙受了巨大损失。内部控制的崩溃以及有缺陷的管理与审计导致财务报表错误,最终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伤害。审计失败意味着会计行业面临信心和信誉危机,在当前该行业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监管环境中,从长远来看,审计失败将危及该行业的存在及其发展。
一、内部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业务风险可能迫使该实体的不诚实管理进行财务欺诈。此类风险可能来自以下方面:①行业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潜在业务风险,即主体没有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员和专业知识;②新产品和服务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业务风险,即产品责任增加;③业务扩展,以及潜在的业务风险,即尚未准确估算需求;④当前和未来的融资要求,以及由于主体无法满足要求等导致的融资损失的潜在业务风险等。此外,公司治理为管理层提供了超越控制权和提交欺诈性财务报告的机会。尽管中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公司改革历程,但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机制仍然远远不够有效,因此存在“管理强,监督薄”的现象。因此,为了操纵利润并误导财务报表,用户对实体的绩效或获利能力的判断,欺诈可能会涉及复杂而精心组织的旨在掩盖该实体的计划。
(二)内部原因。当财务报表存在严重的失真而未反映在审计报告中时,即发生审计失误,并且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犯了严重错误。如果审计师遵循公认会计准则,则无论财务报表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如何,审计均不会失败。正确进行审计保证不会发生财务报表的严重失真,除非存在严重的审计错误或错误判断,否则审计失败不会发生。此审核员错误的性质有四个系统原因。首先,审计师可能会因误用或误解审计标准而犯错。这种错误是无意的,可能是由于疲劳或人为错误造成的。其次,审计师可以通过故意比财务数据更有利的审计报告来进行欺诈。当审计师接受贿赂或向客户施加压力或威胁时,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最后,在客户中拥有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利益,可能会对审计师产生不适当的影响。第四,由于与客户之间存在一些私人关系,超出了独立方之间正常审计的预期范围,因此审计师可能受到不适当的影响。
(三)内部审计准则原因。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的标准,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前工作的有效实施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有关。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准则作为行动指南,确定审计工作文件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报告的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能否保持应有的审慎性和独立性。综上所述,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质量受审计标准,受审计方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新制度主义者福斯特认为,经济与制度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审计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审计标准进行研究,发现新的审计标准引入了风险要素,改变了原有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流程,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以上海和深圳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2004年至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后,分析新旧审计准则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新的审计准则可以改善审核质量。中国的审计标准经历了三次实质性调整,在1995年财政部的领导下,了第一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2003年对原独立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在独立审计准则出台之前和之后向社会。经过近十年的修订和完善,基本框架形成了中国独立的审计准则体系。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用户和公众决策信息的内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有用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与审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了《ISA701-独立注册会计师报告的关键通讯》,并修订了ISA260,ISA570,ISA700,ISA,ISA706,ISA720、705和六项审核标准。
校内经济效益审计优化思索
本文作者:黄钰彬 单位:新乡学院审计处审计师
1999年国家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取得了较大成绩。高校基本建设规模也随之大幅上升,全国各地大学城和高校园新区建设遍地开花,许多高校扩招几年来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已经超过了自建校至扩招前数十年的投资总额。因此,加强对高校基建项目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对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年均增幅在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其中新工程项目投资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一方面是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而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能够直观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目标,因此,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投资行为已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评价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如何来确定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的效能或效率、成本与效益缺乏标准。而目标是否达成,社会的影响性又如何等都不是仅凭观察或感觉就可下定论的。由于我国高校工作性质等原因,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参考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经济效益评价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审计期望差涵义分析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满足社会公众对使用相关信息的需求,是审计人员的基本任务。但在现实中,公众的期望与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之间是存在着差距的,这就产生了审计期望差问题。 一、审计期望差的涵义 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审计本身受到许多限制,存在局限性,对于这一点,审计人员是很清楚的,但对大多数信息使用者来说却不是这样。另外,公众还发现,审计业绩的质量比公众认为应该达到的要低,因而,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大大超过了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这样,就产生一种差距这就是审计期望差。可见,审计期望差是指公众期望审计应发挥的作用与审计实际所发挥的作用之间的差距,它反映了公众的主观意识与审计的客观作用之间的差距。 对于审计期望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公众期望研究委员会(the()刃IlnissiontoStudythePubzie’5Expectationsor彻dits),又称麦克唐纳委员会(Maedonald氏n加ission),在1988年的报告中描述了期望差及其要素以及解决途径。 据上图,我们可将审计期望差分为四种类型:公众对审计结果的不合理的期望差;公众对审计结果的合理的期望差;审计工作实际的业绩缺乏造成的的期望差;公众感觉审计工作业绩缺乏的期望差。 其中,前两种可称为审计标准期望差,后两种可称为审计业绩期望差。图中的A、B、C、D、E指各种情况的分界线或过渡线。 审计标准期望差的关键在于公众对审计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可分为两类,即合理的和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期望差指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超过审计发挥的作用而产生的的差距‘,这种差距完全是由公众对审计作用的误解所引起的。如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了盈利预测审计,但事后证明该公司并未达到预测目标。信息使用者往往会将此责任推给审计师,但实际上,这种事件的责任并不在负责对该公司审计的审计人员。因此审计的作用仅限于对所审业务的合理鉴证,而不是对其的完全保证或承诺,公众却并不明白这一道理,而将责任归咎于审计人员。 合理的期望差是指审计作用受审计技术、审计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导致审计作用与公众期望之间产生了差距。如审计抽样技术,这是现代审计中广泛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由于审计过程中抽取的样本无法完全代表整体,抽样的采用必然会产生误差。这类误差的存在使审计工作的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与公众期望之间产生了差距,这种差距是合理的,但就目前现实状部半说却又无法完全避免。 审计业绩期望差的关键在于公众对审计结果或业绩的看法,包括两类:公众认为审计业绩缺乏,实际也如此;公众认为审计业绩缺乏,实际并非如此。 审计业绩实际缺乏是指审计在现实条件下应发挥的作用与其实际起到的作用之l旬存在的差距。这是审计机构与人员未遵守审计准则而形成的。如年初的美国安然公司事件,我国的银广夏、郑百文等事件,都是由于审计人员未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而造成的。公众认为的业绩缺乏实际并不存在是指公众低估了审计的作用,感觉审计业绩缺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产生的差距。如公众往往无法分清审计失败与财务失败,认为发生了财务失败的公司是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审计出来,认为这是审计失败造成的。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公众的知识缺乏是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 二、审计期望差的成因 (一)社会需求方面的原因 审计活动产生于社会经济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发展总是快于审计职业的发展,因为社会需求是客观的,它的变化是连续性的,而审计职业的发展会受到审计机构、人员认知等因素的制约,在社会出现新需求后,总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它的变化是跳跃式的。即审计职业相对其社会需求来说,是被动的,具有相对滞后性,这样,必然会产生期望差的问题。 (二)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 审计期望差是公众期望与审计业绩之间的差距,因而,公众的期望是期望差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公众期望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的总体素质、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的缺乏,如公众的不合理的期望,及公众感觉的审计业绩缺乏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产生的期望差,这两类情况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公众的知识匾乏。另外,从人的心理因素角度来考虑,期望总是会偏高,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人的这种心理表现在各个方面,审计期望差只是其中一项。而且,很多人具有推卸责任的劣性,在对审计业绩的评价方面,很多人往往将责任推给审计人员,以减少自己的损失和风险。 (三)审计职业界自身方面的原因 审计能力的有限性是产生审计期望差的直接原因。影响审计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审计技术、审计人员技术及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等。审计技术方面,现代审计的很多技术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误差,如前面提到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方面,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人员都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即使素质良好,也有出错的可能。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方面,审计事务所本身也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审计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可能导致某些审计工作不能进行或简化进行,这样,必然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减少审计期望差的措施 (一)审计职业的改进 审计职业的改进如上图所示,主要可减少第二种和第三种期望差。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二是完善审计准则及相关规章制度。 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提高职业道德,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觉悟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首先,需严格相应的资格考试及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准人门槛;其次,要注意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紧跟相关政策及制度,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另外,还要严格对审计人员的年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考核。#p#分页标题#e# 2.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遵循的基本守则。合理、完善的审计准则必然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准则制定者随时关注新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审计准则。另外,完善相应的审计规章制度也是加强审计职业建设,提高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审计职业与公众的沟通 公众对审计业绩的期望过高,对审计结果产生误解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造成的,如上图所示的第一种和第四种情况。减少这种期望差就要加强审计职业与公众的沟通,使公众了解审计的实质、审计应达到及可达到的程度。 加强两者的沟通,主要措施是对公众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途径是很多的,如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宜传,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义务讲座等。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问题
摘要:目前随着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审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介绍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环境及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审计发展的应对策略并对未来审计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审计;问题;策略
1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环境及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环境由手工处理、计算机辅助处理,到完全的计算机处理,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因而审计目标与传统审计的目标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目标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时效性,其中高安全性占主导地位,高可靠性和高时效性占辅助地位。安全可靠性是通过对软硬件的控制监测、数据通讯以及资源的监测实现的,而时效性是通过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实现的。
2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准则有待完善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人员要注意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有的审计准则已经无法有效地指导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虽然我国财政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法规和准则,但内容较为宏观,对于微观层面的操作机制并没有作具体规定,不能对实际具体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于我国审计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配套措施及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审计工作有效的研究较少,缺乏理论指导体系的支撑,致使审计工作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这严重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故审计准则有待完善。
会计学科教育革新整合思路
本文作者:龙月娥 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
国外“整合思维(IntegrativeThinking)”一词最早源自GrahamDouglas(1986),他将整合思维描述为人的头脑整合直觉、理性和想象的一个过程,整合思维可以用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解决问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整合思维理论”,罗杰•马丁通过对50多位杰出领导者的访谈,发现这些领导者均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倾向于而且善于同时衡量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在从容淡定中不左不右,最终的抉择通过综合二者优势而达成”,他将这一“权衡和综合”的思考过程称为“整合思维”。马丁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态度和思辨的方式,所有人都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自己探索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7]近年来有较多的学者将整合思维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进行研究,王林燕(2007)以赫尔曼大脑优势量表(HBDI)为参照,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比较擅长于以感官运作为准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进行脑力激荡的设想能力,而理清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力量分配的组织计划能力相对较弱。她认为这反映出学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上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觉创意”和“确定创意”的本我的强化,忽略了学生“找出问题”的本我和“实际执行”的本我培养,对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处事的科学程序及务实的作业能力训练不足,从而提出应该以全脑“对称—整合”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高永惠等(2006)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在对各要素解构基础上将其内在关系进行有机地、动态地包容,是一种柔性思维的运演方式,他们认为当今教育的核心不是分科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教学生想问题、增加学生的创造力潜量。[5]覃忠等(2010)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提出的“整合思维”理论,并与传统思维进行比较,探讨了整合思维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并对整合思维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MBA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行了阐述。[6]此外,罗杰•马丁将其构建的整合思维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商学专业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并引起广泛关注,对其他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会计学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会计学科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学科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跨国投资、跨国经营和跨国贸易的发展,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其高质量和全球可比已是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一套根据公认的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实施效力的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将有利于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可比信息,这是全球化的国际资本市场顺利运作的现实需要,也是跨国投资者和筹(融)资者的共同需求。[8]不仅是会计准则需要国际趋同,与会计准则紧密相连的审计准则也同样要求在全球可比,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更为了经济更好的国际化发展,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并于次年实施,在2009年,又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启动了对38项审计准则的修订,并于2012年1月1日实施。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给我国的会计学科教育环境带来挑战。趋同后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与我国原有准则相比,在内容和理念上有很大不同,并且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仍然处于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之中,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也将处于不断的更新当中。因此,我国当前会计学科知识是开放性的和动态的,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除了自己要关注会计国际动态外,还要及时的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处于常新状态。
我国当前的会计教育目标宽泛,教育理念滞后
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已实现了国际趋同,然而会计教育改革却没有同步跟上。1.美、澳、韩的会计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第一号公报中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9]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10]在韩国的大部分大学非常注重培养理论和实务兼备的会计专门人才,把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在:(1)培养教育专门的会计人才;(2)培养教育能够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管理人才;(3)培养教育具备人格、道德、责任感的会计人才。[11]2.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我国1978年高等学校恢复会计专业以后,在1979年修订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案中将会计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财务会计及教学科研专门人才”[12]。20世纪80年代初,财政部推行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时,作为试点的中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原为上海财经学院)等对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虽然更加具体,但都未能摆脱1979年所定的会计教育目标的框架,在教育理念上未能有突破。到了1998年,财政部会同原国家教委确定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13]从我国与国外的比较来看,国外都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强调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以及针对变化了的环境灵活应对的能力。而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宽泛,立意较低,教育理念未能在培养目标中得到有效体现,仅将培养学生能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教学工作作为终极培养目标,未能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灵活应对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培养目标中。总而言之,与教育事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过于宽泛,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而宽泛的教育目标定位对于确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均有直接的影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