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审计实习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模式探索
[摘要]校外实习是培养审计专业硕士的审计技能的关键环节。南京审计大学与审计署某特派办合作,探索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包括实习基地与校方双重管理、严格的实习管理、利用实习间隙集中授课。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包括恰当而集中的时间安排、带队老师现场监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严密的考核制度。由于前述创新,这种模式下的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推广。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审计专业硕士;实践教育;校外实习
自2012年南京审计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始招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审计专业硕士)审计专业硕士至今,我国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已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其中,如何培养审计专业硕士的审计技能,特别是其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审计实践工作的要求,是审计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课题。对于前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相关招生单位一般通过校内的审计案例教学、审计专业模拟实习及校外实习等环节来实现。对于校外实习,前述培养方案规定,审计专业硕士在学期间必须有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经历。已有的有关审计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的研究表明,存在校外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那么,审计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是否也会存在前述问题?这种校外实习应该如何组织,才能避免前述问题?这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笔者作为带队老师,带领南京审计大学的28名审计专业硕士赴审计署驻某地特派办(以下简称某特派办)开展校外实习。在实习生的校外实习模式上,南京审计大学和某特派办合作,开展了一些全新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将对这种新的校外实习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文后续各部分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将梳理有关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相关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将总结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赴某特派办校外实习模式(以下简称某特派办校外实习模式)的基本做法;第三部分将分析这种校外实习模式相对于已有模式的创新之处;第四部分将探讨这种校外实习模式的效果;第五部分探讨这种校外实习模式的推广条件。
一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研究,主要见于有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中。何芹(2009)在对立信会计学院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介绍了该校审计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及其管理模式。不过,在既有的校外实习模式下,许多研究者指出,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因而效果并不理想(倪敏和黄芳,2009;马志娟,2012;禹小慧,2015;刘博、金静和徐波,2017)。庞卉(2012)的问卷调查显示,审计专业校外实习效果良好的仅占5%,效果一般的占16%,高达79%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实习。对于校外实习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各种解决办法,如倪敏和黄芳(2009)提出,要加强对校外实习的管理,同时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信任度,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更多关键性的业务;马志娟(2012)提出,学校应加强与审计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审计实习基地建设;禹小慧(2015)提出,以审计项目为抓手,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对现有校外实习的运作模式有了较充分的研究,同时也充分地揭示了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解决办法。但是,这些解决办法能否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尚有待验证。最重要的是,目前有关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研究,局限于本科阶段,而对于审计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则鲜有研究。本文尝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二某特派办校外实习模式的基本做法
为确保实习高效开展,经南京审计大学校方(以下简称校方)与某特派办充分协商,制定了校外实习的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如下。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现状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随着“一带一路一洲”理念的提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现描绘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愿景。商务部和教育部随之开展的援外教育培训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随着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数量的增加,培训领域的拓宽,随之产生的经费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对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高校的教育培训项目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洲”理念的提出,已经成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我国高校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利用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自身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援外工作纳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在实现教育援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高校援外教育培训项目现有中长期的如援外硕士博士学历学位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商务部利用对外援助资金,委托有关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由商务部,财政部和所在高校制定,财政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对资助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展开绩效评价。
一、援外教育培训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对于中长期学历学位教育项目资助费用,财政部商务部印发《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资助费用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2008)2号文件印发了《举办援外培训班费用开支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高校内部印发援外学历学位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学历学位项目包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党政工作要点中也对短期援外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由于每个高校的情况不一样,援外教育培训项目内容的不同,资金管理办法未形成系统的体系,造成了高校的国际交流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职能执行不方便,需要财务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政策标准,执行要求。
(二)实际资金支出多样化和监管难
工程管理人才教学模式探析
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现状
在98年国家新专业目录颁布后,在没有其它专业出口的情况下陆续归并到工程管理专业,但其课程设置多为投资管理类,与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标准差距较大,一些老牌的财经、师范类大学的该专业多属此类(如上财、中央财等),它们凭着211名校早已通过评估,不再面临该专业的评估问题。对于新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特别是非名校来说,它们多参照建设部专业评估标准制定培养方案,以便于通过各种评估(如天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虽然该校没有土木工程课程教师,但仍按评估标准设立了土木工程类课程,任课教师要从外校聘请)。也有的学校通过教学创新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江西师大)。工程管理专业是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基础上的,各高校在各大平台课程设置比例有所不同。很多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由于自身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不同,课程设置侧重点就所不同[2],有管理学科优势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而管理、经济类的课程的比例就较多;工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多,而管理、经济类的课程的比例就较少。这样的话课程之间整体性差,容易造成课程数量多、课时少,广而不精,失去学科优势。
如在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没有土木工程专业扎实,就业上竞争不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评价等方面没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精通,也没有竞争优势。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锻炼,学习兴趣不高,学不能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毕业生去企业需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尽管有些学校强调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以传统的实践方式为主,满足不了实际工程实践的需要,甚至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甚至出现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仍然看不懂图纸,做不了预决算[2],编制不出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建筑概念模糊,对工程结构构造理解到位,缺乏施工知识。
教学形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现场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学生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企业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上有顾虑。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工作[4],没有给学生指派现场指导教师,学生每天去工地无所适从,只是逛工地,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现在实践教学手段落后,模式单一,多数为统一集体参观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学生往往把实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习,不把实习当回事。这也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研究
结合我国工程管理办学的历史与实际,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准确且合理定位各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以学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期更好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要寻找准确的定位、构建鲜明的特色,首先需要对各类高校相同专业的竞争力、自身的优势[]l和劣势、专业培养标准和社会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国内外著名高校培养方案调研情况及特点清华大学: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与研究能力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同济大学: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重庆大学:复合型高级管理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立足行业、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型管理人才。天津大学:宽基础、高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共同特征:四个专业平台知识的复合(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主要参照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ofReading)建筑管理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1)模式:基础课—平台基础课—专业方向课。2)设置了4大平台课程,各大平台课程比例有所不同。比例多少合适?有专家建议:技术30-60%;管理30%-50%。3)与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和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有三个就业方向,第一,咨询事务所;第二,建设单位;第三,施工单位。无论学生工作单位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工程的管理。在课堂上老师把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就业单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很短的时间能够熟练地从事本岗位的工作,面对这种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通过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2)传统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比如测量课程设计,只能让学生熟悉某个技能;传统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去施工现场,也只能看到钢筋如何绑扎等技术层面问题,真正管理类的问题学生很难接触到。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探讨
【摘要】
毕业论文是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连接桥梁,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文章揭示了论文选题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文质量;写作周期
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校学生的必修实践课。通过这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考察学生大学四年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技能和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能力等。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高师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构建
摘要: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职技高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和师范能力模块的“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工作,全面构建了“四层双轨递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保障配套措施。
关键词:
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特色学科,主要为中等职业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而中等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均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在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下文简称“本专业”)主要为中职院校培养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与此对应,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为“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分为职业技能模块和师范技能模块:
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职技高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和师范能力模块的“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工作,全面构建了“四层双轨递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保障配套措施。
关键词:
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特色学科,主要为中等职业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而中等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均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在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下文简称“本专业”)主要为中职院校培养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与此对应,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为“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分为职业技能模块和师范技能模块:
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
[摘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